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软件要个性还是要标准?

来源 :AMT前沿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jing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大软件商赶着推出自己的个性化平台,纷纷号称其引领了管理软件第三次浪潮。个性化与标准化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企业应该如何选择?
  
  《2006年管理软件现状与趋势》报告指出:当前管理软件产业的主要矛盾为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与软件产品的标准化之间的矛盾。甚至,有这一矛盾的管理软件应用高达94.5%!
  业界分析也指出,管理软件产品表现为平台化和模块化两极趋势,这一趋势强化了针对不同垂直市场层次的产品个性化和标准化双向发展,同时提高了个性化开发能力和标准化交付效率。
  各大软件供应商赶着趟儿推出自己的个性化平台,虽然名称形形色色,各有千秋,但都纷纷号称自己引领了管理软件第三次革命浪潮。理论界针对管理软件个性化和标准化的分析争论也是众说纷纭。
  那么,什么才算“个性化”?为什么要个性化?个性化是个不可抵挡的趋势?个性化与标准化是否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企业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软件产品?且听本期邀请到的三位专家顾问的精彩分析点评。
  
  专家视点1:
  “个性化”是在标准化和更先进的技术支撑,丰富的经过验证的行业管理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之上,来实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管理软件个性化之我见
  ■ 蔡颖
  
  管理软件的灵活适合个性化是ERP的最高境界,综观商业管理软件的发展历史,无一不是在朝着这个境界逼近。
  从软件技术的方面,主机,客户/服务,B/S的瘦客户端,主线平台技术等,力使软件从架构上适用灵活的个性化。
  从编程的语言上,组件化,高配置,跨平台上也使得管理软件从屏幕和流程都可以随需而变。
  业务上,我们从制造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也可以看到个性化的追求一直在孜孜不倦。如同制造业,就是从单件制造,批量制造,批量定制。
  我们国内的管理软件的发展实际上也经历了从软件的自己个性化开发,到财务经销存的通用软件,管理软件行业化直到追求个性化。
  我们现在提出个性化管理软件,必须清醒了解达到“个性化"的难度。这个“个性化"是在标准化和更先进的技术支撑,丰富的经过验证的行业管理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之上,来实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是可以适应未来发展的个性化。
  如果我们在管理水平上分不清流程的优劣,在管理软件上,还没有实现客户基本的管理的功能(如一些管理公理),在软件技术(语言和架构)上还没有达游刃有余,个性化可能又是一个概念。但不管怎样,我们经过二十几年的信息化实践,已经在考虑软件的柔性化。并且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了。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软件要达到个性化是需要我们投入巨大的投入,无论在管理理论,企业文化,新技术的研究,行业客户的需求,还是我们软件业,管理界,咨询业使用的客户都需要共同努力。但一旦我们成功实现了某个行业软件的个性化,那么,回报也将是巨大的。
  本文作者:蔡颖 APSS高级计划与排程协会 专家顾问
  作者信箱:[email protected]
  
  专家视点2:
  个性化一定是基于一个成熟的标准化平台,而标准化可以不断吸取和容纳个性化软件高度提炼的共性部分成为标准应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线。
  
