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涩的语言俏皮的解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k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学习兴趣就变得至关重要。在教学中,创设轻松自由的语言情境,能够使课堂更有吸引力,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学生对于历史年代、人物、事件的代入感和参与度都随之增强。
  一、当代语言情境与古代晦涩语言的对接
  在中学历史标准的内容理解中,有些语言文言性比较强,学生难以理解。这个时候可以创设一个现代的学生通俗易懂的语言情境和语言体系,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所谓换汤不换药,即使用现代语言情境解释,仍然需要忠于历史,回归史实。所以一是要运用现代语言情境通俗易懂的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二是要运用现代语言情境轻松幽默的特点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本课前半部分要求了解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初步认识并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禹建立夏王朝到夏桀,夏王朝被灭,汤建立商王朝到纣王时商朝走向尽头,周武王建立西周到周厉王周幽王。部落首领在朝代兴衰和更替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讲这些部落首领的时候,创设一个现代语言情境:部落首领代代相传,夏朝就像现代的一个大家族,总有先人祖先辛苦创业打拼,家族一直发展,走到最后,家族里出现了一位败家子,在他当家期间,不思进取,奢侈荒淫,最后家族彻底败落。这个语言情境就是现代的经商家族,这个家族就是夏朝,在这里将夏禹用现代语言表述为创业的先人,夏桀用现代语言转述为家族的败家子,整个现代语言情境和词汇对于初中生而言更容易理解也更有兴趣。并且这个情境可以循环使用,之后的商王朝和西周类比教学,甚至在整个中国古代史的每个朝代都可以循环使用。
  二、语言情境与人物扮演
  创设语言情境,学生是要跟随老师进入语言意境去理解历史,基本上以耳闻和想象为主。如果能够在设计中,加以人物扮演,“在语言中灌注情感,配以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不仅能够增加课堂的情境气氛,更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把耳闻想象变为“现实”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学效果应当更佳。
  例如:讲西周分封制,可以设计语言情境和人物扮演。老师为周天子,全班为周天子的国土,班里的同学一部分有重要身份,一部分是平民百姓。语言环境设置好之后,周天子开始人物扮演:我周天子现如今坐拥天下,我要让我的天下安稳平定,我想了个好办法。我要让我的亲戚和大臣帮我管理天下,那么李同学,作为我的亲戚,我就分封你为燕王,燕附近土地和人民都归你管理,为方便你管理,在你范围内你可以再分封,要替我管理好他们啊!姜同学,作为我的肱股之臣,自然也是要封王的,我就封你为齐王,附近的土地和人民也归你管,也可以再分封,要维持地区的稳定啊……作为周天子,我现在给了你们这么多权利,不仅是要谢恩于我,你们是不是要给我回报,好,那从今天起,你们各个诸侯王都要向我周天子定期献上贡物,你们所管辖地区的土特产最起码都得给我每年送来,另外,必须服从我的调兵,一旦我有危险,烽火一燃,就要带兵前来护我。这段语言和人物扮演,全班同学身在其中,这个语言情境和人物扮演,融入了分封制的目的、依据、对象、内容以及周天子和诸侯的互相权利和义务,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更使课堂更加轻松有趣。
  三、语言情境的情感传送
  历史教师使用规范恰当的教学语言,使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语言,使用文学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有利于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尤其是愛国情感教育尤为重要,通过情景语言的设计和运用,充分发挥语言的情感渲染作用,能够更好的传送情感,达到情感教育要求。
  例如,在讲宋代的经济发展时,在基础史实的了解之上,可以进一步升华情感,通过丰富而有渲染力的语言讲述:在宋朝,那是一千年前的中国,夜晚,世界都是一片漆黑,唯有中国灯火辉煌,彻夜灿烂;城市,你现在所知道的世界大城市,什么伦敦,威尼斯等,当时人口不过一万,经济落后,而中国的大城市,开封,临安,人口有一百五十多万,熙熙攘攘,经济发达;当时的中国人,也是最会经商的,我们用泥土造出来的瓷器,轻轻松松就可以在世界上换来大量的金银珠宝……语言抑扬顿挫,在讲到中国的时候加重赞叹语气,学生可以在教师生动的语言情境中充分感知情感,以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语言情境,烘托渲染,升华情感,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知识,更能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身临其境去感知情感,从而形成对历史、社会和国家的正确认识。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其他文献
“后进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曾在认知失调理论中认为对“转化后进生”是一个教育影响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可根据现有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发展高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如下要求: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