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难的天才
傅小石是傅抱石的大儿子,从小就聪颖过人。3岁时,参加了南昌举行的儿童健康、智力比赛。他面对陌生大人的提问,居然对答如流,从容自若,荣获了第二名。
傅抱石十分喜欢小石,从小就教他如何握笔、如何画画。有一次,傅抱石夫妇外出时,家里来了客人。父母回来后,小石告诉了他们。父亲问他是哪位客人,小石这才想起忘了问客人的姓名,可是他灵机一动,拿来一支空烟盒,然后翻转过来,在上面画出了客人的面容,居然画得挺像。父亲一眼就认出来了。
小石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后,勤奋学习绘画,曾经多次在全国专业杂志《版画》上发表过版画作品,成为学校的高材生。著名版画家江丰曾对傅抱石说:“你的儿子是个天才。”
小石的前景看似一片光明,但在19 5 7年,一场政治风暴突如其来,将他打成了“右派”,被送到北京双桥农场劳动改造。
知子莫若父,傅抱石怎么也不相信儿子会反党反社会主义。于是,他借着赴京为人民大会堂作画的机会,约来了小石。傅抱石看见小石骨瘦如柴,表情拘谨,心头不禁酸楚。他对小石说:“我已经同有关方面打过招呼,你以后可以常来,一则可以看我画画,二则可以给我当当助手。记住,不管什么时候,画画是不能丢掉的。”傅抱石倾注了他全部的父爱,一直支持和鼓励着儿子,使傅小石面对命运的打击,不气馁,不屈服。父亲的关怀,使小石增强了继续作画的信心。他白天勤勤恳恳地劳动,晚上则通宵达旦地作画。自己的勤奋,加上父亲的悉心指导,小石倾注了7年的心血,完成了美术理论专著《图案设计新探》。著名画家黄永玉看了之后,非常欣赏,说:“我认为这本书至少可以用五国文字出版。”但是,傅小石的灾难还没有结束。在蒙冤期间,又遇到了车祸,造成跛足;1979年,终于平反昭雪了,却乐极生悲,中风倒地,致使右半身偏瘫。即使在右半身偏瘫时,傅小石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顽强地同命运抗争,锻炼用左手写字绘画。当他的“左笔画”在首都和香港展出时,看到那一幅幅纵横不羁、峻丽飘逸的画作,人们很难相信竟是出自一位右半身偏瘫的残疾人之手。
点评:面对一连串的磨难,傅小石没有屈服,坚持在艺术道路上摸爬滚打,终于成为艺术上的一个巨人。这种精神值得钦佩,这与傅抱石的关心、支持、鼓励是分不开的。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磨难和挫折。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挫折时丧失了勇气和决心。一旦向挫折妥协,就有可能永远站不起来了。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决心,并不是说说就可以有的,要从小就开始锻炼孩子如何应对困难,才能磨炼出来。所以,家长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从小经受一些小的挫折,让孩子在困难中学会坚强,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破除古法,自立新法
傅抱石认为:学习绘画,贵在有新意,要敢于破除古法,自立新法,才能创出自己的风格。他不但自己这么做,也教育儿子要这样做。
有一天,傅抱石拿出自己画的一幅画,问孩子们:“你们看看,这幅画像什么?”小石和二石侧着头,仔细看着。只见那幅画,线条粗犷而灵动,墨块浓淡相间、节奏跳跃,构成了雄浑的群山、苍莽的树林、淙淙流淌的溪水,以及飞流直下的瀑布。孩子们看了半天,才小心翼翼地说:“像群山、树丛,还有溪水、瀑布……对,画的是四川的山水!”
“嗯!不错。”傅抱石对儿子的鉴赏力表示赞赏,“正是在像与不像之间,但这千真万确是四川的山水!”
傅抱石的夫人曾读过美专艺术科,对中国画技法是相当熟悉的,但她看了丈夫的这幅画,发现他的笔法在传统的技法中是找不到的,不禁疑惑地问:“这是些什么线条呀?”
