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在“双一流”建设蓬勃发展的背景之下,如何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育人的长效作用已成为高校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研育人 机制创新 培养环节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7(b)-0228-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在“双一流”建设蓬勃发展的背景之下,如何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育人的长效作用已成为高校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
重庆大学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由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主要以电气工程及其交叉学科的前沿为引导,围绕国家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现代能源体系的需求,开展电力安全科学领域输配电装备及系统、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解决电力能源设备及系统安全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为国家电力能源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坚强理论和技术支撑。实验室致力于研究支撑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新能源电力变换等国家能源体系建设中的电力安全科学与前沿技术问题,在输配电装备及系统的故障演变机理、在线监测与评估、可靠性提升及安全防御等方面形成特色,同时深化电工新技术的拓展应用,面向电力能源安全的国际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工程,从“材料-器件-设备-系统”全链条研究输配电安全的应用基础理论和共性关键技术,注重学科交叉,促进系统性和原创成果产生,培养和汇聚高层次人才,努力建设成为本领域国际一流的创新型研究基地、人才培养高地和学术交流中心。
实验室为了保持高水平人才不断涌现,一直把科研育人列为头等大事,不仅将研究生的选题紧密结合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而且还采取了许多特殊措施,并收到了显著效果。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创新型国家建设、电气工程领域产业升级和科技升级,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研究生为目标,实现同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科研育人”,着重在管理体制和培养环节上革新,效果显著。
1 管理机制创新
在聯合培养工作中,制度建设是联合培养工作良性发展的保障。为此,实验室结合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机制上创立了“123”管理机制,即“一个主体、两家单位、三层管理”。“一个主体”—重庆大学作为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唯一主体机构,全面负责对学生的组织、管理和审查等;“两家单位”—重庆大学和培养企业共同成立博士生联合培养依托机构,作为专职的培养组织机构;“三层管理”—联合培养过程采用研究生院、实验室(学院)、联合指导小组三个层面的完整培养体系。联合指导小组由实验室、企业或科研院所电气行业相关专家组成。
通过上述制度的建立, 保证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政策的持续化,进一步加强了高校与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络,提高培养质量与服务水平,不断促进联合培养的持续发展。
2 培养环节创新
为增强和提高研究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实验室在培养环节渠道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素质训练模式的创新。
2.1 结合“三重”开展选题和培养工作
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科研水平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即:结合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这“三重”开展培养工作。依据学科发展特色,紧密结合智能电网、新能源及并网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重大项目、国家“973”项目等国家项目、±800kV云广直流输电工程、白鹤滩大型水电站等国家重大工程,为研究生提供选题支撑、项目依托。
2.2 夯实交叉学科知识,建立交叉学科指导团队
交叉学科知识是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扩大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补充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等领域的通信、自动化、化工等相关知识,加强对电气工程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以此奠定研究生宽广、坚实的基础,培养研究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邀请化工、材料、通信、自动化等老师,组成研究生联合培养小组,参与研究生指导。比如:在植物绝缘油、绝缘老化方面邀请化工和材料等学科老师参与指导,在电力物联网方面邀请通信和自动化等学科老师参与指导,在线路杆塔故障、风电机组等方面邀请机械、土木等学科老师参与指导。
2.3 打造“四联合”培养模式,树立示范基地效应
紧密围绕联合项目申报、联合项目攻关、联合人才培养、联合举办会议等“四联合”培养模式,与国家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南方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云南电网公司等建立联合培养实践平台,加强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及实践示范基地的辐射力。 通过打造联合培养的实践平台,使得研究生能够充分依托校内实践平台,帮助研究生在实践中检验所研究的理论课题;通过户外实践基地,促进研究生理论成果的升华;借助通过企业工程项目的实践,使得研究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实际工程问题的复杂性,培养起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项目的研究和实施掌握并强化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注重全过程、全方位的培养
从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确定研究领域和论文选题,直到学位论文提交、答辩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培养。全过程培养还包含论文以外的全方位训练,主要有:科研项目申报撰写,研究计划制定,研究平台建立,学术论文写作发表,参与学术交流活动,项目阶段和中期及结题验收报告写作,参与结题验收并做部分专题技术报告等。培养研究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研究能力:开展文献综述、科技论文写作的探讨;培养对项目定位、内容、技术路线、关键进度的把控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测试试验或分析,参与试验、横向项目的实践、纵向项目调研、交流等实践性工作,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在科学研究、项目开展中,不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辩证批判思维能力、隐喻联想思维能力和有助于创新思维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坚忍不拔、管理能力)等。同时,培养研究生全方位综合能力:参与社团组织,参与实验室和班级、学院的集体活动,参与部分社会活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组织、管理、演讲、社会交际等能力。
