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开始凸显。少数人认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出现了信仰危机。而据调查分析,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理论自信,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促进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激励当代大学生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理论自信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元化、经济自由化、文化西方化思潮等对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精神生活和理想信仰的确立带来了负面冲击。我校对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调研”。活动共发放6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89份,有效率98%。通过统计分析,信仰危机的实质不是大学生没有追求,而是有的大学生缺乏明确的、稳定的、正确的价值追求。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对当代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大学生理论自信,显得尤为迫切与需要。
一、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支柱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可以说,信仰是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一种选择和持有。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理论,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又是一种信仰,一种科学的信仰。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度相信和尊敬,并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
从我们调查数据比例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主流是积极的,绝大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持坚定的态度。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从大一的50%、大二55.93%到大三78.85%、大四的80.77%,人数逐年上升。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随着年级增长而增长,体现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态度。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最深刻最高度也最精当的概括;它不但给予无产阶级和政党伟大的认识工具,而且赋予他们伟大的历史使命,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崭新的信仰,它的产生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就基本价值取向看,马克思主义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就理论表现看,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与大道至简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推动和鼓舞人民群众和我们党前进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充分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二、以理论自信促使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代大学生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就等于没有灵魂。当代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最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应是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支柱,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
任何人的任何信仰都是从认识开始的,因此,只有让大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他们才会从心底里认同和接受,并逐渐形成坚定的信仰。如果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会“因无知而产生偏见,因偏见而拒斥真理”。毛泽东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从我们调查的数据来看,70%以上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唯一信仰,在“人是要有信仰的,要是可以选择,你愿意信仰什么?”的问题上,有70%同学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信仰在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信仰是大学生对其的认定,体现着最高价值的一定对象的坚定信赖和执著追求,信仰是大学生人生的“主心骨”。科学的信仰造就大学生人格,涵养大学生人性,提升大学生的境界。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最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当大学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后,就对世界和人生意义持相对稳定的态度。正确处理诸多人生课题,从而提高大学生生活的质量。当前,部分大学生吃穿用名牌、高消费、攀比成风,片面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片面夸大了人的自然属性的需求。如忽视了精神生活的满足,特别是对高尚情操、人生理想的追求时,少部分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一旦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意味着接受了某种价值观,就意味着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善恶评价标准,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发挥巨大的统摄作用。
三、激励当代大学生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汇集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精神追求,所以,大学生必须不断地在学习人类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和升华信念。正如列宁指出的:“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情感共鸣和实践体验,但最根本的是理论学习。
当问到“你如何评价当前学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时,有50.64%的学生认为当前学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和自身所需知识有偏差。当问及“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情感淡漠,你认为产生的原因”时,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更不要说更好地从中索取所需要的知识填充自己、提升自己。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相关的教育管理机制不到位,不仅需要在理论知识方面加强教育,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与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尽量创造广阔的空间与条件,让更多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确性,通过意志锻炼,形成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因此,要加大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需要,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信、真学、真用。
1.真信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信仰。人的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其确立的前提和基础是信仰者对一些思想观念的自由选择和认同内化,而不是只靠宣讲,尤其是在信仰和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每一个需要确立信仰的人都有在不同信仰和价值观中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以人为本,针对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不把某种信仰和价值观被动地加于大学生,而应尽可能多地采用适当的标准和方法,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普及形式,特别是与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联系起来,让大学生从内心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在身边,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信任马克思主义。调查显示,57.58%同学是对中国现在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是正在被西化持否定态度,近70%的同学是对共产主义充满期待的。 2.真学马克思主义,提高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当代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会,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内容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宣传教育内容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就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活性和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用发展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四进”,进教材、见课堂、进头脑、进网络。努力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科学内涵和要求贯穿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是学习思考理论、实践理论的主体,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理论宣传的对象。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在我们的生活中作为指导,但问及马克思主义在大学作为一门课程它的意义时,某些同学认为这门课意义一般或意义不大。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马克思主义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3.真用马克思主义,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毛泽东曾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大学生要开展有意义的生活实践活动;一是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小组、实践活动小组和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等活动;二是学校大力支持大学生开展一些社团、党团支部学习马克思主义主题班会等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或者利用假期搞社会实践调查、暑期“三下乡”等活动,把从书本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入理解。
通过科学信仰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会使大学生对前途充满信心,学习、生活有方向和动力,在诸多诱惑和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也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新探[J].理论前沿,2010(6).
[2]郑润权,陈杨.当代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3]刘刚.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忧患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
[4]冯婉玲.新时期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几个途径[J].长沙大学学报,2010(5).
