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在早期胃癌中的诊疗效果评价

来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chen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外科手术在早期胃癌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18年5月于北京友谊医院行ESD及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及治疗总费用等指标。

结果

ESD组与外科手术组患者的完整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7%(245/256)比99.0%(97/98),P=0.19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15/256)比8.2%(8/98),P=0.471]。ESD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显著低于外科手术组[(11.5±3.7)d比(19.4±13.0)d,P=0.000],治疗总费用显著低于外科手术组[(27 383.1±10 143.0)元比(78 004.3±79 027.8)元,P=0.000]。

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与外科手术相似,住院天数及费用等经济指标优于外科手术。

其他文献
内镜下肥胖治疗术(EBT)是肥胖症治疗的新技术,随着现代内镜治疗技术的高速发展,EBT的临床疗效极大提升,并发症又相对较低,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EBT的主要原理是利用软式内镜放置/移除填充物,或者内镜下手术改变消化道解剖结构,实现减肥效果。目前已有多款EBT产品投入市场,部分已获得FDA批准。本文就内镜治疗肥胖相关的技术原理以及装置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非贲门分化型胃癌与幽门螺杆菌(HP)密切相关,背景黏膜多存在萎缩、肠化,HP阴性病例极少见,可见于EB病毒相关性胃癌、胃底腺型胃癌及未分化型胃癌等情况。而胃窦部HP阴性分化型胃癌临床更为罕见。本文通过一例临床患者的诊治过程,结合文献复习做一报道。
随着内镜技术及相关器械的发展,尤其是各种新型缝合装置的研发应用,内镜医师已不再满足于仅对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病变进行治疗。在此背景下,以ESD为基础的针对消化道全层的内镜全层切除术应运而生,本文就该技术的现状和展望进行综述报道。
目的探讨造成胃浅表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手术时间较长(大于120 min)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从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病历库中,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术前诊断早期胃癌而行ESD治疗的病例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症等),病灶特征(大小、部位、形态等),操作者经验,手术时间及术后病理等信息,最终纳入193例(195处病灶)。对收集到的资料先行单因素分析以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在无痛胃肠镜联合检查患者安全管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实行无痛胃肠镜联合检查的692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28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64例行集束化护理策略,对禁食、禁水执行标准率、肠道准备质量以及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禁食、禁水执行标准率及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
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指征、术中操作、术后病理及术后随访处理等均在逐渐规范。随着早期胃癌ESD治疗病例的增多,内镜医师会面对越来越多的ESD术后超适应证病例,如何合理应对是内镜医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就此做一些探讨。
目的评估SpyGlass内镜直视系统(以下简称SpyGlass)下激光碎石治疗胆总管巨大结石(直径>2 cm)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因胆管巨大结石而在我院行SpyGlass下激光碎石治疗的患者资料,分析取石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共有15例胆管巨大结石患者进行了SpyGlass下激光碎石术,其中7例患者为单颗巨大结石,8例患者为多发巨大结石,一次取石成功率为
目的分析总结梅克尔(Meckel)憩室的临床特点,明确经肛气囊辅助小肠镜对梅克尔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院诊断及治疗的梅克尔憩室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经过及病理结果等信息,对同时完善经肛气囊辅助小肠镜检查及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配对比较两种方法对梅克尔憩室位置的评估差异。结果37例成人梅克尔憩室患者的年龄(32.35±15.25)岁,男女比
成人肠套叠多发生于有病变的肠管,结肠镜检查术后发生肠套叠临床上十分罕见。本文通过分析1例肠套叠的病因、诊治经过,旨在总结经验,减少或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起源于干细胞且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的肿瘤,可发生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各个部位,最常见的是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以往此类肿瘤习惯统称为"类癌",但肿瘤起源、激素分化活性等生物学行为均未能明确反映。这导致其早期诊断率较低,患者一旦发生转移则预后较差。本文报道1例混合病理类型的贲门下早期神经内分泌癌的普通内镜、色素内镜下特征性表现及ESD术前及术后病理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