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是香港著名戏院的利舞台,如今连同周边的建筑,一起成为多个旗舰店云集的利园商圈。不用忙着怀旧,逛逛你便会发现,再来铜锣湾扫货会少走很多路,人也没那么拥挤了。香港人以特有的生意眼光,用新的形式延续了过往的记忆。
利舞台周边连接的是利园一期、二期及希慎广场,共同组成“黄金三角”,这就是铜锣湾地带新兴的利园(Lee Gardens)。依旧保留的“利舞台”的名字,让人偶尔穿越回往日看戏的时光。但门前广场上被世界各国元素装扮的SMILEY笑脸展览却把人拉回现实。无印良品和优衣库的旗舰店立在眼前,往周边延伸则是一系列国际一线大牌旗舰店铺的集合。“一站式旗舰店购物”的营销概念,让人流最密集的铜锣湾看上去变大了。
戏院的变迁
利舞台(Lee Theatre)位于铜锣湾波斯富街,面向礼顿道,曾经的主要作用是粤剧、歌剧及演唱会等表演及放映电影。香港人在提起利舞台时,还总会露出一丝对过去这种文化氛围的回味。
上世纪20年代,利希慎家族购入铜锣湾利园山地皮,即包括现在的利园山道、白沙道等多条街道,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利园区,而如今的希慎广场和希慎道的命名也来源于此。当时香港的粤剧表演场地主要在西环一带,为方便其母亲欣赏粤剧,1925年利希慎把利园山部份土地建成利舞台,由电影皇后胡蝶剪彩开幕。
1973年,利舞台进行修葺后举办了首届香港小姐竞选。因为利氏家族拥有香港无线电视台的股权,所以自此每年的香港小姐竞选决赛通常都在利舞台举行,直至1980年代后期才移地。
老一辈的香港歌手均在利舞台举行过个人演唱会,罗文便是其中之一。他不仅举办过多场演出,还出演了舞台剧《白蛇传》,1991年7月利舞台停止营业前,罗文曾在此举行告别利舞台演唱会。邓丽君则在1976年至1978年三度举行个人演唱会。其他的艺人包括甄妮及汪明荃等。
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20世纪80年代利氏家族开始考虑拆卸利舞台、改头换面,为的是更大的经济效益。于是,利舞台原址在1995年建成了今日的利舞台广场,开始向商圈的概念进化。为了纪念曾经香港这片最豪华的表演场地,香港电台电视部曾专门制作了特别节目,纪念这座建筑物。
希慎公司高级市场推广主任Stephanie小姐在进行上了述回忆之后回到现实,她说:“现在,利园是香港铜锣湾核心地带的购物区,以利舞台为中心的一带,包括希慎道一号、I.T及礼顿中心的短短一街之内已拥有十多家国际时尚潮流品牌店,是潮人的必到之所。”
最大独家旗舰店概念
经常到香港扫货的张小姐,曾经最爱狂的地方是尖沙咀一带,因为紧临众所周知的海港城。不过她最近却喜欢住在香港岛的铜锣湾利园一带,原因是“尖沙咀真的太挤了,而铜锣湾这里有集中的国际顶尖品牌的旗舰店。”
对于很多高端的客户来说,购物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越来越不能容忍为了去CHANEL看看新品却要在广东道上排队半个小时,被路人围观。”张小姐说出了现在去香港购物的很多人都有过的经历和苦恼。
位于利园一期的CHANEL专门店则给人一种来到巴黎似的体验。Stephanie介绍说:“一楼女装部依照巴黎总店设计,地下齐集服装、珠宝及配饰,整体布局宽敞明亮,精致奢华的橱窗设计尽显巴黎典雅贵气。所以,更多的人开始愿意过海来到这边。”
