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草根”墨海弄潮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bagg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以其艺术造诣和领导才能为“中原书风”乃至“新十年”中国书法的振兴与弘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名字已同“中原文化”联系在一起,同当代书法的发展与交流联系在一起。
  “张海先生的字在这里!”
  1992年,第五届全国书法展评选即将结束时,河南省书协办公室接到评委会打来的电话:“怎么没有见到张海先生的作品?”
  “不可能,我们已经按时送去了!”
  此时张海不在国内,书法展开始前他接到上级通知,便和一个文化考察团去了大洋彼岸……
  当时,张海在国内书法界已经名声斐然了。
  1941年,张海出生于九朝古都的洛阳偃师县,他居住的村庄距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龙门石窟不足10公里。小时候,当玩伴们在石窟佛像间捉迷藏时,年幼的张海却被崖壁上的字迹所吸引,那些神韵各异的横撇竖捺,不知不觉间成了他在课本上的信手涂鸦。后来,张海才知道当年他在课本上信手写下的竟是北魏时期二十方造像题记的精华之作《龙门二十品》。童年时期,他的父亲长年在外,照看他的叔父默许了他的“胡画乱写”。那个时代,“会写好看的毛笔字”的人很是吃香,大到一整面墙的标语、板报,小到生产队的分配单,都成了张海少年时代的习作。全村人的称赞成了他儿时习字的最大奖励。
  似乎是命运的安排,张海走上工作岗位的地方是甲骨文的诞生地安阳。在那里,他又不断从文字的根系上汲取了营养。
  上世纪70年代,汉碑式的隶书是张海的代表风格,后来他不满足于那种形式优美、意味典雅的汉隶,开始将汉简的自由书写性与汉碑的庄重融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他在隶书中融入行草书的笔意,创造了“草隶”的风格。这种草隶有汉碑的结构、汉简的趣味、行草书的使转和自家的性灵,是古与今的贯通,又是物与我的融合。于是在书法界,张海的名字便与“草隶”密切联系在一起了。
  喜爱书法的人士,大多能从那气象正大、刚柔相济的隶书中认出张海的手笔。而彼时的张海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评审会副主任。由于出公差,他不再担任第五届全国书法展的评委。但他自己要以普通作者的身份参展,而且送展的是一幅从未在书法界露面的小行草。
  小行草是张海书法艺术登临的又一个台阶。他摆脱了古人实用小草形成的诸多传统书法,第一次把小行草作为书法艺术研究探索。张海本人自觉“凡作小字行草,无不指挥如意,心手双畅。自谓尚不失清雅俊逸,虽非天人,亦非婢子,其小家碧玉乎?”书法家的自信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将其作为参赛作品却在亲朋好友中遭到反对:“参评作品一律遮挡姓名,你的隶书大家一看便知,小行草第一次亮相,万一大家不认可,落选事小,恐怕会有人说你原来的作品能获奖是因为你自己是评委,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但心意已决的张海将一幅小行草上交后,便收拾行装,坦然西行。
  令全国书法界人士瞩目的时刻到来了。北京美术馆大厅里,工作人员将获奖作品上遮住作者姓名的纸条一一揭去。“张海先生的字在这里!”人们惊呼之余随即响起一片掌声。张海的小行草获得了最高票!
  一厘米跨越1600年
  学生时代的张海数学成绩一向很好,大学考取的是数学系。而对文字和书法的强烈之爱,使他走出校门后没有选择专业对口的大单位,却要求到与书法有关的文化基层单位工作。多年以后,书法界对张海一致推崇的是,其艺术创作的激情感性与严谨理性的完美统一。
  张海的“一厘米”理论在书法界广为流传:“一个跳高运动员,他的最好成绩记录是2.40米。我要破这个纪录,不是要求我跳4.80米,而是提高一厘米即可,2.41米就是新纪录。书法同理,只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一点明显胜于前人之处就算成功了。因此我这数十年来潜心于汉碑简牍的研究中,只想跳出这一厘米的高度。”
  如果说张海的书法之路是以幼时临摹北魏时期的《龙门二十品》为始的话,这一厘米整整跨越了1600年!
