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应以《课程标准》和科学的现代课程理论为依据,“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快乐和致用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因类施教,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将知识传授和能力、素质培养融为一体,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英语课程;改革;五年制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019-03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快乐和致用为中心”进行课程设置,选择教学方法,具体标准有三:(1)在课程设计上,完成从“计划教学”到“市场教学”的转变,注重按照学生的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快乐”学习和个性化需求;(3)在绩效评价上,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
一、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现代课程理论专家泰勒(Ralph W.Tyler)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课程设置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1)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材料、勾划内容、编制教学程序以及制订测验和考试的准则;(2)开发研究——决定教育内容;(3)推广研究——实施具体课程;(4)评价结果——检测课程的有效成果。[1]泰勒原理的宗旨在于预测与控制课程规划。而在高职英语实际教学中,学生主体的差异以及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课程设置不能完全按照预先设计的程序进行。基于此,后现代课程理论——以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为基础,强调变化性、适应性和不确定性——认为课程规划应遵循多尔(Doll)“4R”原理:兼顾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和严密性(rigor)。[2]如果说泰勒原理阐明了课程设置“骨架”的话,那么多尔原理可以说是现代教学课程设置“血肉”之维。高职英语教学如何进一步落实这两项原理就涉及课程设置的“精神”之维——需求,诚如Hutchinson和Waters指出的:“课程设置就是在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只有基于需求分析的课程设置才能成为有效的课程项目(programs)。”[3]其具体内容是:第一,需求首先是学习者本人的需求,根据Brindley的理论,学习者的需求又可进一步分为客观需求与主观需求。客观需求包括学习者的客观情况(如学习者目前的外语水平、语言学习中的难点等),而主观需求是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认知和情感需求(信心、态度等)。第二,完善的需求分析应该考虑到学习者、用人单位、学校三方面的需求。
二、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内容
大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在《经验和教育》中谈到课程概念时说,学生学习的不仅是正规课程,还要学到与正规课程“不同的东西”,即所谓“附带学习”。在他看来,“附带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比正规学习更重要,对学生未来的生活更具有根本性的价值。杜威的学生、“设计教学法”的倡导者克伯屈(William Kilpatric)发展了杜威的思想,他提出整体性学习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主学习”、“副学习”和“附学习”(concomitant learning)。美国教育家、社会学家杰克逊(Phillip Jackson)又对克伯屈的“附学习”思想进行了阐发,他于1968年在其著作Life in Classroom《教室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一词(Hidden Curriculum)。关于隐性课程的概念一般认为:隐性课程对立于“显性课程”,是对学校课程的拓展与延伸,是课程内或课程外间接的、内隐的内容,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4]基于以上理论,笔者对高职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完善提出如下想法。
(一)加大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主修课和选修课兼设,加大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通过“精简、重组、增设”等途径改革课程结构,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多样化英语课程为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了提高实用能力的机会,即在完成大学英语必修后,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继续英语学习,从自己的兴趣特长、认知风格、专业需求、心理特质等诸多因素出发,根据自己的意愿,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此外,选修课与学生的就业关系密切,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校学习的状况,课程设置与他们的愿望一致会激发他们学好英语的动力。[5]
(二)丰富英语学习资源
科学的英语教材是完成英语教学的基础,它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智力支持,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教材的内在质量要求选材必须讲究知识性、启发性和教学的适用性。[6]当下,仅仅依赖一本教材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不同的教学内容。内容选择要力求新颖、多样且实用。事实上,真实语料更适用于英语教学,应该选自真实场合并确定所选内容与将来学生使用的目标语场合直接相关的内容,以满足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材料的来源可以从电视、网络、报刊、图表、图片中选择,越是时新的内容越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效果自然最佳。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专业需求编纂校本教材,数量适当即可,避免填鸭式积累。当然,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背景有差异,其需求也相差很大,课程的内容也应有所区别。
(三)引入隐性课程
闽西职业大学研究认为,隐性课程的心理学依据是学生的“无意注意和兴趣心理”现象及规律。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学生的课堂学习大多依赖有意注意。连续的、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容易使人疲劳。无意注意则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无意注意的心理基础是有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道理即在此。如果学生对外语有了兴趣,不管是通过“学得”还是通过“习得”都能够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就是利用学生的直接或间接兴趣,在自然而然的环境中习得语言,弥补课堂教学中习得活动的不足,至少可以弥补外语输入(input)的不足。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日益发展,社会开放度的不断扩大以及人们与外界和外籍人士交往的频繁化,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将极大地促进显性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因类施教,分级教学
1.分级教学的政策依据和理论基础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英语基础差别较大,个人兴趣各异,不同专业对英语要求各不相同的实际出发,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等方面都应呈现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
分层教学从根本上说是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符合职业教育的“多样性”要求。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根据加德纳的理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高职校学生虽然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中暂时落后了一点,但事实证明,他们在诸多方面还是很有潜力的,这就需要教育者能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运用适合他们的教育模式,为他们提供“多样性”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使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这是高职教育应尽的义务,也是高职教育特有的功能。
2.根据基础合理区分学生层次
只有从实际出发,合理区分学生层次,才能“对症下药”,实施教学。第一,新生入校后,对学生英语程度进行摸底,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级教学。第二,设计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到:(1)目标可调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2)重视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适合学生的环境。(3)强调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第三,分级教学要求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要注重多元评价的激励和教育功能,既注意终结性评价,也注意形成性评价;既注意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也注意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第四,把分级教学的理念运用到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受教育的权利,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应对所有的学生负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使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健康持续发展。[7]
