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设疑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素质的保证。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在“疑”上下工夫,教师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故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思维活动在数学课堂上产生碰撞的火花。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与同仁们共勉。
设疑要看准时机,根据学习的具体内容,提出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研究。一般情况下。应抓住以下时机:
1 导入新课时设疑
设计好每节课的“开场白”,可起到“一语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了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的玩具车、滑板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们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呢?”学生会笑着连连摇头回答“不行”。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也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就会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又如教学《比例尺》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国领土幅员辽阔,陆地面积有九百山十万平方千米,这么大的面积要怎样画,才能在一张纸上呈现呢?这样就吸引了学生。他们迫切想找到答案。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2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疑
数学知识是衔接严密、联系密切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教师要准确有效地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1)1.6÷0.25,15÷0.15;(2)10÷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再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采用直观加提问的方法设疑,剪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你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让学生动手试验,再引导学生回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最后找到方法,即S三角形=S平行四边形÷2=a×h÷2,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探索出新知识,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充分学得新知识。
3 在总结知识的规律处设疑
数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也有其知识的规律性。设置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一课,总结时设计这样提问:根据算式60÷30-2填空!
(60×4)÷(30x4)=( )
(60×100)÷(30×100)=( )
(60÷2)÷(30÷2)=( )
(60÷10)÷(30÷10)=( )
再设疑:上面4个式子有什么特点?以原式为标准被除数,除数发生什么变化?扩大、缩小是什么意思?能否用一句话归纳出上列式子的规律?这样经过观察、分析、解答。学生悟出“商不变性质”,新知识在提问中变得相对简单。
4 解决实际问题时设疑
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活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只有让学生学会反思,对自己的判断与活动甚至语言表达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才能使学生真正抓住数学思维的内在本质,才能真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学《利率》时,有这样的情境:老师要买新房,现在还缺5万元钱’打算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到银行,发现这种贷款如果在5年还清。则除了本金还必须支付贷款利息,每年是3.6%,如果想在10年内还清。则每年必须付4.05%的利息。现在老师的月收入是1400元,我应该选择几年还清比较合理?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兴趣浓厚,他们经过认真琢磨、比较,信心十足地展示自己的成果:(有一个学生还对比着写了下面的算式。)
5年
50000÷60个月≈833元
50000×3.6%=1800元
1800÷12个月=150元
833 150=983元
1400-983=417元
10年
50000÷120个月≈416.7元
50000×4.05%=2025元
2025÷12个月≈168.75元
416.7 168.75=585.45元
1400-585.45=814.55元
学生的建议:如果老师的其他家庭收入很少的话,建议选择10年期的,这样的话,扣除了还银行的钱,还有814.55元的经费,供应家庭生活开支应该没有问题:如果家庭其他收入不错,那么,可以选择5年期的,虽然老师的钱都用在还贷款上,但是,平时生活开支也没问题,这样贷款可以提前还掉了,生活也就更轻松。可见。在一个真实的课堂里,反思使孩子的创造性更富有生命力。
总之,课堂设疑永无止境,作为课堂教学的艺术,它起到了调节师生双边活动的作用,问得准、精、巧,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产生碰撞的火花,就能充分发挥师生双边的积极性,教师教得高兴。学生学得轻松,学生的思维也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和发展。
设疑要看准时机,根据学习的具体内容,提出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研究。一般情况下。应抓住以下时机:
1 导入新课时设疑
设计好每节课的“开场白”,可起到“一语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了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的玩具车、滑板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们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呢?”学生会笑着连连摇头回答“不行”。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也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就会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又如教学《比例尺》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国领土幅员辽阔,陆地面积有九百山十万平方千米,这么大的面积要怎样画,才能在一张纸上呈现呢?这样就吸引了学生。他们迫切想找到答案。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2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疑
数学知识是衔接严密、联系密切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教师要准确有效地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1)1.6÷0.25,15÷0.15;(2)10÷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再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采用直观加提问的方法设疑,剪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你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让学生动手试验,再引导学生回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最后找到方法,即S三角形=S平行四边形÷2=a×h÷2,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探索出新知识,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充分学得新知识。
3 在总结知识的规律处设疑
数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也有其知识的规律性。设置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一课,总结时设计这样提问:根据算式60÷30-2填空!
(60×4)÷(30x4)=( )
(60×100)÷(30×100)=( )
(60÷2)÷(30÷2)=( )
(60÷10)÷(30÷10)=( )
再设疑:上面4个式子有什么特点?以原式为标准被除数,除数发生什么变化?扩大、缩小是什么意思?能否用一句话归纳出上列式子的规律?这样经过观察、分析、解答。学生悟出“商不变性质”,新知识在提问中变得相对简单。
4 解决实际问题时设疑
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活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只有让学生学会反思,对自己的判断与活动甚至语言表达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才能使学生真正抓住数学思维的内在本质,才能真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学《利率》时,有这样的情境:老师要买新房,现在还缺5万元钱’打算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到银行,发现这种贷款如果在5年还清。则除了本金还必须支付贷款利息,每年是3.6%,如果想在10年内还清。则每年必须付4.05%的利息。现在老师的月收入是1400元,我应该选择几年还清比较合理?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兴趣浓厚,他们经过认真琢磨、比较,信心十足地展示自己的成果:(有一个学生还对比着写了下面的算式。)
5年
50000÷60个月≈833元
50000×3.6%=1800元
1800÷12个月=150元
833 150=983元
1400-983=417元
10年
50000÷120个月≈416.7元
50000×4.05%=2025元
2025÷12个月≈168.75元
416.7 168.75=585.45元
1400-585.45=814.55元
学生的建议:如果老师的其他家庭收入很少的话,建议选择10年期的,这样的话,扣除了还银行的钱,还有814.55元的经费,供应家庭生活开支应该没有问题:如果家庭其他收入不错,那么,可以选择5年期的,虽然老师的钱都用在还贷款上,但是,平时生活开支也没问题,这样贷款可以提前还掉了,生活也就更轻松。可见。在一个真实的课堂里,反思使孩子的创造性更富有生命力。
总之,课堂设疑永无止境,作为课堂教学的艺术,它起到了调节师生双边活动的作用,问得准、精、巧,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产生碰撞的火花,就能充分发挥师生双边的积极性,教师教得高兴。学生学得轻松,学生的思维也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