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可塑性极强的阶段。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打好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更要为学生打好做人的基础。使学生对人类的光明前途坚信不疑,对生活中的善与恶、美与丑爱憎分明,勤奋学习,勇往直前,为社会主义新生活而不懈地奋斗。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教材,发挥语言文字的威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他们的性情,使他们的心灵高尚起来呢?我认为可从感受、动情、激励三方面进行。
初中语文课本里有不少描绘祖国大好河山、自然风景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意境优美、感情丰富。教师须努力把握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通过作者运用的语言文字步入作品描绘的境地。并通过教师的范读,绘声绘色的描述,将自己感受到的意境展现在学生脑海里,再让学生自由阅读、想象,构想属于自己的“意境”。如教学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教师可把文本与图片、范读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开启学生的思维想象。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学生通过听录音或教师的范读,看图片,读文章,想象,就会在眼前“看到”薄雪朗照下山的秀美景象。再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教学时如果让学生反复朗读,看图片,回忆家乡的春景,感受春天“新”“美”“力”的特点就很容易了。学生头脑中有了优美意境,并沉浸其中,内心就会很愉悦,这时何愁学生感受不到作者对祖国河山、自然美景的感情呢?
学生感受了作品的意境,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通过自己富有感情的语言,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即让学生动情。当然,这种感情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爱憎分明的。如教学曹操的诗《观沧海》时,教师可以先讲解诗意,再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去感受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领悟诗人开阔的胸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然后结合学生实际,教育学生宽以待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再如教学《散步》一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一家人最终走大路这一结果寻找行为动机,感受一家人浓浓的亲情及尊老爱幼的美德。再通过让学生讲述父母的辛苦及父母对自己的爱激起情感上的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激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后,还必须激励学生把这种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当然,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并非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要靠后天的培养与磨砺。教师要通过活生生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一个个具体的人,一句句至理名言,作用于学生的耳目,渗透到学生的心田。教师要做育人的有心人,抓住课文的生动感人之处锤炼生发,晓之以理,振奋学生的斗志。如教学了《我的信念》后,教师可以运用文中的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激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克服困难,不断进取。如文中有这样一句:“生活对于任何人并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教学后,我们要求学生学习这种精神,但由于“坚韧不拔”理解起来较抽象,学生不知从何处着手,这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将其具体化,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做。
感受、动情、激励,均着眼于把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与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做到锲而不舍、精心浇灌,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意义的。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教材,发挥语言文字的威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他们的性情,使他们的心灵高尚起来呢?我认为可从感受、动情、激励三方面进行。
初中语文课本里有不少描绘祖国大好河山、自然风景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意境优美、感情丰富。教师须努力把握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通过作者运用的语言文字步入作品描绘的境地。并通过教师的范读,绘声绘色的描述,将自己感受到的意境展现在学生脑海里,再让学生自由阅读、想象,构想属于自己的“意境”。如教学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教师可把文本与图片、范读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开启学生的思维想象。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学生通过听录音或教师的范读,看图片,读文章,想象,就会在眼前“看到”薄雪朗照下山的秀美景象。再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教学时如果让学生反复朗读,看图片,回忆家乡的春景,感受春天“新”“美”“力”的特点就很容易了。学生头脑中有了优美意境,并沉浸其中,内心就会很愉悦,这时何愁学生感受不到作者对祖国河山、自然美景的感情呢?
学生感受了作品的意境,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通过自己富有感情的语言,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即让学生动情。当然,这种感情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爱憎分明的。如教学曹操的诗《观沧海》时,教师可以先讲解诗意,再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去感受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领悟诗人开阔的胸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然后结合学生实际,教育学生宽以待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再如教学《散步》一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一家人最终走大路这一结果寻找行为动机,感受一家人浓浓的亲情及尊老爱幼的美德。再通过让学生讲述父母的辛苦及父母对自己的爱激起情感上的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激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后,还必须激励学生把这种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当然,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并非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要靠后天的培养与磨砺。教师要通过活生生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一个个具体的人,一句句至理名言,作用于学生的耳目,渗透到学生的心田。教师要做育人的有心人,抓住课文的生动感人之处锤炼生发,晓之以理,振奋学生的斗志。如教学了《我的信念》后,教师可以运用文中的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激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克服困难,不断进取。如文中有这样一句:“生活对于任何人并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教学后,我们要求学生学习这种精神,但由于“坚韧不拔”理解起来较抽象,学生不知从何处着手,这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将其具体化,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做。
感受、动情、激励,均着眼于把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与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做到锲而不舍、精心浇灌,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