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赫图阿拉城位于辽宁省的新宾县,新宾是满族自治县,在县内有一个永陵镇,赫图阿拉具体位置就在永陵镇,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近代的旅游业发展中,怎样既能使其旅游资源的到物尽其用的开发,又能保障古城文化能够持续发展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难题。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直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基本矛盾,本文通过研究赫图阿拉古城的基本资源情况提出了当地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着重论述了赫图阿拉旅游景区发展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赫图阿拉 景区开发 环境保护 协调发展
赫图阿拉城是关外三京之一,是满族的兴起之地,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赫图阿拉”在语言上是满语,翻译成汉语就是横岗即平顶山岗的意思。赫图阿拉的历史悠久,同时人文资源也非常丰富。康乾嘉道四帝曾都在此祭祖。赫图阿拉城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硕果仅存的山城式都城,同时也是女真族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山城。赫图阿拉是满清王朝的崛起之地,努尔哈赤也出生在此。1616年,稱汗的努尔哈赤在此登基,也是在此地创建了史上著名的大金国;1619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打赢了逆转清朝命运关键战役—萨尔浒战役。为以后进军中原,成立大清王朝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军事基础。
一、赫图阿拉城概况
赫图阿拉城始建于1603年,在2002年赫图阿拉城就已经被评为了A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5月赫图阿拉城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古城的内城建于1601年,1605年又修建了外城,古城的内城在一块台地上,位于羊鼻子山的半山腰,城墙沿台地的边缘筑造;外城则是依羊鼻子山的南麓建造,北依狭长的苏子河,东临秀美的白硅山,西面是索尔科河,古城背山面水军事屏障作用明显,用风水学的角度看,古城的风水极佳。虽然经历了三百多年,但是从城市的外貌来看,基本还保持着原城的规模,而且在清前期的时候,赫图阿拉城拥有很长的繁盛期。据勘测数据显示,当时的内城东西向509.5米,南北向459.5米,城墙总长度约1999.7米,城的东、北、南设有三面大门。很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满足历史文化建筑虽然已经不再光鲜,但还依然能够明显的感觉到那尚武的气息。除地上的历史建筑外,地下的群聚建筑也很多,有汗王殿、昭忠祠、地藏寺、显后宫、附马府等代表性建筑。这些建筑及遗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集中体现了满族入关前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二、赫图阿拉城景区开发和保护现状分析
为了有效开发利用赫图阿拉城的旅游资源,我们主要针对历史建筑等人文景观进行保护性开发,景区开发要突出赫图阿拉城自身的时代特性、民族特性,充分反映当时满足发展的具体情况,为此,当地政府针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所面临的实际,采取了以下几种具体措施:
1.地上建筑的开发与保护。对地上建筑加强保护和修缮力度,对城内保存比较完好的白旗衙门、黄旗衙门、关帝庙等标志性建筑进行较为长期的保护与修缮,严格依据文物法相关规定的具体要求全面修缮,并且积极复原古城原貌。
2.内城民居的保护与改建。赫图阿拉城内现有居民达三百户,社会的发展使得很多特色民居走向消亡,大部分居民已经新建了自己的房屋。通过修缮和改建民居能够反映出传统满族的民俗文化,又能够衬托历史建筑的风貌。我们要保护那些剩余的满族特色民居,同时对新建设的民居在外观进行满族文化特色改造,尽量保护原始风貌,对于现代已经不能改造的民居进行重建和迁移。
3.古建筑群的开发与保护。对已经遭到人为破坏且确有开发保护价值的古城建筑,积极进行科学的保护性开发,充分邀请古建筑保护专家进行论证,在论证成熟的计划下有条不紊的进行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首先将古城遗址用结构性框架围住,然后集中在框架基础上恢复原貌,这样我们既能够看到文物的历史风貌,又可以尽快得到文化风俗的数据,尽量重现当年满族文化的辉煌发展史。对一些现在已经开发,但是没有专家论证和科学依据的开发,应当停止开发,重新论证后在进行保护性开发,对于保存较好,保留出原建筑格局的项目,可以视情况继续开发,但要保证不改变原有风貌。对于有些已经发掘,但已经无法辨别原貌的建筑进行回填保护,并加立保护性警示标牌。古建筑的保护要与人文环境的建设相一致,在保护和开发的基础上突出古建筑的人文特色。
4.周边环境的开发与保护。赫图阿拉城的开发与保护工作不只是对单独的文化建筑的保护,应该是针对整个古城的环境系统的保护。自然环境本身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想要发展旅游业必须对自然环境提高重视。周边环境是古城旅游资源的价值共同体,是对古城建筑的氛围衬托。赫图阿拉古城进去是历史建筑与人文自然风貌的结合型旅游景区,要强调景区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建筑历史与自然环境历史都是古城的发展轨迹见证者,当地政府把赫图阿拉城的周边环境也作为开发保护的对象是非常正确的政策选择,在景区的保护区范围内禁止砍伐森林和采石等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对于景区的持续发展来说,通过保护景区的周边环境能够更好地突出古城的选址和文化发展特色。
三、赫图阿拉城景区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
赫图阿拉城的开发与保护是政府的具体行为,在早期的科学论证和规划以后,资金也大批量的投入进来,但是在设计的开发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地问题。目前当地政府也认识到了很多实际上的问题,虽然赫图拉城有着得天独厚旅游资源,合理的利用使得短时间内便产生了很好的效益,但是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来源于旅游业发展带来的不良反应, 有外部的工业因素也有内部的旅游管理因素,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文环境污染。赫图阿拉城周边的水质随着发展逐渐下降,附近的河流污染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对水文环境的污染主要是由于蓄水期和赫图阿拉的旅游旺季的重合造成的,同时枯水期也是旅游淡季,环境与旅游发展的规律显示出较强的一致性,这几种导致了周边水体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污染。水文是生态的重要指标,没有好的水文环境,就没有好的绿化建设,这对整体旅游资源的品质有很大影响,极大地影响旅游品牌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赫图阿拉 景区开发 环境保护 协调发展
