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要遵从国际化与本土化、科学性与实用性、整体性与阶段性、规范化与特色化相结合的理念。本文通过人才供需调研、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分段式人才培养目标与相应的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不重复不断层、有衔接有提升。同时,提出教学条件要求、教学模式和教学实施建议。
  关键词:旅游管理;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590-4;G71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30101029);广州高职教育综合改革攻关项目“广州市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研究与实践”(01);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重点科研平台培育项目(2009Y04PY)。

引言


  专业教学标准是规范专业建设、专业教学以及专业评估的纲领性文件,它既是职业院校设置专业、建立课程体系、实施教学的规范性文件,也是教育行政部门检查和评估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同时还是学生选择专业以及用人单位选聘毕业生的重要参考。教育部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明确指出,开发国家、省、校三级专业教学标准,健全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由于专业、教育层次和培养模式的不同,其专业教学标准的内容及开发要求也有所不同。旅游管理专业是职业院校中量大面广的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是近年推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探讨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理念


  (一)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
  国际化是新时代赋予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水准,应该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开发理念和开发技术,其职业能力及课程设置应与发达国家标准接轨,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应通晓国际规则、掌握国际通用技术,能胜任国际企业岗位。
  同时,职业教育主要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适应和充分考虑本国、本地社会经济及行业企业的特点,要深入分析本土人才供求状况,制定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本土化的专业教学标准。
  (二)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行业企业发展趋势,适应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职业和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深入分析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将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将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充分体现教学标准的科学性。
  同时,专业教学标准要有前瞻性和实用性,作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专业教学标准必须管用,中高职衔接的学制一般为5年,其专业教学标准应该至少适用5年。因此,为确保其实用性,开发专业教学标准时,要有前瞻性,要充分预测5年后行业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
  (三)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要实现中高职的有机衔接必须对专业教学标准进行整体设计,按照整体性思路制定中高职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标准,设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设置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确保中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
  同时,为充分发挥中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优势,提高中高职衔接的可操作性,考虑到目前职业院校在开展中高职衔接时普遍采用三二分段培养,开发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应在整体性设计前提下,还应该针对中职学段和高职学段设定各自阶段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体现阶段性特色。
  (四)规范化与特色化相结合
  专业教学标准的文字表达要准确、规范,层次要清晰,逻辑要严密,技术要求和文本格式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明确规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以及专业核心课程,有原则性和规范性。
  同时,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各院校教育资源的不同,作为国家层面或省域层面的专业教学标准,应该在规范化和原则性前提下,保留一定的灵活性,留下一些空间给各职业院校“自由发挥”,课程设置不宜安排得太满,要允许各院校根据本区域和本院校特点对其进行调整和补充,体现专业教学标准的特色化。

二、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主要流程


  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由中高院校教师和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合作开发,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其开发流程包括人才供需调研、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分析、标准文本編制及审核论证等环节,分别由不同的主体来承担,形成相应的工作报告与报表,具体流程详见图1[1]。

  (一)通过人才供需调研确定专业定位
  职业教育应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教学标准开发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开展扎实有效的专业人才供需调研,由中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行业人员合作。本文调研了广东省内62家旅游企业和16家职业院校,分析了本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人才供求特征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特征,剖析了旅游专业的职业岗位群(3类6级21个岗位)及其层级关系,总结了旅游职业岗位群及职业生涯发展规律,详见表1。
  根据调研结果确定本专业定位,定位应立足于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能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也可满足区域社会和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同时,根据中职、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异同,处理好中高职旅游专业培养定位的差异性与衔接性。
  (二)通过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   工作任务分析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最关键性的工作,主要由行业企业人员以头脑风暴方式进行,形成的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表既是阶段性成果又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主要基础材料。本专业先后组织10余名旅游企业专家召开2场工作任务分析会,针对旅游专业中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分析得出68项典型工作任务。
  随后,组织课程专家对这些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剖析、分类或归并,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围绕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目标,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将其转换为相关专业课程,建立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通过职业能力分析组织课程内容

  中高职院校通过职业能力的分析和归并,组织序化相应的课程内容,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和态度)与教学载体(项目内容)、考核项目与要求、建议学时数等内容[2]。要将职业能力标准与课程标准有机对接,课程内容体现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同时,根据中职、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要求和认知规律的不同,选择安排适应的课程内容,有效处理课程内容的衔接。如果在导游业务课程中,中职侧重对导游词的运用与讲解,高职则增加导游词的创作。

