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03-01
1 2012年试卷评析
1.1 试题基本情况
2012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依照《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考纲》的要求,关注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试卷中没有出现偏题、难题和怪题。
试题立足课本,面向全体学生,突出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体现基础性。重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解能力,特别关注时政热点问题。重视创设问题情景,尝试和探索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查的方法和途径, 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2 考点内容比例(与11年对比)(如表1)
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比例58:42(11年61:39),变化不大,符合考纲要求。现代史比例偏大,是对去年近代史比例偏大的一种常态纠偏。
1.3 题型结构与分值
1.3.1 题型不变。全卷分单选题与非选择题两大题,共27小题。1-25小题为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75分。26、27小题为非选择题,共25分。与前四年一致。
1.3.2 难度持平。试题的难易搭配2:8,总体较去年容易。①选择题5:1,题目原创题性较强,也有很多的山寨题,但难度比去年小得多。难度较大的有:第4、5、8、13、14、16、19、22题。特别是第14题最容易出错。②非选择题总体较去年容易:26题注重考查时政热点:以“人民日报”社论来勾勒当代中国的历史变迁,考查“科学发展观”,考查分析理解、归纳总结、语言表达、学以致用。27题紧扣“经济全球化”的热点话题,由吉利与沃尔沃“联姻”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全球化,注重考查材料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评价和语言表达。
1.4 试题基本特征
1.4.1 重视对基本知识的考查, 面向全体学生
试题考查的都是课程标准中、课本中的基本、主干知识。重点考查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理论和历史认识,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的最基本的理解和阐释,没有偏、难、繁的内容,有效地控制了难度,面向了全体学生。
从全卷来看,试题从知识、能力和认识几个方面展开,强调准确记忆、正确理解,重视对基础知识和问题的学习与理解。
1.4.2 命题出现新的动向
原创命题增多,图表份量加重,题型搭配突破,试卷中有图片14张,有标徽、古玩、新闻照片、历史遗址、想象图、表格等,數量创历年之最。最具原创性的题目有:4、8、9、11、12、13、14、16、17、19、21、24、25。其余多山寨题。在题型设计上,组合选择增多到4道(前年1道,去年3道)。两道综合题都是材料分析题(以往还有主题式问答题)。
1.4.3 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
试题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结合,让历史有了活力。如第3小题结合“中国银行的行徽”的外观设计考查中国古代的钱币;如第7小题结合“今年的春晚的相声节目”考查“四大名著成书的时间”;如第11小题结合共青团90周年考查“五四运动”,如第13小题结合“尼克松访华40周年”考查“中美关系的发展”;如第15小题结合“土地改革完成60周年”考查“中国粮食生产增长率提高的原因”;如第17小题结合“泰坦尔克号”沉没100周年考查“哥伦布发现美洲”;如第26题结合“一五计划”完成55周年,结合时政焦点落实“科学发展观”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的历程”,点考查一五计划、大跃进、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点内容,融历史知识、思想教育于一体;又如第27题紧扣“经济全球化话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面对全球化中国 的主张和做法,还考查学生对全球化的认识。这一切都体现了时代性,充分展示了历史学科的现实价值和魅力所在。
1.4.4 注重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评价能力
如第26小题的第4问,“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第27小题的第4问“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题目设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既能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进行情感教育,还可以使学生历史理论水平得到初步提升。
2 2013年备考建议
2.1 以“两标”为依据,以复习计划引领全程。
对照《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认真研究近三年中考内容,从而提炼2013年的考查重点。要落实知识的概念、相互的联系、主干知识的结构体系,以此夯实学生的基础。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全程复习计划。第一轮复习以《课标》为顺序,落实考点;第二轮复习以《大纲》为顺序,加强知识的整合,勾勒知识的内在联系,细析阶段特征。
2.2 加强主干知识(知识专题、主题)和历史概念的阐释,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历史主干知识是在历史教材中前后纵贯,是有知识体系的历史知识,涉及到中外历史的大事如政治、科技、教育、思想、经济、国际关系等。如何有效复习主干知识呢?一是强化看书储备一定量的史实,使基础得以升华。二是构建知识网络,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系统。
历史概念是教学的难点,要反复讲透。先要讲明概念的内容,再把概念牵涉的各种关系理顺,重在让学生理清逻辑关系,并引导学生动用要归纳、总结、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提高概念的认识能力。
2.3 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加强与社会现实的连接
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永远是命题的主旋律。备考中要从现实生活中的突出热点寻找切入口,如从中国神舟9、10号发射和辽宁号等重大科技成就,关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等和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以及三次科技革命;从当前的南海危机重点关注中国古代边疆巩固尤其是与郑和下西洋、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特别关注“走进海洋”专题可以联系新航路开辟以来各国对海洋的争夺;从钓鱼岛问题考查中日关系;从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的召开重点掌握中国共产党的91年辉煌的成就等。将这些社会焦点与历史联系组合,进行现实思考和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反思,可以有效的提高中考备课复习效率。
