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主体间性教学实效性研究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renw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主体间性教学观念的提出改变了以教师作为单一主体、学生作为客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双主体性及主体间的交互性,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意义重大。通过主体间性语境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体间性教学现状的分析,可看出主体间性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仍存在不足,须从提升教师教学自信,增强师生的主体意识,深化教学研究与加大教学投入等方面提升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 主体间性 思想政治课 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4-0083-03    
   主体间性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交往理論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主体性原则带有个体主义的倾向,而主体间性包含着集体主义、互惠互利之意”,主体间性是通过主体的“类比统觉”“同感”“移情”等“视域互换”来实现的[1]。早在20 世纪 80 年代,西方就已开始对主体间性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尝试,他们将传统教育的“主客模式”转变为“主主模式”,力图构建和谐的主客体合作关系。而在我国,哲学界的主体间性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提出来的。21世纪初,一些学者逐渐把主体间性理念引进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双主体交互性教学模式逐渐成了现代思政课堂的重要特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主体间性教学模式也被广泛运用。
   一 主体间性教学及其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意义
   (一)主体间性教学的内涵
   主体间性教学是针对过去教师单主体性教学而提出来的,它的目的不是对原来主体性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对过去单纯主体性教学的一种扬弃。主体间性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双主体性及主体间的交互性,“人本性”“发展性”和“主动性”是其本质特征,“平等性”“交互性”是其外在特征。
   主体间性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作为单一主体、学生作为客体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有主体性作用和主体性人格,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主体间性教学还强调主体之间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依靠主体间的交互来实现,它包括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三个维度的相互交往,既是课内和课外的交互,也是线上和线下的交互。这种互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调动教师、学生的教学积极性,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二)主体间性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价值
   当前,高校思政课的主要问题依然是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不足。这一问题要想得到有效解决,需要探寻新的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主体间性教学模式的特点很好地满足了这一变革要求,它正逐渐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1 实现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
   主体间性理论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实现“学生发展”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人”的个体发展的理想境界是马克思说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2]。主体间性教学摆脱了传统教育中主体对客体进行改造的工具化行为,学生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3]。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论水平、思维方式、认知心理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认知。主体间性教学的这种互动交流,凸显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教学中的平等、民主与自由,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实现了学生个体价值的发展,使教育真正回归于人。
   2 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的强大推力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不仅仅是解决教与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要建立起思想与感情的交流,实现思想的碰撞与提升。在主体间性教学模式下,师生间良好的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主体观念的变化,教师不再把学生看成单纯的灌输对象,而是开始学会尊重学生,激励学生,用自己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乐于参与教学。在这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性、多元化特点得到尊重,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师生关系不再是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而是转化为双向互动的平等关系。
   3 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
   高校思政课主体间性教学,打破了封闭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把学生的自我学习与课堂分享相结合,把课堂讲授与课堂研讨相结合,把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集中封闭的课堂正在向开放多元的课堂延伸, 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得到极大丰富和拓展。当前,在主体间性教育观念的推动下,高校思政课在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教学形式的探索和应用上有了新的突破,有的学校还探索出了“教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变化,使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吸引力和说服力,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更加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效也得到有效提高。
   二 主体间性语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成效
   1 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尊重
   现在的“基础课”课堂,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已是常态,教师不再是唯一权威、唯一主体,双主体、多主体教学逐渐成为主流,师生的关系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可以说,传统的教师单主体观念已得到较大转变。
   2 教学手段不断更新
   主体间性教育模式推动了现代教学手段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基础课”教学中传统的“粉笔+黑板”逐渐被多媒体替代,单调的教师口授教学手段和方法逐渐退出舞台。很多高校在主体间性教学改革中,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与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结合起来,探索新媒体时代下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4]。目前,多媒体技术手段已普遍应用于“基础课”教学之中,一些高校还利用网络平台在“微课”“慕课”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3 教学评价有了新探索
   传统“基础课”教学对教师的考核注重知识讲授的深入性、系统性、完整性、逻辑性,较少关注课堂交流和课后指导。主体间性教学推广后,各高校对教师的课堂提出了更多要求,考核也更加细化,更注重课堂组织成效。有些高校将考核分为论文作业考核、小组考核、个人表现考核等;也有些高校细分了评价主体,将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及其他主体参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设置各评价主体的权重份额,形成能够准确反映评价对象学习效果的评价结果。
   (二)存在问题
   1 双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当前,“基础课”教学中双主体作用的发挥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基础课”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总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强调自己的主体地位,仍把学生當成客体,造成学生的主体作用缺失;部分教师对主体间性教学理念及其内涵的理解出现偏差,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削弱自身的作用,把课堂活动完全交给学生。而学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习惯于被灌输,不敢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对课堂教学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差,与教师的互动不足。
   2 教师教学技能不足
   在教学中,部分“基础课”教师,特别是老教师,由于缺乏专门的、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对主体间性教学的运用缺乏必要的能力素质;部分教师缺乏提升自身能力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求创新,固步自封;部分教师对主体间性教学的学习,只学皮毛,停留在表面,对核心技能掌握不好,教学重形式,缺乏实效;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素养,他们不知道怎样使用信息技术、什么时候需要使用信息技术、什么时候需要使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等,影响了教学成效。
