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健康第一”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休闲体育已逐渐成为体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促进学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协调发展,有必要探讨学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结合。
关键词:休闲体育 学校体育 结合 兴趣
1、前言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的单一功能逐步向健身、健心、体育娱乐、交际、终身体育等多元化发展。以素质教教育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模式已经满足不了高科技迅猛发展生活下的现代青少年的体育需求。休闲体育因为具有时尚感和趣味性,更能满足青少年的体育需要,相比传统学校体育,有更高的学习价值及发展前景。不但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体能和运动技能等个体差异,更适合于学生的年龄、性别、身心发展特征和生活经验、思想认识、情趣及知识技能基础,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健康、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和保持,使学生都能喜爱、乐意参与。并且它不同于传统的竞技运动,简便易学,对练习者本身的条件无太高要求,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快乐和喜悦。所以,将新兴的时尚运动大胆引进学校体育教学,符合教学改革的基本精神,符合以人为的要求,将成为教改的一个必然趋势。
2、学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内涵
学校体育并不是单纯的体育或竞技运动,它是在教育的前提下,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综合体,既有体育又有竞技教育。从其本质意义上看,即有增强体质又有娱乐,还包括二者的交叉环节——娱乐健身。休闲体育是指在相对自由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条件下,人们自愿选择并从事的各种形式体育活动的统称,休闲体育强调回归自然,身心放松,注重参与活动的自由和乐趣。从本质上看兩者的指导思想是相通的,都是为了娱乐健身。
3、学校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3.1 现阶段学校体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学校体育作为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素质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核心,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很多学校还是沿袭了过去的传统体育模式和理念,体育课还是只注重身体的运动,一提到体育课就给人的感觉是累和脏,完全没有考虑现在青少年要注重脑力与体力的结合,追求时尚和潮流的他们更乐于去参与当今流行的富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过去那些乏味的跑跳投掷丝毫吸引不了他们,而且过去那种逼迫学生通过体育课锻炼的方式更是让学生们反感。他们渴望体育课有所改变,希望能多加入一些当下比较时尚的运动,如球类、田径、武术等。新兴体育项目如攀岩、蹦极、滑翔、滑板、漂流、定向运动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远足、骑车、慢跑、棋牌等,这些活动自由自在,可以让学生体验运动的自由性和乐趣。
3.2 学生参与学校体育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一般的学校教学内容大部分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培养运动员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占据了体育课堂,降低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信心。学校专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要求,直接搬到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来,弄得广大学生望而却步,失去了学习体育的兴趣和信心。并且大多数的学生会明显感觉到不喜欢体育课,觉得枯燥乏味,负荷量大,一节课下来又累又热。然而更多的学校则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休息放松的,索性直接放羊式教学,导致的结果是体育技能没有学到,身体也得不到锻炼,在学生脑海里形成错误的理念,体育课是刑罚课或者是休息课,上不上都无所谓。
3.3 休闲体育与学校体育结合的必要性
3.3.1 休闲体育与学校体育结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而展开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人们的生存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休闲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积极推行休闲教育,健全而建设休闲文化可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休闲体育作为现代人理想的休闲方式,具有独特的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大力提倡。目前社会生活的休闲化已经处于重要的“成长”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休闲已经成为更有价值的一部分生活内容,将成为人们应该珍视的一种生活品质,锻炼者可通过休闲运动结识不同身份、年龄性别的人,有利于丰富精神生活。有研究表明,在参加体育锻炼后,普通人群情绪上会有短时期积极变化,其中包括愤怒、紧张、抑郁、困惑等水平的下降,是锻炼者排遣精神压力的安全释放口,这刚好解决了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更多的精神压力无处发泄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休闲体育构建和谐社会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促进人自身的协调发展,即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人自然、集体、社会。人类一直把体育作为人体优化和反人体“异化”的工具,防形变、病变、心理失调、保持人体内外部的平衡与协调。运动者在运动中自身潜能的释放和创造力,证明自身的力量和智慧,显示出人的伟大和民族的精神力量。运动者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自信,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其人性更加完善。