1 2012年试卷评析
1.1 试题基本情况
2012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依照《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考纲》的要求,关注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试卷中没有出现偏题、难题和怪题。
试题立足课本,面向全体学生,突出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体现基础性。重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解能力,特别关注时政热点问题。重视创设问题情景,尝试和探索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查的方法和途径, 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2 考点内容比例(与11年对比)(如表1)
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比例58:42(11年61:39),变化不大,符合考纲要求。现代史比例偏大,是对去年近代史比例偏大的一种常态纠偏。
1.3 题型结构与分值
1.3.1 题型不变。全卷分单选题与非选择题两大题,共27小题。1-25小题为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75分。26、27小题为非选择题,共25分。与前四年一致。
1.3.2 难度持平。试题的难易搭配2:8,总体较去年容易。①选择题5:1,题目原创题性较强,也有很多的山寨题,但难度比去年小得多。难度较大的有:第4、5、8、13、14、16、19、22题。特别是第14题最容易出错。②非选择题总体较去年容易:26题注重考查时政热点:以“人民日报”社论来勾勒当代中国的历史变迁,考查“科学发展观”,考查分析理解、归纳总结、语言表达、学以致用。27题紧扣“经济全球化”的热点话题,由吉利与沃尔沃“联姻”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全球化,注重考查材料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评价和语言表达。
1.4 试题基本特征
1.4.1 重视对基本知识的考查, 面向全体学生
试题考查的都是课程标准中、课本中的基本、主干知识。重点考查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理论和历史认识,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的最基本的理解和阐释,没有偏、难、繁的内容,有效地控制了难度,面向了全体学生。
从全卷来看,试题从知识、能力和认识几个方面展开,强调准确记忆、正确理解,重视对基础知识和问题的学习与理解。
1.4.2 命题出现新的动向
原创命题增多,图表份量加重,题型搭配突破,试卷中有图片14张,有标徽、古玩、新闻照片、历史遗址、想象图、表格等,數量创历年之最。最具原创性的题目有:4、8、9、11、12、13、14、16、17、19、21、24、25。其余多山寨题。在题型设计上,组合选择增多到4道(前年1道,去年3道)。两道综合题都是材料分析题(以往还有主题式问答题)。
1.4.3 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
试题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结合,让历史有了活力。如第3小题结合“中国银行的行徽”的外观设计考查中国古代的钱币;如第7小题结合“今年的春晚的相声节目”考查“四大名著成书的时间”;如第11小题结合共青团90周年考查“五四运动”,如第13小题结合“尼克松访华40周年”考查“中美关系的发展”;如第15小题结合“土地改革完成60周年”考查“中国粮食生产增长率提高的原因”;如第17小题结合“泰坦尔克号”沉没100周年考查“哥伦布发现美洲”;如第26题结合“一五计划”完成55周年,结合时政焦点落实“科学发展观”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的历程”,点考查一五计划、大跃进、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点内容,融历史知识、思想教育于一体;又如第27题紧扣“经济全球化话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面对全球化中国 的主张和做法,还考查学生对全球化的认识。这一切都体现了时代性,充分展示了历史学科的现实价值和魅力所在。
1.4.4 注重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评价能力
如第26小题的第4问,“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第27小题的第4问“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题目设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既能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进行情感教育,还可以使学生历史理论水平得到初步提升。
2 2013年备考建议
2.1 以“两标”为依据,以复习计划引领全程。
对照《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认真研究近三年中考内容,从而提炼2013年的考查重点。要落实知识的概念、相互的联系、主干知识的结构体系,以此夯实学生的基础。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全程复习计划。第一轮复习以《课标》为顺序,落实考点;第二轮复习以《大纲》为顺序,加强知识的整合,勾勒知识的内在联系,细析阶段特征。
2.2 加强主干知识(知识专题、主题)和历史概念的阐释,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历史主干知识是在历史教材中前后纵贯,是有知识体系的历史知识,涉及到中外历史的大事如政治、科技、教育、思想、经济、国际关系等。如何有效复习主干知识呢?一是强化看书储备一定量的史实,使基础得以升华。二是构建知识网络,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系统。
历史概念是教学的难点,要反复讲透。先要讲明概念的内容,再把概念牵涉的各种关系理顺,重在让学生理清逻辑关系,并引导学生动用要归纳、总结、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提高概念的认识能力。
2.3 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加强与社会现实的连接
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永远是命题的主旋律。备考中要从现实生活中的突出热点寻找切入口,如从中国神舟9、10号发射和辽宁号等重大科技成就,关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等和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以及三次科技革命;从当前的南海危机重点关注中国古代边疆巩固尤其是与郑和下西洋、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特别关注“走进海洋”专题可以联系新航路开辟以来各国对海洋的争夺;从钓鱼岛问题考查中日关系;从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的召开重点掌握中国共产党的91年辉煌的成就等。将这些社会焦点与历史联系组合,进行现实思考和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反思,可以有效的提高中考备课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