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要让学生通过激情阅读,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阅读兴趣要从培养最基本的能力抓起,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努力开拓动力源泉、通过书面语言的再创作,调动阅读原著的积极主动性。
关键词:语言文字 阅读兴趣 阅读能力 积极主动性
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看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假如学生厌学情况严重,哪怕是文质兼美的经典课文也懒得翻阅,怎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阅读缺乏浓厚兴趣。人在教室,心却留在了教室外面。这种局面,直接影响了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当然如果某教师班上的全体学生都喜爱阅读、热衷于查阅,那他变成一个充满激情的合作益友,是一个优秀的老师。下面就如何“通过激发阅读兴趣来提高文化素质”这个话题,谈几点个人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一、从培养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抓起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段阅读教学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借助于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实际生活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读懂文意,能够交流。这就要求我们从朗读、默读、借助图画阅读等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抓起,重视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认读习惯;把理解程度的要求尽可能降到最低点;重视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积累词语的同时提倡与他人交流与合作。
认(识字)是读(读书)的起点,认读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要求。能识字,会写字,能朗读,会默读,这才具备了进入阅读世界的基本条件,先走到门里,然后才可能登堂入室。所以,识字、写字、读书、背诵、兴趣、习惯,必然是低年级阅读中重点强调的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以前三本教科书,都专门设置了“识字”板块,书后附有400~800字的“生字表”;大部分课文都随字注音,并以“我会认”“我会写”“读读背背”“读读说说”等灵活多变的形式吸引小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每项内容都配有优美的插图以扩展思维空间。这是符合儿童记忆力高于理解力的年龄特点的,抓住记忆的最佳时机,让学生更多的记住终身阅读的必备知识。“不认识”“读不懂”何谈兴趣?在具体操作上我们知道,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孩子刚从口语交际迈入书面的交流,由现实世界进入符号世界中去,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完全适应的,必须经过不断地学习、训练,帮助他们切实渡过认读这一关。首先是辨认文字符号,分清词与非词同时要进行意义整合,能分清句读。然后动用发音器官,读清课文语句、捕捉到语言信息。最终实现读得正确、连贯,不错、不丢、不添、不断、不重的目标。阅读后对课文整体内容的轮廓,能有粗枝大叶式的了解。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借助于再造想象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魅力。
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发掘动力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没有学习期待的行为,就缺失了行动力量的源泉。如同大海里失去航标的船只,永远不会到达理想的彼岸。学生在拥有主体地位的阅读活动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已经自动开启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
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可预设疑问:(1)“牛、马、鸟能四海为家、走遍天下,植物能吗?”(2)“植物要离开妈妈该怎么办呢?”带着这些有兴趣的问题,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内容,很快明白了种子传播的方法。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内容较多,学生往往感到生疏而无趣。可预设疑问:(1)“听说过4·16韩国客轮沉没事件吗?事故发生后船长和船员是怎样逃生的?”(2)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同样发生了沉船事故,哈尔威船长以及它的船员们是如何对待乘客的呢?”对于媒体热炒的事件和与之反差极大两队船长、船员之不同作为,学生对其结果求知的阅读期待是非常强烈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开拓动力源泉,我们采用了设悬念、置疑问等方法调动学生阅读兴趣,适时加以过渡引导以活跃其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让阅读过程不断深入发展,提高阅读能力。
三、通过语言文字的再创作,调动阅读原著的积极主动性
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更多的是以形象思维的形式感染学生,使他们熏陶于优美的具象世界当中,区别于严密逻辑推理的数理教学。学生参与和阅读内容相关的各种活动,把呆板的语言文字以表演、绘画、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光影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和创作欲。进一步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毛泽东诗二首”,小学生对毛泽东的丰功伟业了解得不够充分,更难体会到艰苦的长征经历。这对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丰富的内涵有相当大的难度,容易失去体味诗词美感的兴趣。我们先设计一些与阅读相关的疑问,带着这些问题观看有关长征的影视作品、参观英雄纪念碑和宣传画片等,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这本教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阅读文字,老师用了八幅图画展示李白“率真·傲骨”“剑魂·月影”的鲜活形象,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字材料,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在画面的构想,景物的取舍之间,学生对阅读内容就有了深入的理解。一改被动阅读的局面。
四、在阅读中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不想让阅读变得索然无味,就要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阅读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阅读。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阅读材料“寻李白”教学前,先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带领同学们走进盛唐时代(光影虚拟),追寻李白踪迹、感悟诗人豪迈的性格以及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置身于美伦美奂的开元盛世中把握历史的时代脉搏,获取美的感受。进入角色,挖掘出艺术形象的独特魅力,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尽可能还原出来,唤起学生的情思,让学生们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本人、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间,直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在赏析中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宝贵遗产,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没有理由不欣赏、不捍卫她神圣的尊严。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文化素养,这是中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语言文字 阅读兴趣 阅读能力 积极主动性