人格更加健全,人体更加完美,获得人自身的和谐。其次,休闲体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魅力和人们追求更为完美生活质量的理想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符合生态和人体生命节律的运动中,追求在自然界博大的胸怀中告别紧张疲惫的身心。野营、登山、攀崖、帆板、滑雪、山地自行车等各种体育休闲活动,都是以回归自然的运动为主要特征的。在当今全球性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爆发之时休闲体育还将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从而成为沟通和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协调关系的一个重要媒介。它是人类直面现实的结果,对体育运动的发展,对人类键康,乃至对社会进步的贡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3.3.2 发展休闲体育是学校高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对人的本质的影响。现实中,学校体育往往过分注重短期效应而忽视长期效应,造成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脱节,这与素质教育目标相违背。在学校体育中开展休闲体育教育会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意识到正确利用闲暇时间去从事健康文明的消遣体育活动,感受到休闲及休闲运动的乐趣,并让学生学到因地、因人制宜自觉地选择健康,科学有益的体育娱乐方式和手段,为空闲时间进行休闲体育活动做准备,这不仅在时间、空间以及形式上给体育的素质教育提供保障,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而且也有利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紧密衔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休闲体育促进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2.2 休闲体育教育师资力量贫乏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全面的,甚至是永恒的。我国休闲体育刚刚起步,体育教师普遍缺乏休闲教育的专业技能和理念,很少有休闲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由于受到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传授的休闲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对休闲体育知识的需求。这与现行休闲体育教育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在目前一些学校,体育教师在休闲体育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欠缺制约了学校休闲体育教育的发展。重视休闲体育教育师资的培养是长远之计,刻不容缓。
5、体育与休闲体育结合的对策
5.1 转变教学理念,加强休闲体育意识培养,引进新兴时尚运动
学校和体育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完全抛弃应试教育的体育教学模式,树立 “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确立“快乐体育”和 “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休闲教育不应是单纯意义上的体育技能和技巧的传授,而是一个全面体现体育的健身效能,挖掘人的潜在能力的整体过程。学校转变体育教学理念的同时也要注重休闲意识的培养,休闲意识的培养是推动休闲体育行为的前提和保证。在休闲体育意识培养过程中可以发挥宣传栏、广播、电视以及校园网等媒介的作用,激发学生的休闲体育热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教育和感化学生养成参与休闲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对休闲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学生都能了解休闲体育、参与休闲体育、享受休闲体育。进行休闲体育教育应把休闲体育教育融于教学过程之中,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适当扩大学生选项的范围。提供多样的体育课程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运动需求与选择。同时要重视健康教育理论课的内容,重视学生健康行为的引导,增加与终身体育相关的内容和与未来生活相关的内容。
5.2 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拓展促进休闲体育发展的资金来源
除了健全学校体育的财务管理制度外,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有偿服务活动。是解决向题的必由之路。可采用多元化的经营摸式,对社会人员参加实行有偿服务,对校内学生实行优惠收费;同时建立各种形式的体育信息咨询,技术指导和培训机构。争取各种大型运动会的主办、承办权等多方面的筹措资金。另外,使企业直接参与学校体育市场开发要加强对社会的宣传,进而通过体育广告经纪公司或体育经纪人努力争取赞助,从而为学校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5.3 加强学校休闲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优化休闲体育环境
学校开展休闲体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学校教育整体效益的需要,是培养 “四有”新人和保证社会治安减少犯罪的需要,它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新领域,社会、学校、学生及其家长都应该高度重视。当前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校园体育文化的目标指向方面,注重和提倡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营造生动、活泼、自由、民主的校园体育文化风气;二是在校园体育文化价值追求方面,强调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培养身心双健康的人才;三是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实现途径方面注重规范性、统一性、自主性和自觉性协调一致。体育教学内容要与休闲体育健身项目结合,紧抓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特点。学校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筹集资金,创设有人文气息的、健康的各类休闲体育场所。比如创建游泳、潜水场所;创建众多的网球、足球、篮球、排球场地以及室内乒乓球、羽毛球、形体健身、体育舞蹈场馆等,这样既可使学生调节身心,又可使学生远离社会不良场所。
