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大软件商赶着推出自己的个性化平台,纷纷号称其引领了管理软件第三次浪潮。个性化与标准化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企业应该如何选择?
《2006年管理软件现状与趋势》报告指出:当前管理软件产业的主要矛盾为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与软件产品的标准化之间的矛盾。甚至,有这一矛盾的管理软件应用高达94.5%!
业界分析也指出,管理软件产品表现为平台化和模块化两极趋势,这一趋势强化了针对不同垂直市场层次的产品个性化和标准化双向发展,同时提高了个性化开发能力和标准化交付效率。
各大软件供应商赶着趟儿推出自己的个性化平台,虽然名称形形色色,各有千秋,但都纷纷号称自己引领了管理软件第三次革命浪潮。理论界针对管理软件个性化和标准化的分析争论也是众说纷纭。
那么,什么才算“个性化”?为什么要个性化?个性化是个不可抵挡的趋势?个性化与标准化是否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企业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软件产品?且听本期邀请到的三位专家顾问的精彩分析点评。
专家视点1:
“个性化”是在标准化和更先进的技术支撑,丰富的经过验证的行业管理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之上,来实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管理软件个性化之我见
■ 蔡颖
管理软件的灵活适合个性化是ERP的最高境界,综观商业管理软件的发展历史,无一不是在朝着这个境界逼近。
从软件技术的方面,主机,客户/服务,B/S的瘦客户端,主线平台技术等,力使软件从架构上适用灵活的个性化。
从编程的语言上,组件化,高配置,跨平台上也使得管理软件从屏幕和流程都可以随需而变。
业务上,我们从制造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也可以看到个性化的追求一直在孜孜不倦。如同制造业,就是从单件制造,批量制造,批量定制。
我们国内的管理软件的发展实际上也经历了从软件的自己个性化开发,到财务经销存的通用软件,管理软件行业化直到追求个性化。
我们现在提出个性化管理软件,必须清醒了解达到“个性化"的难度。这个“个性化"是在标准化和更先进的技术支撑,丰富的经过验证的行业管理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之上,来实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是可以适应未来发展的个性化。
如果我们在管理水平上分不清流程的优劣,在管理软件上,还没有实现客户基本的管理的功能(如一些管理公理),在软件技术(语言和架构)上还没有达游刃有余,个性化可能又是一个概念。但不管怎样,我们经过二十几年的信息化实践,已经在考虑软件的柔性化。并且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了。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软件要达到个性化是需要我们投入巨大的投入,无论在管理理论,企业文化,新技术的研究,行业客户的需求,还是我们软件业,管理界,咨询业使用的客户都需要共同努力。但一旦我们成功实现了某个行业软件的个性化,那么,回报也将是巨大的。
本文作者:蔡颖 APSS高级计划与排程协会 专家顾问
作者信箱:[email protected]
专家视点2:
个性化一定是基于一个成熟的标准化平台,而标准化可以不断吸取和容纳个性化软件高度提炼的共性部分成为标准应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线。
管理软件的个性化与否取决于客户
■ 叶开
管理软件市场历来跟从它的目标客户-企业的发展而变化的,似乎每一次的信息化诱导总是受到企业发展的抵制。我们的管理软件企业过于强调推广一些什么东西给我们的客户了,而客户的真正需求和发展趋势却是管理软件厂商所不关注的。
对于国内的企业,存在不同的因素,不仅仅是规模上的大型企业应用和中端、中低端应用市场。对于同一个规模市场,比如中端应用市场,由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体现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为管理软件的特殊性,它一定是体现企业的管理需求的,因此大型企业的管理可能还是在粗放型,而一个中小型企业的管理可能已经很精细化了,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好像这种言论似乎会推导出管理软件一定要个性化。不是的,对于应用简单的、规模大的而且还处于粗放型管理的企业,还是建议上标准管理软件,走过第一个过渡阶段;而经历过信息化洗礼或者管理已经进入精细化的企业,是可以从自己的管理需求出发,基于标准软件平台进行客户化,建立一个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个性化的管理系统。