  管理软件的个性化与否取决于客户
  ■ 叶开
  
  管理软件市场历来跟从它的目标客户-企业的发展而变化的,似乎每一次的信息化诱导总是受到企业发展的抵制。我们的管理软件企业过于强调推广一些什么东西给我们的客户了,而客户的真正需求和发展趋势却是管理软件厂商所不关注的。
  对于国内的企业,存在不同的因素,不仅仅是规模上的大型企业应用和中端、中低端应用市场。对于同一个规模市场,比如中端应用市场,由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体现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为管理软件的特殊性,它一定是体现企业的管理需求的,因此大型企业的管理可能还是在粗放型,而一个中小型企业的管理可能已经很精细化了,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好像这种言论似乎会推导出管理软件一定要个性化。不是的,对于应用简单的、规模大的而且还处于粗放型管理的企业,还是建议上标准管理软件,走过第一个过渡阶段;而经历过信息化洗礼或者管理已经进入精细化的企业,是可以从自己的管理需求出发,基于标准软件平台进行客户化,建立一个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个性化的管理系统。
  就拿CRM软件来看,要成为最有效的,CRM应用软件必须与它们支持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所谓的个性化,落实到项目中就是客户化。客户化是将CRM软件符合业务流程的一种方法,但是实现并非轻松的事情。
  大多数CRM应用软件会提供某种程度的满足流程需求或不变的、额外的功能,大多数软件通过内置的参数支持一程度的定制,这种基于参数的定制称为“配置”。一些企业特别是小的和不复杂的中小型企业,通过选择一个提供80%-90%新功能并且配置或改变它们的流程以符合软件的运行来获得合适的结果。这也是一种变通的妥协的个性化。
  有更加独特或复杂业务流程的其他企业,即使在选择了好软件并进行配置之后,他们还需要通过客户化编程来扩展或修改软件以满足自己的要求。这种扩展和修改CRM应用软件的客户化软件编程称为“客户化”。
  既然没有一个完全满足企业需求的CRM系统,那么基于部分满足的CRM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客户化是一个比较可取的实现之路。而更前一步的是,完全定制开发,但是完全定制开发由于没有一个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无论在时间周期和系统稳定性上都存在一定隐患。
  客户化并非一味的按照企业的需求来开发,而是需要评估企业需求并进行高度提炼和匹配,有时候一些客户化的需求是可以基于已有的基础应用进行调配组合而实现,这需要外部顾问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来有效的识别。
  我们要清晰的看到,那种更加量身定制的软件带来的利益包括对企业的业务流程的支持,但随之而来的代价是时间、努力和客户化软件编程以及支持它们的需求。
  个性化并非管理软件的主流或者主要趋势,无论是标准化的有效应用和无限制的客户化开发,都是个性化途中所遇到的正反面情况。
  对于整个管理软件应用市场,既需要标准化软件,也需要个性化软件,更核心的问题在于配套的服务。标准化软件,并非意味着没有服务,或者只有低劣的服务,反而越是标准化软件,越是需要专业化的服务,尤其是在行业应用中,基于标准化软件可以演绎很多经典的行业应用,在于一个标准化软件的标准模型,如何经过专业服务演绎为符合企业管理需求的应用。而只是一个粗糙的按照客户需求进行开发的个性化软件,如果没有专业化服务进行高度提炼管理需求,并通过专业服务部署到企业的业务中去,即使是软件开发的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再个性化,其体现的价值也是微乎其微,最多是一个企业熟悉的系统而不是有价值的系统。
  个性化与标准化是没有冲突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个性化一定是基于一个成熟的标准化平台,而标准化可以不断的吸取和容纳个性化软件的高度提炼的共性的部分成为标准应用,二者不是存在一个泾渭分明的界线。在管理软件的发展历史中,一定是先有标准化,基于标准化基础不断吸纳企业应用的个性化应用经验,等积累到一定的共性在成为标准化软件的一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继续个性化,二者更多不是对立而是迭代螺旋上升。
  本文作者:叶开汉拓咨询 独立顾问
  作者信箱:[email protected]
  
