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孔乙己》一文中有三处“善良”表达:“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教小伙计“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这三处一直认为是为了表现孔乙己的善良心地,从而让读者更加痛恨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可是,孔乙己真的是因为善良才有如此表现吗?
让我们一同来探究文章中的三处描写。
首先来看作者借小伙计之口告诉读者的内容: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吃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
这一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个很残酷的现实:
孔乙己没有办法获得经济来源!因为唯一的经济来源“钞书”赚钱,因他“几次”“失踪”“也没有了”。这里提醒注意的是他“不会营生”!“幸而”告诉我们“钞钞书”是他仅有的谋生手段。那么,在没有谋生手段的情况下,孔乙己靠什么生存下去呢?乞讨么?长衫的会给他钱,还是短衣帮会给他钱?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孔乙己是生活在一个冷漠的世界中的。
“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偶然”这个词,我首先这样去理解:孔乙己平时靠吃百家饭生活,但“酒瘾”上来时,他克制不了自己,就去“做些偷窃的事”。这也能解释了前面“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的原因。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告诉我们“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间或”一词揭示一个现实——很显然,孔乙己经常来酒店花钱喝酒,而且是“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说明他“赚钱”水平还是可以的。现在需要明白的是:这钱从哪儿来的?真的是“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吗?根据前面分析,我们有理由说答案是否定的。如此,我们还能说“品行却比别人都好”表现了孔乙己的善良吗?我认为这是作者反语,是讽刺!表现了孔乙己自命清高,爱慕虚荣的性格,也是他认为读书人高人一等的思想挣扎表现。其实,我认为“从不拖欠”的根本原因在于“好喝”!不能不说,这是无奈的“善良”!
再来看“教小伙计‘我’识字”这一细节的表现。
从过程看,孔乙己完全称得上“善良”:在孔乙己以为“我”不会写时,是“很恳切的说”,并两三嘱咐道,“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当“我”答上后,“显出极高兴的样子”;而当“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时,他“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然而,当我们审视事情发生的起因之后,同样可以发现,孔乙己此事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也可以说,孔乙己这处的表现同样是无可奈何的,这是无奈的“善良”!
最后来看“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这一回合内容。这也最是让我苦解的:因为单就这个情节,我无法看出任何非善良的东西。而依据人物性格的一致性,文章内容的连贯性,这是不应该出现的。只有当我把全文的内容整体理解并细加分析后,我才找到契入点:孔乙己的自命清高。
我们知道,孔乙己是自命为读书人,并自认为高人一等的,属于穿长衫的那个阶层的。在文中,我们看到他是绝不与短衣帮为伍的,对短衣帮也是“不屑一顾”的。而进入酒店来围着想吃茴香豆的孩子肯定是短衣帮家的,也肯定是不入孔乙己法眼的。照理孔乙己是不会理睬这些孩子的,但文章中偏偏孔乙己就给这些孩子茴香豆了,奇怪么?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我们仔细阅读文章就可以知道,孔乙己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举措呀!
首先,这一举措是在孩子们听到笑声之后才享受到的“福利”。而“笑声”总是在孔乙己痛苦中才发出的;其次,小伙计“我”也同样瞧不起“讨饭一样的”孔乙己的,这样,孔乙己“向孩子说话”的机会也近乎没有了。孤寂的孔乙己最后也只有“有几回”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豆了,来获得一点不平等的交流机会了。
综上所述,作者在这三处告诉读者的主要不是孔乙己的善良,而是他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毒害下,已经扭曲了的善良本性。虽然在痛苦中偶然也有“善良”的萌动,但这些都是无奈的选择!作者通过孔乙己的“善良”面纱下隐射表现出的读书人高人一等,追求功名等思想,更好地引发读者的深思:是什么让人的善良变成这样丑陋的,从而更有力地揭露了封建文化的毒害之深,更深刻地提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进而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封建社会的不可存在!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先生是相信进化论的,他相信人本善良。但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长期毒害下,孔乙己在那冷漠冷酷的大潮中让“善良”偶尔冒个泡也值先生“哀其不幸”了;但在那个只有服从没有思考的环境中,“怒其不争”,先生也太瞧得起孔乙己了。