   3 教学保障不到位
   在“基础课”中实施主体间性教学需要有强有力的教学保障。但当前,各高校仍存在师资队伍严重不足,资源开发不够,平台建设缺乏,多功能活动课室少等问题。同时,教学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老旧,部分高校虽然对主体间性教学评价有了一定的探索,但并未使高校“基础课”的考核形式发生实质性改变,教学考核仍存在内容不完备、体系不健全,制度规范缺失的现象,考核评价往往凭主观判断多,客观依据少,定性评价多,定量评价少,对大数据信息的获取和运用不充分。
   三 主体间性语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策略
   (一)提升教师教学自信,掌握主导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要完成好这一使命,教师的主导引领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自身坚定的理论自信和法律信仰,勇于担当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推广者,要理直气壮把科学的思想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论自信和法律信仰, 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基础课”中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并不是要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是要坚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可以为学生指引方向,可以避免学生无谓的时间和精力浪费, 还可以有效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5]。
   (二)增强师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好双主体的作用
   “基础课”教学的目标是“使人成为人”,是师生双主体共同参与的修身过程, 是教师与学生的价值、情感、认知、意志、需要等各种精神要素共同运作的过程[6]。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都要有主体意识,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又要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作为主体的教师,一是要对自身的知识准备、知识讲授提出高要求;二是要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动机、选择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创设学习环境、解决学习问题等;三是要教书育人,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等,做好学生的人生引路人。
   而作为学生主体,首先,要转变观念,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由被要求成长向主动成长转变,要改变“学习是为修学分”的错误思想。其次,要掌握自己学习的主动权,主动做好学习规划,主动学习教学内容,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次,要敢于分享学习,敢于探讨知识,学生由于其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只有拿出来与教师、同学一起分享,一起探讨,才能得到更好地解决,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深层次的知识。
   (三)深化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技能
   1 研究学生特点
   理论引导一定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基础课”的主体间性教学要想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教师首先必须研究学生,了解、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学习需求、个性特征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个性化指导,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当代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速度比较快,他们思想活跃、追求个性,对他人的观点不轻信、不盲从,自我意识较强,愿意提出自己的创见。但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代大学生又常常会出现方向迷失、“三观”多元化、个性张扬、功利心强、崇尚自由和“非主流”文化、知行脱节等多种不良倾向。对此,教师既要看到学生的优点,也要敢于直面学生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有所扬弃,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 研究教学方法
   正如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的那样, “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教学方法问题, 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7]主体间性教学模式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应是开放的、灵活的、多样的。而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就要充分研究教学方法,探索综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问答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的新思路、新途径, 让对话教学成为课程“活起来”的主要方式。尝试运用体验式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 激发学生的教学参与积极性,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和追求创新。同时,教师要顺应“互联网+”教学变革趋势, 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 实现课堂教学的线上线下相结合。    3 研究教学内容
   “基础课”主体间性教学是鲜活的课堂,它要求教学内容也是“鲜活”的,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踊跃参与的。因此,主体间性模式下的教学,教师要注重研究教学内容。首先,要将教材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简和补充,让教学内容更有时代特色,更有个性特点,更能让学生认可和接受;其次,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特性相结合,针对学生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再次,要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把學生兴趣爱好、生活细节、关注的社会热点等融入到教学中,坚持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教学内容真正“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地发挥作用, 必须融入社会生活, 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他、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四)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保障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但在当前,各高校由于教师缺乏,往往采取大班教学,教师满负荷上课,这使得教师忙于应付教学任务,难有时间去考虑教学教法,主体间性教学有其形式而没有实质效果。对此,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健全教师培养机制, 提升师资力量,应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师配置机制,吸引、鼓励校内相关的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担任“基础课”课程教学任务, 为课程教学提供师资保障。
   2 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基础课”主体间性教学需要有强大的资源和平台支撑,才能满足教学交互的需要。首先,师生预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学习、充分理解和把握需要有足够的知识资源,包括教材、教学案例、课件、图书资料、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等;其次,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平台资源,包括学习平台、交流平台、信息分享平台、活动平台等;再次,为保障教学成效,还需要有足够的系统资源,包括信息监测系统、测试系统、评价系统等。同时,高校还要为师生提供足够的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使“基础课”教学从枯燥的知识概念逐步转化为生动的实践应用。
   3 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
   “基础课”主体间性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学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多样性的。对此,各高校首先要做好教学评价的顶层设计,建立相应的制度和规范;其次,对教师的评价不能单纯停留在课堂的知识性讲授上,应将教师的课堂组织与课后对学生的指导、答疑列入评价内容,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应注重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多考查学习过程和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再次,要善于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评价。多元化、多样性的评价有其复杂性,需要有配套的多元化、多样性的评价手段。高校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教学评价系统,用系统来监测、收集教学相关数据,掌握教师的指导过程、答疑情况,记录学生进行在线自主学习的情况、参与研讨交流的情况、测试得分情况等,要充分应用网络便捷化和手机智能化的成果,利用手机微平台开展教学和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M].张廷国,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2]柯羽.基于“学生发展”理念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探讨[J]. 思想教育研究,2010(6):103.
