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治理能力作为现代国家转型面临的重要选择,是人类共同的政治智慧,但各个国家的现代治理方式也有其各自的特色。中国作为后发治理国家,既要借鉴人类治理的普遍规律,又要符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的特殊性,又要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原则,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步伐,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国家治理;社会转型;深化改革
一、治理涵义中的合力建构因素
在某种意义上讲,治理可以松散地指代人类社会现存的一切组织、制度、机制等结构形态。
(一)经济学角度
在经济学语境中,治理的基本内涵变成了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合约选择、組织设计和制度安排。后来随着交易成本的普遍存在,治理机制更加广泛的应用于许多领域,它不再仅仅包括市场中的治理,企业公司内部的治理、政府等公共部门的治理也囊入其中。
(二)政治学角度
在政治学中,治理的涵义主要是指政治权威主体如何应用权力对其所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加以“控制、引导和操纵”。后来随着发展,治理的涵义也更加宽泛。全球治理委员会曾在《我们的全球伙伴》的研究报告中,给治理下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定义,即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过程。在此治理存在着一样些特征:治理是一种过程,并且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治理的过程基础是协调;治理不仅涉及公共部门的治理,也涉及私人部门的治理;治理是一种持续性的互动。
二、建构国家治理模式的合力效应
从现在来看,大多数转型国家已经进入了经济转型的深化与完善阶段,由此在此基础上,能否建立一种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互惠共生的这样一个有效现代化治理模式,也仍旧是十分重要。
中国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东方超级转型大国,在30多年的循序渐进的改革进程中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转型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种“强政府”主导下的国家、市场和社会三元并存与互补的国家治理格局也初具形成。从转型期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的时间以及增长的质量三个标准来看,中国转型之“中国奇迹”当是实至名归的。但是伟大的中国政治、经济转型还是处于尚未完成的阶段,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仍然存在,还需要进一步的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治理模式的转变。
在现代公民社会中,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合力构成最主要的制度系统,而这三大制度系统的相互融合,在宏观层面上形成了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制度结构。人类社会的国家治理模式随着历史时期的变化和经济阶段的发展也呈现出许多不同的形态。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表明,一种政府、市场与社会互惠共生的国家治理模式将是一种理想的治理模式。
恩格斯曾在著名的“合力论”中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就产生一个合力,即历史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的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以恩格斯的合力论来看国家治理模式的建构,将国家治理模式界定为:在一定领土范围之内,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相互耦合所形成的一种整体性的制度结构模式;其中,政府、市场和公民各自都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规则、组织和治理机制构成的制度系统。在微观层面,它们发挥着协调社会行为成员行为,提供有效的激励约束结构,降低交易成本、社会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功能;在宏观层面,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三大治理主体则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护着一个国家整体的秩序治理,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决定中国国家转型与发展模式的诸种因素,国家治理模式的影响巨大。中国共产党根据内外环境的影响变化,对自身的治理模式适时作出了调整,以此确保中国转型中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上,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发展。
三、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发展之路
(一)创新自由公正的国家治理理念
当前我国的国家治理的目标是推进制度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治理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让每个人在社会中充分发展,为社发展汇聚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把未来社会的构想描述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更加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将人的全面发展融合在经济发展与政府执政能力建设当中,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推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二)治理主体多元化下构建服务型政党
当前中国的治理主体已经发展为多元化,但是治理主体中最重要部分仍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与中国实际和实践经验的结合与创新,也是中国政党制度确立的依据和保证。在新时期进行服务型政党建设是时代的要求,在构建服务型政党的时候,要注意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不断坚定自己的信仰才能够搞好服务型政党建设。要构建服务型政党,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普通党员由于和人们群众接触更为频繁,所以要更要加强党员自身的服务意识,并贯彻群众路线,采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来了解民情,并努力在群众中树立模范形象。而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执政的时候要带着为人们群众谋福利的思想来搞好建设,多搞类似生态建设、保护资源等对群众有益的项目。
(三)社会转型中实现国家治理法治化
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应明确政府、市场与社会的权力边界,尊重市场规律,利用社会的权利来制约国家权力,通过合理的制度规划设计来监督和调节国家治理体系的运转,将从严治党与依法治国相结合,促进国家治理的格局更加科学与全面。治理阶段为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主题,而法治则是改革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体现了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心,更体现出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适应,也是对我国建设经验的总结。在中国的国家治理过程中,制度因素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的人的素质同样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健全的法治体系,坚守权力的底线,坚守政治规矩,以法治的思维来管理国家,实现由人治国家向法治国家的转型。(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2]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 张慧君.俄罗斯转型进程中的国家治理模式演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4] 景维民.经济转型深化中的国家治理模式重构[M].经济出版社,2013.
