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库服务“三农”发展的路径、问题及对策分析

来源 :智库理论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longyan0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意义]高校智库作为国家的“智力源头”,在“三农”问题的分析以及政策制定和执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理应为之提供全流程智力支持。[方法/过程]本文结合高校智库服务“三农”发展的功能定位,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连通服务主体、媒体网络平台、需求主体和数据信息共享库全方位服务路径,尝试解决成果信息发布渠道不畅,智库、政府“两张皮”,数据不能共享等问题。[结果/结论]本文基于上述分析提出营造有序的智库生态体系、畅通咨政渠道、共筑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等服务“三农”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智库    “三农”服务    线上线下
  分类号:G251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1.03.09
  1  引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加快补上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理清农民的需求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痛点问题,增强乡村振兴的制度供给和对策研究。高校智库在海量信息分析、冗杂数据处理、发现焦点问题、提供科学决策支持过程中拥有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强大优势。我国对于高校智库的建设十分重视,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为建设智库提供方向和指导。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智库建设,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2015年7月,中共农业部党组印发的《关于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强调要“重视发挥部外相关研究机构、高校、企业和社会智库作用,开展‘三农’政策研究、决策评估、政策解读等工作,吸引各方面专业人才和智力资源向‘三农’领域集聚”。这些政策的实施强调了高校智库的地位,把高校智库服务“三农”发展建设提上日程。
  当前,受中美贸易战叠加产能过剩、新冠疫情引发全球性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形势严峻、经济不景气,导致消费低靡,在农村大量农产品滞销,乡村产业发展受阻,农民持续增收受到威胁,导致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相对困难的时期。在此背景下,党和国家的涉农决策需要更为系统的辅助信息支撑以及更为准确的决策咨询支持,而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战略的实施,正需要各类智库提供咨询建议和政策支撑。但在政策和现实层面,我国智库服务“三农”发展无论在规模还是效益上都存在较大差异。
  根据中国智库索引报告(2018)(2018 Chinese Think Tank Index Report,简称CTTI智库报告)数据,共有来源智库706家,其中高校智库441家,占比62%,可见高校智库已经在数量上成为绝对的主力,但其中从事农业、农村、农民等“三农”问题研究的智库仅有10家。从专家所在的学科分布来看,农业学科专家不足1%。这与中国农业大国的需求和地位严重不相符,与国家社会对高校智库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在相关研究层面,本文以“智库”“高校智库”作为关键词展开“篇关摘”(篇名、关键词、摘要)检索,分别录得16,167条与1,288条检索数据,可见目前我国智库研究以及高校智库研究方兴未艾;但对相关检索分别添加“农”作为索引关键词进行结果检索之后,却仅剩368与16条检索数据,在剔除“开栏寄语”“智库文摘”以及广告等无效信息后,有效结果更是寥寥无几。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智库在服务“三农”发展方面成果不多,所形成的影响力弱,传播效果欠佳,尚未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以及互动体系。
  对高校智库实务及相关研究的分析表明,一方面高校智库在服务“三农”发展方面,无论在数量还是影响力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高校智库对于“三农”这一重大课题依然缺乏应有的关注,从而導致关联性研究以及相关智库理论指导的缺失。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试图在梳理我国高校智库服务“三农”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功能定位、发展路径及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校智库服务“三农”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更有效地提高我国高校智库服务“三农”、助推乡村振兴的效用。
  2  我国高校智库服务“三农”发展的现状