   [3]黄冬福.主体间性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70
   [4]边和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回顾与前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146.
   [5]蒋红,陈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导向型”双主体教学模式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2):63.
   [6]陈秉公.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规律与教学境界[J].江汉论坛,2007(6):90.
   [7]王玉玫.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8(1):72.
  (责任编辑:姜海晶)
其他文献
[摘 要] 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文章结合闽江师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建设的具体实践,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社建设概况、建设功能,总结读书社建设特色,探索读书社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建设;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
期刊
[摘 要] 立足于广东海洋大学“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以OBE-PBL综合教学理念为指导,构建具有地理区域特征的会展项目情境、会展项目学习目标、会展项目学习方法、会展项目学习形式及内容、会展项目学习汇报与评价的“五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以期为广东海洋大学乃至全国高校会展策划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模式参考与经验借鉴。   [关键词] OBE-PBL;会展;策划;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英语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初步系统研究与写作的重要手段。目前,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对学位论文是一个系统研究过程认识不清,往往忽略了这一过程中如确定选题、文献综述、理论框架、搜集确定研究对象、结合理论分析研究对象、得出结论等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从而出现诸多问题。本文将以翻译方向的本科毕业论文为例,
期刊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根基”,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与精神内涵。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H师范学院学生的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较低,对西方价值观和文化缺乏理性判断以及践行传统文化自觉性不高等问题。为此,需要高校为大学生积极营造优秀传统文化生态环境,加强主流文化的价值引领,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同
期刊
[摘 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站在“三全”育人的高度,坚持既要育才,更要育人的原则,筑牢思想阵地,抢占理论高地,建强保障基地。本文重点从人格魅力、形象魅力、语言魅力等六个方面阐述了艺术课堂教师所应具备的魅力。   [关键词] 立德树人;魅力;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9-0033-03
期刊
[摘 要]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高度体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具备融入人文关怀元素的条件。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人文关怀,不仅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大有裨益,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塑造科学理性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增强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教学中可融入凸显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引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素材,树立引领价值导向的历史观。   [关键词] 人文关怀;
期刊
[摘 要] 以习总书记提出的发挥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效应为指引,基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徽商文化融入公共关系学课程思政教学为例,阐明徽商文化融入公共关系课程思政教学的缘起及意义,探索徽商文化融入公共关系课程思政的契合点和教学实施路径。切实增强公共关系学教学的思想性、时代性,提升专业课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同时增强师生对徽商文化的亲近与理解,提升文化自
期刊
[摘 要] 为顺应“三全育人”要求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青岛理工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近年来有计划地推进“课程思政”教学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章首先分析了该校市场营销专业推进“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接着阐述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与改革的现行措施,指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与先决条件,并从教师与制度两方面给出了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三全育人;市场营销;课程思
期刊
[摘 要] 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西方管理思想史”通识课教育的特点、内容设定及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 通识课;常识与通识;教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9-0095-03   本科生的通识课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主要是“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
期刊
[摘 要] 大学生王某因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不恰当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心理问题。在对内外因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该生所在学院辅导员搭建起以一对一谈话为主,家庭、班级、宿舍共同关注为辅的干预和帮扶机制,在这一机制的顺利运行下,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王某的心理状况出现了明显好转。该案例为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及帮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问题;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 G4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