5.4 大力引进师资力量
要想更快更好的在学校发展休闲体育,专业的休闲体育教师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招聘休闲体育教练员,或者是出资安排已有的体育教师出去进修休闲体育项目等。
5.5 增强休闲体育实用性,尽量满足学生需要
不同的学生对运动有不同的看法和需求,教学过程中要发现学生的兴趣指向,让体育课堂具有多样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这就要求在学校发展休闲体育必须因地制宜,将实际的体育场地、设备等条件改进加工成教学素材,以使其在适宜在学校体育条件下发展。教学内容应与学科发展相适应,既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主动适应社會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因此,实用性也成为选择具体的休闲体育项目的前提。如传统的民间体育运动项目:踩高跷、秧歌舞等;简化规则的体育运动:如缩短比赛时间,缩小场地,减少身体接触,降低技术要求的有接触橄榄球运动;改良用具的体育运动:迷你式排球等;创新器具而产生的运动:轮滑、攀岩等。这些运动适当降低技术难度,增加运动乐趣,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及参与的可行性。
6、结束语
学校休闲体育作为终身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扮演着越来越受欢迎的角色。为唱好“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主题曲,应大力发展学校休闲体育教育的作用,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提高青少年学生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学校休闲体育开展的好与坏,学生的休闲体育理念和运动技术掌握得如何,对休闲体育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学生走向社会必然加入到休闲体育的行列当中,这将直接影响到休闲体育的质量和数量。学校体育是基础,有了良好的基础才能够促进休闲体育的发展。休闲体育在学校的开展所带来的体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内容结构的变化,也必将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与休闲体育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分析总结学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结合的必要性以及方法对策,更好地促进休闲体育在学校的发展,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体育课程并体会新兴休闲的乐趣,在学习的同时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薛海红,李志翔等.高等学校体育与休闲[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5(1):123-125
[2]彭文革.论休闲运动教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7):12-13
[3]姜丽.试论高等学校的休闲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3(6):57
[4]李晓东,彭钢.论我国高校休闲[J].体育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125-126
[5]薛海红.休闲体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4):11—13
[6]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6
关键词:休闲体育 学校体育 结合 兴趣
1、前言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的单一功能逐步向健身、健心、体育娱乐、交际、终身体育等多元化发展。以素质教教育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模式已经满足不了高科技迅猛发展生活下的现代青少年的体育需求。休闲体育因为具有时尚感和趣味性,更能满足青少年的体育需要,相比传统学校体育,有更高的学习价值及发展前景。不但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体能和运动技能等个体差异,更适合于学生的年龄、性别、身心发展特征和生活经验、思想认识、情趣及知识技能基础,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健康、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和保持,使学生都能喜爱、乐意参与。并且它不同于传统的竞技运动,简便易学,对练习者本身的条件无太高要求,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快乐和喜悦。所以,将新兴的时尚运动大胆引进学校体育教学,符合教学改革的基本精神,符合以人为的要求,将成为教改的一个必然趋势。
2、学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内涵
学校体育并不是单纯的体育或竞技运动,它是在教育的前提下,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综合体,既有体育又有竞技教育。从其本质意义上看,即有增强体质又有娱乐,还包括二者的交叉环节——娱乐健身。休闲体育是指在相对自由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条件下,人们自愿选择并从事的各种形式体育活动的统称,休闲体育强调回归自然,身心放松,注重参与活动的自由和乐趣。从本质上看兩者的指导思想是相通的,都是为了娱乐健身。
3、学校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3.1 现阶段学校体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学校体育作为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素质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核心,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很多学校还是沿袭了过去的传统体育模式和理念,体育课还是只注重身体的运动,一提到体育课就给人的感觉是累和脏,完全没有考虑现在青少年要注重脑力与体力的结合,追求时尚和潮流的他们更乐于去参与当今流行的富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过去那些乏味的跑跳投掷丝毫吸引不了他们,而且过去那种逼迫学生通过体育课锻炼的方式更是让学生们反感。他们渴望体育课有所改变,希望能多加入一些当下比较时尚的运动,如球类、田径、武术等。新兴体育项目如攀岩、蹦极、滑翔、滑板、漂流、定向运动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远足、骑车、慢跑、棋牌等,这些活动自由自在,可以让学生体验运动的自由性和乐趣。