  高校智库是我国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隶属于大学的从事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组织[1]。相对于其他智库,高校智库依托高等院校庞大的教学科研工作人员队伍与高等院校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具有研究人员多、人文关怀强、研究能力强、优势互补强等“一多三强”的特质。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中国“三农”事业的发展迈入了新的阶段,高校智库从相关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跟进,到智库团队的建设运转、成果的传播、决策咨询服务等方面都颇有成效,当前高校智库在“三农”问题的研究上已取得了初步成绩。CTTI智库报告(2018)“三农”领域PAI值(成果、活动与媒体影响力3项指标赋值的算术和。其中,P表示智库成果,A表示智库活动,I表示智库媒体影响力)排名前5的智库如: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实证研究为导向,坚持“大数据、大服务、大平台”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具有一定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的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重点研究南美洲和非洲国家农业发展,以及日韩等东南亚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经验的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研究院等。还有很多高校、科研院所也相继成立了“农业战略研究中心”或“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一批高知高能的专业化研究团队和机构。从数量上看,这些智库也有一定的规模。但总体上说,高校智库机构“散”“弱”“小”的局面并未改变,大多数高校智库属非实体非法人的教授课题组,智库产业集中度和产业集群性很低。高校智库不被重视,投入不足、成果发布渠道不畅、智库和政府“两张皮”、信息数据不能共享等问题仍然存在。
  3  我国高校智库服务“三农”的功能定位   3.1  具备公众信用基础
  高校智库学科基础深厚,拥有先天的人才和资源优势,有稳定的研究团队和人才队伍,可以提供具有深厚理论支撑的战略方案和治理理念。高校智库是存在于大学内部的学术组织,在对外承担决策咨询的职责时,还必须要遵循作为学术组织的思维逻辑[2]、独立求真的学术探索精神、科学客观的理论研究逻辑,这使得高校智库具有较好的公众信用基础,具备服务主体的功能。
  3.2  协同创新服务理念
  协同创新是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利用创新资源和科学技术知识在组织间的快速流动、共享和集成,加快提升国家和区域创新的效率以及创新产出的过程[3]。首先,高校学科门类齐全,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结构完备,汇集大量专业人才,高校智库建设为便于汇集多学科背景的专家和研究生队伍提供了协同创新的平台;其次,高校拥有先进的科研设备,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料,现代化的信息采集和分析技术以及广泛的学术交流,高校智库建设为协同创新服务提供了条件和实现可能。
  我国高校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可以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的智库服务层级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高校智库发展格局。各大高校尤其是农业类高校,长期从事、研究“三农”工作,对“三农”问题的解读更加具体和深入,在智库协同创新服务“三农”上有着先天优势。宏观上,中央高校智库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和重要部署展开政策研究,联合区域高校开展政策法规咨询以及农业企业、农村农民、农村政府的发展建设和组织管理研究,并在科技创新、信息安全、文化培育等视角下研究具体现实问题;在微观上,地方和部分区域高校智库立足地方发展,对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献策建言,着力在人才培养、规划设计、品种改良、技术指导、政策解读、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咨询。服务“三农”发展不是某一方的责任,也不是某一方能够独立解决的,必须联合各方力量协同攻关。协同创新可以是校内智库、高校间的智库联盟、高校智库与科研院所以及高校智库与政府企业的多方合作,甚至更应该与国际接轨,与国外一些高校或研究机构展开合作,无论是共建新型智库的外部要求,还是智库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建立开放协同的合作关系和资源调动以及树立协同创新服务理念,是突破问题瓶颈的关键所在,也是高校智库服务“三农”发展的现实路径。
  3.3  问题需求目标导向
  问题导向是高校智库服务需求主体的本质特征。首先,高校智库主要是做对策研究,它是问题导向的,要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说开出“药方”[4]。“药方”是否有“疗效”离不开真实全面及时的数据信息的支撑。但由于分属不同体系,政府很难参与到高校智库的建设与运营中。而高校智库很难获取到政府在决策过程中的思考和打算,对政策的需求和执行反馈等第一手信息更是缺乏,这影响了高校智库的选题策划。其次,农业的区域差异使各地方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尽相同,若想要高校智库所做的研究正是地方政府所需之处,那么就需要政府的共同参与,不能简单依靠高校对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追踪。因此,需求主体的问题导向,是高校智库研究成果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重要保证。