  专家视点3:
  选择个性化软件还是标准化软件?企业管理者需要考虑如下关键因素:行业标杆、企业规模、运营核心、价值链上的应用领域、软件的成熟度、管理层作风。
  
  软件个性化抑或标准化选择的考虑因素
  ■ 贾文玉
  
  软件业最近几年一直在探讨软件个性化问题,国内外各大软件公司也高调提出管理软件的平台化,即管理软件向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的迁移,并声称这将能帮助用户降低总体拥有成本、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进而做到“随需应变”,一些软件公司也将这作为战略方向,不遗余力的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产品开发与市场建设。无论从技术发展角度还是市场策划角度,我们都可以理解软件业提出的“软件个性化”概念。实际上,这也不是新鲜事物。软件产品诞生起始,就是以个性化为特征的。而用户对于软件产品的期望,一定是越个性化越好。只是随着软件产品的越加成熟,用户需求更为清晰与标准,标准化软件逐步形成市场规模。
  面对错综复杂的软件市场和产品,用户如何选择合适的软件产品?这是很多企业都面临的难题。个性化软件与标准化软件的选择,则是其中较为关键的抉择之一。基于AMT在信息化规划的经验,企业管理者需要考虑如下关键因素:行业标杆、企业规模、运营核心、价值链上的应用领域、软件的成熟度、管理层作风。
  行业标杆:企业所处行业,总有一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标杆企业。这些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经验对于用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若标杆企业选择了个性化软件,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标准化软件难以满足需求,用户可以比较自己业务的复杂程度与标杆企业的复杂程度,判断是否需要采用个性化软件。外部参观、专家交流、与软件供应商沟通等方式,是了解标杆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常见方法。
  企业规模:中小型企业业务与管理的信息化需求相对简单,通常可以选择通用的标准化软件;而对于大型企业,个性化需求则更为强烈些。
  运营核心:不同企业的运营核心存在差异,产品研发、生产成本控制、渠道、客户维系等,均可以成为用户的运营核心点。对于运营核心领域,尤其需要关注软件产品的适用性,这类领域的软件,通常以个性化产品应用居多,也能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价值链上的应用领域:根据价值链划分,用户可能在采购、生产、销售、客户服务、财务、人力资源、行政等多个领域进行信息化建设。对于人力资源、财务等领域,通用性的软件产品居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是特别明显,而销售、客户服务等领域,因企业业务模式的差异,更体现出个性化需求。
  软件成熟度:不同类型的管理软件,其成熟度也有差异。对于不太成熟的软件产品,企业可以更多从个性化角度进行产品定制,而成熟的软件标准化程度高,定制的可能性低、成本高。
  管理层作风:企业的高层作风,也直接影响信息化产品的选择。对于相对节俭、对投资回报率要求苛刻的管理者,对价格的敏感性高,更偏好价格相对较低的个性化软件;而奢侈型高层管理者,有时会忽略适用原则,偏好功能强大、价格昂贵的复杂的软件产品,这类产品更多体现行业特征,难以做到个性化。
  本文作者:贾文玉 AMT 研究院院长
  作者信箱:[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品牌的本质就在于能够将死的产品人格化、人性化为鲜活的有灵魂的有血有肉的某个“人物”。    2006年,对于宝洁旗下的SK-Ⅱ品牌是很艰难的一年。“质量门”事件成为SK-Ⅱ很难跨过的一道坎。2006年9月,国际顶级化妆品品牌SK-Ⅱ被国家质检局检测出含有铬和钕等国家明令禁止的物品,而后被媒体曝光。接下来,各大商场纷纷撤掉专柜,而宝洁公司在宣布撤柜的时候还依然坚称“虽然SK-Ⅱ相信其产品是安全的,但
期刊
不谦而狂的人,狂不到哪里去;不狂而谦的人,真不知在谦什么。国家如此,行业如此,企业亦如此。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制鞋产业迅速成长、壮大。中国制鞋产量占全球产量一半以上,是世界最大的造鞋生产商。鞋类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已稳居世界之首。  从消费数量和市场容量上看,近几年每年消费鞋类近20亿双,已超过美国的16亿双,居世界首位,且还将进一步扩大,并有档次不断提高的趋
期刊
现代战略采购管理应当打破单一界面、站在企业整体最优和供应链最优的基础上去管理和决策。    随着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发展,采购供应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实现柔性化经营,有效应对市场的重要手段。现代战略采购管理只有打破单一界面、站在企业整体最优和供应链最优基础上,在细分管理的基础上,合理制定物流服务决策、实施良好的S&OP(销售及运作规划,具体见下文)以及供应商管理才能真正为企业取得生存发展的空间。    *
期刊
许辉所面临的问题,是所有采购经理都要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备库。    许辉所面临的问题,是所有采购经理都要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备库。然而,怎样的数量才是合理的?提早多少时间的备库才能既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又避免无谓的过多库存影响企业资金运转?这的确是个令很多采购经理包括企业负责人头痛的难题。  从许辉的经历来看,他是个资深的销售好手,深谙市场
期刊
市场需求是变幻莫测的,如何将被动采购转化为主动采购是许辉应该考虑的。    一般说来,采购部门,往往是和公司内部各个部门打交道最多的一个部门,销售,生产,财务……采购部门的工作,也因此涉及到公司内部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和制约。这个案例讲述的是一家分销型企业采购部门经理的困惑,许辉感慨“不像生产型企业的订单管理员接到销售的催货,还可以跑到车间看看进度催催工人,实在不行帮着干干。”其实,在我看来,不论是处
期刊
从供应链管理角度看,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即库存越高,订单满足率越低。许辉可以尝试以库存为核心优化企业供应链。    有问题就意味着有改进的空间,正如危机意味着危险中包含机会。在这个案例中,许辉面临的问题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第一:从业务运作特点出发,应采取什么库存控制策略?第二:如果有合适的方法,从许辉所处的地位来看,如何去实施控制的方法。  站在整个企业的角度看,库存控制只是企业的目标之一。企业生存
期刊
在“绿色”当道的国际市场,不断追求自身对市场“绿色要求”的适应能力的企业,才是真正具备软竞争力的“识时务者”。    近日,国内IT服务行业提出的“绿色供应链”,受到广泛关注。“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是指企业要跳出生产环节,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以至回收各个阶段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能,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所谓“绿色运营”。  尽管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刚刚开始,且尚未
期刊
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之间的扯皮推委、兜圈子效率低下,在一些企事业单位很常见。能不能让跨部门跨岗位的人协同起来“做正确的事”,这是流程管理擅长的问题。能不能跨部门跨岗位的人都象最有经验的人那样“正确地做事”,这是知识管理擅长的事情。流程管理、知识管理,流程管道和知识活水,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AMT致力于成为帮助企业“流程和知识结合出实效的NO.1专家机构”。本专栏由AMT合伙人王玉荣女士主持。  
期刊
如果说上个世纪的精益生产更多地追求零库存的话,那么,今天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柔性制造已成了精益制造最核心的内容。    《商务周刊》在介绍通用汽车赶超丰田管理时,是这样描述的,“兰辛工厂使用计算机无线电通信系统将看板信息发送到专门运送零部件的拖车中,拖车司机从车上的电脑显示器收到相关信息后,就会把零件准时送到需要零件的工人那里。当电脑控制的推车把零件装到车架上时,传动装置才会出现在装配线
期刊
IT经理常常感到IT员工“难招、难管、难留”。  IT经理只有了解部门内每个人的特点才能做到知人善用。    情景一-招人难:某公司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准备上马ERP系统。可是因为公司信息化基础薄弱,IT部门人很少,于是准备先招聘一些有经验的IT人才过来。本以为有过ERP实施经验的人很容易招,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面试之后才发现,合适的人才很难找到,可谓“千金易得,一将难求”。要么是刚毕业的IT专业毕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