  在有着几千年文字历史的中国,自殷商开端的中国书法造就了无数翰墨奇才,以此为起点的“跳高”难度可想而知。张海深知创作是个性的表现,只有把深厚的功力与个性的表现力结合起来,才能成功。于是,他采取了农学家培育优良品种的方法。
  隶、草、行、篆是公认的张海的“四体皆能”,这种基础是他“培育良种”的“基因库”。他有意识将各种字体反复练习揣摩,当在偶然撞击中出现一个他认为合格的字体时,就作为“小品种”,随后开始“小面积试种培育”,再从中提炼,有时几个月才又出现一个符合他要求的字体。这种字既不同于隶书,也不是汉简,更不像草书,但几种书体的风格却都具备一点。于是,把这个字放置一边,从“基因库”中提取不同原始品种再融合扬弃。大半年时间筛选出几十个满意的字来,用这些字统一成几个字……反反复复,一种被书界称为“草隶”的书体出现了。在1992年获大奖的“行草书”亦如此。
  张海说:“成熟取决于一个人的悟性和勤奋。好比函数,悟性是先天的,相当于常数,无法改变;要改变函数值就只有靠勤奋这个变数了。”
  勤奋、认真是张海不变的“变数”。可提起这点,张海却讲了自己的老师的两件事。
  上世纪70年代,张海向费新我先生求字,当时费老已是公认的大家。张海所求之字,是费老正在展出的一幅作品,对作者来说,写下来已是轻车熟路,但张海惊讶地发现,费老先用铅笔在毛边纸上写了一遍,端详片刻,取出毛笔在铅笔字迹上揣摩描字,第三遍才一挥而就。
  又一次,师生俩一起练字。费老一幅作品完成后,张海帮忙盖上了印章,老师不悦道:“你做事太马虎了!”说着费老取出方印,在印泥盒里蘸点数次,方在宣纸上重重按下,且不松手,一分钟后抬起。这时张海一看,便发现老师盖出的就是不一样。
  “这两件事影响了我一生,”张海说,“过去我自认为对书法热爱有加,但比之费老,我少了严谨、认真。”从此,张海把费老的字挂在醒目之处,提醒自己永存真爱、永远勤奋认真。   一幅最宏大的作品
  张海对当代书法事业的巨大贡献,不仅体现在其卓越的艺术造诣方面,还体现在其非凡的组织领导才能上。上世纪60年代后期,他在安阳市专职书法组织活动和书法创作。1980年5月,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成立,张海被调入省书协。此前,河南参加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入选作品数量仅占全国的1/40,处于中下游。年方四十、精力充沛的张海凭借长期基层书法组织工作的经验,全心致力于发展河南书法事业,决心赶超全国先进水平。
  一系列事件由此发生——
  1984年元宵节期间的首届“中原书法大赛”,掀开了河南书法家汇聚一堂挥毫泼墨的大幕。为申办这次大赛,张海忙得未能与父亲见上最后一面。
  1985年,河南省书协主办了迄今国际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书法展览”,国内外几乎所有的知名书法家都拿出了精品,被称为国际书法界的一次奥林匹克盛会。由于种种原因,此后国际上再未举办过如此规模的展览。
  1986年10月,张海又组织了首届“河南中青年书法家15人墨海弄潮展”。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轰动了中外书法界,入展的15位书法家也一直在书法界有着重要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张海提出出版一套“墨海弄潮系列丛书”的百人集。一次推出100位优秀书家,这是河南省书协成立20年来具有重要意义的超大型活动,前后用了4年才将100本作品集出齐。它开了一个省一次出版如此多作者作品集的先例。此套书获得首届“兰亭奖”出版奖。
  河南省书协还开办了书法函授院,张海任院长,为当代书法界培养了一批中坚力量。从1989年全国第四届书法展开始,河南的书法创作上了一个大台阶:在此次书法展中,河南的入选作品和获奖者数量均为全国第一。此后的全国性大展,河南入选、获奖数均名列前茅。
  为发展河南书法事业,张海倾尽所能,从不吝惜笔墨和钱财。他到省书协工作后,所有在大赛中获奖的河南作者,都是他个人出钱进行奖励,累计已有数十万元。
  有评论家称,河南书法的发展史就是张海艺术人生的奋斗史,是张海绘就的一幅最宏大的作品。
  “五个不会变”
  就这样,张海扎根于中原大地,率领张心启等一批中青年书法家在墨海中弄潮,把河南带入书法大省的行列;从安阳市群众艺术馆到河南省书协,经历多年的基层锻炼,张海走上了中国书协主席的领导岗位。
  2005年岁末召开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64岁的张海以高票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同时,有六位河南籍书法家当选为书协理事,河南省也成为理事最多的省份。
  “我是‘草根’,基层经验是我的优势所在。”张海给自己这样定位,“我了解书协的工作规律,了解书法创作,了解基层作者需要什么,了解如何把书法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了解如何使老中青三代书法家形成合力。”成为中国书协领军人物后,给了张海更大的舞台。近几年,中国书协在张海的领导与分党组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十个突破:取消“评审委员会”,以书体设置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的召开由一届一次改为一年一次;评审工作实行组织和评审两权分立;中国书法、篆刻申遗成功……
  2010年,张海成功连任,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届主席。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张海还对书法家职称问题提出建议,希望书法家一直沿用美术家职称序列的现象得到改变。他还建议成立中国书学院,与中国书法之国的美誉相符相称。