CHANEL 只是“一站式旗舰店购物”一部分。LV将品牌的旅游文化精髓重新演绎,顾客一进入店内,就仿佛踏上了一段无可比拟的LOUIS VUTTION旅程。特设的高级男士礼服量身定制服务(made-to-measure),是全球限量六间提供此服务的专门店之一。HERM?S则开设了全香港独有的Maison HERM?S,除了服装和包包,还提供了HERM?S家具系列及服务。GUCCI也没有示弱,位于利园二期的旗舰店已经扩充完成。店铺采用了创作总监Frida Giannini的设计概念:以开放而宽敞的空间、奢华物料、天然采光及黄金等打造而成,也是全区唯一设有男士系列的专门店。
文化与艺术的穿插
从喧闹的时代广场走到利园,会像在铜锣湾找到了一个突然安静的地方。这或许跟希慎广场里面有三层之多的诚品书店的有关。一向被称为“文化沙漠”的香港,书店大都小而破旧,且挤在旺角街头那些不起眼的二楼。这间诚品书店则自然的成为全港最大的书店。
诚品书店行销传播部的负责人李宜芬介绍说:“香港的这间书店,最接近台北的诚品敦南店,三层的设计从颜色和装饰上都具有延续性,不仅有全港唯一一个儿童书专区。还有细分为十个种类的畅销书排行榜。”所以,这里大概是全铜锣湾最安静的场所。
位于利舞台的无印良品和优衣库保持了来自日本简洁文化的原汁原味。希慎公司市场推广经理张凯欣开玩笑地说:“来到这里就像来到了日本,而二楼的ALAND旗舰店则像去了韩国,现在无论是港人还是内地的朋友,都喜欢日韩风格。”
优衣库主打的是跨界文化。店内所设立的全球第二间UT Store in Store,提供更多与各类音乐、漫画、电影、艺术等不同范畴的品牌合作推出之印花T恤系列。而无印良品不仅售卖商品,还有了Café & Meal MUJI首间海外分店,提供素食和有机的饮食理念,采用季节性的食材,向顾客提供健康的餐点。MUJI店铺负责人杨碧琪介绍说:“另外与众不同的是,这里还有搜罗自世界各地,传承当地文化的Found MUJI项目,也会定期进行展览。”
希慎广场(Hysan Place)及利舞台前面的广场,目前的城中热潮是来自全球最快乐品牌SMILEY?,携手呈献《GO SMILEY? at HYSAN PLACE & LEE THEATRE》展览,借助全亚洲最高最大型的 ?SMILEY?过山车? 装置,结合崭新的互动笑脸达人游戏捐款机、互动磁石墙等,实行全力发放正能量。全亚洲最大的哈哈笑过山车,喻意着人生就像坐上过山车,即使遇着高低起跌,也能选择以微笑面对。 宝洁
好“牌”不过百
无论是飘柔、海飞丝、潘婷,还是碧浪、汰渍,抑或是护舒宝、帮宝适,名字再变化多端也出自同一个集团。然而作为全球最大消费日用品生产商之一,宝洁公司今夏宣布的最爆炸性的事件是:未来两年,将放弃旗下约100个销售额在1亿美元以下的品牌,以消减成本。将主要精力放在汰渍洗衣液、帮宝适尿布等70至80个消费品牌,它们的销售额约占整个公司的90%左右,利润占比高达95%。8月1日,重掌宝洁大权14 个月的CEO雷富礼(A.G. Lafley)引用了一条设计界喜欢的理论:“少即是多。”他认为只有轻盈起来,才能走得更远。
宝洁需要轻盈起来
宝洁经过十几年的全面扩张,品类从美容用品、刮胡刀到电池包罗万象。以当前宝洁拥有的近200个品牌估算,此次被剥离的品牌约占总数的一半,无疑会是宝洁品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清理。宝洁为何下手这么狠?
