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说来,好的生活是需要经营的,光凭运气和等待,成功的概率好像是越来越低了。经营生活,是一门当下还没有被任何一所大学列入教程的学问,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也许一直都不会,所以,看来经营生活主要还是靠自己。说的也是,将平淡无奇的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真非易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有点小爱好那是必需的。小爱好就是生活中的开心果,指的是力所能及的爱好,是利己不损人的爱好,如果再跟文化沾点儿边当然更好。照这个标准,爱好摄影是完全符合上述几个条件的。记得前年我到南京参加一个民间摄影网站的活动,创办人高先生跟我说:“没别的意思,就是想把那些有点儿时间、有点闲钱的人从麻将桌旁拽出来,到大自然里去,到社会生活中去,通过参加摄影活动,增进健康和陶冶性情。”有了这样的想法,再赶上如今的数码摄影时代,他们一定会梦想成真。
既然摄影可以作为调剂生活的开心果,那么再拍摄一些类似开心果题材的照片岂不乐上加乐?说到类似这样的摄影作品,最先联想到的就是久负盛名的幽默摄影。幽默摄影虽然不是新话题,也不算是数不清的摄影门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但它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摄影语言:逗乐、好玩、滑稽,又没有那么多大道理,真是人见人爱呢。至于管这类照片叫幽默摄影也好,意趣摄影也罢,总之在新的时代有它新的作用。它既可以为那些拿着现代化摄影器材却找不着北的摄影发烧友开辟一个思路,还可以为平淡无味的日常生活送上一个开心果。其实在实际应用中,这类摄影的涵盖面远比想象中的宽泛,于此,不缺有人当义务演员,只要摄影人的运气和联想力足够,好玩儿有趣的照片经常可以拍到。
是的,要在当今这个沉闷和“万忙”的世界中找到一些令人开心的场景,是要费些功夫。但天下不容易的事才有价值,如果大家一窝蜂地去拍美女和美景,就凭咱那点儿业余水平,哪显得出来呀?而且当人们看厌了那些血腥场面,又对种种突发事件感觉麻木不仁的时候,那些不需文字解释、看上去轻松可笑的照片,一定会鹤立鸡群,吸引众人注意。
电影是摄影的兄弟,发生在电影身上的事实或许能给拍照片的人一些启迪。君不见,那些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大片力作实际上票房未必咋地,而一些“小作”低成本影片却能以“有那么点儿意思”而搏得众彩。现在的人们已不同以往,自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除了一些局部战争,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大规模战争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当初的美利坚、英格兰对阵德意志,蒙哥马利对阵隆美尔的搏杀场面早已烟消云散。即使罗伯特卡帕再现,也不过就拍拍地区冲突、劫杀绑架之类的突发事件了——且慢!这类“小作”没准儿还轮不上他呢。如今发生这类事情,现场的人掏出个手机就可以把照片拍得不差,等职业记者去了,黄花菜都凉了,去年肯尼亚内罗毕商场发生的枪击案就是一例。所以今天的摄影人应该脑子更灵活些,把拍摄的路子拓得更宽些。总之,是人都会死,但摄影不死,它作为文化的使者和向人们传达正面情绪的媒介,总会有人靠它活得滋润。在以前的胶片时代,抓拍逗乐的场景不易,那时照相机不普及,操作起来也比较麻烦,所以一个摄影师即使一辈子都拍这个主题,恐怕到最后也不一定拿得出几张像样的照片。
在博大精深的中文词汇里,有三个外来语词汇:一个是浪漫、一个是逻辑、再一个就是幽默,说明这三种东西在中文里难以找到确切的对应词,只好采取拿来主义。以前谁要敢浪漫就等于与资产阶级情调、甚至“乱搞”划等号;讲逻辑的有可能被打成教条主义分子,而幽默往往和不严肃或“上不了台面”挂钩。现在情况变了,生活浪漫、办事讲逻辑、谈吐幽默的人好像开始吃香了。以前我们的摄影是团结(题材相近、一窝蜂)、紧张、严肃(特爱表现重大事件和灾难场面)有余,活泼(轻松逗乐)不足。幽默照片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这种视觉语言是不分国界、一看都笑的。任何一个国家只要具备基本文化常识的人,都能通过这些有趣的画面换来会心一笑,尤其是不经摆布的偶然一瞬,让演员演都演不出来的滑稽场面,这都多亏有了照相机这样一个发明,可以把有趣的瞬间捕捉下来。在摄影史上,很少听说哪一个摄影大师是专拍幽默题材的,只能说他善于拍摄这一类题材,因为自然的幽默瞬间是不可预知的,也是无法导演的,摄影师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运气。
