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空难而改变的客机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h1978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10年间,几乎每年都有重大空难发生,从法航飞机解体,到俄空难事故频发,再到韩亚坠机事件,每一次空难总是增加我们对飞机安全系数的怀疑,作为最重要的跨国交通工具,飞机真的如一些研究所说是最安全交通工具吗?历次空难后,人类如何在伤痛中改进飞机安全性能?现有科技是否有无法突破的安全瓶颈?一些航空业人士认为,技术革新某种意义上也增加了另一种“安全隐患”,那就是飞行员过分依赖高科技提高安全性能,而忽视自身驾驶技术。
  近地警告系统保驾起降
  此次韩亚空难发生在降落之时,应验了飞机失事的一个重要规律,黑色10分钟。所谓黑色10分钟是指起飞和着陆所占用的时间,10分钟时间虽短,但事故几率却高达68%,科学家用了很多技术来弥补这两个阶段的安全性能,特别是监控下降速度和高度的设备。
  得益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高速及大存储容量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精确而复杂的世界地形数据库,自1998年以来,一些飞机制造商开始在飞机中安装增强型近地警告系统。
  安装这种系统的飞机在一定高度飞行时,如果相对地面有较大的下降幅度,系统就会发出“下降率”以及“拉起”的警告声音。
  除警告较大下降幅度外,该系统还能预警起飞后掉高度过量、地面间隔不足够、风切变等。这一系统主要针对可控飞行撞地事故。
  可控飞行撞地的原因主要由于飞机自身系统设计的警告时间不够,在飞机接近危险地形时,没有足够反应时间避让,一般都发生在机场附近,即在飞机着陆的最后阶段。
  为了减少可控飞行撞地,美国联邦航空局1974年要求所有在美国空域飞行的飞机,必须安装近地警告系统。由美国生产的增强型近地警告系统于1996年开始在飞机上使用。
  传统的近地警告系统往往在已经紧急的时刻才警告,致使留下的处理时间不够充分。而增强型近地警告系统通过引入地形数据库和地形显示预警功能,可提前60秒进行预警。
  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各航空公司在新引进的波音及空客飞机上,也陆续安装增强型近地警告系统。
  虽然这种起降监控系统有效提升飞机安全系数,但是《华尔街日报》也提醒,飞机因为科技变得越来越安全,但事故率却没有降下来,这是因为这些提升安全性能的高科技让一些飞行员松懈了,有些人甚至不注重驾驶技术,因为他们认为电脑可以控制飞机。资深机长凯文·海耶特认为,是时候关注飞行员驾驶技巧了,这是安全飞行的重中之重。
  油箱惰化系统防升空爆炸
  燃油系统起火造成飞机升空后爆炸是引起飞机失事的主要原因之一,要知道这种悲剧或许只是因为一小段电线出现电火花,引发了油箱着火。
  飞机油箱里很可能混入燃油以外物质,例如,空气。空气中含有氧气,如果受热,油箱中所剩的燃油就会汽化,汽化的燃油和氧气混合,就极易引起爆炸。
  怎么确保油箱不会爆炸?就要减少氧气含量,这就是惰化,即用安全不可燃气体取代密闭空间的可燃氧气。
  飞机燃油箱惰化系统的核心装置是空气分离装置,分为分子筛型和渗透膜型惰性气体产生系统。渗透膜型惰性气体产生系统采用中空纤维膜,利用空气中不同气体在有机高分子膜中的不同渗透速率,实现氧气和氮气分离。当有一定压力的空气通过中空纤维膜时,氮气因渗透速度慢将留在隔膜中,氧气、二氧化碳及水蒸气以快速透过膜壁渗透到纤维外。
  氮气分子最后输入到空油箱中,可避免燃烧爆炸事故。2006年,燃油惰化成为硬性规定,所有的新飞机都强制装配这一系统。
  气象雷达探测“风杀手”
  另一引发空难的重要原因是天气,特别是不稳定气流,例如风切变。风切变是指大气中不同两点间风速或风向的急剧变化,这是飞机的天敌,尤其是飞机降落时的低空风切变被航空界公认为起飞和着陆阶段的“无形杀手”。
  在风切变过程中,威力最大的是微暴,这是一种局部性的冷空气下沉,下沉气流到达地面后,会产生一股与龙卷风破坏力相当的直线风,向四面八方扩散。
  飞机接触到微暴后,会受到很强的冲击,会突然受到下压的力量,这个时候飞机需要在几秒钟内重新获得高度,但往往会突遭顺风的影响,被狠拍向地面。
  航空专家认为,针对风切变,有两种解决方案。第一是避让,即避开微暴。第二种就是放弃降落,立刻绕开,但只有飞行员知道微暴的存在才能避开。
  上世纪80年代末,地面雷达很发达,能可靠识别微暴,塔台发现微暴后,可通知飞行员,但很难及时。其实只要提前10秒报警,就可以避开哪怕是最强烈的风切变。
  美国航空局用一架特别改装的737飞机,测试装在机头部分的多普勒雷达改良系统。顾名思义,该雷达原理正是来自多普勒效应,即急驶过来的货车鸣笛声变得尖细(即频率变高,波长变短),而远去的火车鸣笛声变得低沉(即频率变低,波长变长),气象雷达由此判断飞机前方是否存在风切变。
  机组得到风切变警告后需立即采取措施,比如停止降落,然后复飞,并机动飞行,以便躲开风切变。新预警系统1994年投入使用,现在机载气象雷达大多都加装了前视预测风切变功能。
  波音727真实坠机实验:经济舱比头等舱更安全?