  “今后的艺术之路很漫长,人生之路却很短促。”岁月的流逝使张海颇感无奈,却未磨蚀这位中原汉子的理想与激情,“不论何时何地,我对大家的感恩之心不会变;对社会、家庭、乡亲的责任心不会变;对诸位书家的尊重不会变;对历代大家和经典的崇敬不会变;对自己一生所爱事业的用心努力不会变!”这“五个不会变”,也道出了书家为人为艺的真谛。
其他文献
在路口亮一盏灯  1983年10月,曾金燕出生在福建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她虽然是个年轻的80后,从事志愿服务的时间却已长达10几年了。1995年她升入初中,作为班长,常带着班里的同学一起步行一个小时去一家敬老院,每人都认了一位爷爷或奶奶,陪老人们散步、聊天、晒太阳或者帮忙打扫卫生。他们还都是些孩子,不可能做太多事情,但给爷爷奶奶带来了巨大的快乐,寂寞的老人们像盼望节日一样盼望周末,盼望孩子们到来。 
期刊
上周,《老有所依》播出了大结局,这是赵宝刚导演继“青春三部曲”之后,又一部反映当下社会问题的作品。如果说《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和《北京青年》讲的都是年轻人的选择,这部《老有所依》则难得地将镜头对准了老年人的生活。  这些年,人们常常说的,都是父母不应过多干涉子女的选择,但父母自己的选择,却少有人提及和重视。现代中国“养儿防老”“百善孝为先”的观念仍旧根深蒂固,老人成为被奉养和照顾的群体,子女们
期刊
2013年4月23日中午,位于北京国贸的中国大饭店内,一间专门吃粤菜的餐厅。一个圆桌边中国人和外国人交叉围坐,主角显然是那个戴框架眼镜的中国男人,他大声招呼所有人,扭头对左手边说几句法语,又转向右手边讲几句中文,也掺杂一些英文。  他是蔡明泼,凯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董事长,他和法国人Edouard创办的凯辉,是首家通过法国金融市场管理局(AMF)认证的中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中法两国的企业,
期刊
那一天,全世界的人们都听到了一种庄严宁静的召唤,然后,恋恋不舍地看着一个人,新南非的缔造者纳尔逊·曼德拉从容地将执掌了五年的国柄移交给新当选的总统姆贝基。他一身轻松地举起平民的拐杖,微笑着,向曾经拥戴过他的人民挥别。  人们将永远铭记那个日子:1999年6月16日。  在南非史无前例的多民族选举中,曼德拉从这里走上了权力的最高峰。当时,许多人都在为南非的命运捏一把冷汗,一些不怀好意的人认为黑人缺乏
期刊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璀璨的艺术长廊里,河南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他们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他们对家乡款款深情的讴歌,他们的为民情怀,他们的无私奉献,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豫剧大师常香玉,从义演捐献飞机到投身扶危济困的公益事业,再到筹资设立“香玉杯”奖掖豫剧后人,她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和演戏先做好人的艺德,她“戏比天大”、为民唱戏的艺术人生,永远感动着喜爱她
期刊
所谓大师,是指超出一般人才之上的、杰出的、特别有创造力的,甚至是伟大的人才 。像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牛顿、爱因斯坦等,他们因为杰出、因为创造力,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大师。在河南的文化艺术领域,也有一批我们称之为“大师”的人。  豫剧大师常香玉,她的“戏比天大”感动了很多人,她坚持艺术要为老百姓服务,一心为国为民演唱,不仅义演捐献飞机、投身扶危济困的公益事业,而且为了豫剧这
期刊
“腾讯这座大山一定会被它自己覆灭的。”  “两三年之内微信就会被替代,像微博一样。”  说完这两句话,杨宁把头往沙发上一仰,架起二郎腿,眯缝着双眼,像是在等待石子投入湖面泛起的涟漪。  如果这两句话是一般创业者所说,人们最多会说他疯了,但杨宁还有几分做判断的资本。他的人生经历像一本跌宕起伏的小说——24岁跟陈一舟、周云帆创立ChinaRen(人人网),一年后卖掉;27岁二次创业创办空中网,两年后上
期刊
【体育精神】  跳水考的是技术,但明星们跳水却证明了一点,就是跳水技术原来不重要。  【法师】  继少林寺商业化后,法师开始鸡汤化、偶像化。释永信是CEO,延参法师是电视节目与颁奖典礼嘉宾。谁关心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因为佛祖就在俗世的一号线。  【命运】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靠星座。星座成为大众娱乐,一定是因为我们没有的东西太多了。  【真相】  假亦真时真亦假,真亦假时假亦真。  【坏人
期刊
1978年春天,北大77级政法专业新生何勤华向邻座同学打听,哪个是李克强。  翻看花名册时,他发现这位名叫李克强的新生与他的经历相似——也是1955年出生,当过知青,做过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  “我就是李克强。”邻座的男生说。  “这位男生身高1米76,肤色较黑,浓眉大眼,鼻直口宽,头发有点卷,虽然话不多,但很有分析力,非常精辟。”后来担任华东政法大学校长的何勤华曾如此为当年的李克强“画像”。  
期刊
近日,河北黄骅市委组织部宣布:全市科级干部超过53岁,副科级干部超过52岁的全部提前离岗休养,同时提高三级工资。全市共有62名科级干部被列入这一名单,相关被离岗的干部向记者反映,他们是“被提前离岗”,需在“自愿报告”上签字,不签就是违反组织纪律。按照当地官方的说法,之所以对达到年龄要求的干部实施提前离岗,主要是因为要践行干部年轻化的用人倾向。  事实上,这种干部“提钱离岗”的现象在不少地方还存在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