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教师要融入专业,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程的融合。
【关键词】“融”文化 体育教学 教师专业
“融”作为我校的特色文化,学校处处都体现着“融”文化。因此,我在体育教学中也处处用“融”文化来促进师生融合、生生融合、师生与课程的融合,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
一、体育教师与专业的融合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积极互动、互相交往、共同发展。 体育教师要融入专业,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程的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合作、创新与进步相互交融。体育课应当关注的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这是体育课课程关注的核心。体育课既要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又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让学生在体育课程中享受快乐,亲身感受到学习中的友善、自由、理解、尊重、信任、平等、民主。要达到这一目的体育教师就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和对学生的爱心,要做到专业与素质的充分融合。
体育教师要真正做好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在学生的发展中起好主导作用,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要端正教学思想,适应社会需要,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健身、育德、益智、促美的功能。
再次,体育教师应当具有有渊博的知识和多种技能。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理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这样教师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二、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融合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高高在上,要了解、关爱学生多给学生一些宽容和理解,在平时要多与学生接近了解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在上课时首先要用充满激情的话语来唤起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欲望,用教师自身饱满的热情,规范的动作带动学生,对学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同时上课时要注意关注每一位学生,队列时教师面朝太阳、朝风,而让学生背对太阳、背对风,天气炎热时要减少活动量。多关心、鼓励学生。运动能力差的同学,对他们不要急躁、埋怨,要满腔热情地帮助、指导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认真练习,获得成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这样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当教师像学生一样,站在学生队伍中间与学生一起运动,少讲解、多练习这样就拉近了师生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三、体育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融合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融合;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之间融合。我校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指定就读学校,怎样让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融合到一起成了一个难题。农村学生一般协调性较差,但他们力量较强,另外他们强于城市学生的是他们纯朴的品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农村学生有一定的自卑心理,不太合群。因此,体育教师应组织一些分组比赛,把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融合在一起,分组进行一些力量型的比赛。在这些比赛中,农村学生的表现往往获得全体同学的叫好,自尊心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因此克服了自卑心理也就和其他同学融合到一起去了。还可以在分组练习中设置障碍要求全班的同学一起达到终点获得第一,在比赛中就要求同学们相互帮助,体力强的同学帮助弱小的同学,协调能力强的帮助协调能力差的同学,在比赛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看到他人的优点,找到自己的弱点,在比赛中进一步增进友谊,从而达到城市同学与农村同学之间真正的融合、亲如一家。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时刻都在让“融”文化引领体育教学,使体育“融”于学校的整体环境。
四、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融合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体质和体能全面发展上。随着年龄增长,生理上的发育,学生的心理逐渐成熟,教师权威在他们的心目中逐渐消失,他们会重新塑造自我心中的威信人物,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摈弃“权威”、放下身架、亲近学生,彻底改变过去的“我教什么,你就必须学什么”强制式教学方法。这样只会抑制学生的兴趣,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愿意并积极的上体育课,进行体育锻炼。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开展体育选修性项目的教学。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实践证明学生能够发现自我,在感受到精神的满足后能找到表现自我个性的“闪光点”,那么就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宜人的教育环境。
体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到快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成功。让学生在“成功—失败—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满足—克服—更新的满足”,真正地领悟和体验体育锻炼给他们带来的喜悦。这样的体育才有精神感召力,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就会得到充分张扬,对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和个性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崔相录. 素质教育. 山东教育出版社.
[2]郑杰.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福建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融”文化 体育教学 教师专业
“融”作为我校的特色文化,学校处处都体现着“融”文化。因此,我在体育教学中也处处用“融”文化来促进师生融合、生生融合、师生与课程的融合,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
一、体育教师与专业的融合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积极互动、互相交往、共同发展。 体育教师要融入专业,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程的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合作、创新与进步相互交融。体育课应当关注的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这是体育课课程关注的核心。体育课既要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又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让学生在体育课程中享受快乐,亲身感受到学习中的友善、自由、理解、尊重、信任、平等、民主。要达到这一目的体育教师就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和对学生的爱心,要做到专业与素质的充分融合。
体育教师要真正做好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在学生的发展中起好主导作用,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要端正教学思想,适应社会需要,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健身、育德、益智、促美的功能。
再次,体育教师应当具有有渊博的知识和多种技能。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理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这样教师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二、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融合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高高在上,要了解、关爱学生多给学生一些宽容和理解,在平时要多与学生接近了解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在上课时首先要用充满激情的话语来唤起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欲望,用教师自身饱满的热情,规范的动作带动学生,对学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同时上课时要注意关注每一位学生,队列时教师面朝太阳、朝风,而让学生背对太阳、背对风,天气炎热时要减少活动量。多关心、鼓励学生。运动能力差的同学,对他们不要急躁、埋怨,要满腔热情地帮助、指导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认真练习,获得成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这样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当教师像学生一样,站在学生队伍中间与学生一起运动,少讲解、多练习这样就拉近了师生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三、体育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融合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融合;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之间融合。我校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指定就读学校,怎样让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融合到一起成了一个难题。农村学生一般协调性较差,但他们力量较强,另外他们强于城市学生的是他们纯朴的品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农村学生有一定的自卑心理,不太合群。因此,体育教师应组织一些分组比赛,把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融合在一起,分组进行一些力量型的比赛。在这些比赛中,农村学生的表现往往获得全体同学的叫好,自尊心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因此克服了自卑心理也就和其他同学融合到一起去了。还可以在分组练习中设置障碍要求全班的同学一起达到终点获得第一,在比赛中就要求同学们相互帮助,体力强的同学帮助弱小的同学,协调能力强的帮助协调能力差的同学,在比赛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看到他人的优点,找到自己的弱点,在比赛中进一步增进友谊,从而达到城市同学与农村同学之间真正的融合、亲如一家。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时刻都在让“融”文化引领体育教学,使体育“融”于学校的整体环境。
四、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融合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体质和体能全面发展上。随着年龄增长,生理上的发育,学生的心理逐渐成熟,教师权威在他们的心目中逐渐消失,他们会重新塑造自我心中的威信人物,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摈弃“权威”、放下身架、亲近学生,彻底改变过去的“我教什么,你就必须学什么”强制式教学方法。这样只会抑制学生的兴趣,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愿意并积极的上体育课,进行体育锻炼。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开展体育选修性项目的教学。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实践证明学生能够发现自我,在感受到精神的满足后能找到表现自我个性的“闪光点”,那么就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宜人的教育环境。
体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到快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成功。让学生在“成功—失败—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满足—克服—更新的满足”,真正地领悟和体验体育锻炼给他们带来的喜悦。这样的体育才有精神感召力,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就会得到充分张扬,对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和个性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崔相录. 素质教育. 山东教育出版社.
[2]郑杰.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