受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宝洁过去几年一直面临提升销售额和削减成本的压力,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利润增长率从 2006 年至 2012 年一路下滑,过去 13 个季度有 9 个季度营收都不及华尔街预期。
去年5月才重出江湖、再次拯救宝洁于危难的CEO兼总裁雷富礼期望于第二个任期内完成宝洁的品牌重整计划,将宝洁重新带入增长轨道。“市场环境已经变了,少即是多,消费者已经不想要那么多选择,谁不想生活简单和方便呢?我不在乎规模大小,我关心的是它是不是消费者的选择,如果不是,一些大品牌也可能会被剥离,宝洁将会是一个精简和不复杂,更易于管理经营的公司,我多一分钟都不想等了。”雷富礼说。
通过品牌重新整合,提高主打品牌的盈利能力,如果说是不得已的选择,不如说是最好的选择。早在2000年至2007年,宝洁曾投入大量精力,把美容和个人护理部门的品牌,由7个增加至20多个,虽然期间部门盈利增长超过三倍,但探其究竟,这些盈利几乎仍是由潘婷、海飞丝、玉兰油和SK-II等核心品牌贡献,新增品牌却并不发力,利润及其微薄甚至亏损。
但过长的产品线,却耗费了宝洁大量精力及营销资源,但未取得应有的回报,最终变成鸡肋,不堪重负,一步步蚕食着有限的盈利。
有趣的是,当宝洁旗下品牌佳洁士只有一种产品时,它的市场份额超过50%;而当佳洁士有38种产品时,份额下降到了36%,出现了50种佳洁士之后,市场份额变成了25%,品牌数量的增长不但没有优势,反而变成劣势,被甩在了高露洁的后面。”
事实上,宝洁此次大规模的“瘦身”动作,并非毫无先兆,早在上半年就曾经有过试水。2014年5月,宝洁成功的以现金29亿美元的价格将三个宠物食品品牌IAMS、EUKANUBA和NATURA出售给美国第五大私人公司Mars Inc,同时将旗下一个医护网络品牌MDVIP出售给Summit Partners。更早的还在2012年,宝洁还先后出售了旗下福爵咖啡、吉夫花生酱、科瑞超酥油等食品品牌。包括零食饕餮们最爱的品客薯片,也以27亿美元现金出售给了家乐氏。
多品牌战略的后遗症
宝洁的之前走的是一条通过不断并购、不断丰富产品线抢占市场份额的扩张之路。甚至有过“一站式销售”梦想:一位家庭主妇站在卖场的宝洁专区里,就能一站式购齐洗发水、护发素、沐浴露甚至牙膏牙刷等所有她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
这个梦想在最初的时候并非遥不可及。宝洁发家于象牙肥皂,成名于汰渍洗衣粉,大举进军日化、医药、美容等行业,着力发展多品牌。让公司在获得巨大利润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资源与资本,并用这些资本疯狂地收购品牌和研发新品。通过资本收购的宝洁公司,得以轻松拿下几十个行业的市场,顺利实施了多品牌战略。
品牌收购一直是那些年宝洁发展不可忽视的大动作。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它们也真的依靠低价质优的产品铺满了市场,征服了大量终端消费者,稳固了大量零售渠道资源。以此得到的良性循环是:产品卖的好,在零售商那里就占有相当的主动权,于是,最好的货架、货柜首先会优先于宝洁公司,以此取得更好的销售。
这让宝洁有足够的条件继续收购和推出新品,在海飞丝、沙宣、帮宝适、佳洁士、玉兰油、朵朵等品牌先后引进占领零售渠道后,最终形成横跨清洁用品、护肤品、美容美发、食品、药品、纸巾、女性用品等行业的庞大产品网络。这也是宝洁在与国际零售巨头谈判时,最好的筹码,从而获得最好的零售渠道。
