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要成长,必须靠你自己。”年轻的幼儿教师,总是被繁琐的细节所困扰,而忽视了自身专业的发展。作为园长,总似乎是剃头担子——一头热。那么,如何唤醒教师的生命自觉呢?园本教研是一种有效途径。园本教研如何开展?有这样一段话让我感受很深刻:“你告诉我,我忘记了;你让我看到,我记住了;你让我参与,我就理解了;你让我去做,我就永远记住了!”园本教研也如此,因此,我将一幼现阶段的教研定位在:“生活即教研、日常教学即教研”。我们以《纲要》为依据,狠抓教育教学的质量,我们的教科研工作本着“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改进实践”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来不断改善教师的实践行为,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激发教师生命成长的自觉。
一、园本教研活动中的问题与困惑
困惑一:教师主体性的缺失:曾经,我园在开展园本教研时同样遵循着自上而下的固定模式,即在学期初就已经由园长或业务园长做好了教研计划,然后由业务园长依据计划定期组织开展活动。业务园长作为教研活动的发起者、主导者和考核者,集中掌握话语权,主导着教研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则是教研活动的参与者和被考核者,在教研活动中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多以倾听和记录为主,主体性得不到体现。教研计划的大部分内容都来自于组织者,研究问题与老师的问题不一致,研究的内容与教师的需要有差距,教研内容本身不能引起教师的学习兴趣和共鸣,直接导致了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被动应付,效果可想而知!
困惑二、教研内容不系统,随意性强:新教师的不断加入,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教研上的困惑,培训过的内容需要不断地重新培训,如何做到:教师分层培养的问题也一直仍人困扰!随之而来的是教研内容不系统,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成系统研究,但学期或学年之间没有衔接,每一个月都有一个独立的教研内容,且内容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而每一个研究内容又都很大,不是一个月的教研活动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样下去,教研活动只是走了形式,已有的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
困惑三:缺乏有效引导:所谓园本教研即“在本园中,基于本园,为了本园”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在强调以幼儿园为本位,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理论研究者的专业引领,缺乏“外援”。经常,我会觉得自己的内存不够,总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教研活动中缺乏有效引导:不能适时介入教研活动给予引导,致使教研活动研而无效,研得不深入,不能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实质问题。
二、分层多元,满足需求——园本教研应差异化
面对时代对教研机构提出的新要求及教师的不同发展需要,我们经过认真思考,提出如下教研发展的新思路:
(一)针对适应期教师:处于适应期教师对日常工作内容和程序都非常熟悉,已进入心态的平静期和专业发展的平稳期,此时,给予新鲜刺激或有挑战性的任务,引领她们继续探索、发展,就能引导教师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因此,我帮助这一时期的教师发现自己的优势及擅长的领域,激发了教师工作的热情和动力,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还提升了自信,找回了激情,同时解决了教学基本功中需要精雕细琢的方面,我采取了跟班及蹲点参与指导的方法,与老师共同分析问题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充分调动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她們外出学习参观、“老带新、手拉手”、“小组交流研讨”等形式,使骨干教师找到自己的定位,正如何老师的感慨:“一幼的两年让我学到了超过过去十年所学的东西,谢谢!”
三、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教研活动应常态化
开展教研就是要解决应用中的问题,引导教师把理论中的“应该怎么做”转化为实践中的“可以这么做”。如何创新教研形式,丰富教研内容,使得教研形式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积极性,使教研活动常态化呢?