三、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主要内容


  (一)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学标准开发中的顶层设计部分,它界定了人才培养的总要求,其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具体应根据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及中高职院校的具体要求进行界定,既要有满足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又要有适应中职和高职各自分段的分段目标。
  职业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时,要充分理解和领会国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精神,结合区域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要求,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进行概括性描述。现阶段,对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总体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本专业培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综合职业能力,面向×××行业,从事×××等岗位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3]。具體到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面向的行业企业主要是旅行社、导游公司和景区景点等企业,从事的岗位主要是导游、计调、销售和客服等服务及管理类工作。
  分段培养目标则是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下进行细化和具体表述,需要对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具体描述,它既要与国家和专业的总体目标协调一致,又要体现中职、高职的层次性,处理好中高职的区别和衔接关系。据此,中职学段的培养目标可表述为:“本专业培养面向×××等行业企业,能从事×××等岗位工作,具备×××等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能力,在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初中级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学段的培养目标可表述为:“本专业培养面向×××等行业企业,能从事×××等岗位工作,具备×××等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中高级复合型、发展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具体到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中职学段目标主要是从事客服、销售和导游等3类岗位,其职业能力偏重于生产和服务,其人才层次主要是初级和中级。高职学段的目标则主要从事计调、客服、销售和导游等4类岗位,职业能力也相应提升,除生产服务能力外,还强调经营管理能力,人才层次也提升到中级和高级[4]。
  2.确定人才规格
  人才规格是指专业工作岗位对所培养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以职业生涯路径和就业范围中的岗位及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可从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两个维度,分中职和高职两学段进行描述。以高职学段为例,其专业技能包括:熟悉交流沟通方法和技巧,能运用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与沟通,能熟练运用汉语撰写旅游应用文;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阅读常用的英语旅游应用文体,运用比较熟练的英语开展旅游服务工作;熟悉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基本掌握个人管理、团队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方法与技能;熟悉国内各地旅游资源,了解酒店和餐饮知识,具有熟练的导游技巧,能胜任各类团队的全陪、地陪导游工作;熟悉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客源国的旅游资源及社会概况,英语表达能力较强,熟悉领队服务程序和质量标准,能承担领队服务工作;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能熟练掌握客服、销售、计调等各项业务流程和工作方法,具备较强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销售和团队操作能力,以及旅行社门店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了解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能够规范收款和开具票据,掌握成本核算方法并能阅读财务报表;熟悉导游词创作的方法与技巧,能针对不同的游客、不同的旅游景观创作适用的导游词并进行生动的讲解;了解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信息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方法,至少能熟练运用旅行社信息管理系统开展业务操作,熟悉在线销售和旅游网络操作;熟悉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对市场进行调研分析,确定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能编制旅游销售策划书并有效开展产品销售;熟练掌握景区接待、景点讲解、门票销售、商业服务等知识和技能,能设计景区游览线路,策划旅游开发方案,并具备景区环境管理等能力[4]。
  (二)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是专业教学标准的核心,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以及相互衔接的课程内容是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的必然要求。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按照中职学段三年、高职学段两年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每学段的课程由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细分必修课、选修课)和专业课程模块(细分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共同构成教学标准的课程体系,详见图2。   专业课程分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两大类,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是针对职业岗位(群)共同需要的职业能力所设置的课程,是对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的课程,它主要根据工作过程即工作任务的活动水平或重要程度进行设置,都是必修课程。本专业中职学段设置了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广东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法规、导游业务、景点讲解、旅游概论、旅游服务礼仪等7门专业核心课程,高职学段设置了管理学基础与实务、旅行社经营管理、领队实务、导游词创作与讲解、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实用英语、旅游市场营销等7门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内容组织时要重点关注以下因素: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建立课程与能力的对接关系;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中高职课程的延续性和衔接性,同类课程的层次性,避免中职、高职课程的重复;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相结合,将X证书课程有机融入课程体系。
  (三)教学基本条件
  1.师资条件
  从中职和高职两个层次,就专业教师规模、资格和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概括性说明。以高职为例,师生比不低于1∶20(其中,专任教师的师生比不低于1∶30),专任教师必须具备旅游类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具备高校教师从业资格,中级及以上职称者不低于60%,专业带头人必须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旅游行业发展需要,熟悉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能积极开展教研教改和科研活动。专任教师应具有旅游行业或相关职业资格/职称证书,“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低于60%。
  2.实训实习条件
  配备一定数量和规模的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室至少应有导游实训室、旅行社实训室、茶艺实训室、礼仪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等。校外实训基地至少包括国际旅行社、4A级以上景区、4星级以上酒店各2家。
  (四)教学实施要求
  1.教学要求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内容需要,积极实施任务驱动式的项目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各种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校内外实训设施,采用直观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4]。
  2.教学评价
  实施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充分吸收家长、行业企业参与,实施校内校外评价相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与学业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关注知识在实践中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5]。要积极尝试免修、以证代考、以赛代考等第三方式评价模式。如参加导游员资格考试且成績合格者,其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法规等相关课程可免修或直接计优秀分值。
  3.教学管理

