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抓住了中西方教育模式典型的差异,是一部促进中西方教育交流的佳作。文章从该纪录片的相关内容出发,阐述中西方教学模式的差异,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揭示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提出思考,以期对国际汉语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式教育 西式教育 教育模式 对比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Chinese School)(下文简称《中式学校》)由英国广播公司播出,总时长约180分钟,讲述了5位中国教师在英格兰汉普郡博航特中学进行中式教学的过程。5位中国教师在该校的一个班级完全按照中式教育的模式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教学,然后和该校英国教育模式下的班级进行成绩对比,以检验教育模式的不同是否会引起成绩上的差异。为了保证实验样本数据的可靠性及凸显中国常规课堂学生的容量,该实验班由50名九年级的学生组成。这些学生在四个星期的实验时间里,与中国初三学生的学习模式一样:穿统一的校服,在校时间长12个小时,其间有两次用餐、休息时间,每周参加一次升国旗仪式,集体晨练及打扫教室等。学生在实验期间需要学习科学、体育、普通话、数学、社会教育等课程并参加前四个科目的测试。实验从开始到结束,中式教学在该校都表现出明显的“水土不服”,但最后的测试成绩非常突出。中西方教育模式本身有其独特存在及发展的基础和历史淵源,最终考试成绩的完胜并不能判定中国与西方教育模式孰优孰劣,但这两种教育模式存在的差异却对第二语言教学工作者提出了巨大挑战。
当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赴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大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本文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视角,通过研究《中式学校》中体现出来的中西方教育模式的异同之处,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提出笔者的思考,希望能促进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增强及教育观念的转变。
一.《中式学校》里中西方教育模式差异的具体体现
在纪录片《中式学校》中,教学课程包括科学、体育、普通话、数学、社会教育等。在实验期间,中国老师与英国学生之间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冲突随时都有发生。本文着重从科学课、体育课及社会教育课教学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对比分析中西方教育模式的差异,并揭示形成差异的原因。
(一)中西教育模式在科学课上呈现出来的差异
纪录片中担任科学课教学的中方教师杨老师是广大中式教学者的缩影,其课堂教学状况教师整节课进行细致的讲解并进行严格的课堂管理,要求学生详细记录书本和笔记成为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问题的答案皆以教师讲授的内容为准,教学目标完成的质量取决于学生识记笔记的精确度及答题的正确率。
与中方杨老师同样的科学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方教师Vicky Gough,英方班级的总体人数规模比较小,教师扮演促进者与参与者的角色;教师不会特意进行课堂管理,也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究。英方教师Vicky Gough认为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验、不断的修正,才能真正地理解并内化吸收,最终取得成功。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中式教育倾向于灌输式、填鸭式的模式,教师将学生的错误视为大忌,是一种无次品生产的“完美”教育,学生认真听讲并抄写、识记笔记内容以完成课程的学习;教师总是高高在上,掌握着课堂的主动权。相较而言,西方的教育更倾向于“融合式”的尝试教育[1],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创新并允许学生犯错,教师认为学生只有通过犯错才能取得成功。相较于中式教育,西方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实践和分析能力,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则处于参与者的地位与学生共同探讨。
(二)中西教育模式在体育课上呈现出来的差异
当前,中国教育部已将体育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纳入中考、高考的考察范围。所有学生必须完成考试大纲规定的所有项目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则以学生的总体成绩(包括体育成绩)的排名为标准择优录取学生。中国学生为了能够进入好的学校,必须加强锻炼,争取好成绩。
在英国,体育课的受重视程度明显低于中国,是一门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喜好选择项目进行学习。英国的考试系统同样设置了体能测试,但与中国不同的是,英国的体能测试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同等体能的学生进行测试。这就不难理解纪录片中英国学生听到中国的体育课是必修课时倍感惊讶的反应,也更能体会他们知道要与比自己强的同学竞争时内心崩溃的心情。纪录片中,英方体育教师Anna Hogg更多地采用鼓励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开导,她激励学生尽最大的努力战胜自己,完成体育测试。
通过体育课的教学情况可以发现,中式教育模式下学生需完成一系列的达标测试;相较而言,西方教育模式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同时西式教育倾向于发掘天才,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中西教育模式在社会教育课呈现出来的差异
在中国,社会教育课是每一个中国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这门课旨在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如礼仪、仁义等传递给下一代。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早在孩子咿呀学语之际便开始进行品行教导。儒家思想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并传承下来,有其存在及发展的独特背景,是中国几千年思想精髓的积淀,是中国人行为处事的重要遵循。
离开了特定的文化背景,英国学生似乎不能理解中式社会教育课的要领。纪录片中中方教师李老师提到孩子应该无条件地听从父母、教师等长辈时激起了学生一致的反对。在他们的意识中,父母、教师并不一定都是对的,不应该盲目听从长辈,而应该做自己的主人。
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交流上的冲突。由于传统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国的教育模式则倾向于一种服从式的教育:孩子听从父母、学生听从老师,孩子不允许质疑父母、教师,应该听从长辈的教诲。相较而言,西方的教育模式则倾向于自主式的教育模式,无论是孩子还是学生,都应该做自己的主人,可以向长辈、权威提出质疑,而长辈、权威允许他人质疑。
