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东坡少年时,才智过人,颇为自负,撰联日:“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某日,一老者携书来,苏东坡见书上竟有些字不识,遂愧改联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以鞭策自己。苏东坡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几经贬谪,然而其诗文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其书其画也别具一格,自创新意。可见,不是当初有愧改联,怎能达到终生无愧的境界?
俗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面对知识的海洋,科技的天地,需知的东西太多了,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人的一生,若能把人生的座标定在无愧上,必然会在人生漫长的过程中常怀“愧意”,不断完善自己,“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记得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面对别人的赞扬,曾抱着愧意说,未知好比圆的外面,无边无际。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经常对某事直言不知道,对某事表示感兴趣。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团长”光荣称号的李国安把“不愧党,不愧民”作为自己终生的追求,成为共产党人的楷模。他自1991年任北京军区给水团团长以来,始终奋斗在找水打井的第一线,风餐露宿,吃遍千辛万苦,为边远地区的牧民谋利益、办好事。他是领导干部,手上掌握上百万元的经费,但他在工作途中仍住3元钱一夜的骡子店。几年先后得到的科研奖金,他捐给“希望工程”,资助困难战士,垫付团里招待费,正是因为他力求“不愧党,不愧民”,他才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无愧于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李国安的“两不愧”精神应该成为我们每个党员的座右铭。
《诗经·小雅》就已唱出“不愧于人,不畏于天”的至理名言,以后历代志士仁人也都自觉把“愧”作为一把尺子,来衡量检点自己的言行。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向来把对党对国家负责与对人民负责一致起来,“吾日三省吾身”,在有愧中追求无愧,为民书记郑培民正是这样的共产党人。他经常对照党和人民的要求,检查自己的不足;他常与雷锋和焦裕禄等先进模范相比,找自己的差距,感到自己做得不够;他经常有愧妻子和儿女,尽力给予关心和补偿;他经常警惕自己,防止突出个人,防止以权谋私,不做有损有愧于党和人民的事情。从他的言行和日记中,他是一个常怀“愧”意的人,经常不安、揪心、内疚,正因为如此,他才无愧于党和人民,成为全党学习的榜样。
唯有常怀“愧”意的人,才能坦然面对名利,不但不伸手,反而怕要,不要。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毛泽东根据许光达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贡献和建设现代化军队的需要,亲自提议说:许光达应评大将。许光达知道后,心里很是不安,几经思考,他给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领导写了一份“降衔申请书”。信中写道“高兴之余,惶惶难安。我扪心自问:论德、才、资、功,我佩戴四星,心安神静吗?”“为了心安,为了公正,我曾向贺副主席面请降衔,现在我诚恳、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请:授我上将衔。”许光达的信不长,却用了几个“心安”,字里行间,让人读出四个大字:高风亮节。1952年3月,“抗美援朝”方兴未艾。巴金带领一个创作组到朝鲜前线采访,写了一篇名为《我们会见彭德怀司令员》的文章。给彭总看的原稿上,说彭总“像长者对子弟讲话”,当时,彭德怀是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是中央军委副主席,功勋卓著,名扬四海,就是年龄也当之无愧是个“长者”。可是彭德怀看了原稿以后,十分不安。他写信给巴金,说这样称呼,“使我不安,有些害怕”。并说,“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一些。”
不知从何时起,一些人,特别是一些身为共产党员的干部,从人生字典中去掉“愧”意,做错了事或未尽到责任也心安理得,更为甚者成了厚颜无耻的败类,明明白白是失策失误,总结工作时不说惭愧说“探索”;工作造成损失不管主观责任有多大,反正都叫“交学费”;有的干部不管他那里工作是否上得去,还是问题己成了堆,他都“脸不变色、心不跳”,心安理得地做他的官。他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斤斤计较,老惦记着升官跑官,老觉得自己很委屈,组织上亏待了自己,看见别人升职就眼红,总觉得自己肩膀上星星少,却从来没有嫌自己工作干得少,对他们来说,只有不断地升官发财才能求得心安,可是哪有那多好事?所以他就很难真正心安,身心疲惫,活得很累。有的跑官、买官、卖官,肆无忌惮地敛不义之财,脸皮厚得很,锒铛入狱也无半点“愧”意。