3.2 学生参与学校体育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一般的学校教学内容大部分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培养运动员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占据了体育课堂,降低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信心。学校专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要求,直接搬到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来,弄得广大学生望而却步,失去了学习体育的兴趣和信心。并且大多数的学生会明显感觉到不喜欢体育课,觉得枯燥乏味,负荷量大,一节课下来又累又热。然而更多的学校则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休息放松的,索性直接放羊式教学,导致的结果是体育技能没有学到,身体也得不到锻炼,在学生脑海里形成错误的理念,体育课是刑罚课或者是休息课,上不上都无所谓。
3.3 休闲体育与学校体育结合的必要性
3.3.1 休闲体育与学校体育结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而展开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人们的生存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休闲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积极推行休闲教育,健全而建设休闲文化可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休闲体育作为现代人理想的休闲方式,具有独特的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大力提倡。目前社会生活的休闲化已经处于重要的“成长”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休闲已经成为更有价值的一部分生活内容,将成为人们应该珍视的一种生活品质,锻炼者可通过休闲运动结识不同身份、年龄性别的人,有利于丰富精神生活。有研究表明,在参加体育锻炼后,普通人群情绪上会有短时期积极变化,其中包括愤怒、紧张、抑郁、困惑等水平的下降,是锻炼者排遣精神压力的安全释放口,这刚好解决了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更多的精神压力无处发泄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休闲体育构建和谐社会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促进人自身的协调发展,即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人自然、集体、社会。人类一直把体育作为人体优化和反人体“异化”的工具,防形变、病变、心理失调、保持人体内外部的平衡与协调。运动者在运动中自身潜能的释放和创造力,证明自身的力量和智慧,显示出人的伟大和民族的精神力量。运动者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自信,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其人性更加完善。人格更加健全,人体更加完美,获得人自身的和谐。其次,休闲体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魅力和人们追求更为完美生活质量的理想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符合生态和人体生命节律的运动中,追求在自然界博大的胸怀中告别紧张疲惫的身心。野营、登山、攀崖、帆板、滑雪、山地自行车等各种体育休闲活动,都是以回归自然的运动为主要特征的。在当今全球性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爆发之时休闲体育还将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从而成为沟通和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协调关系的一个重要媒介。它是人类直面现实的结果,对体育运动的发展,对人类键康,乃至对社会进步的贡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3.3.2 发展休闲体育是学校高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对人的本质的影响。现实中,学校体育往往过分注重短期效应而忽视长期效应,造成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脱节,这与素质教育目标相违背。在学校体育中开展休闲体育教育会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意识到正确利用闲暇时间去从事健康文明的消遣体育活动,感受到休闲及休闲运动的乐趣,并让学生学到因地、因人制宜自觉地选择健康,科学有益的体育娱乐方式和手段,为空闲时间进行休闲体育活动做准备,这不仅在时间、空间以及形式上给体育的素质教育提供保障,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而且也有利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紧密衔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休闲体育促进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2.2 休闲体育教育师资力量贫乏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全面的,甚至是永恒的。我国休闲体育刚刚起步,体育教师普遍缺乏休闲教育的专业技能和理念,很少有休闲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由于受到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传授的休闲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对休闲体育知识的需求。这与现行休闲体育教育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在目前一些学校,体育教师在休闲体育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欠缺制约了学校休闲体育教育的发展。重视休闲体育教育师资的培养是长远之计,刻不容缓。
5、体育与休闲体育结合的对策
5.1 转变教学理念,加强休闲体育意识培养,引进新兴时尚运动
