砥砺奋进促转型 铸就辉煌四十年

来源 :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揭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篇章。四十年来,张掖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积极扩大开放,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新征程。
  一、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张掖市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总量跨越式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过四十年发展,已打破农业一头沉、工业基础薄弱、三产业滞后的发展状况,初步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经济格局。
  (一)抓改革促发展,国民经济跨越增长。1978-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由2.52亿元增加为404.14亿元,增长160.4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9.2%。人均GDP由257元上升到32944元,增长128.2倍,年均增长13.3%(现价增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按照调优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张掖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8.4:19.8:31.8调整为2017年的25.03:24.11:50.86,一产业下降23.37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4.31个百分点,三产业上升19.06个百分点。
  (二)农业生产基础地位更加牢固,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1956年,以小麦平均亩产188公斤的生产水平成为全国9个小麦高产县之一,1986年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基地。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改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逐年提高,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步入正规化发展轨道,农业生产力快速提高,农村由全面贫困发展到解决温饱,乃至全面实现小康,呈现出—派欣欣向荣的可喜景象。1978-2017年,张掖市农业增加值由1.22亿元增加为101.16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5.49%,农、林、牧结构由71:1:18调整为74.5:1.2:24.3,畜牧业比重提高了6.3个百分点。农作物播种面积由228.95万亩增加为433.44万亩,粮食总产量由4.44亿公斤增加为13.76亿公斤,年均增长2.94%,粮食生产基地和养殖基地的基础地位越加牢固,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产品保障供给,调节和提高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三)工业生产规模发展壮大,支撑带动作用逐渐强劲。新中国成立之初,张掖地方工业相当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从事小五金、面粉、煤炭等生产,经过不断发展,地方工业有了长足进步,已经形成以电力、冶金、化工、医药、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轻工原料加工等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以抓企业、提效益、扩规模为目标,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导向,工业基础不断得到加强,规模逐渐壮大,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工业企业由1978年的385户发展到2017年的1691户。1978年-1999年,张掖市独立核算工业增加值由0.32亿元增加为7.69亿元,年均增长14.2%。2000年-201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由13亿元增加为55.69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2.7%。
  (四)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社会服务能力大为增强。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生产、生活的服务需求明显扩大,全市第三產业开始崛起并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交通运输邮政、批发零售及餐饮住宿等传统重点行业发展良好,信息传输、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与商务居民服务、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业成为新亮点。2017年张掖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05.5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256.9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3.8%,比GDP年均增速高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31.8%提升到2017的50.86%,提高19.06个百分点,产业发展更加协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对各类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一些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和壮大,一批现代化的超市、专营店、星级酒店、快餐店等投入运营,网络销售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甘州区为中心,辐射其他五县、河西地区乃至省内外的市场网络体系。至2017年底,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3.1亿元,比1978年增长134.2倍,年均增长13.4%。
  (五)投资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张掖市投资规模逐年扩大,投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形成了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投资体制。特别是“十五”以来,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强抓三大机遇,实施三大战略,营造一个环境,加快张掖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加快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争取立项,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实施“引强入张”战略,对内全力启动社会民间投资,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投资建设呈现出高歌猛进的态势。1978年,张掖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0.22亿元,到“七五”末突破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4.3%;“八五”末,全社会投资规模达到5.78亿元,年均增39.6%,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九五”末,全社会投资规模达到18.39亿元,比“八五”期末翻了两番,年均增长26.0%,是投资总量扩张效益较好的时期;“十二五”末,投资总量达到312.8亿元,年均增长19.9%,成为投资为社会经济出效益出成果最明显的时期。至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45.59亿元,比1978年增长1116.3倍,年均增长19.7%。   二、国民经济发展焕发活力,政府群众增收实现双赢
  (一)财政收支保持较快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全市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1978年开始先后推行了“收支挂钩、增收分成”“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和“总额分成”等项改革。1985年至1987年推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改革。1988年至1993年推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一定五年”的改革。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管理体制。经历了四次大的改革变迁,建立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税体制,有效促进了财政收入增长,极大地提升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1978年-2017年,全市财政收入由0.28亿元增加为59.1亿元,增长211倍,年均增长14.7%,较经济增长快5.5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由0.18亿元增加为30.94亿元,增长172倍,年均增长14.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994年的1.14亿元,增加为2017年的26.32亿元,增长23.1倍,年均增长14.6%。人均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28元增加为2017年的4808元,年均增长14.1%。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壮大,为全市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财政支出由1978年的0.62亿元增加为2017年的183.1亿元,增长295.3倍,年均增长15.7%。
  (二)城乡人民得到实惠较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支持续增长,消费结构明显优化,由原来满足基本生活保障的物质消费向重质量、上层次、保健康的精神享受转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2000年-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541元增加为23309元,增长5.13倍,年均增长10.1%;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由3797元增加为20541元,增长5.41倍,年均增长10.4%。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35.6%下降为2017年的30.32%,下降5.28个百分点。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67元,增加为2017年的67974元,年均增长12.6%。
