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年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有力推手,也是加强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经济来源。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新墩镇青松村党支部以抓班子建设为基础,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走出了一条城市带动型发展壮大之路,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负到富”的飞跃。
一、基本情况
新墩镇青松村位于张掖市甘州老城区西郊,是老城区和滨河新区交汇区域,全村共有8个合作社,525户2082人,区划面积2.4平方公里。村党支部共有8个党小组,有正式党员72人,预备党员2人。2000年前,由于耕地面积少、基础设施差、资源缺乏,村民发展意识薄弱、收入来源单一,加之村级班子能力不强,缺少发展思路和办法,青松村集体几乎没有经济收入来源,至2001年,村集体负债16000余元。随着2002年扩建西二环路及西大街延伸段和2008年开始建设滨河新区,全村3300亩土地被征用储备,至目前,全村仅剩约220亩耕地。近年来,随着甘州区滨河新区的发展建设,村“两委”班子审时度势,确立了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工程建设、土地综合利用、劳务输出、餐饮住宿服务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规划,力促全村转型发展,青松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转变。至2018年底,青松村集体固定资产累积超过3000万元,集体积累资金超过5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6万元,村集体拥有房屋门面5230平方米,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3855元,全村现有个体工商户80余户,全村群众生活水平由温饱迈向小康。
二、主要做法
(一)抓班子强队伍。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城郊区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青松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村党组织的工作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当时村“两委”一部分党员干部认为,自己只是村级自治组织中的一员,还不是真正的干部,导致思想深处缺乏奉献精神,个别干部只顾个人发家致富,对民事村务不够积极。二是党员干部对新形势的把握和认识不够。受到文化层次的限制,部分党员干部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普遍较差,对融入城市发展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制约了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三是管理模式跟不上发展要求。村“两委”班子改革进取、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忙于处理村民琐事,“大事小事一把抓”,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针对这些问题,村党支部坚持把党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为落脚点。为了打造让群众靠得住的领导核心,在镇党委的帮助下,村党支部致力于配优班子,拓宽视野用人,不拘一格选人,注重从年轻村民的选拔培养干部,把优秀的群众发展成党员,把优秀的党员培养成干部。目前,村班子成员中有2名为80后,1名90后,3名同志取得了大专学历,2018年村干部平均年龄为34岁。全村共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22名,其中发展规模较大且能充分带动周边群众就业的7名,从事建筑行业的5人,从事餐饮等服务行业的1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7人,累计带动就业200多人次。同时,强化班子理论实践学习,开展素质大培训,抬高党员视野,使班子成员充分了解各项发展政策,不断提升引领发展能力。
(二)抓机遇强支撑。抓住机遇才能促进发展,用足优势才能提质增效。该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径和目标,主动将全村发展放在市、区、镇发展的大局中谋划。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集中全村党员群众的智慧,提出了立足滨河新区建设,发挥区位优势,做大土地文章,做好引领服务的工作思路,引导全村群众立足村情,依托现有土地资源,树立经营运作理念,合理利用征地补偿金优势,采取与开发商联建、自购商铺或以村集体土地经营权、资产、资金入股参与经营等方式,大力发展餐饮住宿、物流配送、投资咨询、家政服务、中介服务、交通运输、房屋租赁、仓储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和相关配套产业,争取政策与发展三产相结合,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推动村集体收益最大化。针对失地村民就业难问题,村“两委”及时与镇政府沟通,积极争取协调上級政府出台优先让失地农民选安置开发土地位置、优先安排项目、优先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三优先”政策,协调用地单位在不违背政策法规的情况下积极安排失地群众就近打工就业,促进群众转变观念发展第二、三产业,短短几年使大多数群众在土地被征收的同时顺利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据统计,共有300多名村民实现了再就业,60人办起了小餐饮店、小型机械加工厂等实体。
(三)抓政策立机制。坚持集体所有原则,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坚守不改变村集体产权性质、不损害村集体利益、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条底线”,充分用活各类上级政策,形成集聚资源要素的强大合力。按照村级重大事项必须有党组织引领,全体群众共同参与、决策、监督的工作方式,建立了一套由村党支部领导的朝气蓬勃的群众自治机制。首先是保障群众依法依规享有并行使民主监督权利,实现村民自我管理。其次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全力支持村务监督委员会按照职能开展工作,对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对村务和财务公开情况、村级发生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和落实情况等进行监督。
三、经验启示
(一)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加强组织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必须加强村党支部班子建设,注重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一是要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特别是选好村党支部书记,同时要选优配强支部班子,一定要把懂经济、会管理,富有开拓创新精神,敢于吃苦、办事公道、清正廉洁的人选进班子,提高村“两委”班子引领发展经济的能力。二是要坚持不懈抓好村级干部的学习教育,通过学习市场经济和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增强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用好的典型、事例、经验,引导村干部开阔视野,增强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和本领。三是要强化村干部的责任意识教育,引导村干部牢固树立不抓集体经济发展是失职,抓不好集体经济发展是不称职的理念,增强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动力。