学校和体育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完全抛弃应试教育的体育教学模式,树立 “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确立“快乐体育”和 “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休闲教育不应是单纯意义上的体育技能和技巧的传授,而是一个全面体现体育的健身效能,挖掘人的潜在能力的整体过程。学校转变体育教学理念的同时也要注重休闲意识的培养,休闲意识的培养是推动休闲体育行为的前提和保证。在休闲体育意识培养过程中可以发挥宣传栏、广播、电视以及校园网等媒介的作用,激发学生的休闲体育热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教育和感化学生养成参与休闲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对休闲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学生都能了解休闲体育、参与休闲体育、享受休闲体育。进行休闲体育教育应把休闲体育教育融于教学过程之中,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适当扩大学生选项的范围。提供多样的体育课程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运动需求与选择。同时要重视健康教育理论课的内容,重视学生健康行为的引导,增加与终身体育相关的内容和与未来生活相关的内容。
5.2 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拓展促进休闲体育发展的资金来源
除了健全学校体育的财务管理制度外,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有偿服务活动。是解决向题的必由之路。可采用多元化的经营摸式,对社会人员参加实行有偿服务,对校内学生实行优惠收费;同时建立各种形式的体育信息咨询,技术指导和培训机构。争取各种大型运动会的主办、承办权等多方面的筹措资金。另外,使企业直接参与学校体育市场开发要加强对社会的宣传,进而通过体育广告经纪公司或体育经纪人努力争取赞助,从而为学校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5.3 加强学校休闲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优化休闲体育环境
学校开展休闲体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学校教育整体效益的需要,是培养 “四有”新人和保证社会治安减少犯罪的需要,它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新领域,社会、学校、学生及其家长都应该高度重视。当前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校园体育文化的目标指向方面,注重和提倡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营造生动、活泼、自由、民主的校园体育文化风气;二是在校园体育文化价值追求方面,强调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培养身心双健康的人才;三是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实现途径方面注重规范性、统一性、自主性和自觉性协调一致。体育教学内容要与休闲体育健身项目结合,紧抓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特点。学校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筹集资金,创设有人文气息的、健康的各类休闲体育场所。比如创建游泳、潜水场所;创建众多的网球、足球、篮球、排球场地以及室内乒乓球、羽毛球、形体健身、体育舞蹈场馆等,这样既可使学生调节身心,又可使学生远离社会不良场所。
5.4 大力引进师资力量
要想更快更好的在学校发展休闲体育,专业的休闲体育教师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招聘休闲体育教练员,或者是出资安排已有的体育教师出去进修休闲体育项目等。
5.5 增强休闲体育实用性,尽量满足学生需要
不同的学生对运动有不同的看法和需求,教学过程中要发现学生的兴趣指向,让体育课堂具有多样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这就要求在学校发展休闲体育必须因地制宜,将实际的体育场地、设备等条件改进加工成教学素材,以使其在适宜在学校体育条件下发展。教学内容应与学科发展相适应,既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主动适应社會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因此,实用性也成为选择具体的休闲体育项目的前提。如传统的民间体育运动项目:踩高跷、秧歌舞等;简化规则的体育运动:如缩短比赛时间,缩小场地,减少身体接触,降低技术要求的有接触橄榄球运动;改良用具的体育运动:迷你式排球等;创新器具而产生的运动:轮滑、攀岩等。这些运动适当降低技术难度,增加运动乐趣,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及参与的可行性。
6、结束语
学校休闲体育作为终身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扮演着越来越受欢迎的角色。为唱好“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主题曲,应大力发展学校休闲体育教育的作用,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提高青少年学生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学校休闲体育开展的好与坏,学生的休闲体育理念和运动技术掌握得如何,对休闲体育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学生走向社会必然加入到休闲体育的行列当中,这将直接影响到休闲体育的质量和数量。学校体育是基础,有了良好的基础才能够促进休闲体育的发展。休闲体育在学校的开展所带来的体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内容结构的变化,也必将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与休闲体育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分析总结学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结合的必要性以及方法对策,更好地促进休闲体育在学校的发展,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体育课程并体会新兴休闲的乐趣,在学习的同时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薛海红,李志翔等.高等学校体育与休闲[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5(1):123-125
[2]彭文革.论休闲运动教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7):12-13
[3]姜丽.试论高等学校的休闲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3(6):57
[4]李晓东,彭钢.论我国高校休闲[J].体育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125-126
[5]薛海红.休闲体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4):11—13
[6]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