  4  高校智库服务“三农”发展的路径分析
  高校智库的服务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的传播渠道把成果传递给需求主体和数据信息共享库,需求主体政策方案经过实际应用后,所产生的效果和数据进一步反馈给高校智库和数据信息共享库,同时,需求主体方在向高校智库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路径时,也可选择“线上”“线下”的追问模式通过媒体、网络、平台向高校智库发布需求和研究指南。服务路径如图1所示。
  服务主体和需求主体在开展内外部服务和成果使用反馈时,收集、整理、挖掘出的数据资源共同注入数据信息共享库,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分析,共同构成高校智库智力服务的资源总库。高校智库服务依赖大量的数据资源,信息共享为高校智库解决现实问题或前瞻性问题提供“知识源头”,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5]。因此,真实全面的数据信息是高校智库服务效果的必要保障。
  4.1  服务主体
  高校智库面向需求方,为需求方提供知识服务,是整个服务过程中的“知识工厂”。其服务主体内部可形成两种服务模式,如图2所示。
  一是自主服务。高校智库以自身资源能力和背景组建团队,通过资源整合和数据挖掘发现社会问题、解决现实问题,通过团队建设、治理机制、技术信息、影响力等知识服务发挥作用。二是外部协同服务。通过发挥智库的影响力,与高校、科研院所、组织机构以及其他智库交流互动,提升影响力。“三农”问题是系统性的,靠高校智库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多个资源体系的协同聚合。如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情报机构、评估中介组织和其他智库等,这些机构是高校智库全方位服务“三农”发展的协同力量。
  4.2  传播渠道
  高校智库的成果,不仅要直接作用于需求主体,还要激发智库所有潜在受众的参与意识,获取、吸收并且传达智库的思想,这是实现传播目的,引起关注和重视的关键因素。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主管詹姆斯 · 麦甘博士认为,智库信息的发布渠道甚至比内容更为重要,智库须认真思考成果传播的新形式[6]。所以,高校智库不仅要致力于生产高质量的智库成果,还要善于运用各种现代信息传播手段。除利用常规传播渠道通过论文、专著、研究报告、评论、连续出版物、数字化出版物、多媒体资料等媒介向社会大众发送智库的成果信息。更要加强多元化的传播方式,通过多语言网络、社交网络平台(如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方式传播和推广智库成果。此外,多媒体视听技术,比如科普视频、远程科技指导、公开的会议活动和讲座视频等,能为公众提供更直接的感官认识。
  4.3  需求主体
  高校智库从“线上”或“线下”接收到来自需求主体的研究指南和需求实际,结合专业和实际情况分析调研,为需求主体拿出政策方案、研究报告或指导建议来指导应用实践。然后,智库通过成果发挥作用的过程,获取实施效果和公众“声音”,收集反馈数据,进一步评估决策方案,改进智库成果。   需求主体政府、“三农”组织和个人通过高校智库提供的研究报告、政策咨询、专业内参、人才培养、规划设计、技术指导、政策解读等成果形式获得高校智库的成果服务(见图3)。
  5  我国高校智库服务“三农”发展存在的问题
  5.1  研究成果的效用水平有待提升
  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理论研究队伍是高校智库的一大特色,但当这一特色深入到解决“三农”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却往往会遭遇“水土不服”的问题,即大量的研究成果虽然以研究报告、研究论文乃至论著的形式呈现,但却无法满足研究成果对于解决“三农”现实问题的针对性与操作性的要求。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高校智库的研究人员大量来自于兼业型的高校教师,从事智库研究仅是其在教学、科研之外的社会服务职能的体现,而对于职称评审与学术影响力而言,前二者的效用也更为明显,从而导致智库研究人员没有充足的动力与时间,下沉到农村基层一线观测“三农”问题、倾听农民心声;另一方面这也与高校长期以来“象牙塔”的定位有着深远的联系,我国高等学校长期以培育社会精英作为其功能定位,从事脱离于具体实践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形而上的抽象理论研究被视为响应这一“精英”定位的一种体现,相反,“对策研究”这一研究范式则被视为过于功利而受到轻视,从而导致理论研究逐步脱离于实际,相关成果也日趋晦涩难懂,脱离对于一线操作的指导意义,从而产生“与社会和政府有信息对接断层的现象”[7]。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智库理论研究成果虽然数量较多,然而真正被政府采纳、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建议或咨询报告的不到4%,被省级部门采纳的更是不到1%[8]。如果高校智库研究成果不能及时扭转这种低效用的状态,将成果转化为政府开展“三农”工作的决策依据,提出既基于学理、又切合社会发展实际的对策建议,那么将直接影响其创新动力和能力培养,使其丧失影响力、失去话语权,从而影响高校智库服务于政府“三农”决策咨询功能的实现。
  5.2  高校智库“三农”研究的影响力有待提升
