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月是收获的季节。
从官方媒体上看到一则并不太惹眼的消息,关于海军新型导弹护卫舰“百色舰”入列命名仪式在三亚某基地军港举行的情况。百色舰属于056型护卫舰,是我国自行研制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轻型导弹护卫舰,既有较好的军事性能,又简易实用,很可能会成为受发展中国家青睐的出口产品。加拿大军事评论杂志刊文称,这款轻型护卫舰“火箭般”的建造速度实在惊人,几乎用三年时间就可能全部替换担任近海防御任务的053系列护卫舰。
国外对这类消息比较敏感,他们的视角甚至对我们也有启发:中国海军在过去5个季度里,已经下水15艘056型导弹护卫舰,平均一个月一艘;与此同时,中国的各大船厂还在建造多艘核潜艇、常规潜艇、052C/D导弹驱逐舰和054A改进型导弹护卫舰。
目前,中国各大船厂建造的舰艇总数高达30余艘,数量排名世界第一,总吨位仅次于美国海军。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速度让西方媒体感叹,它体现了中国制造的强大能力,尽管我们还在压产能。
由于工作关系,断断续续地阅读了中国海军装备发展历史的资料,其中民间学者萨苏关于北洋海军的研究与发现,很有些意思。如今回望百年前海防的惊涛骇浪,虽是零星片断,业已可用平常心叙述了。
其实,中国和日本于19世纪在朝鲜曾先后三次交锋:第一次是壬午之变,第二次是甲申之变,第三次是甲午之战。前两次中国取胜,第三次失败并酿成一段屈辱历史。那么前两次的胜利源于什么?制海权。
在应对壬午之变时,日中两国的军舰都拼命往朝鲜赶。中国两艘巡洋舰赶到后立即掐住汉城的湾口。第二天早晨从外面来了7艘日本军舰,加上已先期到达的一艘,中日形成2:8的局面。可日本人琢磨了半天,最后没敢打。
为什么日本8艘军舰不敢跟中国2艘军舰对抗?原来中国这两艘巡洋舰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从英国定制的概念舰,基本上以蒸汽为动力。那时日本人还在用风帆向蒸汽过渡的军舰,舰炮设在船侧,大概几十门,拼的是数量,看谁的炮多。而中国用的那两艘巡洋舰不再追求舷侧有多少门炮,而是只有两门大炮。这两门炮射程远,威力大,够日本军舰喝一壶的,况且上面还有旋转炮塔,可多角度自由击发。这种设计在当时是革命性的,令一向好胜斗勇的日本人踌躇再三没敢接战。这是买来的先进装备,令中国人在东海耀武扬威了一回。
还有一段决策研制自主战舰的故事。甲午之战中,我们有一艘“平远”号,是福建船政工厂生产的。原来他们只能造老式军舰,想升级换代造一个新式军舰,就是“平远”号巡洋舰。这个巡洋舰立项时,李鸿章坚决反对。为什么呢?不是在技术层面有意见,而是从利益层面考虑,洋务派一直力主买船。而当时的船政大臣裴荫森,则坚决主张自主造船,最后官司打到慈禧太后那儿。李鸿章说:“福建船政学堂的水平还达不到这个能力,需要继续学习才能造这么大的军舰”——他算得上是内行,但慈禧太后却听进了裴荫森的主张,拍板自造。据说这艘双机钢甲巡洋舰造出来首航时,锅炉、螺旋桨等很多地方出问题,不过修来修去终能合格,在黄海海战时平远号表现相当好。
但毕竟中华民族的近代史于甲午战争处拐了个弯,北洋水师也如流星滑过天际般从此覆灭。后人对这一失败有过多种解释,而且往往从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甚至民族性上找出各种原因,却忽略了一些东西,比如技术装备。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渐强,其加强海上军事实力寻求制海权的步伐加快,而此时清王朝的海军装备建设却停滞不前。于是甲午海战中技术装备就出现了如下状况——
