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数学最关键的要算高二年级,如何教好高二数学是每个数学教师的探讨的课题。根据我多年高中教学的体会,供大家参考指正。
一、注重训练学生思維,养成工整习惯
高二数学开始的第一章为“不等式”,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把基础知识教给学生。作为老师我们知道高考中最难的部分由“导数”与“不等式”构成或由“数列”与“不等式”构成。可能很多教师会直到高三才加大“不等式”的难度与高考接轨。而我的看法是提前加大难度,在不等式基础教完之后二、注重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思维
常言说:“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习题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联、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练习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及思维的流畅性;采用多题归一,练习求同思维能力;用整法解题,锻炼统摄思维能力;用反证法、倒解题等练习逆向思维。同时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也不可忽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质疑就是要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维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鼓励学生间积极争辩,陈述矛盾,各抒己见,揭露弊病;四是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向教师质疑提问;五是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活读书,敢于对课本参考书提出疑问,并进行批判;六是组织学生间相互批改作业,评阅试卷,发现问题,改正错误。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思維
反思是个体乃至整个群体在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自古以来就有反思意识,在我国古代有“吾日三省吾身”,“扪心自问”等至理名言。上世纪,美国富豪、经济学家卡耐基在其书中写道:“有人说我比别人成功,或者说我比别人判断更准确。其实,我不比别人聪明,
四、注重问题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闻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爱好。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地发现机会。
(1) 问题的来源及选择。闻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所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例如,“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内容,我们用时钟拨快、拨慢的区别来作为问题,从而引入角的新概念。
(2) 讲究问题呈示方式。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问题的解决。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或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的做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即问题是怎样想到的?是什么使我这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的?)进行显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一、注重训练学生思維,养成工整习惯
高二数学开始的第一章为“不等式”,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把基础知识教给学生。作为老师我们知道高考中最难的部分由“导数”与“不等式”构成或由“数列”与“不等式”构成。可能很多教师会直到高三才加大“不等式”的难度与高考接轨。而我的看法是提前加大难度,在不等式基础教完之后二、注重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思维
常言说:“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习题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联、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练习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及思维的流畅性;采用多题归一,练习求同思维能力;用整法解题,锻炼统摄思维能力;用反证法、倒解题等练习逆向思维。同时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也不可忽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质疑就是要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维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鼓励学生间积极争辩,陈述矛盾,各抒己见,揭露弊病;四是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向教师质疑提问;五是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活读书,敢于对课本参考书提出疑问,并进行批判;六是组织学生间相互批改作业,评阅试卷,发现问题,改正错误。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思維
反思是个体乃至整个群体在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自古以来就有反思意识,在我国古代有“吾日三省吾身”,“扪心自问”等至理名言。上世纪,美国富豪、经济学家卡耐基在其书中写道:“有人说我比别人成功,或者说我比别人判断更准确。其实,我不比别人聪明,
四、注重问题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闻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爱好。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地发现机会。
(1) 问题的来源及选择。闻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所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例如,“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内容,我们用时钟拨快、拨慢的区别来作为问题,从而引入角的新概念。
(2) 讲究问题呈示方式。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问题的解决。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或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的做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即问题是怎样想到的?是什么使我这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的?)进行显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