(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依靠多级联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普遍存在基础差、底子薄的问题,要实现快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目的,仅仅依靠村级组织自身的力量,难度较大。只有加大区镇对村级组织的扶持力度,形成区镇村齐抓共管的机制,才能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县)委、政府要通过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建立完善指导工作机制进一步夯实责任,采取加大项目扶持力度、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制定专门扶持政策等措施,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支撑。镇党委政府要按照相关政策将各项任务落实到人,主要领导要亲力亲为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不断催生村集体经济发展内部动力。村“两委”要发挥自身能动作用,选择富有实干精神的致富带头人,带领村民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鼓励村民自主参与、自主发展、自主管理,促进村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为更好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奠定群众基础。
(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各地农村发展情况参差不齐,村与村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时,决不能犯教条主义错误,不能简单模仿其他村的发展模式,必须立足本村实际,结合本村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人文环境等,找准自身定位,破解发展瓶颈,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要发挥近郊农村区位优势突出,村民素质普遍较高的特点,以推动城镇化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产业转型,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在盘活资产上想办法,在扩张总量上求突破,加强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带动农村非农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发挥收益作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解决村级组织“有钱办事”的问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要一方面要壮大村集体收入,另一方面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这就要求村两委不仅要抓集体经济建设,更要考虑村级事务的长远发展,合理安排和使用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能只顾眼前不顾将来,要大力发展促进、带动全体村民致富增收的产业,在实现村民共同富裕的同时实现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要注重村集体经济发展能够为村民个人发家致富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真正把村集体经济的收入用于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充分发挥其作用,让广大村民真正享受发展成果,从而不断提高村级组织的领导力,切实引领村级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甘州区委党校)
一、基本情况
新墩镇青松村位于张掖市甘州老城区西郊,是老城区和滨河新区交汇区域,全村共有8个合作社,525户2082人,区划面积2.4平方公里。村党支部共有8个党小组,有正式党员72人,预备党员2人。2000年前,由于耕地面积少、基础设施差、资源缺乏,村民发展意识薄弱、收入来源单一,加之村级班子能力不强,缺少发展思路和办法,青松村集体几乎没有经济收入来源,至2001年,村集体负债16000余元。随着2002年扩建西二环路及西大街延伸段和2008年开始建设滨河新区,全村3300亩土地被征用储备,至目前,全村仅剩约220亩耕地。近年来,随着甘州区滨河新区的发展建设,村“两委”班子审时度势,确立了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工程建设、土地综合利用、劳务输出、餐饮住宿服务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规划,力促全村转型发展,青松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转变。至2018年底,青松村集体固定资产累积超过3000万元,集体积累资金超过5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6万元,村集体拥有房屋门面5230平方米,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3855元,全村现有个体工商户80余户,全村群众生活水平由温饱迈向小康。
二、主要做法
(一)抓班子强队伍。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城郊区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青松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村党组织的工作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当时村“两委”一部分党员干部认为,自己只是村级自治组织中的一员,还不是真正的干部,导致思想深处缺乏奉献精神,个别干部只顾个人发家致富,对民事村务不够积极。二是党员干部对新形势的把握和认识不够。受到文化层次的限制,部分党员干部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普遍较差,对融入城市发展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制约了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三是管理模式跟不上发展要求。村“两委”班子改革进取、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忙于处理村民琐事,“大事小事一把抓”,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针对这些问题,村党支部坚持把党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为落脚点。为了打造让群众靠得住的领导核心,在镇党委的帮助下,村党支部致力于配优班子,拓宽视野用人,不拘一格选人,注重从年轻村民的选拔培养干部,把优秀的群众发展成党员,把优秀的党员培养成干部。目前,村班子成员中有2名为80后,1名90后,3名同志取得了大专学历,2018年村干部平均年龄为34岁。全村共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22名,其中发展规模较大且能充分带动周边群众就业的7名,从事建筑行业的5人,从事餐饮等服务行业的1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7人,累计带动就业200多人次。同时,强化班子理论实践学习,开展素质大培训,抬高党员视野,使班子成员充分了解各项发展政策,不断提升引领发展能力。
