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抓“着迷”,促朗读,抓“迷恋”,促想象,抓“痴迷”,促延伸。巧扣三个近义词导读文本,效果好。【关键词】导读 近义词 想象 延伸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研究非常入迷的故事,激励学生从小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文章在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别用上了“着迷”“迷恋”“痴迷”这三个近义词,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由浅入深地向读者展示了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程度,教学时,我紧扣这三个近义词进行导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抓“着迷”,促朗读
课文的第二段( 2—10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紧紧围绕“着迷”二字,通过两件事生动地说明了法布尔从小对昆虫“入迷”的程度。教学时,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从整体上感知法布尔的“着迷”。接下来,让学生围绕“着迷”,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内容具体写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边读边划,并在旁边作批注,写写自己的体会,写完和同桌交流,然后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最后组织全班展示交流。学生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体会、交流,深切地体会到纺织娘惹人喜爱,它那动听的“歌声”对法布尔产生了无形的诱惑,激发了法布尔探究的精神。放鸭时观察到的漂亮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给法布尔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放在”“包上”“打算”“好好欣赏”等词句足以看出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珍爱。
为了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进一步深切体会出小法布尔“着迷”的程度之深,我还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了以下对话:父亲:“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快给我扔了!”母亲也在一旁厉声责备:“拣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学生声情并茂的表演,把法布尔面对父母厉声的责骂依然对昆虫很迷恋的执着精神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并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心上。
二、抓“迷恋”,促想象
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学生刚才朗读和表演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次齐读这句话:“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师: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出法布尔被父母厉声责骂后,他又是怎样做的吗?(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情感的火花在闪现。)生甲:等父母刚走,法布尔又把那些小宝贝从垃圾堆里拣回来,嘴里还说“小宝贝,吓着你了吧。”然后像揣孩子似的揣在怀里。生乙:在法布尔的帽子里,在他的枕头下,甚至是被窝里,都藏着许多小虫子,父母看不见时,他就偷偷拿出来欣赏。生丙:法布尔以后放鸭子时,仍然兴致勃勃地拣那些没用的“玩意”,拣得更多了,有一次他的小手真的被小虫子螫了,但他毫不在意。生丁:法布尔观察昆虫,常常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师小结:是啊,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但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三、抓“痴迷”,促延伸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法布尔研究昆虫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并且把研究昆虫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仅靠书上的介绍是远远达不到说服力的。于是,我紧扣“痴迷”,让学生搜集了有关法布尔的资料:“他对昆虫成年累月的观察、研究,在昆虫学上的一些新发现,都是他通过长期观察才得出来的。据统计:他研究土蜂,用了2年;研究一种蓝黑色甲虫——地胆,花了20年;研究隧蜂,前后经过了30年;研究蜣螂竟用了40年!在他56岁时,攒了点钱买了一块荒地。他便搬到那里去住,整天都跟昆虫打交道。他说:“我收获的不是谷物,而是大自然的秘密!”“在长期观察研究的基础上,他用毕生的精力写出了巨著《昆虫记》。这部书一共十卷,第一卷在1878年出版,而后一卷是在他87岁时(1910年)出版。87岁时,他已两眼昏花,看不清东西,但仍坚持要写《昆虫记》第十一卷。在逝世前,他说的是这样一句感人肺腑的话:“我要做的事情还有太多太多!”通过对法布尔事迹的补充介绍,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他们深深地懂得:一个人只有执着地追求,才能在他从事的事业中取得辉煌的成就。
四、抓渗透,悟写法
课文学完了,我让学生讨论一下文中哪儿写得好,为什么。我只略作点拨,并不明说文章的写作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领悟、理解。 比如第一节有几句是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下文作了铺垫,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周围的环境。我故意说文章的第一节环境描写太多余了,可以删掉。学生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大家各抒己见,在激烈的争辩中越辩越明,感悟到文章的环境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方州.科学知识全知道[M].华语教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新沂市双塘镇中心小学)
