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研究者汪瀚:用一生践行“家国情怀”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ksm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2岁老人汪瀚头发花白,微微驼背,但精气神十足。他和老伴建了一个微信群,将三个孩子都拉进群,群名叫“家国情怀”。汪瀚经常和孩子在群里讨论如何履行工作岗位职责、如何为国家做贡献。
  汪瀚的一生,都在践行“家国情怀”这四个字。20世纪60年代,他前往西北大漠,成为从事核武器试验和检验的科研人员,将青春献给了祖国的核武器和导弹事业。
  抗战全面爆发的1937年,汪瀚出生于安徽舒城县。为躲避战事,年幼的汪瀚随着父母背井离乡,一路辗转。
  “祖母会给我们讲木兰从军等故事,祖父还经常给我们读报纸,让我们了解战事。我们的‘小米加步枪’和外国的现代化武器相比,实在吃亏。”汪瀚回忆。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让他深刻了解到现代化武器的重要性。他心中暗想:要是我国也有原子弹该多好!
  1955年,18岁的汪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5年的学习生涯中,他如饥似渴地求知,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20世纪60年代初,汪瀚被选派去西北工作。“我的志愿就是去研究核武器,为祖国现代化尽一分力。”汪瀚说。
  西北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艰苦,一年有10个月要穿棉衣,还要忍受高原缺氧的痛苦。“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有的战士鞋子和脚冻在一起,脱都脱不下来。”汪瀚回忆。恶劣的环境,考验着每一个人。
  “千千万万人前赴后继,做出奉献和牺牲。核武器研发成功绝对不是一个人的功劳,大家分工不同,少了谁都不行。”汪瀚感慨。
  除了要面对环境的考验,汪瀚和同事们还要攻克无数个科研难题。当时,苏联撕毁了向我国提供原子弹技术资料的协议,并撤回了在华的全部专家,相关科研资料和仪器都要从零做起。工作中,汪瀚主攻爆炸物理研究。“我们要研究炸药里爆震波的传播速度和方向,这需要仪器精确到微秒。”汪瀚说。
  “技术一穷二白,一切都要靠自己。为了获取一个数据,大伙常常要通过不同专业、不同手段去钻研,团结协作。”汪瀚和同事们的心中憋着一股劲:要早日把原子弹研制出来,填补空白,加强国防!
  在一次例行检查中,一个装置出现了意外,汪瀚遭到高压电击,所幸捡回了一条命。“我努力让自己朝相对安全的方向倒下,侥幸自救成功。”3个月后,他才将此事告诉了妻子高凤琴,高凤琴当时就哭了出来。
  高凤琴是辽宁人,常年在偏远山区搞建筑安装和设计工作。1963年初,两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夫妻俩一年只能见一次面,忙的时候一年也见不到一次。
  1964年10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时汪瀚还在做实验,听到广播里传来的消息时,他的眼泪唰地流了出来。“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心情。高兴得不得了,一个劲儿地欢呼。”
  汪瀚和同事们没有松懈。“空投原子弹等多项实验研究,我都有幸参与其中。”汪瀚说。
  汪瀚的一家都为国防做出了贡献。1983年,他的大儿子想去参军,报效祖国。汪瀚回忆:“他训练了3个多月,就跟着队伍上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者阴山前线。”
  由于核武器研制的特殊性,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必须保密。汪瀚的父亲直到去世,也不知道儿子从事的工作是什么。直到1985年《解放军报》对汪瀚进行了专访,汪瀚才敢把真相告诉母亲。
  1987年,汪瀚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从事实验设备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汪瀚觉得,能将一生所学献给国家,是自己的荣幸。
  如今,住在合肥市包河区的汪瀚还担任着芜湖路街道赤阑桥讲师团的讲师。他走进机关单位和校园,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传播爱国主义正能量。
  芜湖路街道选择讲师时,中科大推荐了汪瀚。街道人员起初有顾虑,担心汪老的身体吃不消,汪老却说:“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宣讲,弘扬老一辈科学家们不怕吃苦、甘为国家奉献的精神,激发更多青年人努力学习,不忘初心,继续奋斗。”
  一次,汪瀚在合肥二中理科班讲授。孩子们很感兴趣,围着他提问。汪瀚说,他很愿意给孩子们讲故事,讲物理公式推导,讲家国情怀。孩子们也很爱听。如果条件允许,他想在寒暑假把孩子们组织起来,带他们做实验,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
  “核武器研究,是一群人的历史,不是一个人的功劳。”在汪瀚心中,他的故事是属于一代人的光荣,是一代人的家国情怀,年轻人应该了解这一段岁月、学习这种精神。