  与此同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农民增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输出输转富余劳力,农民得到了较多实惠,收入大幅提升,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78年-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元增加为12612元,增长94.8倍,年均增长12.4%。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由1990年的500元增加为11281元,增长22.6倍,年均增长12.2%;恩格尔系数由55.9%下降为34.02%,下降21.88个百分点。
  (三)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民生保障不断改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确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保障得到有效改善。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强化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协调发展、结构比较合理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发展,义务教育全面展开,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2017年张掖市各级学校在校学生数达到20.46万人,比1978年减少4.74万人,下降18.8%。其中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达到9.13万人,比1978年增加9.09万人,增长228倍。
  ——卫生医疗保障条件明显改善。已形成覆盖全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和紧急救援指挥体系,每万人拥有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72张和83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2.67倍和3.9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建立,2017年农民参合率达到99.66%。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面推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积极开展最低生活保障、自然灾害救助、特困救助等社会救助活动,全方位、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成,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2017年,全市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农民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加大,参加人数达到136.17万人,完成基金征缴32.82亿元。全社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达9.1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72亿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张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站在张掖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认真总结过去的工作经验,从新的视野对张掖的特色和禀赋、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等市情特征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定位,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全领域,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生态各项工作,着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可以说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更加坚定、目标更加明确。只要全市上下进一步理清思路,科学制订规划,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有序推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实现强市富民新的跨越。
  (作者單位:张掖市统计局)
其他文献
文化志愿者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文艺技能等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公益性文化艺术服务和帮助的人。文化志愿者队伍是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人才队伍的重要补充,关系到基层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金川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为例,研究了文化志愿队伍的发展状况,分析文化志愿者队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金川区文化志愿者协会(工作
期刊
21世纪的人才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融创新与创业为一体的“双创型”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政法院校如何创新及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现实难题,培养“双创型”人才离不开以教育理念创新推动教学内容、方式及技术的全面创新。就侦查学专业而言,要树立全新侦查学专业建设理念,积极探索实现人才培养层次和结构的新转型。  一、视频侦查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是大学之根本,基于创新创业背景,政法
期刊
甘肃敦煌是闻名世界的文化圣地,也是闻名世界的旅游城市。如何在这样好的条件下发展好家乡经济,成了敦煌市南台堡村干部群众萦绕心头的大事。  26日上午,村支书沈辉等人又在村中各处转悠开了。他们一边走一边认真讨论着,像是在谈论什么大事。原来,村里正在规划建设美丽乡村项目工程,沈辉和村里的干部群众又来实地查看和策划了。  与平常不同的是,这次和沈辉同行的不但有村里人,还有邮储银行敦煌市支行的负责人余东兴和
期刊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年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有力推手,也是加强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经济来源。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新墩镇青松村党支部以抓班子建设为基础,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走出了一条城市带动型发展壮大之路,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负到富”的飞跃。  一、基本情况  新墩镇青松村位于张掖市甘州老城区西郊,是老城区和滨河新区交汇区域,全村共有8
期刊
一、甘南牦牛、犏雌牛产业发展现状  甘南牦牛是甘南州独特的优势畜种,是中国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资源和宝贵的基因库,已被列入《甘肃省家畜品种志》《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一牛志》。我州牦牛产业涉及全州7县1市66个乡镇403个行政村2134个村民小组,涵盖全州69.5%的乡镇,2016年末甘南牦牛存栏量93万头,占全省牦牛总数的74.8%,长期以来牦牛产业发展中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由于长期简单追求数
期刊
针对中职生素质明显下降引起的德育教学效果下降,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契机,探索新形势下中职德育教育模式,提高德育教学效果,努力培养中职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因此,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非常重视,先后出台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
期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中,产业兴旺是重点,加快产业培育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是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  一、甘州区城郊乡镇产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近年来,甘州区城郊长安镇、上秦镇、新墩镇和梁家墩镇四个乡镇,全面贯彻区委区政府关于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
期刊
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以全域旅游为方向,促使生态文化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高度融合与升级,全面实施全域旅游,把旅游业建设成为甘州区支柱产业,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一、甘州区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体育产业的做法与成效  (一)主要做法  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甘肃省张掖市的首府,旅游资源丰富,雪山、草原、绿洲、沙漠纵横交错,湿地、河流、戈壁、峡谷点缀其间,是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期刊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美育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教学条件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中高考升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农村学校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等“主科”学科,轻视音乐、美术等学科,学科发展极不均衡,严重影响到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探讨美育教育的教育教学策略,对促进学科均衡发展,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学
期刊
立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甘肃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动能转换窗口期、重大任务攻坚期,面临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等多重机遇,中央及省上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政策举措正在发力见效。在此基础上,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85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到1.3%,29个片区县、1个插花县摘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