为了维护读书人的高人一等的形象,孔乙己“善良”的“从不拖欠”了;为了排解孤寂,孔乙己“善良”的“考我”了;为了获得存在感,孔乙己“善良”的“给他们茴香豆吃”了。“善良”对于孔乙己而言,也是很无奈的了!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涟水县东胡集学校。
让我们一同来探究文章中的三处描写。
首先来看作者借小伙计之口告诉读者的内容: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吃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
这一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个很残酷的现实:
孔乙己没有办法获得经济来源!因为唯一的经济来源“钞书”赚钱,因他“几次”“失踪”“也没有了”。这里提醒注意的是他“不会营生”!“幸而”告诉我们“钞钞书”是他仅有的谋生手段。那么,在没有谋生手段的情况下,孔乙己靠什么生存下去呢?乞讨么?长衫的会给他钱,还是短衣帮会给他钱?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孔乙己是生活在一个冷漠的世界中的。
“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偶然”这个词,我首先这样去理解:孔乙己平时靠吃百家饭生活,但“酒瘾”上来时,他克制不了自己,就去“做些偷窃的事”。这也能解释了前面“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的原因。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告诉我们“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间或”一词揭示一个现实——很显然,孔乙己经常来酒店花钱喝酒,而且是“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说明他“赚钱”水平还是可以的。现在需要明白的是:这钱从哪儿来的?真的是“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吗?根据前面分析,我们有理由说答案是否定的。如此,我们还能说“品行却比别人都好”表现了孔乙己的善良吗?我认为这是作者反语,是讽刺!表现了孔乙己自命清高,爱慕虚荣的性格,也是他认为读书人高人一等的思想挣扎表现。其实,我认为“从不拖欠”的根本原因在于“好喝”!不能不说,这是无奈的“善良”!
再来看“教小伙计‘我’识字”这一细节的表现。
从过程看,孔乙己完全称得上“善良”:在孔乙己以为“我”不会写时,是“很恳切的说”,并两三嘱咐道,“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当“我”答上后,“显出极高兴的样子”;而当“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时,他“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然而,当我们审视事情发生的起因之后,同样可以发现,孔乙己此事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也可以说,孔乙己这处的表现同样是无可奈何的,这是无奈的“善良”!
最后来看“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这一回合内容。这也最是让我苦解的:因为单就这个情节,我无法看出任何非善良的东西。而依据人物性格的一致性,文章内容的连贯性,这是不应该出现的。只有当我把全文的内容整体理解并细加分析后,我才找到契入点:孔乙己的自命清高。
我们知道,孔乙己是自命为读书人,并自认为高人一等的,属于穿长衫的那个阶层的。在文中,我们看到他是绝不与短衣帮为伍的,对短衣帮也是“不屑一顾”的。而进入酒店来围着想吃茴香豆的孩子肯定是短衣帮家的,也肯定是不入孔乙己法眼的。照理孔乙己是不会理睬这些孩子的,但文章中偏偏孔乙己就给这些孩子茴香豆了,奇怪么?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我们仔细阅读文章就可以知道,孔乙己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举措呀!
首先,这一举措是在孩子们听到笑声之后才享受到的“福利”。而“笑声”总是在孔乙己痛苦中才发出的;其次,小伙计“我”也同样瞧不起“讨饭一样的”孔乙己的,这样,孔乙己“向孩子说话”的机会也近乎没有了。孤寂的孔乙己最后也只有“有几回”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豆了,来获得一点不平等的交流机会了。
综上所述,作者在这三处告诉读者的主要不是孔乙己的善良,而是他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毒害下,已经扭曲了的善良本性。虽然在痛苦中偶然也有“善良”的萌动,但这些都是无奈的选择!作者通过孔乙己的“善良”面纱下隐射表现出的读书人高人一等,追求功名等思想,更好地引发读者的深思:是什么让人的善良变成这样丑陋的,从而更有力地揭露了封建文化的毒害之深,更深刻地提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进而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封建社会的不可存在!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先生是相信进化论的,他相信人本善良。但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长期毒害下,孔乙己在那冷漠冷酷的大潮中让“善良”偶尔冒个泡也值先生“哀其不幸”了;但在那个只有服从没有思考的环境中,“怒其不争”,先生也太瞧得起孔乙己了。
为了维护读书人的高人一等的形象,孔乙己“善良”的“从不拖欠”了;为了排解孤寂,孔乙己“善良”的“考我”了;为了获得存在感,孔乙己“善良”的“给他们茴香豆吃”了。“善良”对于孔乙己而言,也是很无奈的了!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涟水县东胡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