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i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应在遵循人才培养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创新能力培养就是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设计能力为核心,带动其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能力 设计专业
  [作者简介]任民(1973- ),男,湖北房县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广西 南宁 53000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10-01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证明民族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更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胡锦涛同志指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进步和创新”。看重学生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而不是要他们时时处处搞发明创造。目前,国家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对高职从事设计类专业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显得尤为重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创新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有人说,创新教育把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创新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国家高职骨干院校,一直大力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将创新人才培养的计划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笔者在多年的设计人才培养教育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在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研究的意义
  创新设计是设计师从事设计工作的本质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正是服务这一本质要求的首要任务。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应在遵循人才培养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因此,探索出培养、提高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的创新型社会建设中,设计行业是桥头堡、执行者、推动者。作为设计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研究显得刻不容缓。目前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已开展了多种尝试,一项调查反映,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但创新能力较弱,这最终表现在了一个国家的创新发明的数据中。2007年国家科技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创新能力在逐年不断提高,然而发明数与世界的差距还是较大,高科技产品占出口比重还是偏低。改变这一现状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措施
  1.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入手。设计的工作性质就是创新,设计表达只是实现设计的手段,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是最终目标。教师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是实施的前提,教师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应从根本上认识到在课堂上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探索者,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为目标,老师不应该成为意识的强加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在这一方面,我们尝试了将每个设计任务分解成若干个模块,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项目进行解答、重构,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使其思维活跃、勤于动脑、主动地设法解决各种问题。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加强。绘制的大量的创意草图,经小组讨论修改,最后成熟作品跃然纸上。
  2.教学内容必须加以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高职设计类专业中,我们采取以大量的实践教学为途径,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构建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选修课为辅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以顶岗实习为主、课程实践为辅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调研,了解企业的岗位任职要求,实施“项目教学”的方式,强化、突出实践,建立实践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交织的课程教学体系。除此之外,我们还引导学生参与各级专业技能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历年来在参加的全国专业比赛中,获得各级奖项数十项。学生在实际设计任务中创新能力得到了发挥,与企业的岗位任职需求形成了有效地对接。
  3.强化“三方评价”体系的实施。过往中,老师授课、评分,学生学习、考试。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考试成绩以老师的最后评价为标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全无创新意识与能力,只会模仿与接受。为改变这一过程,我们尝试进行了学校老师、企业师傅、学生“三方评价”的新的课程评价新模式,邀请广告公司主管、行业知名设计师参与到对学生设计作品的评价中,学生也可以在作品公开展示期对评分标准、结果提出意见或互评。当然,我们在任务的选取上注重在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构建基本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双主体”人才培养体系上下工夫,使学生通过三年学习,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素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紧密依托产业经济的发展、合作企业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变以往以教师单方考评为主的考评方式,改革考评模式,通过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的建设工作,实行教考分离,专业教师、指导师傅、学生共同参与评价,最终实现了“三方共评”。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4.教师应积极参与企业实践,优化知识结构。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地推陈出新,作为一名合格的创新设计人才的培育者,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掌握先进的技术知识。我们主要采取的措施为:以现有专业的师资力量为主体,积极开展与企业合作,采取送教师赴国内外先进院校学习或到广告公司工作、挂职的形式聘任有丰富经验的企业精英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或进行专业课教学。鼓励、组织专任教师与企业共同进行课题探讨和开展实用性科研工作。这样一来,老师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提升,与行业的联系变得紧密。老师的课堂理论教学也有了实践的支撑。
  三、结语
  长久以来,许多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思想,认为只要有好的创意就可以了,其他的知识可有可无,这是对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的错误认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完整性和有序性,离不开对新事物发生的反映。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无不说明知识的合理结构是产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是创新能力源源不息的保证。作为设计师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知识结构:一是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二是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科学知识,三是完成工作必备的延伸知识。
  作为合格的创新设计人才必须有全面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并能对所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排序”形成新知识。没有一项创造性工作是在单一知识单元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平面设计工作中如运用到民俗元素,就必须掌握这个民族的历史与风土人情,必须了解元素的形成历史;在工业产品设计中,作为设计师应掌握人机工程学、材料学甚至解剖学等。现代的产业分工虽然越来越细,但对人的知识结构的要求却越来越全面。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除要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加以锻炼,还必须让学生掌握综合知识结构,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
  创造、创新是每一个人的本能,每一个创新思维火花的绽放都是建立在对过往思想的基础之上的。对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紧缺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需要。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这些年的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终生。
  [参考文献]
  蒋太善.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能力[J].成人教育,2002(6).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地震灾害频发。近年来汶川和玉树的两次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地震后,安置震区难民是应急救援工作的一项重要工
<正>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都曾思考过的问题。其实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把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放在首位。关于阅读教学,吉春亚
针对现在制药工业的迅速发展,而国内缺乏既懂制药工艺又懂制药机械的全面性人才的问题,我校改变一贯的单方面学医或者机械的教学模式,培养能够掌握制药工艺与制药机械双重技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某机载雷达中对海目标绝对航向航速的解算方法,并对可以提高航向航速解算精度的滑窗平滑方法进行了探讨,最后验证了绝对航向航速解算精度。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在新时期,中国的旅游业将呈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要成为旅游大国,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综合性专业人才作为基础。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院校,要合理设置课程,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文章就旅游课程教学中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做了简要探析。  [关键词]旅游课程教学 综合性人才  [作者简介]浦松岩(1980- ),男,河北唐山人,
[摘要]江苏农村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现阶段的农村教育仍然落后于城市教育,苏北农村师资缺乏和质量不高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农村师资导向性职前培养是解决农村师资的一个有效途径。创新农村师资导向性职前培养机制,完善农村师资导向性职前培养的构建体系,有力保障农村优秀师资的贮备。  [关键词]农村师资 导向性职前培养 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王若梅(1963- ),女,江苏如皋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农村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为农村地区的经济欠发达,很多孩子的父母会前往大城市务工,于是就会产生许多的留守儿童。而且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
教育生态平衡是教育生态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目前我国成人教育的诸多问题逐渐凸显,改革的步伐明显滞后,成人教育制度、定位、结构、功能均处于一种失衡状态。文章通过分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