  要适应中高职衔接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健全选修、免修、学分积累转换制度以及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完善学校和二级院系教学管理制度与机制建设,规范对课程标准、教材、授课计划、考试测试方案等教学文件的管理[5]。

四、结语


  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正在加快完善由中职、高职和本科层次协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主要模式,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要由中高职业院校教师、旅游行业企业人员协同合作,通过全面的人才供求调研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分析,本着一体化设计、分段培养的思路,进行中职、高职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从而确立相对区别又相互衔接的培养目标、规格、课程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施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海东,杜怡萍.中高职衔接标准建设新视野:从需求到供给[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7-18.
  [2] 夏学文.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3):43-45.
  [3]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室.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编制培训资料汇编[Z].2014.
  [4] 郭盛晖,曾兰君,吴源.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115-121.
  [5]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旅游大类[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1-7.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AISAS模型作为理论基础,结合对江苏某高校330名同学的调查数据,从“引起注意”“产生兴趣”“信息搜索”“购买行动”“与人分享”5个环节来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生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应策略。  关键词:AISAS模型;高校学生;旅游需求;短假期  中图分类号:F592;F274 文献标识码:A引言  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在学年内除了寒暑假外,还有国庆节、端午节、中秋节、劳动节、清明
摘 要:美食形象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意义重大。从游客视角出发,以南京夫子庙美食街作为研究案例地,采用质性分析与量化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游客感知的美食形象进行了尝试性探讨。研究发现:①游客感知的南京夫子庙美食形象分为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两大方面;②美食认知形象由美食吸引力、美食品质、美食文化3个维度构成;③在美食形象中,美食文化得分最高,美食吸引力、美食情感次之,美食品质得分最低。此外,文
摘 要: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将旅游和教育相结合的新型综合实践活动,对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纵观现阶段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状况,发现研学旅行相关的人才较为欠缺,因此需要对研学旅行所需要的人才进行分析,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师资体系、校企合作4个方面着手,探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关键词:研学旅行;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F590-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
摘 要:以旅游业为出发点,通过对国内外“地方意义”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了“地方意义”的重点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现有文献较多关注其中的一方面,而未对这几个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出详细解释。因此本文从国内外影响因子较强的期刊中选择与“地方意义”这一主题相关的文章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旨在挖掘“地方意义”这一主题词所蕴含内在脉络以及其与旅游业的关系,为旅游体系的丰富与完善做出理论参考。  关键词:地方
摘 要:当前广西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市场需求旺盛,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内涵、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效益一般等问题。通过分析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扶持、创新发展、培育龙头企业、数字转型4个方面的创新对策,实现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创新;广西  中图分类
摘 要: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底蕴与资源都较丰富,本文选择从乡村文化生态着手,将其与旅游业进行融合,将充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与乡村建设。文章对推动乡村文化生态与旅游融合的必要性进行概括,然后提出建设民族特色的旅游小镇、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民族庆典、探索与发展民族创意产业、挖掘民族优秀的文化元素、推动民族乡旅文化融合创新的建议,以期为促进乡旅景观融合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旅游城市化;文化生态;景观设计;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文旅融合正成为当今旅游业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泸州市在全力建设“强化文旅融合高质量推进天府旅游名县”。纳溪区白节镇大旺竹海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颇具地方特色的竹文化为纳溪区文旅融合的打造增添了新名片。本文运用游客满意度理论,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结果来测评纳溪区白节镇大旺竹海文化旅游的游客满意度,希望能为当地文旅融合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文旅融合;游客满意度;
摘 要:“十四五”初期国内旅游产业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分析当前旅游消费特点,提出国内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即加强文旅融合、重视青年群体旅游消费、加强网络口碑营销、持续推广云旅游。  关键词:“十四五”初期;文旅融合;消费特点;云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引言  2021年,正值“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促进旅游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