  根据2018版CTTI智库报告的分析,在“中国智库系统影响力排名”前30名中,有8家高校智库入选,但未有高校“三农”研究智库出现;在“高校智库百强榜”名单中,仅有5家涉及“三农”研究的智库入选,其中成绩最好的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而在“智库最佳实践奖”评选中,有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中心《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2017)》与贵州省委党校行政学院《贵州极贫乡镇“极贫”现象的解释与理性思辨》入选“智库最佳研究报告奖”(2/17),未有任何高校“三农”智库或者高校智库“三农”主题活动入选“智库最佳活动奖”(0/17)。相比公共安全、社会治理、文化教育等“热门”研究领域,我国高校智库“三农”研究影响力依然在低位徘徊。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源自高校智库研究成果“不接地气”的效用水平问题;另一方面,高校智库过于坚守“三农”研究固有的“朴实”,从而对相关研究成果宣传的忽略也是造成影响力不足的重要問题。特别在自媒体条件之下,话语权的获取已经跳出过往受到高层级官方媒体关注、报道的局限,如何通过移动终端APP、微信公众号、短视频以及直播互动等数字化宣传平台自设话题、主动展示与交流沟通是新媒体条件下“三农”研究高校智库获取社会关注与社会影响的重要渠道。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高校智库在“三农”研究方面相较企业智库、社会智库等对于新媒体平台的应用水平及效果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5.3  高校智库“三农”研究的协同合作水平较低
  在CTTI智库研究报告“智库最佳管理奖”名单中,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获得特等奖(1/2),除此外未有其他高校“三农”智库入选。且相关研究进行的学术交流较少,与各大机构在农业研究方面缺乏深度合作,围绕“三农”研究的成果大部分仅用于学术会议交流,注重研究成果而缺乏实践运用,成果没有达到影响政策的层面。互动机制以及市场机制缺失,导致各大高校合作较少,无法实现有效互动。
  5.4  高校智库“三农”研究的信息化水平较低
  当前高校智库在“三农”研究方面处于初始阶段,数据来源少,加之缺乏互动,无法达到更好的资源共享,经费来源也有限,在智库建设上信息化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数字化研究工具的使用、信息化宣传平台的使用两个方面,即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探索,经费和资源优势不足,导致其传播缺位,无法服务于公民和社会组织,服务对象仅限于政府。
  6  我国高校智库服务“三农”发展的对策
  本研究结合当前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高校智库服务“三农”的路径模型提出以下4点对策。
  6.1  明确高校智库定位,营造有序的高校智库服务生态体系
  事实表明,很多重要成果并不都是理论创新,要重视理论创新,更要重视实践创新。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9]”高校智库这个服务“三农”主体的决策咨询服务方式,应表现为在涉及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方面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整体推进过程,每一圈层的高校智库都有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在国家的顶层设计层面,需要全球视野的“国师”级高端高校智库参与,为党政领导出思想、出方略,谋划“三农”发展战略;省级或区域高校智库,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到“三农”政策教育、“三农”政策评估和“三农”政策反馈上,不仅要关心“三农”政策文本的产生,还要促进“三农”政策文本的落地,并检验评估“三农”政策文本落地后的效果;地方高校智库则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农业区域发展实际,强化农业技术和产品等实际问题,通过调查研究、采集数据、计算分析等来评估政策和项目的执行情况,为上一圈层的高校智库提供信息和数据支持服务。通过各圈层的智库服务使“三农”这个关系国家命脉的大小问题,都能够有相应的政策研究和数据支撑,相应的高校智库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共同营造起良好的高校智库生态系统。面对日益复杂的“三农”问题,高校智库还需要与官方智库、民间智库协同合作,盘活优化资源,提出高质量决策咨询成果。   6.2  去除智库、政府“两张皮”现象,畅通服务主体与需求主体之间的咨政渠道
  高校智库有必要同政府及其相关组织建立稳定的信息沟通机制,以便获取足够信息,保证研究报告具有实践意义。当前智库的需求主体是政府,服务的内容主要在政策和战略制定方面,而服务主体是农民,需求方与服务方两者之间交流不畅,无法实现双向有效互动。政府作为高校智库建设的总设计师和智库成果的需求方,肩负着方向引领、制度完善的责任。高校智库团队还可通过“双聘制”“挂职”“科技特派员”等形式使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政府、企业等组织机构之间的人员实现流动转换,使服务主体与需求主体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6.3  加强沟通协调,促进高校智库研究资源共享
  需加强信息采集分析,开放数据资源,共筑数据资源共享库,使得高校、社会组织以及公民都可以在高校智库中得到资源。共享高校智库成果有利于完善高校智库建设,也有助于高校智库研究更加贴合“三农”,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资源共享使得供需双方得到更多互动,有助于信息公开透明,有利于政府政策的实施。