就拿CRM软件来看,要成为最有效的,CRM应用软件必须与它们支持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所谓的个性化,落实到项目中就是客户化。客户化是将CRM软件符合业务流程的一种方法,但是实现并非轻松的事情。
大多数CRM应用软件会提供某种程度的满足流程需求或不变的、额外的功能,大多数软件通过内置的参数支持一程度的定制,这种基于参数的定制称为“配置”。一些企业特别是小的和不复杂的中小型企业,通过选择一个提供80%-90%新功能并且配置或改变它们的流程以符合软件的运行来获得合适的结果。这也是一种变通的妥协的个性化。
有更加独特或复杂业务流程的其他企业,即使在选择了好软件并进行配置之后,他们还需要通过客户化编程来扩展或修改软件以满足自己的要求。这种扩展和修改CRM应用软件的客户化软件编程称为“客户化”。
既然没有一个完全满足企业需求的CRM系统,那么基于部分满足的CRM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客户化是一个比较可取的实现之路。而更前一步的是,完全定制开发,但是完全定制开发由于没有一个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无论在时间周期和系统稳定性上都存在一定隐患。
客户化并非一味的按照企业的需求来开发,而是需要评估企业需求并进行高度提炼和匹配,有时候一些客户化的需求是可以基于已有的基础应用进行调配组合而实现,这需要外部顾问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来有效的识别。
我们要清晰的看到,那种更加量身定制的软件带来的利益包括对企业的业务流程的支持,但随之而来的代价是时间、努力和客户化软件编程以及支持它们的需求。
个性化并非管理软件的主流或者主要趋势,无论是标准化的有效应用和无限制的客户化开发,都是个性化途中所遇到的正反面情况。
对于整个管理软件应用市场,既需要标准化软件,也需要个性化软件,更核心的问题在于配套的服务。标准化软件,并非意味着没有服务,或者只有低劣的服务,反而越是标准化软件,越是需要专业化的服务,尤其是在行业应用中,基于标准化软件可以演绎很多经典的行业应用,在于一个标准化软件的标准模型,如何经过专业服务演绎为符合企业管理需求的应用。而只是一个粗糙的按照客户需求进行开发的个性化软件,如果没有专业化服务进行高度提炼管理需求,并通过专业服务部署到企业的业务中去,即使是软件开发的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再个性化,其体现的价值也是微乎其微,最多是一个企业熟悉的系统而不是有价值的系统。
个性化与标准化是没有冲突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个性化一定是基于一个成熟的标准化平台,而标准化可以不断的吸取和容纳个性化软件的高度提炼的共性的部分成为标准应用,二者不是存在一个泾渭分明的界线。在管理软件的发展历史中,一定是先有标准化,基于标准化基础不断吸纳企业应用的个性化应用经验,等积累到一定的共性在成为标准化软件的一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继续个性化,二者更多不是对立而是迭代螺旋上升。
本文作者:叶开汉拓咨询 独立顾问
作者信箱:[email protected]
专家视点3:
选择个性化软件还是标准化软件?企业管理者需要考虑如下关键因素:行业标杆、企业规模、运营核心、价值链上的应用领域、软件的成熟度、管理层作风。
软件个性化抑或标准化选择的考虑因素
■ 贾文玉
软件业最近几年一直在探讨软件个性化问题,国内外各大软件公司也高调提出管理软件的平台化,即管理软件向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的迁移,并声称这将能帮助用户降低总体拥有成本、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进而做到“随需应变”,一些软件公司也将这作为战略方向,不遗余力的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产品开发与市场建设。无论从技术发展角度还是市场策划角度,我们都可以理解软件业提出的“软件个性化”概念。实际上,这也不是新鲜事物。软件产品诞生起始,就是以个性化为特征的。而用户对于软件产品的期望,一定是越个性化越好。只是随着软件产品的越加成熟,用户需求更为清晰与标准,标准化软件逐步形成市场规模。