知羞、惭愧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高级动物人类特有的感知与理性。惭愧是一种清醒,一种良知,一种理智,一种境界,一种动力。唯有常怀“愧”意。才能求知不断,勤奮学习,淡泊名利,知过即改,切实做到稳得住神,管得住身,抗得住诱惑,企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辈子无怨无悔,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
俗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面对知识的海洋,科技的天地,需知的东西太多了,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人的一生,若能把人生的座标定在无愧上,必然会在人生漫长的过程中常怀“愧意”,不断完善自己,“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记得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面对别人的赞扬,曾抱着愧意说,未知好比圆的外面,无边无际。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经常对某事直言不知道,对某事表示感兴趣。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团长”光荣称号的李国安把“不愧党,不愧民”作为自己终生的追求,成为共产党人的楷模。他自1991年任北京军区给水团团长以来,始终奋斗在找水打井的第一线,风餐露宿,吃遍千辛万苦,为边远地区的牧民谋利益、办好事。他是领导干部,手上掌握上百万元的经费,但他在工作途中仍住3元钱一夜的骡子店。几年先后得到的科研奖金,他捐给“希望工程”,资助困难战士,垫付团里招待费,正是因为他力求“不愧党,不愧民”,他才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无愧于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李国安的“两不愧”精神应该成为我们每个党员的座右铭。
《诗经·小雅》就已唱出“不愧于人,不畏于天”的至理名言,以后历代志士仁人也都自觉把“愧”作为一把尺子,来衡量检点自己的言行。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向来把对党对国家负责与对人民负责一致起来,“吾日三省吾身”,在有愧中追求无愧,为民书记郑培民正是这样的共产党人。他经常对照党和人民的要求,检查自己的不足;他常与雷锋和焦裕禄等先进模范相比,找自己的差距,感到自己做得不够;他经常有愧妻子和儿女,尽力给予关心和补偿;他经常警惕自己,防止突出个人,防止以权谋私,不做有损有愧于党和人民的事情。从他的言行和日记中,他是一个常怀“愧”意的人,经常不安、揪心、内疚,正因为如此,他才无愧于党和人民,成为全党学习的榜样。
唯有常怀“愧”意的人,才能坦然面对名利,不但不伸手,反而怕要,不要。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毛泽东根据许光达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贡献和建设现代化军队的需要,亲自提议说:许光达应评大将。许光达知道后,心里很是不安,几经思考,他给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领导写了一份“降衔申请书”。信中写道“高兴之余,惶惶难安。我扪心自问:论德、才、资、功,我佩戴四星,心安神静吗?”“为了心安,为了公正,我曾向贺副主席面请降衔,现在我诚恳、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请:授我上将衔。”许光达的信不长,却用了几个“心安”,字里行间,让人读出四个大字:高风亮节。1952年3月,“抗美援朝”方兴未艾。巴金带领一个创作组到朝鲜前线采访,写了一篇名为《我们会见彭德怀司令员》的文章。给彭总看的原稿上,说彭总“像长者对子弟讲话”,当时,彭德怀是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是中央军委副主席,功勋卓著,名扬四海,就是年龄也当之无愧是个“长者”。可是彭德怀看了原稿以后,十分不安。他写信给巴金,说这样称呼,“使我不安,有些害怕”。并说,“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一些。”
不知从何时起,一些人,特别是一些身为共产党员的干部,从人生字典中去掉“愧”意,做错了事或未尽到责任也心安理得,更为甚者成了厚颜无耻的败类,明明白白是失策失误,总结工作时不说惭愧说“探索”;工作造成损失不管主观责任有多大,反正都叫“交学费”;有的干部不管他那里工作是否上得去,还是问题己成了堆,他都“脸不变色、心不跳”,心安理得地做他的官。他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斤斤计较,老惦记着升官跑官,老觉得自己很委屈,组织上亏待了自己,看见别人升职就眼红,总觉得自己肩膀上星星少,却从来没有嫌自己工作干得少,对他们来说,只有不断地升官发财才能求得心安,可是哪有那多好事?所以他就很难真正心安,身心疲惫,活得很累。有的跑官、买官、卖官,肆无忌惮地敛不义之财,脸皮厚得很,锒铛入狱也无半点“愧”意。
知羞、惭愧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高级动物人类特有的感知与理性。惭愧是一种清醒,一种良知,一种理智,一种境界,一种动力。唯有常怀“愧”意。才能求知不断,勤奮学习,淡泊名利,知过即改,切实做到稳得住神,管得住身,抗得住诱惑,企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辈子无怨无悔,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