火炮射速相差五倍。中方除“广丙”、“广甲”号两艘舰外,其余的舰艇火炮都是一炮打出去,后面使劲拉,推回原位再射击,而日舰上的火炮都已经是速射炮了。这两种炮的射击速度相差多少?5倍!所以中国海军军舰上弹如雨下,而日军可在甲板上抽烟。甲午战争博物馆里有一面墙,是由靖远号军舰上的一块装甲复制的,上面布满弹眼。靖远号是北洋水师大型主力战舰,黄海海战中英勇作战被击中110弹;威海卫海战后期,“挂提督旗拼搏于前”,中弹甚多。此例亦可佐炮速之证。
黑火药不敌高温炸药。北洋水师的军舰被日军击中,连铁架子都在燃烧,人员死伤惨重。日本人后来用我们的定远号残骸修了一栋别墅,大门是该舰的装甲板。这个装甲板上有一个个弹洞,其中一个弹洞是小炮弹击中的,但周围的钢板都熔化了,说明日舰弹药是高温炸药。而当时北洋水师炮弹里装的是黑火药,和爆竹所用的火药是一类,爆炸威力有限,达不到那么高的温度,不可能把钢板熔化掉。据说,日军使用的炸药是从法国来的,而当时中国和日本都得到了这种炸药,但中国没有使用。因为这种炸药太不稳定,哪怕轻轻一碰就会引起爆炸,最后挖一个坑把炸药全埋了。日本人却使用了。他们做了许多研究实验,也发生了死伤事故,最后找到了解决办法,形成有效战斗力。
甲午海战的那一页,已经永远翻过去了。当我写作此文时,正值官方媒体首次大规模向外界报道我战略核潜艇部队情况。抚今追昔,有如云泥。现在的中国,已经不仅仅是世界性经济大国,不但月产一舰,而且是具有第二次战略核打击能力的强有力国家。
在中国核潜艇浮出海面之际,仅以此虽零乱散落但不失真诚的小文,一祭中国海军不朽军魂。
从官方媒体上看到一则并不太惹眼的消息,关于海军新型导弹护卫舰“百色舰”入列命名仪式在三亚某基地军港举行的情况。百色舰属于056型护卫舰,是我国自行研制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轻型导弹护卫舰,既有较好的军事性能,又简易实用,很可能会成为受发展中国家青睐的出口产品。加拿大军事评论杂志刊文称,这款轻型护卫舰“火箭般”的建造速度实在惊人,几乎用三年时间就可能全部替换担任近海防御任务的053系列护卫舰。
国外对这类消息比较敏感,他们的视角甚至对我们也有启发:中国海军在过去5个季度里,已经下水15艘056型导弹护卫舰,平均一个月一艘;与此同时,中国的各大船厂还在建造多艘核潜艇、常规潜艇、052C/D导弹驱逐舰和054A改进型导弹护卫舰。
目前,中国各大船厂建造的舰艇总数高达30余艘,数量排名世界第一,总吨位仅次于美国海军。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速度让西方媒体感叹,它体现了中国制造的强大能力,尽管我们还在压产能。
由于工作关系,断断续续地阅读了中国海军装备发展历史的资料,其中民间学者萨苏关于北洋海军的研究与发现,很有些意思。如今回望百年前海防的惊涛骇浪,虽是零星片断,业已可用平常心叙述了。
其实,中国和日本于19世纪在朝鲜曾先后三次交锋:第一次是壬午之变,第二次是甲申之变,第三次是甲午之战。前两次中国取胜,第三次失败并酿成一段屈辱历史。那么前两次的胜利源于什么?制海权。
在应对壬午之变时,日中两国的军舰都拼命往朝鲜赶。中国两艘巡洋舰赶到后立即掐住汉城的湾口。第二天早晨从外面来了7艘日本军舰,加上已先期到达的一艘,中日形成2:8的局面。可日本人琢磨了半天,最后没敢打。