编辑/杨俊飞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研究非常入迷的故事,激励学生从小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文章在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别用上了“着迷”“迷恋”“痴迷”这三个近义词,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由浅入深地向读者展示了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程度,教学时,我紧扣这三个近义词进行导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抓“着迷”,促朗读
课文的第二段( 2—10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紧紧围绕“着迷”二字,通过两件事生动地说明了法布尔从小对昆虫“入迷”的程度。教学时,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从整体上感知法布尔的“着迷”。接下来,让学生围绕“着迷”,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内容具体写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边读边划,并在旁边作批注,写写自己的体会,写完和同桌交流,然后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最后组织全班展示交流。学生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体会、交流,深切地体会到纺织娘惹人喜爱,它那动听的“歌声”对法布尔产生了无形的诱惑,激发了法布尔探究的精神。放鸭时观察到的漂亮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给法布尔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放在”“包上”“打算”“好好欣赏”等词句足以看出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珍爱。
为了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进一步深切体会出小法布尔“着迷”的程度之深,我还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了以下对话:父亲:“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快给我扔了!”母亲也在一旁厉声责备:“拣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学生声情并茂的表演,把法布尔面对父母厉声的责骂依然对昆虫很迷恋的执着精神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并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心上。
二、抓“迷恋”,促想象
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学生刚才朗读和表演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次齐读这句话:“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师: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出法布尔被父母厉声责骂后,他又是怎样做的吗?(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情感的火花在闪现。)生甲:等父母刚走,法布尔又把那些小宝贝从垃圾堆里拣回来,嘴里还说“小宝贝,吓着你了吧。”然后像揣孩子似的揣在怀里。生乙:在法布尔的帽子里,在他的枕头下,甚至是被窝里,都藏着许多小虫子,父母看不见时,他就偷偷拿出来欣赏。生丙:法布尔以后放鸭子时,仍然兴致勃勃地拣那些没用的“玩意”,拣得更多了,有一次他的小手真的被小虫子螫了,但他毫不在意。生丁:法布尔观察昆虫,常常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师小结:是啊,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但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三、抓“痴迷”,促延伸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法布尔研究昆虫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并且把研究昆虫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仅靠书上的介绍是远远达不到说服力的。于是,我紧扣“痴迷”,让学生搜集了有关法布尔的资料:“他对昆虫成年累月的观察、研究,在昆虫学上的一些新发现,都是他通过长期观察才得出来的。据统计:他研究土蜂,用了2年;研究一种蓝黑色甲虫——地胆,花了20年;研究隧蜂,前后经过了30年;研究蜣螂竟用了40年!在他56岁时,攒了点钱买了一块荒地。他便搬到那里去住,整天都跟昆虫打交道。他说:“我收获的不是谷物,而是大自然的秘密!”“在长期观察研究的基础上,他用毕生的精力写出了巨著《昆虫记》。这部书一共十卷,第一卷在1878年出版,而后一卷是在他87岁时(1910年)出版。87岁时,他已两眼昏花,看不清东西,但仍坚持要写《昆虫记》第十一卷。在逝世前,他说的是这样一句感人肺腑的话:“我要做的事情还有太多太多!”通过对法布尔事迹的补充介绍,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他们深深地懂得:一个人只有执着地追求,才能在他从事的事业中取得辉煌的成就。
四、抓渗透,悟写法
课文学完了,我让学生讨论一下文中哪儿写得好,为什么。我只略作点拨,并不明说文章的写作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领悟、理解。 比如第一节有几句是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下文作了铺垫,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周围的环境。我故意说文章的第一节环境描写太多余了,可以删掉。学生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大家各抒己见,在激烈的争辩中越辩越明,感悟到文章的环境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方州.科学知识全知道[M].华语教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新沂市双塘镇中心小学)
编辑/杨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