面对错综复杂的软件市场和产品,用户如何选择合适的软件产品?这是很多企业都面临的难题。个性化软件与标准化软件的选择,则是其中较为关键的抉择之一。基于AMT在信息化规划的经验,企业管理者需要考虑如下关键因素:行业标杆、企业规模、运营核心、价值链上的应用领域、软件的成熟度、管理层作风。
行业标杆:企业所处行业,总有一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标杆企业。这些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经验对于用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若标杆企业选择了个性化软件,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标准化软件难以满足需求,用户可以比较自己业务的复杂程度与标杆企业的复杂程度,判断是否需要采用个性化软件。外部参观、专家交流、与软件供应商沟通等方式,是了解标杆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常见方法。
企业规模:中小型企业业务与管理的信息化需求相对简单,通常可以选择通用的标准化软件;而对于大型企业,个性化需求则更为强烈些。
运营核心:不同企业的运营核心存在差异,产品研发、生产成本控制、渠道、客户维系等,均可以成为用户的运营核心点。对于运营核心领域,尤其需要关注软件产品的适用性,这类领域的软件,通常以个性化产品应用居多,也能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价值链上的应用领域:根据价值链划分,用户可能在采购、生产、销售、客户服务、财务、人力资源、行政等多个领域进行信息化建设。对于人力资源、财务等领域,通用性的软件产品居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是特别明显,而销售、客户服务等领域,因企业业务模式的差异,更体现出个性化需求。
软件成熟度:不同类型的管理软件,其成熟度也有差异。对于不太成熟的软件产品,企业可以更多从个性化角度进行产品定制,而成熟的软件标准化程度高,定制的可能性低、成本高。
管理层作风:企业的高层作风,也直接影响信息化产品的选择。对于相对节俭、对投资回报率要求苛刻的管理者,对价格的敏感性高,更偏好价格相对较低的个性化软件;而奢侈型高层管理者,有时会忽略适用原则,偏好功能强大、价格昂贵的复杂的软件产品,这类产品更多体现行业特征,难以做到个性化。
本文作者:贾文玉 AMT 研究院院长
作者信箱:[email protected]
《2006年管理软件现状与趋势》报告指出:当前管理软件产业的主要矛盾为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与软件产品的标准化之间的矛盾。甚至,有这一矛盾的管理软件应用高达94.5%!
业界分析也指出,管理软件产品表现为平台化和模块化两极趋势,这一趋势强化了针对不同垂直市场层次的产品个性化和标准化双向发展,同时提高了个性化开发能力和标准化交付效率。
各大软件供应商赶着趟儿推出自己的个性化平台,虽然名称形形色色,各有千秋,但都纷纷号称自己引领了管理软件第三次革命浪潮。理论界针对管理软件个性化和标准化的分析争论也是众说纷纭。
那么,什么才算“个性化”?为什么要个性化?个性化是个不可抵挡的趋势?个性化与标准化是否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企业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软件产品?且听本期邀请到的三位专家顾问的精彩分析点评。
专家视点1:
“个性化”是在标准化和更先进的技术支撑,丰富的经过验证的行业管理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之上,来实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管理软件个性化之我见
■ 蔡颖
管理软件的灵活适合个性化是ERP的最高境界,综观商业管理软件的发展历史,无一不是在朝着这个境界逼近。
从软件技术的方面,主机,客户/服务,B/S的瘦客户端,主线平台技术等,力使软件从架构上适用灵活的个性化。
从编程的语言上,组件化,高配置,跨平台上也使得管理软件从屏幕和流程都可以随需而变。
业务上,我们从制造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也可以看到个性化的追求一直在孜孜不倦。如同制造业,就是从单件制造,批量制造,批量定制。
我们国内的管理软件的发展实际上也经历了从软件的自己个性化开发,到财务经销存的通用软件,管理软件行业化直到追求个性化。
