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教学的侧重点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近几年新课改省份的高考历史试题,真正实现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学科能力的考查,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针对新形势的变化,笔者就历史学科教学问题谈几点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遵循课程标准,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资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以课程标准为中心,多种版本教材并存。由于编者对课程标准理解及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不同,对同一知识点,不同版本教材会有不同的表述和阐释,观点也会产生分歧,这对我们解读历史知识造成了困难。对此,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教材记录了历史事实,如新航路的开辟确系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人类活动;另一方面,教材的结论只是专家学者针对基本的历史事实从自己研究的角度和视角而得出的一些看法和认识,这些看法和认识可能反映了当前史实研究的一些主流观点,但并不一定是唯一的,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知识。反思我们的教学实际,新课程已经实施多年了,但还有很多教师依然奉行“以教材为本”的教学观念,将教材上呈现的内容不加选择、不加整理地全盘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背教材、背结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科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历史学习的实际意义得不到有效体现,致使学生距离新课程所界定的教学目标越来越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应该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对于教学内容界定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把教材作为一种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课程资源,而非传统意义上奉为“教学大纲”的“教科书”,认真落实“教材内容资源化”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避免产生“教材无用论”的极端认识。教材虽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但目前来看,仍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中要用好、用足。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加强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学习的能力
1.将新材料、新情境贯穿到日常教学中
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景的方式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最明显特点,也是新课程精神的重要体现。教学中,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更有利于再现历史,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突破教材限制,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整合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拓宽资源的宽度和深度,重视通过运用鲜活历史材料设置新情景的方式进行日常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去了解历史原貌,更清晰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但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实施历史教学也要避免走入误区。新材料的运用应当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深化知识而选取,是为落实课程标准而服务的。要避免为材料而材料,致使课堂变成了材料的累积,忽视对教材现有资源的利用,增加学生理解和记忆的负担。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明确教材对哪些历史知识解读不够全面或表述不够,然后再去选取鲜活材料进行运用。
2.改变教学方法,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界定,在强调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在学习方法上,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合作学习,学会与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交流和学习。同时,在“一标多本”的教学现状下,高考命题不会只依据某一个版本教材知识,而是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重在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和人文素养。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只注重讲授教材知识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认真听取学生的思想观点,予以精讲点拨。引导学生实施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悟、去理解,才是历史学科的真正发展方向。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历史知识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学习历史的真正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掌握基本的历史事实,更在于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思想。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界定,改变了过去片面强调政治素质、教条化、模式化的特点,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时代性、实践性等内涵,也就是更加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此外,近年来,新课改省份的高考试题也越来越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考查。因此,历史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真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特别要重视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就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科能力和人文素养。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高考命题越来越强调“能力立意”的新形势下,历史教师必须尽快更新教学观念,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遵循课程标准,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资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以课程标准为中心,多种版本教材并存。由于编者对课程标准理解及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不同,对同一知识点,不同版本教材会有不同的表述和阐释,观点也会产生分歧,这对我们解读历史知识造成了困难。对此,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教材记录了历史事实,如新航路的开辟确系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人类活动;另一方面,教材的结论只是专家学者针对基本的历史事实从自己研究的角度和视角而得出的一些看法和认识,这些看法和认识可能反映了当前史实研究的一些主流观点,但并不一定是唯一的,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知识。反思我们的教学实际,新课程已经实施多年了,但还有很多教师依然奉行“以教材为本”的教学观念,将教材上呈现的内容不加选择、不加整理地全盘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背教材、背结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科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历史学习的实际意义得不到有效体现,致使学生距离新课程所界定的教学目标越来越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应该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对于教学内容界定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把教材作为一种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课程资源,而非传统意义上奉为“教学大纲”的“教科书”,认真落实“教材内容资源化”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避免产生“教材无用论”的极端认识。教材虽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但目前来看,仍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中要用好、用足。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加强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学习的能力
1.将新材料、新情境贯穿到日常教学中
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景的方式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最明显特点,也是新课程精神的重要体现。教学中,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更有利于再现历史,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突破教材限制,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整合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拓宽资源的宽度和深度,重视通过运用鲜活历史材料设置新情景的方式进行日常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去了解历史原貌,更清晰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但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实施历史教学也要避免走入误区。新材料的运用应当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深化知识而选取,是为落实课程标准而服务的。要避免为材料而材料,致使课堂变成了材料的累积,忽视对教材现有资源的利用,增加学生理解和记忆的负担。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明确教材对哪些历史知识解读不够全面或表述不够,然后再去选取鲜活材料进行运用。
2.改变教学方法,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界定,在强调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在学习方法上,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合作学习,学会与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交流和学习。同时,在“一标多本”的教学现状下,高考命题不会只依据某一个版本教材知识,而是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重在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和人文素养。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只注重讲授教材知识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认真听取学生的思想观点,予以精讲点拨。引导学生实施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悟、去理解,才是历史学科的真正发展方向。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历史知识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学习历史的真正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掌握基本的历史事实,更在于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思想。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界定,改变了过去片面强调政治素质、教条化、模式化的特点,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时代性、实践性等内涵,也就是更加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此外,近年来,新课改省份的高考试题也越来越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考查。因此,历史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真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特别要重视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就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科能力和人文素养。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高考命题越来越强调“能力立意”的新形势下,历史教师必须尽快更新教学观念,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