说到拍摄开心果照片,原马格南图片社的摄影师艾略特厄维特是不得不提的。这位摄影大师是俄罗斯移民的孩子,父母于十月革命后离开苏联。他192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在意大利度过童年,那是动荡不安、物质匮乏的20世纪30年代。1938年,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掌了权并开始大规模迫害外国移民,厄维特一家眼看没了活路,不得不举家前往美国南加州定居,从此就再也没有离开那里。厄维特自1950年代起开始为法国的马格南图片社拍照,他的照片以眼光独到、又带有幽默意味见长,这与他的意大利式浪漫情怀和超乎常人的广泛阅历不无关系。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厄维特拍的照片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中不乏许多逗乐的照片。他善于用照相机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并力图用摄影的手法将它们表现出来。这其中,人与狗为伴的题材是厄维特本人最为注意的一个部分。他在世界各地的街头拍了大量以这一题材为内容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那张1974年拍摄于纽约街头的“几条腿”的照片。照片当中赫然立着两条人腿和几条狗腿,戴着帽子的那只小狗用眼睛警觉地看着照相机的镜头,而穿着长统靴的大人对这一切完全没有察觉。尽管难以断定这是否是一张完全出于偶然的照片,但可以说这是一张充满幽默感的作品。不光厄维特本人,还有其他许多资深的摄影评论家也很喜欢这张照片,其中没有更多更复杂的原因和连篇累牍的解释,只是因为它“滑稽”。一张照片只要能向观赏者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其实已经足够。
相比厄维特当年用全手动的徕卡相机在街头抓拍有意思的场景,现代的摄影人要便捷的多了。但也有不利条件,就是现代人对镜头非常警觉,照相机这东西远不如以前招人待见,所以要趁人不备拍些货真价实的逗乐照片,还是要花些功夫的。
总之,摄影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多面性,高深的可以把它称为艺术,通俗的可以把它当做开心果,可谓海纳百川、老少皆宜。打个比方,原先会开汽车的就是司机,现在真正的职业司机已然不多,然而揣着“本儿”会开车的全国有几千万之众。如今的职业摄影师就像职业司机,如果中国的摄影事业光指着这些人,肯定没戏。真正决定摄影不死的还得靠几千万拿摄影当开心果的爱好者,将这些人的潜能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摄影的未来才真正不可限量。
既然摄影可以作为调剂生活的开心果,那么再拍摄一些类似开心果题材的照片岂不乐上加乐?说到类似这样的摄影作品,最先联想到的就是久负盛名的幽默摄影。幽默摄影虽然不是新话题,也不算是数不清的摄影门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但它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摄影语言:逗乐、好玩、滑稽,又没有那么多大道理,真是人见人爱呢。至于管这类照片叫幽默摄影也好,意趣摄影也罢,总之在新的时代有它新的作用。它既可以为那些拿着现代化摄影器材却找不着北的摄影发烧友开辟一个思路,还可以为平淡无味的日常生活送上一个开心果。其实在实际应用中,这类摄影的涵盖面远比想象中的宽泛,于此,不缺有人当义务演员,只要摄影人的运气和联想力足够,好玩儿有趣的照片经常可以拍到。
是的,要在当今这个沉闷和“万忙”的世界中找到一些令人开心的场景,是要费些功夫。但天下不容易的事才有价值,如果大家一窝蜂地去拍美女和美景,就凭咱那点儿业余水平,哪显得出来呀?而且当人们看厌了那些血腥场面,又对种种突发事件感觉麻木不仁的时候,那些不需文字解释、看上去轻松可笑的照片,一定会鹤立鸡群,吸引众人注意。