3.“隐性分级”教学法
所谓隐性分级,诚如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所总结的那样,是指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因明显的分层标记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采取只为任课教师与学生本人知晓,学生之间并不知道,以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该学生进行干预和影响的一种分级形式。隐性分级保留原“行政班”,但在教学中,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与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考核与评价,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是班内隐性分级灵活性较强,可以在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实施,不需要对学生进行跨班级的调动,以便教师针对不同对象实施分级教学。
(二)改革绩效评价体系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在谈到学生自我评价时认为,教师不承担全部评价的责任,而应鼓励学生逐渐参与自己实践成果的自我评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要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到进步与成功,不断认识自我,逐步提高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树立学习信心,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可采用如下方式:(1)阶段或单元性考查(考试),形式为口试和笔试相结合。(2)课堂活动记录。(3)问卷调查。(4)各类展示能力的活动。如此,能使评价对学生学习产生推动作用,培养学生主体精神以及健康发展个性。
总之,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应该以学生为本,以《课程标准》和科学的现代课程理论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构建适合的学校英语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68-170.
[2]【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50.
[3]Hutchinson,T.and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55.
[4]吕佩玉.隐性课程设置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07(5).
[5]韩戈玲,祁小雯,戴炜华.立体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实践和研答[J].外语界,2009(2).
[6]张玉臣.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三大环节的技术探讨[J].职教论坛,2007(10).
[7]唐伟清.需求分析下的大学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原则[J].商场现代化,2008(33).
(责任编辑:张志刚)
Research into English Curriculum Reform in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AO Xue-feng
(Jiangsu Changzhou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of Construction, Changzhou 213016,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Problems such as disconne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quantity-oriented, and unilateral pursuit of unity while neglecting individuality and practicability exist in English curriculum of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modern curriculum theories, the reform should be centered on students' learning demands, interests, happiness and the practical usage of the curriculum. This essay suggests that English curriculum reform should take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t professional training requirements into consideration,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change the evaluation system, integrate knowledge teaching, ability training and morality cultivation, and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English skills.
Key words: English curriculum; reform;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关键词:英语课程;改革;五年制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019-03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快乐和致用为中心”进行课程设置,选择教学方法,具体标准有三:(1)在课程设计上,完成从“计划教学”到“市场教学”的转变,注重按照学生的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快乐”学习和个性化需求;(3)在绩效评价上,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
一、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现代课程理论专家泰勒(Ralph W.Tyler)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课程设置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1)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材料、勾划内容、编制教学程序以及制订测验和考试的准则;(2)开发研究——决定教育内容;(3)推广研究——实施具体课程;(4)评价结果——检测课程的有效成果。[1]泰勒原理的宗旨在于预测与控制课程规划。而在高职英语实际教学中,学生主体的差异以及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课程设置不能完全按照预先设计的程序进行。基于此,后现代课程理论——以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为基础,强调变化性、适应性和不确定性——认为课程规划应遵循多尔(Doll)“4R”原理:兼顾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和严密性(rigor)。[2]如果说泰勒原理阐明了课程设置“骨架”的话,那么多尔原理可以说是现代教学课程设置“血肉”之维。高职英语教学如何进一步落实这两项原理就涉及课程设置的“精神”之维——需求,诚如Hutchinson和Waters指出的:“课程设置就是在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只有基于需求分析的课程设置才能成为有效的课程项目(programs)。”[3]其具体内容是:第一,需求首先是学习者本人的需求,根据Brindley的理论,学习者的需求又可进一步分为客观需求与主观需求。客观需求包括学习者的客观情况(如学习者目前的外语水平、语言学习中的难点等),而主观需求是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认知和情感需求(信心、态度等)。第二,完善的需求分析应该考虑到学习者、用人单位、学校三方面的需求。
二、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内容
大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在《经验和教育》中谈到课程概念时说,学生学习的不仅是正规课程,还要学到与正规课程“不同的东西”,即所谓“附带学习”。在他看来,“附带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比正规学习更重要,对学生未来的生活更具有根本性的价值。杜威的学生、“设计教学法”的倡导者克伯屈(William Kilpatric)发展了杜威的思想,他提出整体性学习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主学习”、“副学习”和“附学习”(concomitant learning)。美国教育家、社会学家杰克逊(Phillip Jackson)又对克伯屈的“附学习”思想进行了阐发,他于1968年在其著作Life in Classroom《教室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一词(Hidden Curriculum)。关于隐性课程的概念一般认为:隐性课程对立于“显性课程”,是对学校课程的拓展与延伸,是课程内或课程外间接的、内隐的内容,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4]基于以上理论,笔者对高职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完善提出如下想法。
(一)加大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主修课和选修课兼设,加大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通过“精简、重组、增设”等途径改革课程结构,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多样化英语课程为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了提高实用能力的机会,即在完成大学英语必修后,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继续英语学习,从自己的兴趣特长、认知风格、专业需求、心理特质等诸多因素出发,根据自己的意愿,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此外,选修课与学生的就业关系密切,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校学习的状况,课程设置与他们的愿望一致会激发他们学好英语的动力。[5]
(二)丰富英语学习资源