本文系2011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研究者研究(2011sk668zd)阶段性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安徽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教高[2008]4)。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理论自信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元化、经济自由化、文化西方化思潮等对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精神生活和理想信仰的确立带来了负面冲击。我校对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调研”。活动共发放6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89份,有效率98%。通过统计分析,信仰危机的实质不是大学生没有追求,而是有的大学生缺乏明确的、稳定的、正确的价值追求。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对当代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大学生理论自信,显得尤为迫切与需要。
一、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支柱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可以说,信仰是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一种选择和持有。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理论,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又是一种信仰,一种科学的信仰。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度相信和尊敬,并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
从我们调查数据比例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主流是积极的,绝大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持坚定的态度。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从大一的50%、大二55.93%到大三78.85%、大四的80.77%,人数逐年上升。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随着年级增长而增长,体现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态度。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最深刻最高度也最精当的概括;它不但给予无产阶级和政党伟大的认识工具,而且赋予他们伟大的历史使命,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崭新的信仰,它的产生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就基本价值取向看,马克思主义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就理论表现看,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与大道至简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推动和鼓舞人民群众和我们党前进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充分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二、以理论自信促使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代大学生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就等于没有灵魂。当代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最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应是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支柱,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
任何人的任何信仰都是从认识开始的,因此,只有让大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他们才会从心底里认同和接受,并逐渐形成坚定的信仰。如果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会“因无知而产生偏见,因偏见而拒斥真理”。毛泽东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从我们调查的数据来看,70%以上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唯一信仰,在“人是要有信仰的,要是可以选择,你愿意信仰什么?”的问题上,有70%同学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信仰在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信仰是大学生对其的认定,体现着最高价值的一定对象的坚定信赖和执著追求,信仰是大学生人生的“主心骨”。科学的信仰造就大学生人格,涵养大学生人性,提升大学生的境界。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最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当大学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后,就对世界和人生意义持相对稳定的态度。正确处理诸多人生课题,从而提高大学生生活的质量。当前,部分大学生吃穿用名牌、高消费、攀比成风,片面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片面夸大了人的自然属性的需求。如忽视了精神生活的满足,特别是对高尚情操、人生理想的追求时,少部分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一旦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意味着接受了某种价值观,就意味着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善恶评价标准,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发挥巨大的统摄作用。
三、激励当代大学生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汇集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精神追求,所以,大学生必须不断地在学习人类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和升华信念。正如列宁指出的:“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情感共鸣和实践体验,但最根本的是理论学习。
当问到“你如何评价当前学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时,有50.64%的学生认为当前学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和自身所需知识有偏差。当问及“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情感淡漠,你认为产生的原因”时,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更不要说更好地从中索取所需要的知识填充自己、提升自己。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相关的教育管理机制不到位,不仅需要在理论知识方面加强教育,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与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尽量创造广阔的空间与条件,让更多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确性,通过意志锻炼,形成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因此,要加大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需要,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信、真学、真用。
1.真信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信仰。人的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其确立的前提和基础是信仰者对一些思想观念的自由选择和认同内化,而不是只靠宣讲,尤其是在信仰和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每一个需要确立信仰的人都有在不同信仰和价值观中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以人为本,针对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不把某种信仰和价值观被动地加于大学生,而应尽可能多地采用适当的标准和方法,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普及形式,特别是与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联系起来,让大学生从内心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在身边,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信任马克思主义。调查显示,57.58%同学是对中国现在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是正在被西化持否定态度,近70%的同学是对共产主义充满期待的。 2.真学马克思主义,提高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当代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会,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内容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宣传教育内容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就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活性和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用发展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四进”,进教材、见课堂、进头脑、进网络。努力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科学内涵和要求贯穿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是学习思考理论、实践理论的主体,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理论宣传的对象。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在我们的生活中作为指导,但问及马克思主义在大学作为一门课程它的意义时,某些同学认为这门课意义一般或意义不大。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马克思主义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3.真用马克思主义,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毛泽东曾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大学生要开展有意义的生活实践活动;一是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小组、实践活动小组和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等活动;二是学校大力支持大学生开展一些社团、党团支部学习马克思主义主题班会等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或者利用假期搞社会实践调查、暑期“三下乡”等活动,把从书本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入理解。
通过科学信仰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会使大学生对前途充满信心,学习、生活有方向和动力,在诸多诱惑和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也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新探[J].理论前沿,2010(6).
[2]郑润权,陈杨.当代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3]刘刚.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忧患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
[4]冯婉玲.新时期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几个途径[J].长沙大学学报,2010(5).
本文系2011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研究者研究(2011sk668zd)阶段性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安徽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教高[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