  一是服务“三农”发展的高校智库,要掌握好中国农业的“弱质性”、长期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性,结合各高校智库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发展方向,建立起网络服务系统,定期监测预警舆情。高校智库要通过仿真模拟提供决策参谋,通过预测预报跟踪热点焦点。系统和决策模拟数据库建设,结合学科专业优势,遵循研究范式,推动科研方法创新,建立一套既能服务社会发展大局,又能体现本校特点的智库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随着数据化、网络化等技术的推进,深度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技术应用于智库产品,信息数据变得更科学、更准确。大数据在形态上往往呈现非结构化和碎片化状态,数据类型复杂,且数据价值密度偏低,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进行分析计算。高校智库有丰富的研究生资源,既可以和在校生一起,也可以利用毕业生资源,共同合作组建研究团队。决策研究实际上就是依据各方信息而做出预测和判断的过程,信息渠道不畅是政策预警的首要障碍[10]。开放数据和决策过程,使高校智库的研究成果更具实用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 [11]。
  二是加强高校智库所依托高校的内部协调合作。高校作为我国人才高地,内设学科众多,特别是作为建设服务“三农”高校智库重要依托的我国各农林水院校,既有涉及种养殖的农林水产专业,也有相关配套的兽医兽药、农资农药专业,还有农业生产加工产业链的农业机械、冷链运输、加工储存,以及涉及农村生产经营管理的农业经济、农村金融和乡村治理,农耕文化、农民体育、农村法律支持等文化资源专业。如果能够跨越传统农业院校内部农、工、文、理的学科壁壘,构建涉农综合性智库,实现多学科、多领域之间的协同合作,就能真正发挥出高等院校智力聚合的作用,真正将高校智库打造成全方位、全要素服务于“三农”的外脑。
  三是加强高校智库之间的合作,通过建设“高校‘三农’智库协会”或“高校智库‘三农’研究联合体”等方式,一方面促进高校“三农”研究智库相互抱团取暖,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校综合性智库开展联合研究,“借船出海”。在此过程中,通过联合平台实现相关智库之间研究素材、数据资料乃至研究设备、人员的共享,达到既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也避免了重复建设与研究,节省了人力成本和不必要的开支,更重要的是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各“三农”智库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共同研究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此外,数据资源共享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各研究“三农”的高校智库研究的学术规范性,研究数据、进度的共享,能够对研究成果的效度和信度进行多角度检验,同时,对科研过程及其成果的规范性展开相互监督,能有效阻断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
  6.4  发挥媒体平台的作用,扩大高校智库影响力
  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重塑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同时,在复杂网络环境下,政府部门也需要更多的数据、信息、知识和实施手段才能进行科学决策并实现组织结构的良好运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5G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媒体传播手段更适应当前社会群体的时间特点,即碎片化研究。因此,高校智库还应加强运用各种便捷的新媒体手段增强成果宣传的效果。让社会公众了解政策制定的过程以及政策实施带来的收益,借助媒体的力量推动研究成果应用,为公民参与提供更多的渠道,从而扩大高校智库本身以及其“三农”研究成果的应用。
  此外,通过主动设置议程,借助专业影响和媒体平台,主动推动“政策之窗”的开启。高校智库研究成果如同企业生产的产品,成果被获知、熟悉、采纳和转化是高校智库“生产经营”的直接目标。在“买方市场”的背景下,依然采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营销方式所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前述的“滞销”状态,最终导致成果的过期和失效。因此,要提高高校智库的影响力,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平台加强高校智库研究的宣传和推广,是与提升高校智库研究能力和水平同样重要的工作。通过媒体平台大力宣传,使得传播范围更广,对于资源获取和交流共享也百利无害。
  7  结语
  5G时代、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纷繁复杂。如何将“学术话语”转化为“媒体话语”在政府部门、高校智库和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新型的互动关系,如何充分发挥高校智库的资源优势,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有效的智力支持,是值得持续探讨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虽然提出了高校智库服务“三农”发展的路径分析,但对畅通数据信息的方法,怎样搭建数据信息共享库,如何把握时机成功开启“政策之窗”等问题的研究还非常欠缺,需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刚. 我国高校智库影响力提升路径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11):43-45.   [2] 王艳霞, 周中林. 我国高校智库服务军民融合战略发展的路径探究[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9, 4(3): 65-72.