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看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假如学生厌学情况严重,哪怕是文质兼美的经典课文也懒得翻阅,怎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阅读缺乏浓厚兴趣。人在教室,心却留在了教室外面。这种局面,直接影响了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当然如果某教师班上的全体学生都喜爱阅读、热衷于查阅,那他变成一个充满激情的合作益友,是一个优秀的老师。下面就如何“通过激发阅读兴趣来提高文化素质”这个话题,谈几点个人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一、从培养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抓起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段阅读教学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借助于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实际生活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读懂文意,能够交流。这就要求我们从朗读、默读、借助图画阅读等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抓起,重视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认读习惯;把理解程度的要求尽可能降到最低点;重视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积累词语的同时提倡与他人交流与合作。
认(识字)是读(读书)的起点,认读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要求。能识字,会写字,能朗读,会默读,这才具备了进入阅读世界的基本条件,先走到门里,然后才可能登堂入室。所以,识字、写字、读书、背诵、兴趣、习惯,必然是低年级阅读中重点强调的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以前三本教科书,都专门设置了“识字”板块,书后附有400~800字的“生字表”;大部分课文都随字注音,并以“我会认”“我会写”“读读背背”“读读说说”等灵活多变的形式吸引小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每项内容都配有优美的插图以扩展思维空间。这是符合儿童记忆力高于理解力的年龄特点的,抓住记忆的最佳时机,让学生更多的记住终身阅读的必备知识。“不认识”“读不懂”何谈兴趣?在具体操作上我们知道,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孩子刚从口语交际迈入书面的交流,由现实世界进入符号世界中去,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完全适应的,必须经过不断地学习、训练,帮助他们切实渡过认读这一关。首先是辨认文字符号,分清词与非词同时要进行意义整合,能分清句读。然后动用发音器官,读清课文语句、捕捉到语言信息。最终实现读得正确、连贯,不错、不丢、不添、不断、不重的目标。阅读后对课文整体内容的轮廓,能有粗枝大叶式的了解。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借助于再造想象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魅力。
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发掘动力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没有学习期待的行为,就缺失了行动力量的源泉。如同大海里失去航标的船只,永远不会到达理想的彼岸。学生在拥有主体地位的阅读活动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已经自动开启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
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可预设疑问:(1)“牛、马、鸟能四海为家、走遍天下,植物能吗?”(2)“植物要离开妈妈该怎么办呢?”带着这些有兴趣的问题,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内容,很快明白了种子传播的方法。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内容较多,学生往往感到生疏而无趣。可预设疑问:(1)“听说过4·16韩国客轮沉没事件吗?事故发生后船长和船员是怎样逃生的?”(2)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同样发生了沉船事故,哈尔威船长以及它的船员们是如何对待乘客的呢?”对于媒体热炒的事件和与之反差极大两队船长、船员之不同作为,学生对其结果求知的阅读期待是非常强烈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开拓动力源泉,我们采用了设悬念、置疑问等方法调动学生阅读兴趣,适时加以过渡引导以活跃其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让阅读过程不断深入发展,提高阅读能力。
三、通过语言文字的再创作,调动阅读原著的积极主动性
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更多的是以形象思维的形式感染学生,使他们熏陶于优美的具象世界当中,区别于严密逻辑推理的数理教学。学生参与和阅读内容相关的各种活动,把呆板的语言文字以表演、绘画、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光影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和创作欲。进一步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毛泽东诗二首”,小学生对毛泽东的丰功伟业了解得不够充分,更难体会到艰苦的长征经历。这对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丰富的内涵有相当大的难度,容易失去体味诗词美感的兴趣。我们先设计一些与阅读相关的疑问,带着这些问题观看有关长征的影视作品、参观英雄纪念碑和宣传画片等,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这本教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阅读文字,老师用了八幅图画展示李白“率真·傲骨”“剑魂·月影”的鲜活形象,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字材料,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在画面的构想,景物的取舍之间,学生对阅读内容就有了深入的理解。一改被动阅读的局面。
四、在阅读中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不想让阅读变得索然无味,就要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阅读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阅读。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阅读材料“寻李白”教学前,先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带领同学们走进盛唐时代(光影虚拟),追寻李白踪迹、感悟诗人豪迈的性格以及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置身于美伦美奂的开元盛世中把握历史的时代脉搏,获取美的感受。进入角色,挖掘出艺术形象的独特魅力,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尽可能还原出来,唤起学生的情思,让学生们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本人、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间,直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在赏析中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宝贵遗产,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没有理由不欣赏、不捍卫她神圣的尊严。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文化素养,这是中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