  (褚小龙对本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前的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徐肖冰、侯波夫妇,成为在天安门城楼上记录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幸运儿。徐肖冰晚年时说:“开国大典时我在天安门城楼上,侯波也在天安门城楼上。作为工作人员,两口子都在现场的可能就我们一对儿吧,所以现在回想起来都是非常荣幸的一件事。”是的,
期刊
智能手机把我们从电脑桌前解放了出来,而智能服装将把电子产品从我们的口袋里掏出来,放到衣服上。  目前,一些智能服装已经进入市场,比如能用电线导热温暖手指的手套,以及拥有紫外线传感器的泳衣,能提醒人们避免过分日晒。但这还远远不够。下一代智能服装已经出现在实验室里,快来先睹为快吧!  时刻追随时尚  现有的大多数变色纺织品都是依赖环境照明或者人体自身的热量来达到变色效果的。现在,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可以
期刊
在天津市蓟州区,活跃着一群退休老人。他们每年都要策划几次充满文化气息的主题旅行,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上演“最美夕阳红”的动人篇章。  井冈山上唱红歌,激情澎湃劲头足  2017年春天的一个清晨,一辆旅游大巴从蓟州区出发,经停山东台儿庄、江西景德镇,最终来到井冈山。车上的47位老人平均年龄65岁。退休后,他们选择了远行,为晚年生活再添新景。  临行前,大家经过了周密考虑,对沿途线路和景点的选择也进行了深
期刊
清早,在瑞典西南部的港口城市歌德堡街头散步,见到街旁矗立着一个鲜黄色的邮筒。我向来对邮筒有着特殊的爱好,便拿出相机拍摄。正在这时,一辆漆成鲜黄色的面包车驶来,在那个邮筒前停了下来。从车上下来一位金发姑娘,手持邮袋。她打开邮筒,取出信件,装入邮袋。用邮政术语来说,那位姑娘叫作“开筒员”。她上车之后,黄色的面包车便奔向下一个邮筒。我把开筒员开邮筒取信的整个过程拍了下来。  我在南美洲的哥伦比亚旅行时,
期刊
我有个习惯,就是常不由自主地翻开自己的影集,一页一页地看,从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扫除自己的烦闷,度过难熬的时光,享受喜悦的心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翻看自己的老照片,更是感慨万分。  小时候,我的父母和弟弟、妹妹都喜欢照相,结婚后,我的妻子、女儿也喜欢照相,因此我家中保存了十几本影集。在这些影集中,有我父母结婚时的照片,有我从出生到上学、工作、婚后等各个时期的照片,有弟弟妹妹的照片,有
期刊
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北部的小城巴特基辛根人口仅有两万多,名气却颇大。历史上,茜茜公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铁血宰相”俾斯麦、作家托尔斯泰、画家门采尔等都到过此地,因为这里是遐迩闻名的“水疗之都”。  保留着水疗的古老传统  从“浪漫之路”的起点维尔茨堡出发,开车不到1小时就到了巴特基辛根。小城紧邻勒恩国家公园,依山傍河,风景如画。这里悠久的历史、优美的环境、健全的城市疗养设施、丰富的文化均闻名于世。
期刊
1926年6月16日,顾方舟在上海出生。4岁时,他的父亲因患黑热病去世,母亲带着四个孩子生活,顾方舟排行老三。他们先是待在母亲的祖籍宁波,后来又辗转到了天津。  顾方舟的母亲性格倔强,不愿意依赖他人。凭借丈夫去世后得到的一份保险金,她上了护士学校,成为一名助产士。“从小她就教育我们,要自立,要靠自己。”这是顾方舟的童年记忆。  助产士没有行医资格,顾方舟的母亲工作时有诸多不便,所以母亲希望他将来能
期刊
游乐园通常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但在老龄化严重的英国,老人去哪里游玩和锻炼,成了全社会关心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区开始修建专属于老人的游乐园,丰富老人的闲暇生活。  2010年,英国伦敦市中心的海德公园修建了第一座老人游乐园。和儿童游乐园一样,老人游乐园用铁栏杆围了起来,只有一道窄门供人进出,不允许任何宠物入内。游乐园里有6项适合60岁以上老人的运动项目,包括椭圆机、固定式自行车、仰卧起坐板等,
期刊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在“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的颁奖典礼上,他收获如此评价。  他就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  因一碗红烧肉和航天结缘  孙家栋出生在辽宁复县。1942年,13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然而那时正值二战
期刊
如今,美颜相机已为越来越多爱美的朋友们熟悉并使用,然而美颜相机里神奇的瘦脸、磨皮、美白等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呢?  要給一张照片“美颜”,首先要进行人脸检测,即检测图像中是否存在人脸。  检测到人脸后,就需要对人脸的关键点,包括眉毛、眼睛、鼻子、嘴巴以及脸部轮廓等进行定位,然后才能针对相应区域进行瘦脸、磨皮、美白等“美颜”操作。  瘦脸是通过像素位置的偏移来实现脸部区域的放大、缩小,由变形前的坐标,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