3 大力营造浓厚學术氛围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成才环境
实验室联合学院每年定期举办“研究生硕博论坛”、“研究生学术活动月”活动。举办了“Renewable Energy and Smart Grids”、“走进电气工程学科前沿·把握未来研究方向”、“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新能源研究进展”等学术讲座,以及“研究生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的交流讨论会。多层次多角度地引导研究生扩展学术视野、提高创新能力,提高论文写作能力,加强研究生通过科研过程来提高综合素质的理念,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做好人生和职业规划,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术、拓展视野的平台,展示了研究生学术风采,活跃了学术氛围。
4 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接轨
实验室先后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芬兰拉普兰塔理工大学等就科研合作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国际交流项目等签订合作协议,将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逐步推向制度化。以该协议为基础,目前已开设12门全英文课程;先后派出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383名;接收攻读硕士学位留学生40名,同时实验室还经常邀请一些国际上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并具备深厚学术造诣的专家来实验室开办专题讲座或前沿学术报告会,如: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Peter Fleming教授、谢菲尔德大学Visakan Kadirkamanathan教授、Robert Harrison教授,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工学院院长Rajala教授等。近年来已经举办学术报告会150余人场,参加的研究生近6000余人次。这些措施有力地支持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5 培养成效
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科研育人的探索,近年来,实验室培养已取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250余人,培养已取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1200余人。在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中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奖)获得者4人、重庆市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8人、重庆市优秀硕士论文获得者23人。他们当中一批已成长为政府机关、科技教育、电力、军工等行业的高级管理及技术领军或骨干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金焕,程武,康向阳.发挥科研平台育人功能 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北京林业大学“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S1):111-114.
[2] 高智琛,程培岩,王丽娟.高校实验室科研管理刍议[J].实验室科学,2014,17(2):177-179.
[3] 王克英.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J].化工管理,2018(36):62-63.
关键词: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研育人 机制创新 培养环节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7(b)-0228-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在“双一流”建设蓬勃发展的背景之下,如何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育人的长效作用已成为高校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
重庆大学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由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主要以电气工程及其交叉学科的前沿为引导,围绕国家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现代能源体系的需求,开展电力安全科学领域输配电装备及系统、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解决电力能源设备及系统安全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为国家电力能源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坚强理论和技术支撑。实验室致力于研究支撑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新能源电力变换等国家能源体系建设中的电力安全科学与前沿技术问题,在输配电装备及系统的故障演变机理、在线监测与评估、可靠性提升及安全防御等方面形成特色,同时深化电工新技术的拓展应用,面向电力能源安全的国际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工程,从“材料-器件-设备-系统”全链条研究输配电安全的应用基础理论和共性关键技术,注重学科交叉,促进系统性和原创成果产生,培养和汇聚高层次人才,努力建设成为本领域国际一流的创新型研究基地、人才培养高地和学术交流中心。
实验室为了保持高水平人才不断涌现,一直把科研育人列为头等大事,不仅将研究生的选题紧密结合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而且还采取了许多特殊措施,并收到了显著效果。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创新型国家建设、电气工程领域产业升级和科技升级,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研究生为目标,实现同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科研育人”,着重在管理体制和培养环节上革新,效果显著。
1 管理机制创新
在聯合培养工作中,制度建设是联合培养工作良性发展的保障。为此,实验室结合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机制上创立了“123”管理机制,即“一个主体、两家单位、三层管理”。“一个主体”—重庆大学作为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唯一主体机构,全面负责对学生的组织、管理和审查等;“两家单位”—重庆大学和培养企业共同成立博士生联合培养依托机构,作为专职的培养组织机构;“三层管理”—联合培养过程采用研究生院、实验室(学院)、联合指导小组三个层面的完整培养体系。联合指导小组由实验室、企业或科研院所电气行业相关专家组成。
通过上述制度的建立, 保证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政策的持续化,进一步加强了高校与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络,提高培养质量与服务水平,不断促进联合培养的持续发展。
2 培养环节创新
为增强和提高研究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实验室在培养环节渠道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素质训练模式的创新。
