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我们的世界》是一条穿越时空的河流,从远古的虎啸猿啼流到今日的街长楼高,再到未来残垣断瓦的地球和大胆的星际探险。步入作者艾伦·韦斯曼的世界,我们依次游历居住着原始部落的亚马孙流域,大树参天的比亚沃维耶扎原始森林,渺无人烟的瓦罗沙度假区,垃圾泛滥的太平洋漩涡,丹顶鹤出没的韩国非军事区,生机勃勃的切尔诺贝利,鲨鱼潜泳的金曼礁……早已习惯了忙碌和喧嚣的我们,禁锢在狭小的生活圈子中的我们,似乎已经很难想像自己的小世界之外竟然还有一片截然不同的广阔天地。长期居于食物链顶端的显赫位置,置身于蓬勃发展的后工业时代,我们也已经很难接受“诸事无常,胜者必衰”的佛教古训,但韦斯曼却让我们重新认识到这个道理,并使我们一夜之间拥有了特异功能,竞能置身度外地旁观自身灭亡后的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
它不是一部科幻小说,字字句句都基于长年以来的出野调查和学术研究;它是一本科普书籍,却没有艰涩枯燥、故作高深的科技术语;它是一册纪实报道,却没有新闻稿件一般的刻板和生硬。文字轻轻流淌过我们的心问,不知不觉问在灵魂深处烙下了印痕。
翻译此书的过程可谓是“痛并快乐着”。面对由人类学、历史学、生物学、动物学、化学、物理、地质学、海洋学、天文学等学科融合而成的“百科全书”,面对它那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任何人都会痛苦地体会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所幸的是,译者也是读者,享受着阅读赐予的心智的启迪和思维的激荡——这一切让我们勇敢地跳出日常生活的条条框框,以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
优美的文字蕴涵的是深刻的洞见。尽管韦氏悲观地暗示了我们注定的结局,但略带失望的口吻和沧桑的笔调透漏出的并非是绝望和憎恨,而是对地球和人类热切的情感和真挚的期待。想到千百万年后,人类留给地球的遗产不是雄伟的大厦,不是精湛的画作,也不是美妙的音乐,而竟是有毒的核废料和无法降解的塑料制品,不禁心头一阵寒冷。虽说韦氏重复的是先前无数环保作者曾以犀利的笔触告诉过我们的相同主题,读起来却有全然不同的体验。全书的独到之处不仅在于新颖的切入视角——人类消失以后的世界,还在叙述的手法——尽管环保的主题贯穿了整部作品,但字里行间却不见任何令人心烦的大道理。想必韦氏明白,处变不惊的平和与宽容会比冗长的教诲与激烈的言辞具有更强大的力量吧。
我想说的是,环保并不限于理论的范畴,而更是一个政府政策与人类道德的严肃议题。我们常把“环保”二字挂在嘴边,也常常义愤填膺地抨击这里的排污超标、那里的原油泄漏,但在我们的理念中,环保与生活似乎仍有距离。于是我们理所当然地顺手拿起超市结帐处的免费塑料袋,不由自主地追求大排量、高速度的汽车,也忍不住口腹之欢的诱惑。读过这本书,我们获得的并非是短暂的震惊和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全新的思考。
书中的两个小小细节至今让我印象深刻。一道闪电引起的森林大火烧毁了塞浦路斯繁茂的森林,出乎意料的是,这里的行文并不哀伤,反而充满希望,因为烧焦了的山坡上没过多久便盛开起深红色的罂粟花——有些罂粟的种子已经存活了一千多年,一直顽强地等待着大火把树林烧为灰烬的时刻,终于尽情绽放。另一处在第三部的末尾,古生物学家道格拉斯·欧文告诉我们,正是古生代的人灭绝才换来了中生代的欣欣向荣。尽管不占多少篇幅,但一点一滴都理应是作者情愫的真实流露。于是我想,韦斯曼播撒的应该是牛的曙光,而非死的绝望。
最后,希望这本书能把忙碌的现代人从“项目”、“策划”、“客户”、“洽谈”等耳熟能详的词汇中释放出来,从更加长远的角度体会自己生活着的世界,如查尔斯·沃尔弗斯所言,“让这个星球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变化”。
(本文作者为本书的译者)
它不是一部科幻小说,字字句句都基于长年以来的出野调查和学术研究;它是一本科普书籍,却没有艰涩枯燥、故作高深的科技术语;它是一册纪实报道,却没有新闻稿件一般的刻板和生硬。文字轻轻流淌过我们的心问,不知不觉问在灵魂深处烙下了印痕。
翻译此书的过程可谓是“痛并快乐着”。面对由人类学、历史学、生物学、动物学、化学、物理、地质学、海洋学、天文学等学科融合而成的“百科全书”,面对它那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任何人都会痛苦地体会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所幸的是,译者也是读者,享受着阅读赐予的心智的启迪和思维的激荡——这一切让我们勇敢地跳出日常生活的条条框框,以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
优美的文字蕴涵的是深刻的洞见。尽管韦氏悲观地暗示了我们注定的结局,但略带失望的口吻和沧桑的笔调透漏出的并非是绝望和憎恨,而是对地球和人类热切的情感和真挚的期待。想到千百万年后,人类留给地球的遗产不是雄伟的大厦,不是精湛的画作,也不是美妙的音乐,而竟是有毒的核废料和无法降解的塑料制品,不禁心头一阵寒冷。虽说韦氏重复的是先前无数环保作者曾以犀利的笔触告诉过我们的相同主题,读起来却有全然不同的体验。全书的独到之处不仅在于新颖的切入视角——人类消失以后的世界,还在叙述的手法——尽管环保的主题贯穿了整部作品,但字里行间却不见任何令人心烦的大道理。想必韦氏明白,处变不惊的平和与宽容会比冗长的教诲与激烈的言辞具有更强大的力量吧。
我想说的是,环保并不限于理论的范畴,而更是一个政府政策与人类道德的严肃议题。我们常把“环保”二字挂在嘴边,也常常义愤填膺地抨击这里的排污超标、那里的原油泄漏,但在我们的理念中,环保与生活似乎仍有距离。于是我们理所当然地顺手拿起超市结帐处的免费塑料袋,不由自主地追求大排量、高速度的汽车,也忍不住口腹之欢的诱惑。读过这本书,我们获得的并非是短暂的震惊和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全新的思考。
书中的两个小小细节至今让我印象深刻。一道闪电引起的森林大火烧毁了塞浦路斯繁茂的森林,出乎意料的是,这里的行文并不哀伤,反而充满希望,因为烧焦了的山坡上没过多久便盛开起深红色的罂粟花——有些罂粟的种子已经存活了一千多年,一直顽强地等待着大火把树林烧为灰烬的时刻,终于尽情绽放。另一处在第三部的末尾,古生物学家道格拉斯·欧文告诉我们,正是古生代的人灭绝才换来了中生代的欣欣向荣。尽管不占多少篇幅,但一点一滴都理应是作者情愫的真实流露。于是我想,韦斯曼播撒的应该是牛的曙光,而非死的绝望。
最后,希望这本书能把忙碌的现代人从“项目”、“策划”、“客户”、“洽谈”等耳熟能详的词汇中释放出来,从更加长远的角度体会自己生活着的世界,如查尔斯·沃尔弗斯所言,“让这个星球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变化”。
(本文作者为本书的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