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诗歌教学中音乐的运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由此可见,音乐的魅力非同凡响。那么如果我们在诗歌教学中也加入音乐元素,是不是也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呢?
  一、浓妆淡抹总相宜——音乐与诗歌的关联
  同样和孔子相关,电影《孔子》的主题曲《幽兰操》,相信大家都听过。其曲原名《猗兰操》。关于其来源,宋郑樵所著《通志》卷四十九《乐略》第一章有述:“《猗兰操》亦日《幽兰操》。世言孔子作。孔子伤不逄时,以兰荠麦自喻,且云:我虽不用,于我何伤?言霜雪之时,荠麦乃茂,兰者取其芬香也。今此操只言猗兰,盖省辞也。”
  有诗如此,有乐如此,夫复何求?由此可见,诗歌与音乐确实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对此《尚书·虞书》中还有这样的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中也有类似的表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此外,从诗歌的起源看,诗歌与音乐也是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众所周知,文学诞生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最早的文学样式是原始劳动歌谣。诗歌的韵律来源于起伏间歇的劳动呼声,生产劳动的内容是诗歌最早的内容,即劳动产生了最早的文学样式——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后来诗歌逐渐脱离了劳动生产,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可是诗歌还是和乐演唱的,如汉朝乐府诗的出现可见一斑。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音乐与诗歌教学融合
  长期以来,我们在诗歌教学中,总习惯于清读或者在网上下载朗读配音,教师更多的是给学生讲授技巧、手法。而音乐的作用可以点燃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在诗歌教学中穿越时空,与《国风》《离骚》共舞,与唐风宋韵元曲共鸣。有如此激情,何愁学生不会喜欢诗歌?
  1.利用现有的音乐资源,引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
  无论是古体诗、近体诗还是现代诗,如果教师能把诗歌唱出来,那么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兴趣就能油然而生。其实,把诗歌改编成歌曲的例子有很多。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李煜的《虞美人》,陆游的《钗头凤》,岳飞的《满江红》,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水调歌头》,孔子的《幽兰操》等等。可以想象,在语文课堂上,师生一起伴着悠扬的旋律,唱起雅致的诗歌,仿佛刹那间置身诗风氤氲的先秦,重温诗歌巅峰的唐风宋韵,与生同乐,优哉游哉!
  2.尝试配乐朗读,开启诗歌教学的大门
  朗读诗歌,可以配上相应的音乐。笔者在教学杜甫的《咏怀古迹》时,有感于王昭君的悲惨身世,尝试寻找不同的配乐,用不同的方式去朗诵。最后选定的配乐有三首,一首是林海的《琵琶语》,一首是日本陶陨大师宗次郎的《故乡的原风景》,一首是中国古典名曲《昭君怨》。三首配乐都很好,很难取舍。我最后决定同时用上这三首配乐,在导入诗歌时用的是《昭君怨》,配乐朗诵时用的是《故乡的原风景》,文章结尾点明昭君和杜甫的共同悲剧时用的是《琵琶语》。在凄美的乐声里,师生一起学会了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主人公悲剧的来源和情怀,也得到了情感的熏陶。
  三、千树万树梨花开——乐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诗歌教学的方式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同样一首诗歌,选择不同的配乐,就可以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1.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选择合适的配乐
  选择什么样的配乐,往往取决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诗歌内容或军旅边塞、或思乡怀远、或闺怨怀人、或山水田园,情感或喜或怒或哀或乐,这些就需要配乐的节奏或轻重缓急,旋律或轻快悲抑。一般来说,诗歌内容积极向上,情感热情奔放的,大多选择节奏轻快、乐音高亢的乐曲作为配乐;而对于内容消极低沉、情感悲愤抑郁的诗歌,更适合选择节奏缓慢、乐音低徊的乐曲作为配乐。
  2.根据诗歌类型确定不同的配乐
  按照形式来分,诗歌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等。而按照诗歌的篇幅来分,大致分为长短两类。一般对于篇幅较短的诗歌,如绝句,可配可不配;而对于篇幅中等和较长的,更适宜于使用配乐。我们在选择配乐时,对于楚辞、骈赋类,更倾向于古筝、琵琶类的配乐。对于唐诗、宋词之类,可以选择钢琴类的配乐。而对于现代诗歌,我们可以选择的余地就更大,就可以选择古典音乐,还可以选择一些歌曲作为配乐。
  3.根据诗歌的声韵特点选择不同的配乐
  诗歌的声律,主要包括诗歌的节奏、押韵、平仄、句读以及造成节奏的修辞如排比、对仗等音乐要素。因此,我们在选择配乐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这些特点来选择合适的音乐。而所谓诗的节奏,它往往是生活节奏与诗人情感节奏的艺术化反映,它是指诗歌语言音调的轻重抑扬和音节的长短疾徐的有规律的交替反复。
  四、畫眉深浅入时无——诗歌教学中选取音乐的原则
  1.实用原则
  配乐不是越好听越适合作为配乐,切忌华而不实。美妙动听的配乐有很多,但很多并不适合作为配乐。如《天空之城》《彩云追月》等,这些乐曲固然妙不可言,但是它们要么过于唯美,要么过于严肃,要么过于大众化,作为配乐是很不适合的。
  2.就近原则
  可以选择一些你所熟知的轻音乐作为配乐,如果临时选择一些不是很熟悉的轻音乐来配乐,很容易在配乐的过程中发现配乐只是开头适合,而中间和结尾很容易破坏诗歌的意境。
  3.适配原则
  我们在选择配乐的时候,往往要根据不同的诗歌选择不同的配乐,配乐的节奏、旋律要能与诗歌的内容情感相适配,毋须为了朗读而朗读。毕竟音乐的选择只是形式,实在没有合适的配乐,宁缺毋滥。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诗歌与乐曲的结合,是一种自然的融合。在语文课堂上,典雅美妙的音乐和朗朗上口的诗歌的融合,又何尝不是视觉与听觉的统一,艺术与文学的交汇,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有诗有乐如此,夫复何求!
其他文献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根据《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变革学习方式,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的指导意见,采用了“产生式”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教什么、学什么,不再由教师设定,而是由学生自主进行多样选择,使学习的权利真正回到学生手中。  “产生式”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学生想要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
语文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难以在语文学习中产生创新思维,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试图寻找到有效的教学措施,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传统,教学缺乏创新意识,教师仍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不允许学生质疑教师教学的权威性,使学生在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思维与创新意识受到限制,
写作是人们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自然作文教学也就成为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依旧难以突破学生怕作文的瓶颈,即使我们语文老师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地加以引导,学生们在具体作文时还是难以下笔,或者下笔千言,却不知所云。为此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要攻克这一难题,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突破。  一、努力创设情境。打开学生语言之窗  没有一定的情境,想要写好作文是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在阅读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但是学生课外阅读处于一种无序状态,缺乏针对性的组织与指导,甚至有的学生课外阅读被大量的快餐文化取代,学生出现了阅读危机。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只拘泥于课堂有限的语文知识的传授,对与课外阅读的指导无从入手,指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