(二)抓机遇强支撑。抓住机遇才能促进发展,用足优势才能提质增效。该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径和目标,主动将全村发展放在市、区、镇发展的大局中谋划。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集中全村党员群众的智慧,提出了立足滨河新区建设,发挥区位优势,做大土地文章,做好引领服务的工作思路,引导全村群众立足村情,依托现有土地资源,树立经营运作理念,合理利用征地补偿金优势,采取与开发商联建、自购商铺或以村集体土地经营权、资产、资金入股参与经营等方式,大力发展餐饮住宿、物流配送、投资咨询、家政服务、中介服务、交通运输、房屋租赁、仓储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和相关配套产业,争取政策与发展三产相结合,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推动村集体收益最大化。针对失地村民就业难问题,村“两委”及时与镇政府沟通,积极争取协调上級政府出台优先让失地农民选安置开发土地位置、优先安排项目、优先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三优先”政策,协调用地单位在不违背政策法规的情况下积极安排失地群众就近打工就业,促进群众转变观念发展第二、三产业,短短几年使大多数群众在土地被征收的同时顺利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据统计,共有300多名村民实现了再就业,60人办起了小餐饮店、小型机械加工厂等实体。
(三)抓政策立机制。坚持集体所有原则,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坚守不改变村集体产权性质、不损害村集体利益、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条底线”,充分用活各类上级政策,形成集聚资源要素的强大合力。按照村级重大事项必须有党组织引领,全体群众共同参与、决策、监督的工作方式,建立了一套由村党支部领导的朝气蓬勃的群众自治机制。首先是保障群众依法依规享有并行使民主监督权利,实现村民自我管理。其次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全力支持村务监督委员会按照职能开展工作,对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对村务和财务公开情况、村级发生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和落实情况等进行监督。
三、经验启示
(一)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加强组织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必须加强村党支部班子建设,注重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一是要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特别是选好村党支部书记,同时要选优配强支部班子,一定要把懂经济、会管理,富有开拓创新精神,敢于吃苦、办事公道、清正廉洁的人选进班子,提高村“两委”班子引领发展经济的能力。二是要坚持不懈抓好村级干部的学习教育,通过学习市场经济和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增强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用好的典型、事例、经验,引导村干部开阔视野,增强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和本领。三是要强化村干部的责任意识教育,引导村干部牢固树立不抓集体经济发展是失职,抓不好集体经济发展是不称职的理念,增强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动力。
(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依靠多级联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普遍存在基础差、底子薄的问题,要实现快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目的,仅仅依靠村级组织自身的力量,难度较大。只有加大区镇对村级组织的扶持力度,形成区镇村齐抓共管的机制,才能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县)委、政府要通过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建立完善指导工作机制进一步夯实责任,采取加大项目扶持力度、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制定专门扶持政策等措施,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支撑。镇党委政府要按照相关政策将各项任务落实到人,主要领导要亲力亲为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不断催生村集体经济发展内部动力。村“两委”要发挥自身能动作用,选择富有实干精神的致富带头人,带领村民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鼓励村民自主参与、自主发展、自主管理,促进村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为更好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奠定群众基础。
(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各地农村发展情况参差不齐,村与村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时,决不能犯教条主义错误,不能简单模仿其他村的发展模式,必须立足本村实际,结合本村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人文环境等,找准自身定位,破解发展瓶颈,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要发挥近郊农村区位优势突出,村民素质普遍较高的特点,以推动城镇化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产业转型,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在盘活资产上想办法,在扩张总量上求突破,加强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带动农村非农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发挥收益作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解决村级组织“有钱办事”的问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要一方面要壮大村集体收入,另一方面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这就要求村两委不仅要抓集体经济建设,更要考虑村级事务的长远发展,合理安排和使用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能只顾眼前不顾将来,要大力发展促进、带动全体村民致富增收的产业,在实现村民共同富裕的同时实现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要注重村集体经济发展能够为村民个人发家致富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真正把村集体经济的收入用于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充分发挥其作用,让广大村民真正享受发展成果,从而不断提高村级组织的领导力,切实引领村级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甘州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