赫图阿拉城是关外三京之一,是满族的兴起之地,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赫图阿拉”在语言上是满语,翻译成汉语就是横岗即平顶山岗的意思。赫图阿拉的历史悠久,同时人文资源也非常丰富。康乾嘉道四帝曾都在此祭祖。赫图阿拉城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硕果仅存的山城式都城,同时也是女真族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山城。赫图阿拉是满清王朝的崛起之地,努尔哈赤也出生在此。1616年,稱汗的努尔哈赤在此登基,也是在此地创建了史上著名的大金国;1619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打赢了逆转清朝命运关键战役—萨尔浒战役。为以后进军中原,成立大清王朝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军事基础。
一、赫图阿拉城概况
赫图阿拉城始建于1603年,在2002年赫图阿拉城就已经被评为了A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5月赫图阿拉城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古城的内城建于1601年,1605年又修建了外城,古城的内城在一块台地上,位于羊鼻子山的半山腰,城墙沿台地的边缘筑造;外城则是依羊鼻子山的南麓建造,北依狭长的苏子河,东临秀美的白硅山,西面是索尔科河,古城背山面水军事屏障作用明显,用风水学的角度看,古城的风水极佳。虽然经历了三百多年,但是从城市的外貌来看,基本还保持着原城的规模,而且在清前期的时候,赫图阿拉城拥有很长的繁盛期。据勘测数据显示,当时的内城东西向509.5米,南北向459.5米,城墙总长度约1999.7米,城的东、北、南设有三面大门。很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满足历史文化建筑虽然已经不再光鲜,但还依然能够明显的感觉到那尚武的气息。除地上的历史建筑外,地下的群聚建筑也很多,有汗王殿、昭忠祠、地藏寺、显后宫、附马府等代表性建筑。这些建筑及遗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集中体现了满族入关前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二、赫图阿拉城景区开发和保护现状分析
为了有效开发利用赫图阿拉城的旅游资源,我们主要针对历史建筑等人文景观进行保护性开发,景区开发要突出赫图阿拉城自身的时代特性、民族特性,充分反映当时满足发展的具体情况,为此,当地政府针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所面临的实际,采取了以下几种具体措施:
1.地上建筑的开发与保护。对地上建筑加强保护和修缮力度,对城内保存比较完好的白旗衙门、黄旗衙门、关帝庙等标志性建筑进行较为长期的保护与修缮,严格依据文物法相关规定的具体要求全面修缮,并且积极复原古城原貌。
2.内城民居的保护与改建。赫图阿拉城内现有居民达三百户,社会的发展使得很多特色民居走向消亡,大部分居民已经新建了自己的房屋。通过修缮和改建民居能够反映出传统满族的民俗文化,又能够衬托历史建筑的风貌。我们要保护那些剩余的满族特色民居,同时对新建设的民居在外观进行满族文化特色改造,尽量保护原始风貌,对于现代已经不能改造的民居进行重建和迁移。
3.古建筑群的开发与保护。对已经遭到人为破坏且确有开发保护价值的古城建筑,积极进行科学的保护性开发,充分邀请古建筑保护专家进行论证,在论证成熟的计划下有条不紊的进行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首先将古城遗址用结构性框架围住,然后集中在框架基础上恢复原貌,这样我们既能够看到文物的历史风貌,又可以尽快得到文化风俗的数据,尽量重现当年满族文化的辉煌发展史。对一些现在已经开发,但是没有专家论证和科学依据的开发,应当停止开发,重新论证后在进行保护性开发,对于保存较好,保留出原建筑格局的项目,可以视情况继续开发,但要保证不改变原有风貌。对于有些已经发掘,但已经无法辨别原貌的建筑进行回填保护,并加立保护性警示标牌。古建筑的保护要与人文环境的建设相一致,在保护和开发的基础上突出古建筑的人文特色。
4.周边环境的开发与保护。赫图阿拉城的开发与保护工作不只是对单独的文化建筑的保护,应该是针对整个古城的环境系统的保护。自然环境本身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想要发展旅游业必须对自然环境提高重视。周边环境是古城旅游资源的价值共同体,是对古城建筑的氛围衬托。赫图阿拉古城进去是历史建筑与人文自然风貌的结合型旅游景区,要强调景区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建筑历史与自然环境历史都是古城的发展轨迹见证者,当地政府把赫图阿拉城的周边环境也作为开发保护的对象是非常正确的政策选择,在景区的保护区范围内禁止砍伐森林和采石等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对于景区的持续发展来说,通过保护景区的周边环境能够更好地突出古城的选址和文化发展特色。
三、赫图阿拉城景区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
赫图阿拉城的开发与保护是政府的具体行为,在早期的科学论证和规划以后,资金也大批量的投入进来,但是在设计的开发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地问题。目前当地政府也认识到了很多实际上的问题,虽然赫图拉城有着得天独厚旅游资源,合理的利用使得短时间内便产生了很好的效益,但是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来源于旅游业发展带来的不良反应, 有外部的工业因素也有内部的旅游管理因素,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文环境污染。赫图阿拉城周边的水质随着发展逐渐下降,附近的河流污染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对水文环境的污染主要是由于蓄水期和赫图阿拉的旅游旺季的重合造成的,同时枯水期也是旅游淡季,环境与旅游发展的规律显示出较强的一致性,这几种导致了周边水体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污染。水文是生态的重要指标,没有好的水文环境,就没有好的绿化建设,这对整体旅游资源的品质有很大影响,极大地影响旅游品牌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