我们现在提出个性化管理软件,必须清醒了解达到“个性化"的难度。这个“个性化"是在标准化和更先进的技术支撑,丰富的经过验证的行业管理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之上,来实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是可以适应未来发展的个性化。
如果我们在管理水平上分不清流程的优劣,在管理软件上,还没有实现客户基本的管理的功能(如一些管理公理),在软件技术(语言和架构)上还没有达游刃有余,个性化可能又是一个概念。但不管怎样,我们经过二十几年的信息化实践,已经在考虑软件的柔性化。并且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了。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软件要达到个性化是需要我们投入巨大的投入,无论在管理理论,企业文化,新技术的研究,行业客户的需求,还是我们软件业,管理界,咨询业使用的客户都需要共同努力。但一旦我们成功实现了某个行业软件的个性化,那么,回报也将是巨大的。
本文作者:蔡颖 APSS高级计划与排程协会 专家顾问
作者信箱:[email protected]
专家视点2:
个性化一定是基于一个成熟的标准化平台,而标准化可以不断吸取和容纳个性化软件高度提炼的共性部分成为标准应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线。
管理软件的个性化与否取决于客户
■ 叶开
管理软件市场历来跟从它的目标客户-企业的发展而变化的,似乎每一次的信息化诱导总是受到企业发展的抵制。我们的管理软件企业过于强调推广一些什么东西给我们的客户了,而客户的真正需求和发展趋势却是管理软件厂商所不关注的。
对于国内的企业,存在不同的因素,不仅仅是规模上的大型企业应用和中端、中低端应用市场。对于同一个规模市场,比如中端应用市场,由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体现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为管理软件的特殊性,它一定是体现企业的管理需求的,因此大型企业的管理可能还是在粗放型,而一个中小型企业的管理可能已经很精细化了,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好像这种言论似乎会推导出管理软件一定要个性化。不是的,对于应用简单的、规模大的而且还处于粗放型管理的企业,还是建议上标准管理软件,走过第一个过渡阶段;而经历过信息化洗礼或者管理已经进入精细化的企业,是可以从自己的管理需求出发,基于标准软件平台进行客户化,建立一个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个性化的管理系统。
就拿CRM软件来看,要成为最有效的,CRM应用软件必须与它们支持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所谓的个性化,落实到项目中就是客户化。客户化是将CRM软件符合业务流程的一种方法,但是实现并非轻松的事情。
大多数CRM应用软件会提供某种程度的满足流程需求或不变的、额外的功能,大多数软件通过内置的参数支持一程度的定制,这种基于参数的定制称为“配置”。一些企业特别是小的和不复杂的中小型企业,通过选择一个提供80%-90%新功能并且配置或改变它们的流程以符合软件的运行来获得合适的结果。这也是一种变通的妥协的个性化。
有更加独特或复杂业务流程的其他企业,即使在选择了好软件并进行配置之后,他们还需要通过客户化编程来扩展或修改软件以满足自己的要求。这种扩展和修改CRM应用软件的客户化软件编程称为“客户化”。
既然没有一个完全满足企业需求的CRM系统,那么基于部分满足的CRM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客户化是一个比较可取的实现之路。而更前一步的是,完全定制开发,但是完全定制开发由于没有一个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无论在时间周期和系统稳定性上都存在一定隐患。
客户化并非一味的按照企业的需求来开发,而是需要评估企业需求并进行高度提炼和匹配,有时候一些客户化的需求是可以基于已有的基础应用进行调配组合而实现,这需要外部顾问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来有效的识别。
我们要清晰的看到,那种更加量身定制的软件带来的利益包括对企业的业务流程的支持,但随之而来的代价是时间、努力和客户化软件编程以及支持它们的需求。
个性化并非管理软件的主流或者主要趋势,无论是标准化的有效应用和无限制的客户化开发,都是个性化途中所遇到的正反面情况。