关键词:中式教育 西式教育 教育模式 对比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Chinese School)(下文简称《中式学校》)由英国广播公司播出,总时长约180分钟,讲述了5位中国教师在英格兰汉普郡博航特中学进行中式教学的过程。5位中国教师在该校的一个班级完全按照中式教育的模式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教学,然后和该校英国教育模式下的班级进行成绩对比,以检验教育模式的不同是否会引起成绩上的差异。为了保证实验样本数据的可靠性及凸显中国常规课堂学生的容量,该实验班由50名九年级的学生组成。这些学生在四个星期的实验时间里,与中国初三学生的学习模式一样:穿统一的校服,在校时间长12个小时,其间有两次用餐、休息时间,每周参加一次升国旗仪式,集体晨练及打扫教室等。学生在实验期间需要学习科学、体育、普通话、数学、社会教育等课程并参加前四个科目的测试。实验从开始到结束,中式教学在该校都表现出明显的“水土不服”,但最后的测试成绩非常突出。中西方教育模式本身有其独特存在及发展的基础和历史淵源,最终考试成绩的完胜并不能判定中国与西方教育模式孰优孰劣,但这两种教育模式存在的差异却对第二语言教学工作者提出了巨大挑战。
当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赴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大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本文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视角,通过研究《中式学校》中体现出来的中西方教育模式的异同之处,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提出笔者的思考,希望能促进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增强及教育观念的转变。
一.《中式学校》里中西方教育模式差异的具体体现
在纪录片《中式学校》中,教学课程包括科学、体育、普通话、数学、社会教育等。在实验期间,中国老师与英国学生之间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冲突随时都有发生。本文着重从科学课、体育课及社会教育课教学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对比分析中西方教育模式的差异,并揭示形成差异的原因。
(一)中西教育模式在科学课上呈现出来的差异
纪录片中担任科学课教学的中方教师杨老师是广大中式教学者的缩影,其课堂教学状况教师整节课进行细致的讲解并进行严格的课堂管理,要求学生详细记录书本和笔记成为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问题的答案皆以教师讲授的内容为准,教学目标完成的质量取决于学生识记笔记的精确度及答题的正确率。
与中方杨老师同样的科学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方教师Vicky Gough,英方班级的总体人数规模比较小,教师扮演促进者与参与者的角色;教师不会特意进行课堂管理,也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究。英方教师Vicky Gough认为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验、不断的修正,才能真正地理解并内化吸收,最终取得成功。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中式教育倾向于灌输式、填鸭式的模式,教师将学生的错误视为大忌,是一种无次品生产的“完美”教育,学生认真听讲并抄写、识记笔记内容以完成课程的学习;教师总是高高在上,掌握着课堂的主动权。相较而言,西方的教育更倾向于“融合式”的尝试教育[1],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创新并允许学生犯错,教师认为学生只有通过犯错才能取得成功。相较于中式教育,西方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实践和分析能力,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则处于参与者的地位与学生共同探讨。
(二)中西教育模式在体育课上呈现出来的差异
当前,中国教育部已将体育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纳入中考、高考的考察范围。所有学生必须完成考试大纲规定的所有项目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则以学生的总体成绩(包括体育成绩)的排名为标准择优录取学生。中国学生为了能够进入好的学校,必须加强锻炼,争取好成绩。
在英国,体育课的受重视程度明显低于中国,是一门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喜好选择项目进行学习。英国的考试系统同样设置了体能测试,但与中国不同的是,英国的体能测试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同等体能的学生进行测试。这就不难理解纪录片中英国学生听到中国的体育课是必修课时倍感惊讶的反应,也更能体会他们知道要与比自己强的同学竞争时内心崩溃的心情。纪录片中,英方体育教师Anna Hogg更多地采用鼓励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开导,她激励学生尽最大的努力战胜自己,完成体育测试。
通过体育课的教学情况可以发现,中式教育模式下学生需完成一系列的达标测试;相较而言,西方教育模式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同时西式教育倾向于发掘天才,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中西教育模式在社会教育课呈现出来的差异
在中国,社会教育课是每一个中国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这门课旨在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如礼仪、仁义等传递给下一代。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早在孩子咿呀学语之际便开始进行品行教导。儒家思想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并传承下来,有其存在及发展的独特背景,是中国几千年思想精髓的积淀,是中国人行为处事的重要遵循。
离开了特定的文化背景,英国学生似乎不能理解中式社会教育课的要领。纪录片中中方教师李老师提到孩子应该无条件地听从父母、教师等长辈时激起了学生一致的反对。在他们的意识中,父母、教师并不一定都是对的,不应该盲目听从长辈,而应该做自己的主人。
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交流上的冲突。由于传统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国的教育模式则倾向于一种服从式的教育:孩子听从父母、学生听从老师,孩子不允许质疑父母、教师,应该听从长辈的教诲。相较而言,西方的教育模式则倾向于自主式的教育模式,无论是孩子还是学生,都应该做自己的主人,可以向长辈、权威提出质疑,而长辈、权威允许他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