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教育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一系列发展战略,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高等学校肩负的责任重大。
一、学校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得到全面推进,主要办学指标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8年以来,昆明理工大学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云南省教育规划纲要,深入实施“三大战略”、“五项工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办学规模稳步扩大,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各类在校学生由2008年的54 000人增加到66 90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由6 000人增加到8 994人,全日制本科生由21 965人增加到27 884人。学校以深入实施质量工程为重要抓手,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09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实现了云南省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201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2012年被纳入“云南省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规划”行列。
(二)实施特色学科战略,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力实施特色学科建设发展战略,形成了支撑云南省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体系。在做优做强地质、矿业、冶金、材料等“大有色”学科群的同时,不断优化外延,调整学科布局与结构,分别与省人大、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知识产权局联合共建云南省地方立法研究院、昆明理工大学质量发展研究院和云南省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经省政府批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全建制转为昆明理工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学校成立了医学院,并于今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目前正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研究院、航空学院筹建事宜。
(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突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政策、机制、环境等方面下工夫,着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与2008年相比,学校专任教师从1 884人增加到2 194人,博士、硕士、其他学历层次教师比例由16∶52∶32变为34∶50∶16,教授、副教授人数增加到1 024人。
(四)实施呈贡新校区建设发展战略,办学空间及办学条件发生质的飞跃。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部分在昆高校搬迁建设工程的重大机遇,坚定不移实施呈贡新校区建设发展战略,呈贡新校区目前已基本建成并于2011年2月实现了学校主体搬迁,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入住学生达到24 000余人。
(五)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科技工作取得众多标志性成果。2008年以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2008年以来,学校累计获科研项目3 434项,获国家“973”、“863”、科技支撑及其他重点、重大科技项目34项;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13项、国家授权专利1 840件。3年多来,新增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平台6个、省级科技平台和科技创新团队20余个,学校大学科技园被教育部、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第一批国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技术转移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国际化进程快速发展。结合桥头堡战略需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累计招收来自42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1 600余人,其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留学生180余名;学校于2009年在越南建成两个汉语培训中心,2010年与泰国博仁大学在曼谷联合设立“昆工—博仁中国学院”,在老挝国立大学开展博士、硕士研究生层次联合办学;2011年,经国家汉办批准,与瑞典布莱金厄理工大学合作在瑞典设立孔子学院,填补了云南院校在欧洲设立孔子学院的空白。
(七)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办学活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云南省教育规划纲要,根据上级的要求和自身发展实际,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办学活力。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和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初步建立起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体现岗位绩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实施投融资工程,保证了以呈贡新校区建设为主的建设发展资金需求。
(八)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党建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把党的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党建推动事业发展,用事业发展检验党建成效,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党建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学校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奋力开创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学校结合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学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思路和主要举措。
(一)总体目标:围绕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长远目标,到2015年,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建成一批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重点学科,产生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教学、科研成果,完成学校从教学研究型向研究教学型转型,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学校综合实力主要指标在全国百强高校中有明显提升,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工作整体推进、成效突出。
(二)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统筹办学规模与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协调发展,统筹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协调发展,统筹全面建设与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统筹学科布局与学科水平协调发展,统筹新老校区协调发展;强化内涵发展,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突出发展特色,实施“三大战略”、“四项工程”,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全面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实施质量提升战略。坚持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生百门核心课程建设计划”,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认真总结办学经验,把长期积累的各方面优势转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优势,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新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多样化成长,促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推进特色学科战略。实施“科技平台创新能力建设计划”、“战略支撑学科建设发展计划”,促进国家级、省级科研团队建设,不断提升办学特色和水平。进一步优化学科层次和类型结构,在做大做强地质、矿业、冶金、材料等“大有色”学科群的基础上,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完善以国家、省级、校级重点学科为主要架构的重点学科体系;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学科领军人物、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优秀学术骨干,打造高水平学科团队;优化学科平台结构,推进学科平台改造升级,加强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构建新的学科平台;继续推进第二轮重点学科建设,着力提高特色重点学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注重高端人才引进;加大博士培养引进力度,鼓励青年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开展研修学习活动;加强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充分发挥博士后流动站在学科建设、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强化人才资源的科学配置,提高人才使用效益。