(一)创新园本教研的形式
解决问题的“小组研讨式”教研: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种种问题,
有些问题是个别性的,有些问题是集中性的。我们经常利用问题小纸条、教学问题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摸底、调查。对于个别性的问题,我们采用个别的、有针对性的帮教方式对于集中性的问题,我们则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用集体的力量解决。
“以大引小”的课题研究:在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结合幼儿园特点,申报了长沙市课题“基于幼儿美工活动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做到园有大课题,鼓励各班教师围绕大课题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人人都参与,如“幼儿自主创造性美工的教学研究”“ 在美工小组合作中如何让幼儿学会倾听”。希望通过园本教研,抓住具体的过程和细节,借助详实的资料,使教师知道在新形势下教学工作应该怎么做,教学研究应该怎么搞,教研有形成果应该怎样呈现。
“教育笔记反馈记录”:搭建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在工作中,教育笔记在我与教师之间搭建了一座连心桥,在这里,有老师对工作中孩子说谎的困惑;有记录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也有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剖析;还有和孩子的一些童言趣事……细读这些来自教师生活的文字,我的心也随她们一样在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想通过教育笔记反馈,帮助老师们走出困惑,化解矛盾,坚定信念,树立真正的职业幸福精神,使心与心之间贴得更近,形成了良好的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
园际间的 “大教研”:教育是开放的,作为教育者以开放的心胸接纳别人、展现自我,才能获得更大的提升。我们多次组织教师到莱恩、绿城、荷花等幼儿园参观学习,我们也邀请兄弟园的老师来我园交流,根据老师的需求,互相“送课”“送活动”“送讲座”,在参观环境、观摩活动、与同行的交流中反思自身的不足,有选择地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使自身得到快速提升的又一途径。
(二)丰富园本教研的内容
孩子喜欢的才是最好的。幼儿喜欢的活动才是最好、更适合的课程内容。所以,作为一线的教师,开展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活动方式的运用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不妨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幼儿生活周围的一事一物,认真聆听发自幼儿内心的一言一语,把幼儿喜欢的、操作性强、游戏性强、富有创新和挑战的内容融入我们的课程,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纲要》中指出,“从本地、本园,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依据纲要选择课程内容”。随着幼儿教育的市场化,各种名目的课程已大量涌入幼儿园,有时真不知该如何选择和操作,但我想我们的教育是让孩子快乐,而且一定得让孩子在快乐的同时得到有效的发展才行,这才是《纲要》思想的真正体现,所以我们必须多听、多看、多思考,然后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切不可以盲目地跟风,因为别人的东西并不一定都适合自己。
教师需要的才是最好的。“没有话说可不可以不来”“你念一遍不如复印给我们看”“每月手头的工作那么多,哪有时间关注孩子,反思教学”等等,这些大实话引发了我对园本教研组织的重新审视,确立了“以人为本、以园为本、以需求为本”的指导思想,深深认识到教师需要的才是最好的。如何让教师抓住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园本教研的起点。要让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意识,教师才能不断发展。通过交流,教师提出了“体育活动中如何提高指令的实效性”“科学活动中如何指导幼儿进行实验记录”“语言活动中如何选择适宜的绘本”等问题,并以此为校本教研的内容开展持续的研究。
园本教研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对话”,在多元化的教研活动中,教师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讨论和解读,不断与他人教学行为、教育理念产生“碰撞”,分享了许多有效的教育策略,如今,教师的自我更新意识增强了,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增强了,幼儿园的保教质量提高了;园本教研是至下而上的,“生活及教研、日常教学及教研”,让我们不断探索更多的园本教研新路,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一、园本教研活动中的问题与困惑
困惑一:教师主体性的缺失:曾经,我园在开展园本教研时同样遵循着自上而下的固定模式,即在学期初就已经由园长或业务园长做好了教研计划,然后由业务园长依据计划定期组织开展活动。业务园长作为教研活动的发起者、主导者和考核者,集中掌握话语权,主导着教研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则是教研活动的参与者和被考核者,在教研活动中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多以倾听和记录为主,主体性得不到体现。教研计划的大部分内容都来自于组织者,研究问题与老师的问题不一致,研究的内容与教师的需要有差距,教研内容本身不能引起教师的学习兴趣和共鸣,直接导致了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被动应付,效果可想而知!
困惑二、教研内容不系统,随意性强:新教师的不断加入,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教研上的困惑,培训过的内容需要不断地重新培训,如何做到:教师分层培养的问题也一直仍人困扰!随之而来的是教研内容不系统,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成系统研究,但学期或学年之间没有衔接,每一个月都有一个独立的教研内容,且内容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而每一个研究内容又都很大,不是一个月的教研活动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样下去,教研活动只是走了形式,已有的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
困惑三:缺乏有效引导:所谓园本教研即“在本园中,基于本园,为了本园”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在强调以幼儿园为本位,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理论研究者的专业引领,缺乏“外援”。经常,我会觉得自己的内存不够,总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教研活动中缺乏有效引导:不能适时介入教研活动给予引导,致使教研活动研而无效,研得不深入,不能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实质问题。
二、分层多元,满足需求——园本教研应差异化
面对时代对教研机构提出的新要求及教师的不同发展需要,我们经过认真思考,提出如下教研发展的新思路:
(一)针对适应期教师:处于适应期教师对日常工作内容和程序都非常熟悉,已进入心态的平静期和专业发展的平稳期,此时,给予新鲜刺激或有挑战性的任务,引领她们继续探索、发展,就能引导教师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因此,我帮助这一时期的教师发现自己的优势及擅长的领域,激发了教师工作的热情和动力,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还提升了自信,找回了激情,同时解决了教学基本功中需要精雕细琢的方面,我采取了跟班及蹲点参与指导的方法,与老师共同分析问题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充分调动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她們外出学习参观、“老带新、手拉手”、“小组交流研讨”等形式,使骨干教师找到自己的定位,正如何老师的感慨:“一幼的两年让我学到了超过过去十年所学的东西,谢谢!”