  去年,美国《探索》频道用波音727飞机进行了一次真实的坠机实验,实验地点是新墨西哥州沙漠中,整个过程被制作成了纪录片,此前人类仅做过一次类似的坠机实验。
  实验结果发现,飞机前半身撞为碎片,后半身却几乎完好,这更引发了“经济舱比头等舱更安全”的说法。在科学界,该实验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人们重新开始思考飞机坠机实验的重要性。
  2012年4月,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一架波音727客机载着假人乘客、三名真人飞行员和工程师以及摄像头、感应器起飞。
  其中,三个假人乘客放在不同的位置:一个扣好安全带做蜷缩状,一个正坐在位子上扣上了安全带,另一个既没有做保护动作也没有扣上安全带。   飞行员将飞机上升到1800米高度,提速到300公里/小时,继续开了近100公里后,所有真人跳伞,把飞机留给地面远程控制。
  地面上,前海军试飞员奇普·桑内勒远程操纵飞机掉头,陆续关闭引擎,直到飞机撞击到地面。
  飞机在撞击瞬间,速度接近140公里/小时,与常规着陆速度接近,但下降速度却达到457米/分钟。通常飞机下降时速度在每分钟3-6米左右。
  撞击一刹那,从飞机内置摄像头可看到,机舱内行李乱飞,应急灯和氧气系统失控。第7A号坐椅被摔到距飞机近2个足球场的距离外。科学家发现,第7排之前的乘客不可能在此次坠机中幸存。因此有结论称经济舱比头等舱更安全。
  ■链接
  民航客机为何没有降落伞
  每次空难事故之后,总会有人掀起争论:民航飞机上为什么不给乘客准备降落伞。说起这个问题,好多读者都不理解,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因为航空公司偷工减料。无论转嫁给出怎样的解释,总会有人提出各种诘问。实际上,在民航业内,这早已是一个盖棺定论的问题,并不存在什么争议。
  飞机不是调酒师手中的摇壶
  飞机在飞行中发生事故,我们分成两种情况来看。先假设这架可怜的飞机失控了——其实这是非常稀罕的事儿——对于现代民用客机来说,完全失控的发生率极低。完全失控意味着,要么飞机进入了无法改变的危险状态(如尾旋或风切变),要么就是爆炸了,总之机身没有办法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飞机就像调酒师手中的摇壶,乘客完全无法站立,更不用说跳伞。不过别担心,这种情况是极少见的,否则的话,客机一定会设计弹射座椅。在没有弹射座椅之前,降落伞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派不上用场。
  在绝大多数航空事故中,飞机都是仍然可控的,在可控的情况下迫降,成功率非常高。通俗地说,飞机无论出了什么事,最后都会落地,飞机员需要做的只是让它落得轻一些,这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举例来说,加拿大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67,在40000英尺的高空燃油耗尽,依靠无动力滑翔最终成功迫降,无一人受伤。美国阿罗哈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机舱突然完全破损,前半段机身仅剩下地板,仍能进行迫降,仅失去了一名没系安全带的空姐。
  跳伞不是理智乘客的选择
  而跳伞可就不同了。在一个摄氏零下40度,严重缺氧的高度,一个既不是超人也不是007的普通人,抱着“有总比没有强的心态”,打开舱门造成客舱失压,然后抱着降落伞从接近0.8倍音速的飞机上跳下来,他可能既不会拉伞,也不会着地动作,也不知道落在什么地方……可以想见,这个生存几率有多大。假设现在我们处在一架发生事故、正在迫降的飞机上,给你一副降落伞,你想跳吗?