对于整个管理软件应用市场,既需要标准化软件,也需要个性化软件,更核心的问题在于配套的服务。标准化软件,并非意味着没有服务,或者只有低劣的服务,反而越是标准化软件,越是需要专业化的服务,尤其是在行业应用中,基于标准化软件可以演绎很多经典的行业应用,在于一个标准化软件的标准模型,如何经过专业服务演绎为符合企业管理需求的应用。而只是一个粗糙的按照客户需求进行开发的个性化软件,如果没有专业化服务进行高度提炼管理需求,并通过专业服务部署到企业的业务中去,即使是软件开发的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再个性化,其体现的价值也是微乎其微,最多是一个企业熟悉的系统而不是有价值的系统。
个性化与标准化是没有冲突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个性化一定是基于一个成熟的标准化平台,而标准化可以不断的吸取和容纳个性化软件的高度提炼的共性的部分成为标准应用,二者不是存在一个泾渭分明的界线。在管理软件的发展历史中,一定是先有标准化,基于标准化基础不断吸纳企业应用的个性化应用经验,等积累到一定的共性在成为标准化软件的一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继续个性化,二者更多不是对立而是迭代螺旋上升。
本文作者:叶开汉拓咨询 独立顾问
作者信箱:[email protected]
专家视点3:
选择个性化软件还是标准化软件?企业管理者需要考虑如下关键因素:行业标杆、企业规模、运营核心、价值链上的应用领域、软件的成熟度、管理层作风。
软件个性化抑或标准化选择的考虑因素
■ 贾文玉
软件业最近几年一直在探讨软件个性化问题,国内外各大软件公司也高调提出管理软件的平台化,即管理软件向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的迁移,并声称这将能帮助用户降低总体拥有成本、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进而做到“随需应变”,一些软件公司也将这作为战略方向,不遗余力的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产品开发与市场建设。无论从技术发展角度还是市场策划角度,我们都可以理解软件业提出的“软件个性化”概念。实际上,这也不是新鲜事物。软件产品诞生起始,就是以个性化为特征的。而用户对于软件产品的期望,一定是越个性化越好。只是随着软件产品的越加成熟,用户需求更为清晰与标准,标准化软件逐步形成市场规模。
面对错综复杂的软件市场和产品,用户如何选择合适的软件产品?这是很多企业都面临的难题。个性化软件与标准化软件的选择,则是其中较为关键的抉择之一。基于AMT在信息化规划的经验,企业管理者需要考虑如下关键因素:行业标杆、企业规模、运营核心、价值链上的应用领域、软件的成熟度、管理层作风。
行业标杆:企业所处行业,总有一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标杆企业。这些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经验对于用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若标杆企业选择了个性化软件,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标准化软件难以满足需求,用户可以比较自己业务的复杂程度与标杆企业的复杂程度,判断是否需要采用个性化软件。外部参观、专家交流、与软件供应商沟通等方式,是了解标杆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常见方法。
企业规模:中小型企业业务与管理的信息化需求相对简单,通常可以选择通用的标准化软件;而对于大型企业,个性化需求则更为强烈些。
运营核心:不同企业的运营核心存在差异,产品研发、生产成本控制、渠道、客户维系等,均可以成为用户的运营核心点。对于运营核心领域,尤其需要关注软件产品的适用性,这类领域的软件,通常以个性化产品应用居多,也能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价值链上的应用领域:根据价值链划分,用户可能在采购、生产、销售、客户服务、财务、人力资源、行政等多个领域进行信息化建设。对于人力资源、财务等领域,通用性的软件产品居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是特别明显,而销售、客户服务等领域,因企业业务模式的差异,更体现出个性化需求。
软件成熟度:不同类型的管理软件,其成熟度也有差异。对于不太成熟的软件产品,企业可以更多从个性化角度进行产品定制,而成熟的软件标准化程度高,定制的可能性低、成本高。
管理层作风:企业的高层作风,也直接影响信息化产品的选择。对于相对节俭、对投资回报率要求苛刻的管理者,对价格的敏感性高,更偏好价格相对较低的个性化软件;而奢侈型高层管理者,有时会忽略适用原则,偏好功能强大、价格昂贵的复杂的软件产品,这类产品更多体现行业特征,难以做到个性化。
本文作者:贾文玉 AMT 研究院院长
作者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