然而,这条收购之路,从2005年开始遭遇分水岭。宝洁公司产品线过长、在多年扩张中负重累累,品牌管理上也显出难以招架之势。多品牌战略的后遗症也越来越严重。因为在起始阶段过于强调“大而全”,所以在不知不觉中模糊了重点,致使宝洁单品类强大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以至于虽然迅速扩张了多个品牌,但叫得响的屈指可数。
没听说过的新产品
还记得很久很久以前,电视里长发飘飘的美女,手持一瓶洗发水,经常强调的“二合一”洗发水广告吗?即洗与护合二为一,用一瓶就能搞定的意思。这也是当时让消费者对多功能洗发水爱不释手的原因之一。其实,这一全新的概念是宝洁在中国市场首推,宝洁也因此交下了中国众多消费者。
然而,时代的发展着实让人应接不暇,消费者也永远不会停留在原地固守昨天。尤其当下年轻人,更是品质、品位、个性等词汇的拥趸,对以往常见的一切事物都不再敏感,喜欢彰显个性,需要更加细分的产品来满足其独特的需要。
可宝洁在最初并没有对这样的变化提起重视,产品创新上显得滞后。面对联合利华、欧莱雅以及一众品牌的竞争对手,宝洁那段时间并无太多建树。当消费者开始觉醒,发现具有传统中药与草本植物成分的产品,似乎更健康安全,改用有此成分的本土品牌时,宝洁才后知后觉推出了同类产品东方季道与海肌源。这比本土草本植物品牌足足晚了5年,错失了最佳时机,而且绝大多数消费者根本不知道宝洁旗下这两个牌子的存在。 不仅如此,在欧莱雅全力打造男性护肤品并成功占据市场后,宝洁才跟着推出OLAY玉兰油男士护肤产品。同样,宝洁旗下汰渍和碧浪洗衣液,虽然在美国推出多年,但直到本土品牌蓝月亮完成对洗衣液市场的消费培育后,宝洁才缓缓来到中国与中国消费者见面。
过去相当长时间里,宝洁总能带给消费者新鲜感的产品。但近些年,除了飘柔、海飞丝、佳洁士、玉兰油、帮宝适等这些消费者一直熟悉的老品牌,很难再见它推出有力度的新产品称霸市场。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也不够,这便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和购买热情。
资料显示,与前10年相比,宝洁自我创新项目缩减了50%。同时,内部新品推出流程缓慢,越来越难跟上消费者的步伐。前任CEO麦睿博的战略似乎更倾向于在更多的新兴市场以及向更广的领域扩展业务,在“术业有专攻”的路上越走越远。但在护肤品、彩妆领域,宝洁又难以与化妆品巨头欧莱雅一较高下。即使作为领头羊的洗涤用品领域,联合利华的势头也让宝洁不敢小觑。
与此同时,宝洁还要面对众多本土品牌。据欧睿咨询数据显示,宝洁在中国牙膏市场的占有率已降到了19.7%;在洗衣粉和肥皂品类中,中国本土的广州立白和纳爱斯集团的产品市场份额已达27.6%,宝洁仅占7.6%。同时,欧莱雅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2008年的9%提高至2013年的15%,而宝洁护肤品占有率不到10%。此外,在品牌的目标市场上,宝洁公司信奉“产品线延伸”理论,旗下几乎每个品牌都存在产品线过度延伸的问题。有56种牙膏的佳洁士,其实不仅仅是牙膏,它还可以是牙刷、漱口水和洁牙贴,这下消费者恍惚了,对佳洁士到底是什么,感到有些茫然。
“瘦身”有风险
宝洁此次大刀阔斧的举动,在市场上着实是一枚重磅的炸弹。一度以多品牌战略称霸日化界的企业要在短短几年内完成品牌聚焦、战略重塑,显然不会是一件轻松的事儿。“瘦身”固然好,但瘦到“营养不良”也会成为问题。在业内人士看来,砍掉目前盈利能力欠佳的新品牌,也意味着宝洁有可能失去未来市场的潜在机会。
不过,对于宝洁来说,把盈利少的品牌剥离出去,为的是把资源集中在具有盈利能力的核心品牌上,依靠剩下的核心品牌,经营将会变得更加灵活,至少能在短期内抑制营收下滑的趋势。