  [3] 张绍丽, 于金龙.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文化协同过程及策略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6, 34(4): 624-629.
  [4] 邱均平, 董西露. 高校智库建设的困境与策略[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3(4): 64-69.
  [5] 阎亚军, 杨波. 学科逻辑视域下的中国高校智库建设: 基于“双一流”建设的思考[J]. 教育研究, 2018, 39(5): 42-49.
  [6] 赵博.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项目负责人詹姆士·麦甘博士: 智库必须思考如何以新形式传播成果[J]. 中国发展观察, 2014(3): 37-40.
  [7] 邱均平, 祖文玲. 基于群策层次分析法的中国高校智库网络影响力评价分析[J]. 现代情报, 2018, 38(8): 99-106.
  [8] 舒刚.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智库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转型[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8): 27-31.
  [9]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82.
  [10] 田山俊, 汪明. 论高校智库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的担当与作为[J]. 学术论坛, 2016, 39(4): 138-143.
  [11]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5-19(2-3).
  Research on Path,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s in Serv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ssue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Yang Zhe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As the “source of intelligence” of a country, university think tanks should provide multidimensional supports to improve problems regard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s the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problem analysis,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process] Combined with the functional role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s in serving the agricultural,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is paper attempt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congested information publication, inconsistency in government think tank, and failure of data sharing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connected “online” and “offline” service subjects, media network platforms, demand subject and data information sharing libraries. [Result/conclusion]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analysis, this paper provides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tructing a well-structured university think tank ecosystem, unblocking consultation channels, sharing media platforms and expanding impact to better provide serv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Keywords: university think tank    services for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online and offline
  收稿日期:2020-07-25      修回日期:2020-11-12
  本文系廣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D14XGL46)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征(ORCID:0000-0001-5191-7976),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硕士,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依据1978-2017年的上海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利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ARIMA)构建CPI预测模型,并对结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拟合效果比较理想,将2018、2019
【摘 要】众所周知,金融衍生品的过度使用是引发2008年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场危机导致多家金融机构被政府接管,企业破产,平民失业,全球经济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加剧这场金融海啸的却是此前为人们所信赖的金融风险测量工具以及被认为可以分散风险的投资组合。其在风险发生时仅仅做到了投资分散,却没有做到降低风险,当中的原因仍然未解。基于此,论文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  【Abstract】
[目的/意义]近年来关于“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多项政策相继出台,智库建设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构成部分,探讨高校智库的建设路径能
【摘 要】功能丰富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大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师生综合素质,保证实践教学高质量实施的重要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是当下实现产学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高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的必由之路。  【Abstract】The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with rich functions is an impor
[目的/意义]高校智库建设归根结底是其能力建设,本研究系统构建高校智库能力体系,为高校智库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加快我国高校智库建设进程。[方法/过程]本文根据决策
【摘 要】国有企业资产从根本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业务竞争实力,国有企业有必要进行创新改革促进资产增值保值的目标得以实现。论文围绕混合所有制话题,通过分析“承包+混改”新模式对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效果,结合现阶段成功实例,提出针对目前国企运营中的“承包+混改”新模式保值增值的途径:强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观念,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资产使用管理工作的完善;国有资产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Abstr
《新型智库质量提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2021年6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刘西忠,江苏省社科联研究室主任,博士,省智库研究与交流中心执行主任,省人大常委会决策咨询专家,
【摘 要】事业单位具有提供公共服務、执行部分行政事务、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作用,在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事业单位有多种分类,其中包含了行政机构,还包含了医疗卫生、文化传播、公共教育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单位和组织。因为事业单位性质比较特殊,事业单位的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而为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目标,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则显得至关重要。论文分析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绩
采用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GC-O-MS)对3种市售植物蛋白肉(样品
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辣木籽中Na、Mg、Al、K、Ca、Cr、Mn、Fe、Co、Ni、Cu、Zn、As、Se、Mo、Ag、Cd、Sb、Ba、Hg、Tl、Pb 22种无机元素,确定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