  如果你不想,这就是本文给出的答案,一个理智的人,在危机情况下会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而不是跳下去总比听天由命强。因为此时的你并不是听天由命,站在你身后的,是100年来无数的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还有经过大量应急训练的飞行员团队。也许有的人说,我就不相信科学,就不相信技术,就不相信飞行员,我就相信我自己—这实际上是一种癖。放弃安全来满足乘客的癖,不属于航空公司该做的事。
  还有的人会举出这样的例子,有的飞机在发生事故后,在低空盘旋了很久才坠毁,这个时间完全可以跳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那些飞机盘旋并不是为了等死,而是在寻找迫降的机会,成功迫降的机会是非常大的。迫降失败都是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发生的,在这之前,没有人能够预料。
其他文献
在黎巴嫩与以色列的临时边界,有一条被联合国划定的121公里临时停火线——“蓝线”,蜿蜒在地中海东岸的山地间。“蓝线”南北,是素有“死亡禁区”之称的雷场,黎以冲突期间没有爆炸的炮弹遍布此地。在这里战斗着一支中国“拆弹部队”——维和扫雷部队,从2006年起,已经有11批中国维和官兵走进这块特殊的维和战场。  啃下“硬骨头”最多的中国扫雷部队  “起爆!”一声令下,5枚以色列4号防步兵地雷成功销毁。正当
期刊
无青春,不创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商业模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财富青春。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青春创业,对财富和成功充满了渴望时,我们是否具备了成功的条件?是否做好了在困境中寻求突破的充分准备?  《齐鲁周刊》推出的创业板块,试图讲述一个又一个的创业故事。他们青春当年,激情飞扬,正用亲身经历破解这个课题。他们当中,有的成功了,有的曾经受挫,他们沉浮不定却勇于突破的创业轨迹,相信能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迪。  “
期刊
高度强是名WEB2.0时代的律师,他用互联网的方式拓展了律师的职能和职业半径。当律师遭遇互联网,当法律遭遇电商式的盈利平台,他发现自己一头扎进了一片行业的蓝海。  下海的“网瘾”青年  2004年,刚刚从山大法学院毕业的高度强有了一项新爱好。  彼时他在一家较大的律师事务所做助理,年轻律师没有案源的困扰也发生在他身上。可是高度强没闲着,他在天涯等各大网站的法律论坛上替网友解答困惑,有时甚至每天回答
期刊
第三届“中国年度最佳雇主”活动于2013年8月18日“中国人力资源日”正式启动,活动由北京大学企业社会责任与雇主品牌传播研究中心和智联招聘联合举办,旨在继续坚持发掘最佳雇主、分析成功经验、挖掘最具传播价值的典型案例,树立标杆,传播榜样。  早在今年2月,第二届“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获奖企业,即首次以“雇主”身份代表中国企业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引发了新一轮的“中国热”。这在中国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发
期刊
秋季是人体“收藏”的季节,适当、合理地进补,可以增强体质、祛病强身。一提起秋季进补,许多人总认为进补效益与补品价格成正比,于是便买了许多滋补品,比如冬虫夏草、西洋参、鹿茸、海参等高档货,价值数千元乃至上万元,可谓一掷千金。其中海参的价格越来越贵,这是因为血燕窝造假事件的爆发使得市场不得不寻找新的贵重滋补品来替代燕窝。  海参价格第一次暴涨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大规模开始养殖,宣传就开始无孔不
期刊
光大证券8月16日的乌龙指事件注定成为A股市场上的一大反面教材。  事件发生后,各种评论铺天盖地,诸如风险控制、流程设置、量化反思等。然而,以投资本身来说,A股市场多年积累一点价值投资的正能量实属不易,一场价值消耗的黑天鹅事件,给人们带来了太多值得反思之处。  8月16日11时5分之后,股指陡然跳升,两桶油和工商银行这些大家伙居然触及涨停。一时间,市场谣言四起,诸如重大政策利好出台、优先股试点出台
期刊
琼瑶牌言情作品50年来畅销华语世界,其流水线制作方式,已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这位言情批发商创造的“琼瑶经济”不仅赚取了约上亿美元,还捧红了近百名红星。  言情商品批发商  1963年,琼瑶凭借其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在台湾一夜成名,捎带着救活了当时一份不见起色的小杂志《皇冠》,而《皇冠》的主人平鑫涛则成了琼瑶的继任丈夫,从此夫妇联袂,出版小说、改编电影、再版小说……爱情、家庭、事业、名利接踵而至,
期刊
大墙内外罪与罚·案例2  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走对了,即使一生平淡,却也平安幸福;走错了,则将悔恨千古遗臭万年!“分裂和死亡说”根本解释不了刘长虹(化名)这样一个女人残忍的心路历程,她所做的一切让人既惊心动魄又无限感慨。  初秋的一天,本刊记者走进济南市看守所,接触到了一位在正常人看来十分残暴而在他们自己看来却完全属于正常反应的杀人犯。  有些狭小的问讯室,传来女监区叮叮咚咚的
期刊
1978~1985年:  邓丽君 李谷一 陈凯歌  1978年间,邓丽君的歌声开始飘过台湾海峡,随着走私渔船进入大陆。《甜蜜蜜》、《何日君再来》、《小城故事》成了上世纪80年代初歌坛上最流行的旋律。其后,李谷一的一首《乡恋》真正揭开了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一页,1983年第一届春晚,李谷一一口气唱了《乡恋》等7首歌曲,迄今未有人突破。  1984年,陈凯歌的《黄土地》接连在海外得奖,第五代导演突破了改
期刊
8月10日晚,鲁能大球场,山东鲁能对阵上海申花。上半场申花两球领先,下半场却风云突变,鲁能新外援勒夫梅开二度,杨旭攻入第三球将比分反超,鲁能实现了大逆转。  对于鲁能球迷来说,本场比赛除了勒夫的惊艳表现,最关键的就是被称作“三哥”的蒿俊闵的复出。蒿俊闵登场后,彻底盘活了鲁能中场,制造点球,并助攻杨旭打入反超的一球。  在鲁能大球场之前,蒿俊闵的足球地图充满着励志故事,他从武汉小学的球场起步,一直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