有日化专家表示,宝洁剥离一些品牌之后,保留的仍是其主力和实力品牌,短期内难有中国本土品牌对宝洁实力强劲的洗护产品造成冲击。但是,宝洁的隐忧依然存在。目前,洗发水、洗涤用品、护肤品是宝洁在华的三大业务,洗发水在华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从多年前的60%下滑至50%左右;洗涤用品方面,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受立白、蓝月亮等品牌的追击,宝洁在中国洗涤用品行业总销售额的比重已变为29%;护肤品方面,有数据表明,宝洁在该领域的占有率已经不到10%。
由于宝洁目前急于瘦身减负,致使品牌缺失的可能性被忽略,一旦核心品牌市场退化,营收难以为继,也不是没有可能。有专家建议,宝洁当前进行的瘦身活动,虽然符合“扶持强势品牌,枪毙弱势品牌”的营销法则,但考虑到产品的更新换代,宝洁应该从长远考虑,扶植一些具有增长潜力的小品牌,以推动产品的持续创新。如果宝洁放弃培育新的具有潜力的品牌,也可以考虑收购市场上相对成熟的品牌,以保证其品牌更新换代的需求。
利舞台周边连接的是利园一期、二期及希慎广场,共同组成“黄金三角”,这就是铜锣湾地带新兴的利园(Lee Gardens)。依旧保留的“利舞台”的名字,让人偶尔穿越回往日看戏的时光。但门前广场上被世界各国元素装扮的SMILEY笑脸展览却把人拉回现实。无印良品和优衣库的旗舰店立在眼前,往周边延伸则是一系列国际一线大牌旗舰店铺的集合。“一站式旗舰店购物”的营销概念,让人流最密集的铜锣湾看上去变大了。
戏院的变迁
利舞台(Lee Theatre)位于铜锣湾波斯富街,面向礼顿道,曾经的主要作用是粤剧、歌剧及演唱会等表演及放映电影。香港人在提起利舞台时,还总会露出一丝对过去这种文化氛围的回味。
上世纪20年代,利希慎家族购入铜锣湾利园山地皮,即包括现在的利园山道、白沙道等多条街道,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利园区,而如今的希慎广场和希慎道的命名也来源于此。当时香港的粤剧表演场地主要在西环一带,为方便其母亲欣赏粤剧,1925年利希慎把利园山部份土地建成利舞台,由电影皇后胡蝶剪彩开幕。
1973年,利舞台进行修葺后举办了首届香港小姐竞选。因为利氏家族拥有香港无线电视台的股权,所以自此每年的香港小姐竞选决赛通常都在利舞台举行,直至1980年代后期才移地。
老一辈的香港歌手均在利舞台举行过个人演唱会,罗文便是其中之一。他不仅举办过多场演出,还出演了舞台剧《白蛇传》,1991年7月利舞台停止营业前,罗文曾在此举行告别利舞台演唱会。邓丽君则在1976年至1978年三度举行个人演唱会。其他的艺人包括甄妮及汪明荃等。
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20世纪80年代利氏家族开始考虑拆卸利舞台、改头换面,为的是更大的经济效益。于是,利舞台原址在1995年建成了今日的利舞台广场,开始向商圈的概念进化。为了纪念曾经香港这片最豪华的表演场地,香港电台电视部曾专门制作了特别节目,纪念这座建筑物。
希慎公司高级市场推广主任Stephanie小姐在进行上了述回忆之后回到现实,她说:“现在,利园是香港铜锣湾核心地带的购物区,以利舞台为中心的一带,包括希慎道一号、I.T及礼顿中心的短短一街之内已拥有十多家国际时尚潮流品牌店,是潮人的必到之所。”
最大独家旗舰店概念
经常到香港扫货的张小姐,曾经最爱狂的地方是尖沙咀一带,因为紧临众所周知的海港城。不过她最近却喜欢住在香港岛的铜锣湾利园一带,原因是“尖沙咀真的太挤了,而铜锣湾这里有集中的国际顶尖品牌的旗舰店。”
对于很多高端的客户来说,购物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越来越不能容忍为了去CHANEL看看新品却要在广东道上排队半个小时,被路人围观。”张小姐说出了现在去香港购物的很多人都有过的经历和苦恼。