关键词:国家治理;社会转型;深化改革
一、治理涵义中的合力建构因素
在某种意义上讲,治理可以松散地指代人类社会现存的一切组织、制度、机制等结构形态。
(一)经济学角度
在经济学语境中,治理的基本内涵变成了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合约选择、組织设计和制度安排。后来随着交易成本的普遍存在,治理机制更加广泛的应用于许多领域,它不再仅仅包括市场中的治理,企业公司内部的治理、政府等公共部门的治理也囊入其中。
(二)政治学角度
在政治学中,治理的涵义主要是指政治权威主体如何应用权力对其所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加以“控制、引导和操纵”。后来随着发展,治理的涵义也更加宽泛。全球治理委员会曾在《我们的全球伙伴》的研究报告中,给治理下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定义,即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过程。在此治理存在着一样些特征:治理是一种过程,并且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治理的过程基础是协调;治理不仅涉及公共部门的治理,也涉及私人部门的治理;治理是一种持续性的互动。
二、建构国家治理模式的合力效应
从现在来看,大多数转型国家已经进入了经济转型的深化与完善阶段,由此在此基础上,能否建立一种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互惠共生的这样一个有效现代化治理模式,也仍旧是十分重要。
中国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东方超级转型大国,在30多年的循序渐进的改革进程中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转型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种“强政府”主导下的国家、市场和社会三元并存与互补的国家治理格局也初具形成。从转型期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的时间以及增长的质量三个标准来看,中国转型之“中国奇迹”当是实至名归的。但是伟大的中国政治、经济转型还是处于尚未完成的阶段,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仍然存在,还需要进一步的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治理模式的转变。
在现代公民社会中,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合力构成最主要的制度系统,而这三大制度系统的相互融合,在宏观层面上形成了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制度结构。人类社会的国家治理模式随着历史时期的变化和经济阶段的发展也呈现出许多不同的形态。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表明,一种政府、市场与社会互惠共生的国家治理模式将是一种理想的治理模式。
恩格斯曾在著名的“合力论”中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就产生一个合力,即历史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的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以恩格斯的合力论来看国家治理模式的建构,将国家治理模式界定为:在一定领土范围之内,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相互耦合所形成的一种整体性的制度结构模式;其中,政府、市场和公民各自都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规则、组织和治理机制构成的制度系统。在微观层面,它们发挥着协调社会行为成员行为,提供有效的激励约束结构,降低交易成本、社会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功能;在宏观层面,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三大治理主体则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护着一个国家整体的秩序治理,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决定中国国家转型与发展模式的诸种因素,国家治理模式的影响巨大。中国共产党根据内外环境的影响变化,对自身的治理模式适时作出了调整,以此确保中国转型中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上,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发展。
三、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发展之路
(一)创新自由公正的国家治理理念
当前我国的国家治理的目标是推进制度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治理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让每个人在社会中充分发展,为社发展汇聚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把未来社会的构想描述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更加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将人的全面发展融合在经济发展与政府执政能力建设当中,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推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二)治理主体多元化下构建服务型政党
当前中国的治理主体已经发展为多元化,但是治理主体中最重要部分仍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与中国实际和实践经验的结合与创新,也是中国政党制度确立的依据和保证。在新时期进行服务型政党建设是时代的要求,在构建服务型政党的时候,要注意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不断坚定自己的信仰才能够搞好服务型政党建设。要构建服务型政党,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普通党员由于和人们群众接触更为频繁,所以要更要加强党员自身的服务意识,并贯彻群众路线,采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来了解民情,并努力在群众中树立模范形象。而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执政的时候要带着为人们群众谋福利的思想来搞好建设,多搞类似生态建设、保护资源等对群众有益的项目。
(三)社会转型中实现国家治理法治化
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应明确政府、市场与社会的权力边界,尊重市场规律,利用社会的权利来制约国家权力,通过合理的制度规划设计来监督和调节国家治理体系的运转,将从严治党与依法治国相结合,促进国家治理的格局更加科学与全面。治理阶段为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主题,而法治则是改革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体现了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心,更体现出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适应,也是对我国建设经验的总结。在中国的国家治理过程中,制度因素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的人的素质同样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健全的法治体系,坚守权力的底线,坚守政治规矩,以法治的思维来管理国家,实现由人治国家向法治国家的转型。(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2]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 张慧君.俄罗斯转型进程中的国家治理模式演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4] 景维民.经济转型深化中的国家治理模式重构[M].经济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