为什么日本8艘军舰不敢跟中国2艘军舰对抗?原来中国这两艘巡洋舰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从英国定制的概念舰,基本上以蒸汽为动力。那时日本人还在用风帆向蒸汽过渡的军舰,舰炮设在船侧,大概几十门,拼的是数量,看谁的炮多。而中国用的那两艘巡洋舰不再追求舷侧有多少门炮,而是只有两门大炮。这两门炮射程远,威力大,够日本军舰喝一壶的,况且上面还有旋转炮塔,可多角度自由击发。这种设计在当时是革命性的,令一向好胜斗勇的日本人踌躇再三没敢接战。这是买来的先进装备,令中国人在东海耀武扬威了一回。
还有一段决策研制自主战舰的故事。甲午之战中,我们有一艘“平远”号,是福建船政工厂生产的。原来他们只能造老式军舰,想升级换代造一个新式军舰,就是“平远”号巡洋舰。这个巡洋舰立项时,李鸿章坚决反对。为什么呢?不是在技术层面有意见,而是从利益层面考虑,洋务派一直力主买船。而当时的船政大臣裴荫森,则坚决主张自主造船,最后官司打到慈禧太后那儿。李鸿章说:“福建船政学堂的水平还达不到这个能力,需要继续学习才能造这么大的军舰”——他算得上是内行,但慈禧太后却听进了裴荫森的主张,拍板自造。据说这艘双机钢甲巡洋舰造出来首航时,锅炉、螺旋桨等很多地方出问题,不过修来修去终能合格,在黄海海战时平远号表现相当好。
但毕竟中华民族的近代史于甲午战争处拐了个弯,北洋水师也如流星滑过天际般从此覆灭。后人对这一失败有过多种解释,而且往往从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甚至民族性上找出各种原因,却忽略了一些东西,比如技术装备。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渐强,其加强海上军事实力寻求制海权的步伐加快,而此时清王朝的海军装备建设却停滞不前。于是甲午海战中技术装备就出现了如下状况——
火炮射速相差五倍。中方除“广丙”、“广甲”号两艘舰外,其余的舰艇火炮都是一炮打出去,后面使劲拉,推回原位再射击,而日舰上的火炮都已经是速射炮了。这两种炮的射击速度相差多少?5倍!所以中国海军军舰上弹如雨下,而日军可在甲板上抽烟。甲午战争博物馆里有一面墙,是由靖远号军舰上的一块装甲复制的,上面布满弹眼。靖远号是北洋水师大型主力战舰,黄海海战中英勇作战被击中110弹;威海卫海战后期,“挂提督旗拼搏于前”,中弹甚多。此例亦可佐炮速之证。
黑火药不敌高温炸药。北洋水师的军舰被日军击中,连铁架子都在燃烧,人员死伤惨重。日本人后来用我们的定远号残骸修了一栋别墅,大门是该舰的装甲板。这个装甲板上有一个个弹洞,其中一个弹洞是小炮弹击中的,但周围的钢板都熔化了,说明日舰弹药是高温炸药。而当时北洋水师炮弹里装的是黑火药,和爆竹所用的火药是一类,爆炸威力有限,达不到那么高的温度,不可能把钢板熔化掉。据说,日军使用的炸药是从法国来的,而当时中国和日本都得到了这种炸药,但中国没有使用。因为这种炸药太不稳定,哪怕轻轻一碰就会引起爆炸,最后挖一个坑把炸药全埋了。日本人却使用了。他们做了许多研究实验,也发生了死伤事故,最后找到了解决办法,形成有效战斗力。
甲午海战的那一页,已经永远翻过去了。当我写作此文时,正值官方媒体首次大规模向外界报道我战略核潜艇部队情况。抚今追昔,有如云泥。现在的中国,已经不仅仅是世界性经济大国,不但月产一舰,而且是具有第二次战略核打击能力的强有力国家。
在中国核潜艇浮出海面之际,仅以此虽零乱散落但不失真诚的小文,一祭中国海军不朽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