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应试教育的普及为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然而,随着教育扩招,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抑制了青少年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本文从应试教育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应试教育的利弊影响,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关键词:青少年;应试教育;利弊;改进意见
当前大中小学在校人数比起改革开放前大幅增加,大多数学生能够享受到义务教育的权益。应试教育的普及也为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然而,随着升学考试,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这种沉重的教育制度,抑制了青少年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偏智育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一、应试教育的概念
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应对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水平、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是一种注重人力素质培养的教育模式。
二、应试教育的利弊分析
(一)应试教育的优点
(1)应试教育可以让学生高效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的直接传授,而非像西方一样让学生自己求知探索,能够节约时间,避免学生走弯路,提高学习的效率。
(2)应试教育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是个人口大国,用于教育事业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充足,无法为追求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提供足够物质保证。应试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对各类精英的选拔和培养起到决定性作用,为各个领域输入各类人才。
(3)应试教育在中国是目前最为公平的一项政策,统一考试按分数线录取。其中几乎不掺杂任何人情事故原则,也不包含权利入侵,可谓公平公正。应试教育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而且有益于社会公平,更促进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应试教育的弊端
“应试教育”虽然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相对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片面的教育模式使我国基础教育停滞不前,弊端显而易见。其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试教育目标狭隘化
应试教育虽然把智育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但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学生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只是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只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没有经历参与课堂以外的、对发展智力较有利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不堪局面。
2.应试教育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
从当前教育现状看,人力素质相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看重。因此,对关系人本素质方面的价值、人格、权益、思想觉悟、社会贡献等意识方面的教育注意的不够。如果学生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對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3.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种统考、会考进行,教学管理目标相对普遍地具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分数,教育的科学性、创新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育研究转变成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传授和强化技能训练,对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应试教育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面扩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应试教育阻碍个性发展,缺乏创造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育目标局限,教育手段单一。学校素质教育逐渐演变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容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动机倾向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不利。
三、应试教育的改进意见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应逐步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最终达到教育资金投入占GDP总值的4%以上。国家应该更加重视教育的改善、改革这一过程,对教育资金的投入上要做好细致、明确的规划,并向社会大众公布每年的教育资金投入明细表,通过社会大众对国家教育资金投入进行监督。教育机构和学校可以制定详细的资金募集计划,确保真实有效,一部分教育资金可以通过向社会募集获得,进而减缓教育资金紧张等问题。在教育资金投入的比例中,应加大教师系统资金的投入,注重培养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创新性。加大教师队伍福利,保证教师基本权益。
(2)教学资源分配中,可以实行适配性分配,各地区、各高校按资源的不同需求量,按需分配;同时,教师资源的分配一定要明确有效,根据各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教师需求,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达到逐步缩小地区教育两极分化的目标。
(3)学生应当寻求自我的发展,学校要做好与家长的交流工作。老师和家长应该全力支持学生正确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个人能力和兴趣的发展,帮助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发展道路。学生之间也可以加强交流互动,“取长补短”,开放思维,自我创新。国家教育系统也应当为学生创造平台,多开设一些国家性的学生交流活动,并对其进行指导。
(4)在中小学中增加实践技能课,培养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大中小学都应当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国家应当逐步减轻高考的文化分比重,在学校教育中增加综合素质测评,高考不再以文化分作为唯一的评定标准,加入综合测评考核,两者同时作为学生入学的评定标准和大学录取的标准。
(5)学校应当开设心理健康课,确保能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学校教学模式要避免死板传授知识,注重灵活的教学模式,达到授学以用;增加课外知识的传授,学校可开设“读书周”,“交流角”这类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学生平台,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老师要无差别的对待学生,并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减小学生两极分化。
参考文献:
[1]金佟.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重要性[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03).
作者简介:王晓慧(1994—),女,汉族,辽宁大连人,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关键词:青少年;应试教育;利弊;改进意见
当前大中小学在校人数比起改革开放前大幅增加,大多数学生能够享受到义务教育的权益。应试教育的普及也为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然而,随着升学考试,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这种沉重的教育制度,抑制了青少年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偏智育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一、应试教育的概念
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应对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水平、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是一种注重人力素质培养的教育模式。
二、应试教育的利弊分析
(一)应试教育的优点
(1)应试教育可以让学生高效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的直接传授,而非像西方一样让学生自己求知探索,能够节约时间,避免学生走弯路,提高学习的效率。
(2)应试教育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是个人口大国,用于教育事业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充足,无法为追求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提供足够物质保证。应试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对各类精英的选拔和培养起到决定性作用,为各个领域输入各类人才。
(3)应试教育在中国是目前最为公平的一项政策,统一考试按分数线录取。其中几乎不掺杂任何人情事故原则,也不包含权利入侵,可谓公平公正。应试教育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而且有益于社会公平,更促进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应试教育的弊端
“应试教育”虽然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相对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片面的教育模式使我国基础教育停滞不前,弊端显而易见。其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试教育目标狭隘化
应试教育虽然把智育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但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学生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只是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只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没有经历参与课堂以外的、对发展智力较有利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不堪局面。
2.应试教育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
从当前教育现状看,人力素质相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看重。因此,对关系人本素质方面的价值、人格、权益、思想觉悟、社会贡献等意识方面的教育注意的不够。如果学生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對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3.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种统考、会考进行,教学管理目标相对普遍地具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分数,教育的科学性、创新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育研究转变成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传授和强化技能训练,对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应试教育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面扩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应试教育阻碍个性发展,缺乏创造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育目标局限,教育手段单一。学校素质教育逐渐演变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容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动机倾向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不利。
三、应试教育的改进意见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应逐步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最终达到教育资金投入占GDP总值的4%以上。国家应该更加重视教育的改善、改革这一过程,对教育资金的投入上要做好细致、明确的规划,并向社会大众公布每年的教育资金投入明细表,通过社会大众对国家教育资金投入进行监督。教育机构和学校可以制定详细的资金募集计划,确保真实有效,一部分教育资金可以通过向社会募集获得,进而减缓教育资金紧张等问题。在教育资金投入的比例中,应加大教师系统资金的投入,注重培养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创新性。加大教师队伍福利,保证教师基本权益。
(2)教学资源分配中,可以实行适配性分配,各地区、各高校按资源的不同需求量,按需分配;同时,教师资源的分配一定要明确有效,根据各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教师需求,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达到逐步缩小地区教育两极分化的目标。
(3)学生应当寻求自我的发展,学校要做好与家长的交流工作。老师和家长应该全力支持学生正确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个人能力和兴趣的发展,帮助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发展道路。学生之间也可以加强交流互动,“取长补短”,开放思维,自我创新。国家教育系统也应当为学生创造平台,多开设一些国家性的学生交流活动,并对其进行指导。
(4)在中小学中增加实践技能课,培养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大中小学都应当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国家应当逐步减轻高考的文化分比重,在学校教育中增加综合素质测评,高考不再以文化分作为唯一的评定标准,加入综合测评考核,两者同时作为学生入学的评定标准和大学录取的标准。
(5)学校应当开设心理健康课,确保能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学校教学模式要避免死板传授知识,注重灵活的教学模式,达到授学以用;增加课外知识的传授,学校可开设“读书周”,“交流角”这类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学生平台,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老师要无差别的对待学生,并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减小学生两极分化。
参考文献:
[1]金佟.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重要性[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03).
作者简介:王晓慧(1994—),女,汉族,辽宁大连人,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