科学的英语教材是完成英语教学的基础,它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智力支持,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教材的内在质量要求选材必须讲究知识性、启发性和教学的适用性。[6]当下,仅仅依赖一本教材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不同的教学内容。内容选择要力求新颖、多样且实用。事实上,真实语料更适用于英语教学,应该选自真实场合并确定所选内容与将来学生使用的目标语场合直接相关的内容,以满足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材料的来源可以从电视、网络、报刊、图表、图片中选择,越是时新的内容越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效果自然最佳。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专业需求编纂校本教材,数量适当即可,避免填鸭式积累。当然,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背景有差异,其需求也相差很大,课程的内容也应有所区别。
(三)引入隐性课程
闽西职业大学研究认为,隐性课程的心理学依据是学生的“无意注意和兴趣心理”现象及规律。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学生的课堂学习大多依赖有意注意。连续的、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容易使人疲劳。无意注意则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无意注意的心理基础是有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道理即在此。如果学生对外语有了兴趣,不管是通过“学得”还是通过“习得”都能够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就是利用学生的直接或间接兴趣,在自然而然的环境中习得语言,弥补课堂教学中习得活动的不足,至少可以弥补外语输入(input)的不足。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日益发展,社会开放度的不断扩大以及人们与外界和外籍人士交往的频繁化,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将极大地促进显性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因类施教,分级教学
1.分级教学的政策依据和理论基础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英语基础差别较大,个人兴趣各异,不同专业对英语要求各不相同的实际出发,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等方面都应呈现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
分层教学从根本上说是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符合职业教育的“多样性”要求。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根据加德纳的理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高职校学生虽然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中暂时落后了一点,但事实证明,他们在诸多方面还是很有潜力的,这就需要教育者能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运用适合他们的教育模式,为他们提供“多样性”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使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这是高职教育应尽的义务,也是高职教育特有的功能。
2.根据基础合理区分学生层次
只有从实际出发,合理区分学生层次,才能“对症下药”,实施教学。第一,新生入校后,对学生英语程度进行摸底,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级教学。第二,设计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到:(1)目标可调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2)重视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适合学生的环境。(3)强调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第三,分级教学要求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要注重多元评价的激励和教育功能,既注意终结性评价,也注意形成性评价;既注意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也注意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第四,把分级教学的理念运用到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受教育的权利,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应对所有的学生负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使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健康持续发展。[7]
3.“隐性分级”教学法
所谓隐性分级,诚如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所总结的那样,是指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因明显的分层标记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采取只为任课教师与学生本人知晓,学生之间并不知道,以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该学生进行干预和影响的一种分级形式。隐性分级保留原“行政班”,但在教学中,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与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考核与评价,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是班内隐性分级灵活性较强,可以在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实施,不需要对学生进行跨班级的调动,以便教师针对不同对象实施分级教学。
(二)改革绩效评价体系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在谈到学生自我评价时认为,教师不承担全部评价的责任,而应鼓励学生逐渐参与自己实践成果的自我评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要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到进步与成功,不断认识自我,逐步提高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树立学习信心,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可采用如下方式:(1)阶段或单元性考查(考试),形式为口试和笔试相结合。(2)课堂活动记录。(3)问卷调查。(4)各类展示能力的活动。如此,能使评价对学生学习产生推动作用,培养学生主体精神以及健康发展个性。
总之,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应该以学生为本,以《课程标准》和科学的现代课程理论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构建适合的学校英语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68-170.
[2]【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50.
[3]Hutchinson,T.and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55.
[4]吕佩玉.隐性课程设置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07(5).
[5]韩戈玲,祁小雯,戴炜华.立体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实践和研答[J].外语界,2009(2).
[6]张玉臣.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三大环节的技术探讨[J].职教论坛,2007(10).
[7]唐伟清.需求分析下的大学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原则[J].商场现代化,2008(33).
(责任编辑:张志刚)
Research into English Curriculum Reform in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AO Xue-feng
(Jiangsu Changzhou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of Construction, Changzhou 213016,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Problems such as disconne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quantity-oriented, and unilateral pursuit of unity while neglecting individuality and practicability exist in English curriculum of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modern curriculum theories, the reform should be centered on students' learning demands, interests, happiness and the practical usage of the curriculum. This essay suggests that English curriculum reform should take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t professional training requirements into consideration,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change the evaluation system, integrate knowledge teaching, ability training and morality cultivation, and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English skills.
Key words: English curriculum; reform;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