位于利园一期的CHANEL专门店则给人一种来到巴黎似的体验。Stephanie介绍说:“一楼女装部依照巴黎总店设计,地下齐集服装、珠宝及配饰,整体布局宽敞明亮,精致奢华的橱窗设计尽显巴黎典雅贵气。所以,更多的人开始愿意过海来到这边。”
CHANEL 只是“一站式旗舰店购物”一部分。LV将品牌的旅游文化精髓重新演绎,顾客一进入店内,就仿佛踏上了一段无可比拟的LOUIS VUTTION旅程。特设的高级男士礼服量身定制服务(made-to-measure),是全球限量六间提供此服务的专门店之一。HERM?S则开设了全香港独有的Maison HERM?S,除了服装和包包,还提供了HERM?S家具系列及服务。GUCCI也没有示弱,位于利园二期的旗舰店已经扩充完成。店铺采用了创作总监Frida Giannini的设计概念:以开放而宽敞的空间、奢华物料、天然采光及黄金等打造而成,也是全区唯一设有男士系列的专门店。
文化与艺术的穿插
从喧闹的时代广场走到利园,会像在铜锣湾找到了一个突然安静的地方。这或许跟希慎广场里面有三层之多的诚品书店的有关。一向被称为“文化沙漠”的香港,书店大都小而破旧,且挤在旺角街头那些不起眼的二楼。这间诚品书店则自然的成为全港最大的书店。
诚品书店行销传播部的负责人李宜芬介绍说:“香港的这间书店,最接近台北的诚品敦南店,三层的设计从颜色和装饰上都具有延续性,不仅有全港唯一一个儿童书专区。还有细分为十个种类的畅销书排行榜。”所以,这里大概是全铜锣湾最安静的场所。
位于利舞台的无印良品和优衣库保持了来自日本简洁文化的原汁原味。希慎公司市场推广经理张凯欣开玩笑地说:“来到这里就像来到了日本,而二楼的ALAND旗舰店则像去了韩国,现在无论是港人还是内地的朋友,都喜欢日韩风格。”
优衣库主打的是跨界文化。店内所设立的全球第二间UT Store in Store,提供更多与各类音乐、漫画、电影、艺术等不同范畴的品牌合作推出之印花T恤系列。而无印良品不仅售卖商品,还有了Café & Meal MUJI首间海外分店,提供素食和有机的饮食理念,采用季节性的食材,向顾客提供健康的餐点。MUJI店铺负责人杨碧琪介绍说:“另外与众不同的是,这里还有搜罗自世界各地,传承当地文化的Found MUJI项目,也会定期进行展览。”
希慎广场(Hysan Place)及利舞台前面的广场,目前的城中热潮是来自全球最快乐品牌SMILEY?,携手呈献《GO SMILEY? at HYSAN PLACE & LEE THEATRE》展览,借助全亚洲最高最大型的 ?SMILEY?过山车? 装置,结合崭新的互动笑脸达人游戏捐款机、互动磁石墙等,实行全力发放正能量。全亚洲最大的哈哈笑过山车,喻意着人生就像坐上过山车,即使遇着高低起跌,也能选择以微笑面对。 宝洁
好“牌”不过百
无论是飘柔、海飞丝、潘婷,还是碧浪、汰渍,抑或是护舒宝、帮宝适,名字再变化多端也出自同一个集团。然而作为全球最大消费日用品生产商之一,宝洁公司今夏宣布的最爆炸性的事件是:未来两年,将放弃旗下约100个销售额在1亿美元以下的品牌,以消减成本。将主要精力放在汰渍洗衣液、帮宝适尿布等70至80个消费品牌,它们的销售额约占整个公司的90%左右,利润占比高达95%。8月1日,重掌宝洁大权14 个月的CEO雷富礼(A.G. Lafley)引用了一条设计界喜欢的理论:“少即是多。”他认为只有轻盈起来,才能走得更远。
宝洁需要轻盈起来
宝洁经过十几年的全面扩张,品类从美容用品、刮胡刀到电池包罗万象。以当前宝洁拥有的近200个品牌估算,此次被剥离的品牌约占总数的一半,无疑会是宝洁品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清理。宝洁为何下手这么狠?
