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情感传递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94-01
在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古诗词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其中蕴含的思想文化、精神内涵、语言知识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初中生健康成长所需的精神营养。初中生学习和理解古诗词不仅能够陶冶自身的情操,也能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然而,由于学生所处的现代社会文化环境与古诗词的创作时代有着较大的差异,同时由于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生活积累和语言理解能力比较有限,故而许多初中生不能很好地领会蕴含于古诗词中的思想情感。笔者认为,只有充分调动古诗词中的情感力量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能,实现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目标。
一、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古诗词的诵读是一个基本的教学环节。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要想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可以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世界。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诵读的时候要注意诵读的抑扬顿挫,把握整体的节奏,形成较高的艺术感染力,如此方能将学生的思想情感激发出来。
以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如梦令》教学为例,首先,笔者引导学生以富有韵律和节奏的方式进行诵读,使其能够初步感受作品中的细腻情感。而后,笔者播放了古筝版《如梦令》音乐,引导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缓缓诵读作品,尤其是在“清晨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部分的时候实现诵读与音乐的呼应,将作者喜春又伤春的复杂思想情感表现出来。经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领会诗词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同时也将诗词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积累。
二、设置情境,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其中的很多的意象与情境都需要建立在对生活认知与理解的基础上方能够准确地把握。然而,初中学生有着与作者不同的生活经历与体验,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方能让他们正确地理解诗词中的思想与情境。在诗词教学过程中,笔者一般会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设置一个基本的情境,并且充分描绘诗词中所涉及的场景、画面和情境,将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引导学生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中。设置情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产生情感共鸣。
在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行路难》中,作者将其内在的丰富情感蕴含其中,意象雄浑、壮丽、富有气势,然而这些意象大多较为抽象,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多种手段、联系生活中的事物来营造诗词情境,进而引领学生充分认知其中的意象、思想和情感。其中“欲渡黄河冰塞川”一句,笔者进行了以下教学过程:首先,这一句中包含着较为广阔的环境,这一点较难理解,故而笔者并没有直接地向学生讲述诗词的内容与思想,而是设定了一个基本的情境进行教学。笔者以生活中的“黄河”景象作为切入点,通过图片展示、意象描述和视频资料展示等手段为学生初步构建了一个基本的“黄河”意象。而后,笔者逐词逐句地进行《行路难》的意境解释与分析,并且对于每一个场景都配备了相应的图片资料,使这些意境更加形象化与立体化,加深了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
三、紧扣文眼,提升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抓住全文的重点所在进行集中讲解,从而引导学生深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深刻内涵。在古诗词教学中,笔者将诗词的“诗眼”“文眼”作为全篇的点睛之笔所在,着重进行解释,使学生能够走入到诗词的美好世界中去体味诗词的灵气、意蕴和深刻寓意。
例如,在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江南春》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使得整个作品具有很强的动感、丰富的色彩和优美的视觉形象。笔者将诗中的“绿”作为教学重点,不断地渲染意境。首先,笔者借助一些优美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描绘了江南春季中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其次,通过视频展示、图片动画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绿色波动、春风轻拂的景象,引领学生置身于江南的春色世界中。最后,笔者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根据刚才的画面畅想诗人在江南的春色世界中站立船头静静向故乡进发的景象,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将景物、情感描绘得绘声绘色的。
在古诗词教学中,笔者将情感传递作为引领学生深切理解古诗词内在情感世界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反复诵读、渲染意境、紧扣文眼等教学方法,将诗词中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目前的古诗词教学中,实现学生内心世界与诗词意境的碰撞与交融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与实践。
(责编 秦越霞)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94-01
在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古诗词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其中蕴含的思想文化、精神内涵、语言知识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初中生健康成长所需的精神营养。初中生学习和理解古诗词不仅能够陶冶自身的情操,也能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然而,由于学生所处的现代社会文化环境与古诗词的创作时代有着较大的差异,同时由于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生活积累和语言理解能力比较有限,故而许多初中生不能很好地领会蕴含于古诗词中的思想情感。笔者认为,只有充分调动古诗词中的情感力量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能,实现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目标。
一、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古诗词的诵读是一个基本的教学环节。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要想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可以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世界。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诵读的时候要注意诵读的抑扬顿挫,把握整体的节奏,形成较高的艺术感染力,如此方能将学生的思想情感激发出来。
以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如梦令》教学为例,首先,笔者引导学生以富有韵律和节奏的方式进行诵读,使其能够初步感受作品中的细腻情感。而后,笔者播放了古筝版《如梦令》音乐,引导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缓缓诵读作品,尤其是在“清晨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部分的时候实现诵读与音乐的呼应,将作者喜春又伤春的复杂思想情感表现出来。经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领会诗词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同时也将诗词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积累。
二、设置情境,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其中的很多的意象与情境都需要建立在对生活认知与理解的基础上方能够准确地把握。然而,初中学生有着与作者不同的生活经历与体验,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方能让他们正确地理解诗词中的思想与情境。在诗词教学过程中,笔者一般会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设置一个基本的情境,并且充分描绘诗词中所涉及的场景、画面和情境,将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引导学生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中。设置情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产生情感共鸣。
在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行路难》中,作者将其内在的丰富情感蕴含其中,意象雄浑、壮丽、富有气势,然而这些意象大多较为抽象,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多种手段、联系生活中的事物来营造诗词情境,进而引领学生充分认知其中的意象、思想和情感。其中“欲渡黄河冰塞川”一句,笔者进行了以下教学过程:首先,这一句中包含着较为广阔的环境,这一点较难理解,故而笔者并没有直接地向学生讲述诗词的内容与思想,而是设定了一个基本的情境进行教学。笔者以生活中的“黄河”景象作为切入点,通过图片展示、意象描述和视频资料展示等手段为学生初步构建了一个基本的“黄河”意象。而后,笔者逐词逐句地进行《行路难》的意境解释与分析,并且对于每一个场景都配备了相应的图片资料,使这些意境更加形象化与立体化,加深了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
三、紧扣文眼,提升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抓住全文的重点所在进行集中讲解,从而引导学生深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深刻内涵。在古诗词教学中,笔者将诗词的“诗眼”“文眼”作为全篇的点睛之笔所在,着重进行解释,使学生能够走入到诗词的美好世界中去体味诗词的灵气、意蕴和深刻寓意。
例如,在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江南春》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使得整个作品具有很强的动感、丰富的色彩和优美的视觉形象。笔者将诗中的“绿”作为教学重点,不断地渲染意境。首先,笔者借助一些优美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描绘了江南春季中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其次,通过视频展示、图片动画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绿色波动、春风轻拂的景象,引领学生置身于江南的春色世界中。最后,笔者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根据刚才的画面畅想诗人在江南的春色世界中站立船头静静向故乡进发的景象,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将景物、情感描绘得绘声绘色的。
在古诗词教学中,笔者将情感传递作为引领学生深切理解古诗词内在情感世界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反复诵读、渲染意境、紧扣文眼等教学方法,将诗词中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目前的古诗词教学中,实现学生内心世界与诗词意境的碰撞与交融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与实践。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