——实施开放办学、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投融资四项工程。以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契机,结合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桥头堡战略的总体要求,实施“四项工程”,加快推进学校国际化发展进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学校对社会资源的集聚吸纳能力,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通过以上工程的实施,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早日实现学校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全校上下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奋力开创学校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学校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得到全面推进,主要办学指标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8年以来,昆明理工大学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云南省教育规划纲要,深入实施“三大战略”、“五项工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办学规模稳步扩大,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各类在校学生由2008年的54 000人增加到66 90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由6 000人增加到8 994人,全日制本科生由21 965人增加到27 884人。学校以深入实施质量工程为重要抓手,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09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实现了云南省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201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2012年被纳入“云南省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规划”行列。
(二)实施特色学科战略,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力实施特色学科建设发展战略,形成了支撑云南省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体系。在做优做强地质、矿业、冶金、材料等“大有色”学科群的同时,不断优化外延,调整学科布局与结构,分别与省人大、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知识产权局联合共建云南省地方立法研究院、昆明理工大学质量发展研究院和云南省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经省政府批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全建制转为昆明理工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学校成立了医学院,并于今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目前正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研究院、航空学院筹建事宜。
(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突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政策、机制、环境等方面下工夫,着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与2008年相比,学校专任教师从1 884人增加到2 194人,博士、硕士、其他学历层次教师比例由16∶52∶32变为34∶50∶16,教授、副教授人数增加到1 024人。
(四)实施呈贡新校区建设发展战略,办学空间及办学条件发生质的飞跃。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部分在昆高校搬迁建设工程的重大机遇,坚定不移实施呈贡新校区建设发展战略,呈贡新校区目前已基本建成并于2011年2月实现了学校主体搬迁,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入住学生达到24 000余人。
(五)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科技工作取得众多标志性成果。2008年以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2008年以来,学校累计获科研项目3 434项,获国家“973”、“863”、科技支撑及其他重点、重大科技项目34项;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13项、国家授权专利1 840件。3年多来,新增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平台6个、省级科技平台和科技创新团队20余个,学校大学科技园被教育部、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第一批国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技术转移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国际化进程快速发展。结合桥头堡战略需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累计招收来自42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1 600余人,其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留学生180余名;学校于2009年在越南建成两个汉语培训中心,2010年与泰国博仁大学在曼谷联合设立“昆工—博仁中国学院”,在老挝国立大学开展博士、硕士研究生层次联合办学;2011年,经国家汉办批准,与瑞典布莱金厄理工大学合作在瑞典设立孔子学院,填补了云南院校在欧洲设立孔子学院的空白。
(七)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办学活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云南省教育规划纲要,根据上级的要求和自身发展实际,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办学活力。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和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初步建立起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体现岗位绩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实施投融资工程,保证了以呈贡新校区建设为主的建设发展资金需求。
(八)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党建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把党的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党建推动事业发展,用事业发展检验党建成效,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党建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学校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奋力开创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学校结合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学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思路和主要举措。
(一)总体目标:围绕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长远目标,到2015年,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建成一批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重点学科,产生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教学、科研成果,完成学校从教学研究型向研究教学型转型,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学校综合实力主要指标在全国百强高校中有明显提升,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工作整体推进、成效突出。
(二)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统筹办学规模与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协调发展,统筹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协调发展,统筹全面建设与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统筹学科布局与学科水平协调发展,统筹新老校区协调发展;强化内涵发展,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突出发展特色,实施“三大战略”、“四项工程”,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全面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实施质量提升战略。坚持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生百门核心课程建设计划”,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认真总结办学经验,把长期积累的各方面优势转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优势,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新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多样化成长,促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推进特色学科战略。实施“科技平台创新能力建设计划”、“战略支撑学科建设发展计划”,促进国家级、省级科研团队建设,不断提升办学特色和水平。进一步优化学科层次和类型结构,在做大做强地质、矿业、冶金、材料等“大有色”学科群的基础上,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完善以国家、省级、校级重点学科为主要架构的重点学科体系;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学科领军人物、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优秀学术骨干,打造高水平学科团队;优化学科平台结构,推进学科平台改造升级,加强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构建新的学科平台;继续推进第二轮重点学科建设,着力提高特色重点学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注重高端人才引进;加大博士培养引进力度,鼓励青年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开展研修学习活动;加强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充分发挥博士后流动站在学科建设、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强化人才资源的科学配置,提高人才使用效益。
——实施开放办学、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投融资四项工程。以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契机,结合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桥头堡战略的总体要求,实施“四项工程”,加快推进学校国际化发展进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学校对社会资源的集聚吸纳能力,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通过以上工程的实施,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早日实现学校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全校上下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奋力开创学校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