2.1 结合“三重”开展选题和培养工作
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科研水平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即:结合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这“三重”开展培养工作。依据学科发展特色,紧密结合智能电网、新能源及并网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重大项目、国家“973”项目等国家项目、±800kV云广直流输电工程、白鹤滩大型水电站等国家重大工程,为研究生提供选题支撑、项目依托。
2.2 夯实交叉学科知识,建立交叉学科指导团队
交叉学科知识是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扩大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补充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等领域的通信、自动化、化工等相关知识,加强对电气工程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以此奠定研究生宽广、坚实的基础,培养研究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邀请化工、材料、通信、自动化等老师,组成研究生联合培养小组,参与研究生指导。比如:在植物绝缘油、绝缘老化方面邀请化工和材料等学科老师参与指导,在电力物联网方面邀请通信和自动化等学科老师参与指导,在线路杆塔故障、风电机组等方面邀请机械、土木等学科老师参与指导。
2.3 打造“四联合”培养模式,树立示范基地效应
紧密围绕联合项目申报、联合项目攻关、联合人才培养、联合举办会议等“四联合”培养模式,与国家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南方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云南电网公司等建立联合培养实践平台,加强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及实践示范基地的辐射力。 通过打造联合培养的实践平台,使得研究生能够充分依托校内实践平台,帮助研究生在实践中检验所研究的理论课题;通过户外实践基地,促进研究生理论成果的升华;借助通过企业工程项目的实践,使得研究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实际工程问题的复杂性,培养起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项目的研究和实施掌握并强化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注重全过程、全方位的培养
从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确定研究领域和论文选题,直到学位论文提交、答辩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培养。全过程培养还包含论文以外的全方位训练,主要有:科研项目申报撰写,研究计划制定,研究平台建立,学术论文写作发表,参与学术交流活动,项目阶段和中期及结题验收报告写作,参与结题验收并做部分专题技术报告等。培养研究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研究能力:开展文献综述、科技论文写作的探讨;培养对项目定位、内容、技术路线、关键进度的把控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测试试验或分析,参与试验、横向项目的实践、纵向项目调研、交流等实践性工作,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在科学研究、项目开展中,不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辩证批判思维能力、隐喻联想思维能力和有助于创新思维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坚忍不拔、管理能力)等。同时,培养研究生全方位综合能力:参与社团组织,参与实验室和班级、学院的集体活动,参与部分社会活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组织、管理、演讲、社会交际等能力。
3 大力营造浓厚學术氛围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成才环境
实验室联合学院每年定期举办“研究生硕博论坛”、“研究生学术活动月”活动。举办了“Renewable Energy and Smart Grids”、“走进电气工程学科前沿·把握未来研究方向”、“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新能源研究进展”等学术讲座,以及“研究生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的交流讨论会。多层次多角度地引导研究生扩展学术视野、提高创新能力,提高论文写作能力,加强研究生通过科研过程来提高综合素质的理念,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做好人生和职业规划,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术、拓展视野的平台,展示了研究生学术风采,活跃了学术氛围。
4 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接轨
实验室先后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芬兰拉普兰塔理工大学等就科研合作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国际交流项目等签订合作协议,将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逐步推向制度化。以该协议为基础,目前已开设12门全英文课程;先后派出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383名;接收攻读硕士学位留学生40名,同时实验室还经常邀请一些国际上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并具备深厚学术造诣的专家来实验室开办专题讲座或前沿学术报告会,如: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Peter Fleming教授、谢菲尔德大学Visakan Kadirkamanathan教授、Robert Harrison教授,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工学院院长Rajala教授等。近年来已经举办学术报告会150余人场,参加的研究生近6000余人次。这些措施有力地支持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5 培养成效
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科研育人的探索,近年来,实验室培养已取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250余人,培养已取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1200余人。在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中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奖)获得者4人、重庆市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8人、重庆市优秀硕士论文获得者23人。他们当中一批已成长为政府机关、科技教育、电力、军工等行业的高级管理及技术领军或骨干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金焕,程武,康向阳.发挥科研平台育人功能 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北京林业大学“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S1):111-114.
[2] 高智琛,程培岩,王丽娟.高校实验室科研管理刍议[J].实验室科学,2014,17(2):177-179.
[3] 王克英.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J].化工管理,2018(36):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