电影是摄影的兄弟,发生在电影身上的事实或许能给拍照片的人一些启迪。君不见,那些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大片力作实际上票房未必咋地,而一些“小作”低成本影片却能以“有那么点儿意思”而搏得众彩。现在的人们已不同以往,自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除了一些局部战争,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大规模战争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当初的美利坚、英格兰对阵德意志,蒙哥马利对阵隆美尔的搏杀场面早已烟消云散。即使罗伯特卡帕再现,也不过就拍拍地区冲突、劫杀绑架之类的突发事件了——且慢!这类“小作”没准儿还轮不上他呢。如今发生这类事情,现场的人掏出个手机就可以把照片拍得不差,等职业记者去了,黄花菜都凉了,去年肯尼亚内罗毕商场发生的枪击案就是一例。所以今天的摄影人应该脑子更灵活些,把拍摄的路子拓得更宽些。总之,是人都会死,但摄影不死,它作为文化的使者和向人们传达正面情绪的媒介,总会有人靠它活得滋润。在以前的胶片时代,抓拍逗乐的场景不易,那时照相机不普及,操作起来也比较麻烦,所以一个摄影师即使一辈子都拍这个主题,恐怕到最后也不一定拿得出几张像样的照片。
在博大精深的中文词汇里,有三个外来语词汇:一个是浪漫、一个是逻辑、再一个就是幽默,说明这三种东西在中文里难以找到确切的对应词,只好采取拿来主义。以前谁要敢浪漫就等于与资产阶级情调、甚至“乱搞”划等号;讲逻辑的有可能被打成教条主义分子,而幽默往往和不严肃或“上不了台面”挂钩。现在情况变了,生活浪漫、办事讲逻辑、谈吐幽默的人好像开始吃香了。以前我们的摄影是团结(题材相近、一窝蜂)、紧张、严肃(特爱表现重大事件和灾难场面)有余,活泼(轻松逗乐)不足。幽默照片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这种视觉语言是不分国界、一看都笑的。任何一个国家只要具备基本文化常识的人,都能通过这些有趣的画面换来会心一笑,尤其是不经摆布的偶然一瞬,让演员演都演不出来的滑稽场面,这都多亏有了照相机这样一个发明,可以把有趣的瞬间捕捉下来。在摄影史上,很少听说哪一个摄影大师是专拍幽默题材的,只能说他善于拍摄这一类题材,因为自然的幽默瞬间是不可预知的,也是无法导演的,摄影师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运气。
说到拍摄开心果照片,原马格南图片社的摄影师艾略特厄维特是不得不提的。这位摄影大师是俄罗斯移民的孩子,父母于十月革命后离开苏联。他192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在意大利度过童年,那是动荡不安、物质匮乏的20世纪30年代。1938年,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掌了权并开始大规模迫害外国移民,厄维特一家眼看没了活路,不得不举家前往美国南加州定居,从此就再也没有离开那里。厄维特自1950年代起开始为法国的马格南图片社拍照,他的照片以眼光独到、又带有幽默意味见长,这与他的意大利式浪漫情怀和超乎常人的广泛阅历不无关系。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厄维特拍的照片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中不乏许多逗乐的照片。他善于用照相机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并力图用摄影的手法将它们表现出来。这其中,人与狗为伴的题材是厄维特本人最为注意的一个部分。他在世界各地的街头拍了大量以这一题材为内容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那张1974年拍摄于纽约街头的“几条腿”的照片。照片当中赫然立着两条人腿和几条狗腿,戴着帽子的那只小狗用眼睛警觉地看着照相机的镜头,而穿着长统靴的大人对这一切完全没有察觉。尽管难以断定这是否是一张完全出于偶然的照片,但可以说这是一张充满幽默感的作品。不光厄维特本人,还有其他许多资深的摄影评论家也很喜欢这张照片,其中没有更多更复杂的原因和连篇累牍的解释,只是因为它“滑稽”。一张照片只要能向观赏者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其实已经足够。
相比厄维特当年用全手动的徕卡相机在街头抓拍有意思的场景,现代的摄影人要便捷的多了。但也有不利条件,就是现代人对镜头非常警觉,照相机这东西远不如以前招人待见,所以要趁人不备拍些货真价实的逗乐照片,还是要花些功夫的。
总之,摄影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多面性,高深的可以把它称为艺术,通俗的可以把它当做开心果,可谓海纳百川、老少皆宜。打个比方,原先会开汽车的就是司机,现在真正的职业司机已然不多,然而揣着“本儿”会开车的全国有几千万之众。如今的职业摄影师就像职业司机,如果中国的摄影事业光指着这些人,肯定没戏。真正决定摄影不死的还得靠几千万拿摄影当开心果的爱好者,将这些人的潜能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摄影的未来才真正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