受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宝洁过去几年一直面临提升销售额和削减成本的压力,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利润增长率从 2006 年至 2012 年一路下滑,过去 13 个季度有 9 个季度营收都不及华尔街预期。
去年5月才重出江湖、再次拯救宝洁于危难的CEO兼总裁雷富礼期望于第二个任期内完成宝洁的品牌重整计划,将宝洁重新带入增长轨道。“市场环境已经变了,少即是多,消费者已经不想要那么多选择,谁不想生活简单和方便呢?我不在乎规模大小,我关心的是它是不是消费者的选择,如果不是,一些大品牌也可能会被剥离,宝洁将会是一个精简和不复杂,更易于管理经营的公司,我多一分钟都不想等了。”雷富礼说。
通过品牌重新整合,提高主打品牌的盈利能力,如果说是不得已的选择,不如说是最好的选择。早在2000年至2007年,宝洁曾投入大量精力,把美容和个人护理部门的品牌,由7个增加至20多个,虽然期间部门盈利增长超过三倍,但探其究竟,这些盈利几乎仍是由潘婷、海飞丝、玉兰油和SK-II等核心品牌贡献,新增品牌却并不发力,利润及其微薄甚至亏损。
但过长的产品线,却耗费了宝洁大量精力及营销资源,但未取得应有的回报,最终变成鸡肋,不堪重负,一步步蚕食着有限的盈利。
有趣的是,当宝洁旗下品牌佳洁士只有一种产品时,它的市场份额超过50%;而当佳洁士有38种产品时,份额下降到了36%,出现了50种佳洁士之后,市场份额变成了25%,品牌数量的增长不但没有优势,反而变成劣势,被甩在了高露洁的后面。”
事实上,宝洁此次大规模的“瘦身”动作,并非毫无先兆,早在上半年就曾经有过试水。2014年5月,宝洁成功的以现金29亿美元的价格将三个宠物食品品牌IAMS、EUKANUBA和NATURA出售给美国第五大私人公司Mars Inc,同时将旗下一个医护网络品牌MDVIP出售给Summit Partners。更早的还在2012年,宝洁还先后出售了旗下福爵咖啡、吉夫花生酱、科瑞超酥油等食品品牌。包括零食饕餮们最爱的品客薯片,也以27亿美元现金出售给了家乐氏。
多品牌战略的后遗症
宝洁的之前走的是一条通过不断并购、不断丰富产品线抢占市场份额的扩张之路。甚至有过“一站式销售”梦想:一位家庭主妇站在卖场的宝洁专区里,就能一站式购齐洗发水、护发素、沐浴露甚至牙膏牙刷等所有她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
这个梦想在最初的时候并非遥不可及。宝洁发家于象牙肥皂,成名于汰渍洗衣粉,大举进军日化、医药、美容等行业,着力发展多品牌。让公司在获得巨大利润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资源与资本,并用这些资本疯狂地收购品牌和研发新品。通过资本收购的宝洁公司,得以轻松拿下几十个行业的市场,顺利实施了多品牌战略。
品牌收购一直是那些年宝洁发展不可忽视的大动作。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它们也真的依靠低价质优的产品铺满了市场,征服了大量终端消费者,稳固了大量零售渠道资源。以此得到的良性循环是:产品卖的好,在零售商那里就占有相当的主动权,于是,最好的货架、货柜首先会优先于宝洁公司,以此取得更好的销售。
这让宝洁有足够的条件继续收购和推出新品,在海飞丝、沙宣、帮宝适、佳洁士、玉兰油、朵朵等品牌先后引进占领零售渠道后,最终形成横跨清洁用品、护肤品、美容美发、食品、药品、纸巾、女性用品等行业的庞大产品网络。这也是宝洁在与国际零售巨头谈判时,最好的筹码,从而获得最好的零售渠道。
然而,这条收购之路,从2005年开始遭遇分水岭。宝洁公司产品线过长、在多年扩张中负重累累,品牌管理上也显出难以招架之势。多品牌战略的后遗症也越来越严重。因为在起始阶段过于强调“大而全”,所以在不知不觉中模糊了重点,致使宝洁单品类强大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以至于虽然迅速扩张了多个品牌,但叫得响的屈指可数。
没听说过的新产品
还记得很久很久以前,电视里长发飘飘的美女,手持一瓶洗发水,经常强调的“二合一”洗发水广告吗?即洗与护合二为一,用一瓶就能搞定的意思。这也是当时让消费者对多功能洗发水爱不释手的原因之一。其实,这一全新的概念是宝洁在中国市场首推,宝洁也因此交下了中国众多消费者。