三、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教研活动应常态化
开展教研就是要解决应用中的问题,引导教师把理论中的“应该怎么做”转化为实践中的“可以这么做”。如何创新教研形式,丰富教研内容,使得教研形式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积极性,使教研活动常态化呢?
(一)创新园本教研的形式
解决问题的“小组研讨式”教研: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种种问题,
有些问题是个别性的,有些问题是集中性的。我们经常利用问题小纸条、教学问题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摸底、调查。对于个别性的问题,我们采用个别的、有针对性的帮教方式对于集中性的问题,我们则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用集体的力量解决。
“以大引小”的课题研究:在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结合幼儿园特点,申报了长沙市课题“基于幼儿美工活动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做到园有大课题,鼓励各班教师围绕大课题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人人都参与,如“幼儿自主创造性美工的教学研究”“ 在美工小组合作中如何让幼儿学会倾听”。希望通过园本教研,抓住具体的过程和细节,借助详实的资料,使教师知道在新形势下教学工作应该怎么做,教学研究应该怎么搞,教研有形成果应该怎样呈现。
“教育笔记反馈记录”:搭建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在工作中,教育笔记在我与教师之间搭建了一座连心桥,在这里,有老师对工作中孩子说谎的困惑;有记录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也有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剖析;还有和孩子的一些童言趣事……细读这些来自教师生活的文字,我的心也随她们一样在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想通过教育笔记反馈,帮助老师们走出困惑,化解矛盾,坚定信念,树立真正的职业幸福精神,使心与心之间贴得更近,形成了良好的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
园际间的 “大教研”:教育是开放的,作为教育者以开放的心胸接纳别人、展现自我,才能获得更大的提升。我们多次组织教师到莱恩、绿城、荷花等幼儿园参观学习,我们也邀请兄弟园的老师来我园交流,根据老师的需求,互相“送课”“送活动”“送讲座”,在参观环境、观摩活动、与同行的交流中反思自身的不足,有选择地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使自身得到快速提升的又一途径。
(二)丰富园本教研的内容
孩子喜欢的才是最好的。幼儿喜欢的活动才是最好、更适合的课程内容。所以,作为一线的教师,开展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活动方式的运用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不妨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幼儿生活周围的一事一物,认真聆听发自幼儿内心的一言一语,把幼儿喜欢的、操作性强、游戏性强、富有创新和挑战的内容融入我们的课程,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纲要》中指出,“从本地、本园,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依据纲要选择课程内容”。随着幼儿教育的市场化,各种名目的课程已大量涌入幼儿园,有时真不知该如何选择和操作,但我想我们的教育是让孩子快乐,而且一定得让孩子在快乐的同时得到有效的发展才行,这才是《纲要》思想的真正体现,所以我们必须多听、多看、多思考,然后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切不可以盲目地跟风,因为别人的东西并不一定都适合自己。
教师需要的才是最好的。“没有话说可不可以不来”“你念一遍不如复印给我们看”“每月手头的工作那么多,哪有时间关注孩子,反思教学”等等,这些大实话引发了我对园本教研组织的重新审视,确立了“以人为本、以园为本、以需求为本”的指导思想,深深认识到教师需要的才是最好的。如何让教师抓住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园本教研的起点。要让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意识,教师才能不断发展。通过交流,教师提出了“体育活动中如何提高指令的实效性”“科学活动中如何指导幼儿进行实验记录”“语言活动中如何选择适宜的绘本”等问题,并以此为校本教研的内容开展持续的研究。
园本教研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对话”,在多元化的教研活动中,教师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讨论和解读,不断与他人教学行为、教育理念产生“碰撞”,分享了许多有效的教育策略,如今,教师的自我更新意识增强了,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增强了,幼儿园的保教质量提高了;园本教研是至下而上的,“生活及教研、日常教学及教研”,让我们不断探索更多的园本教研新路,促进师幼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