傅抱石带着一种创新的喜悦,高兴地回答:“它不属于任何一种传统技法。我们姑且叫它‘散锋乱笔’吧!”他话锋一转,对儿子说道:“其实,山水画的基本任务就是畅写山水的神情,而不是单纯的诉诸于视觉的客观描写。”
傅小石完全吸收了父亲的这种思想,他将自己澎湃的激情尽情挥洒于笔端,将中国和西方艺术融为一体,探索出了一套独具一格的“没骨人物画法”。当他右半身偏瘫后,又独创了“左笔画”,享誉海内外。
点评:傅抱石和傅小石都创造出了前人没有的画法,并且取得了成功。可见,创新精神对一个人的成才是非常重要的。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呢?第一,相信孩子有很大潜能,不说孩子笨;第二,“发明千千万万,起点一个问”,要鼓励孩子多提问题,推动孩子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去探求真理;第三,不要把现成结论交给孩子,鼓励孩子自己得出结论,且时时注意开发其思维中的“自我产品”,从而逐步掌握创新的本领。
人物简介
傅抱石(1904年—1965年):
中国画家,美术史论家。江西新余人。早年留学日本,学习东方美术史、工艺美术、雕塑,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画院院长等职。擅长山水、人物,在传统基础上融合中西画法,并师法自然,崇尚革新。作品笔墨豪放潇洒,淋漓酣畅,情感强烈、真挚,画风雄健。代表作有《潇潇暮雨》、《九歌》、《江山如此多娇》(与关山月合作)等。亦长于书法、篆刻,长期从事中国美术史论的研究,著述丰富。
傅小石是傅抱石的大儿子,从小就聪颖过人。3岁时,参加了南昌举行的儿童健康、智力比赛。他面对陌生大人的提问,居然对答如流,从容自若,荣获了第二名。
傅抱石十分喜欢小石,从小就教他如何握笔、如何画画。有一次,傅抱石夫妇外出时,家里来了客人。父母回来后,小石告诉了他们。父亲问他是哪位客人,小石这才想起忘了问客人的姓名,可是他灵机一动,拿来一支空烟盒,然后翻转过来,在上面画出了客人的面容,居然画得挺像。父亲一眼就认出来了。
小石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后,勤奋学习绘画,曾经多次在全国专业杂志《版画》上发表过版画作品,成为学校的高材生。著名版画家江丰曾对傅抱石说:“你的儿子是个天才。”
小石的前景看似一片光明,但在19 5 7年,一场政治风暴突如其来,将他打成了“右派”,被送到北京双桥农场劳动改造。
知子莫若父,傅抱石怎么也不相信儿子会反党反社会主义。于是,他借着赴京为人民大会堂作画的机会,约来了小石。傅抱石看见小石骨瘦如柴,表情拘谨,心头不禁酸楚。他对小石说:“我已经同有关方面打过招呼,你以后可以常来,一则可以看我画画,二则可以给我当当助手。记住,不管什么时候,画画是不能丢掉的。”傅抱石倾注了他全部的父爱,一直支持和鼓励着儿子,使傅小石面对命运的打击,不气馁,不屈服。父亲的关怀,使小石增强了继续作画的信心。他白天勤勤恳恳地劳动,晚上则通宵达旦地作画。自己的勤奋,加上父亲的悉心指导,小石倾注了7年的心血,完成了美术理论专著《图案设计新探》。著名画家黄永玉看了之后,非常欣赏,说:“我认为这本书至少可以用五国文字出版。”但是,傅小石的灾难还没有结束。在蒙冤期间,又遇到了车祸,造成跛足;1979年,终于平反昭雪了,却乐极生悲,中风倒地,致使右半身偏瘫。即使在右半身偏瘫时,傅小石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顽强地同命运抗争,锻炼用左手写字绘画。当他的“左笔画”在首都和香港展出时,看到那一幅幅纵横不羁、峻丽飘逸的画作,人们很难相信竟是出自一位右半身偏瘫的残疾人之手。
点评:面对一连串的磨难,傅小石没有屈服,坚持在艺术道路上摸爬滚打,终于成为艺术上的一个巨人。这种精神值得钦佩,这与傅抱石的关心、支持、鼓励是分不开的。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磨难和挫折。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挫折时丧失了勇气和决心。一旦向挫折妥协,就有可能永远站不起来了。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决心,并不是说说就可以有的,要从小就开始锻炼孩子如何应对困难,才能磨炼出来。所以,家长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从小经受一些小的挫折,让孩子在困难中学会坚强,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破除古法,自立新法
傅抱石认为:学习绘画,贵在有新意,要敢于破除古法,自立新法,才能创出自己的风格。他不但自己这么做,也教育儿子要这样做。
有一天,傅抱石拿出自己画的一幅画,问孩子们:“你们看看,这幅画像什么?”小石和二石侧着头,仔细看着。只见那幅画,线条粗犷而灵动,墨块浓淡相间、节奏跳跃,构成了雄浑的群山、苍莽的树林、淙淙流淌的溪水,以及飞流直下的瀑布。孩子们看了半天,才小心翼翼地说:“像群山、树丛,还有溪水、瀑布……对,画的是四川的山水!”
“嗯!不错。”傅抱石对儿子的鉴赏力表示赞赏,“正是在像与不像之间,但这千真万确是四川的山水!”
傅抱石的夫人曾读过美专艺术科,对中国画技法是相当熟悉的,但她看了丈夫的这幅画,发现他的笔法在传统的技法中是找不到的,不禁疑惑地问:“这是些什么线条呀?”
傅抱石带着一种创新的喜悦,高兴地回答:“它不属于任何一种传统技法。我们姑且叫它‘散锋乱笔’吧!”他话锋一转,对儿子说道:“其实,山水画的基本任务就是畅写山水的神情,而不是单纯的诉诸于视觉的客观描写。”
傅小石完全吸收了父亲的这种思想,他将自己澎湃的激情尽情挥洒于笔端,将中国和西方艺术融为一体,探索出了一套独具一格的“没骨人物画法”。当他右半身偏瘫后,又独创了“左笔画”,享誉海内外。
点评:傅抱石和傅小石都创造出了前人没有的画法,并且取得了成功。可见,创新精神对一个人的成才是非常重要的。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呢?第一,相信孩子有很大潜能,不说孩子笨;第二,“发明千千万万,起点一个问”,要鼓励孩子多提问题,推动孩子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去探求真理;第三,不要把现成结论交给孩子,鼓励孩子自己得出结论,且时时注意开发其思维中的“自我产品”,从而逐步掌握创新的本领。
人物简介
傅抱石(1904年—1965年):
中国画家,美术史论家。江西新余人。早年留学日本,学习东方美术史、工艺美术、雕塑,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画院院长等职。擅长山水、人物,在传统基础上融合中西画法,并师法自然,崇尚革新。作品笔墨豪放潇洒,淋漓酣畅,情感强烈、真挚,画风雄健。代表作有《潇潇暮雨》、《九歌》、《江山如此多娇》(与关山月合作)等。亦长于书法、篆刻,长期从事中国美术史论的研究,著述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