然而,时代的发展着实让人应接不暇,消费者也永远不会停留在原地固守昨天。尤其当下年轻人,更是品质、品位、个性等词汇的拥趸,对以往常见的一切事物都不再敏感,喜欢彰显个性,需要更加细分的产品来满足其独特的需要。
可宝洁在最初并没有对这样的变化提起重视,产品创新上显得滞后。面对联合利华、欧莱雅以及一众品牌的竞争对手,宝洁那段时间并无太多建树。当消费者开始觉醒,发现具有传统中药与草本植物成分的产品,似乎更健康安全,改用有此成分的本土品牌时,宝洁才后知后觉推出了同类产品东方季道与海肌源。这比本土草本植物品牌足足晚了5年,错失了最佳时机,而且绝大多数消费者根本不知道宝洁旗下这两个牌子的存在。 不仅如此,在欧莱雅全力打造男性护肤品并成功占据市场后,宝洁才跟着推出OLAY玉兰油男士护肤产品。同样,宝洁旗下汰渍和碧浪洗衣液,虽然在美国推出多年,但直到本土品牌蓝月亮完成对洗衣液市场的消费培育后,宝洁才缓缓来到中国与中国消费者见面。
过去相当长时间里,宝洁总能带给消费者新鲜感的产品。但近些年,除了飘柔、海飞丝、佳洁士、玉兰油、帮宝适等这些消费者一直熟悉的老品牌,很难再见它推出有力度的新产品称霸市场。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也不够,这便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和购买热情。
资料显示,与前10年相比,宝洁自我创新项目缩减了50%。同时,内部新品推出流程缓慢,越来越难跟上消费者的步伐。前任CEO麦睿博的战略似乎更倾向于在更多的新兴市场以及向更广的领域扩展业务,在“术业有专攻”的路上越走越远。但在护肤品、彩妆领域,宝洁又难以与化妆品巨头欧莱雅一较高下。即使作为领头羊的洗涤用品领域,联合利华的势头也让宝洁不敢小觑。
与此同时,宝洁还要面对众多本土品牌。据欧睿咨询数据显示,宝洁在中国牙膏市场的占有率已降到了19.7%;在洗衣粉和肥皂品类中,中国本土的广州立白和纳爱斯集团的产品市场份额已达27.6%,宝洁仅占7.6%。同时,欧莱雅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2008年的9%提高至2013年的15%,而宝洁护肤品占有率不到10%。此外,在品牌的目标市场上,宝洁公司信奉“产品线延伸”理论,旗下几乎每个品牌都存在产品线过度延伸的问题。有56种牙膏的佳洁士,其实不仅仅是牙膏,它还可以是牙刷、漱口水和洁牙贴,这下消费者恍惚了,对佳洁士到底是什么,感到有些茫然。
“瘦身”有风险
宝洁此次大刀阔斧的举动,在市场上着实是一枚重磅的炸弹。一度以多品牌战略称霸日化界的企业要在短短几年内完成品牌聚焦、战略重塑,显然不会是一件轻松的事儿。“瘦身”固然好,但瘦到“营养不良”也会成为问题。在业内人士看来,砍掉目前盈利能力欠佳的新品牌,也意味着宝洁有可能失去未来市场的潜在机会。
不过,对于宝洁来说,把盈利少的品牌剥离出去,为的是把资源集中在具有盈利能力的核心品牌上,依靠剩下的核心品牌,经营将会变得更加灵活,至少能在短期内抑制营收下滑的趋势。
有日化专家表示,宝洁剥离一些品牌之后,保留的仍是其主力和实力品牌,短期内难有中国本土品牌对宝洁实力强劲的洗护产品造成冲击。但是,宝洁的隐忧依然存在。目前,洗发水、洗涤用品、护肤品是宝洁在华的三大业务,洗发水在华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从多年前的60%下滑至50%左右;洗涤用品方面,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受立白、蓝月亮等品牌的追击,宝洁在中国洗涤用品行业总销售额的比重已变为29%;护肤品方面,有数据表明,宝洁在该领域的占有率已经不到10%。
由于宝洁目前急于瘦身减负,致使品牌缺失的可能性被忽略,一旦核心品牌市场退化,营收难以为继,也不是没有可能。有专家建议,宝洁当前进行的瘦身活动,虽然符合“扶持强势品牌,枪毙弱势品牌”的营销法则,但考虑到产品的更新换代,宝洁应该从长远考虑,扶植一些具有增长潜力的小品牌,以推动产品的持续创新。如果宝洁放弃培育新的具有潜力的品牌,也可以考虑收购市场上相对成熟的品牌,以保证其品牌更新换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