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国书法艺术,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是文化兴国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书法艺术瑰宝,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要靠国家各级政府的重视,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倡导和积极落实,要靠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要靠各级各类学校的书法教育教学来具体体现和认真实施。书法教育是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教学对学生进行书写技能、书法艺术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艺术修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提高书法教育教学质量,是其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下面将根据本人长期的书法学习和书法教学实践,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过:“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这是学书过程的描绘,每一步都不易,都得付出艰辛的劳动,都得通过反反复复的学习。至于每一步达到什么程度,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也离不开个人的多方努力。
在选帖方面,可以挑选学生喜爱的、字数较多、难度适中、相对平正的碑帖进行学习。要由少到多,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既要给学生一定的学习要求,适当施加压力,还要给他们轻松学习的余地,张弛有度。若要求过高,任务过重,只能使他们望而生畏,削弱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家长、家人也要积极配合,在学习时间、空间、材料、氛围方面予以保障,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自觉学习、及时复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若不予重视、不肯配合、放任自流,则学什么都不成。
二、注重讲解和示范相结合
书法教学不能光靠讲解,示范非常重要。书法教学示范中一般以正面引导为主,让学生第一印象看到一个漂亮的字或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是怎么写出来的,并让学生自己分析笔法、字法(字的结构)、章法等书写要领,教师随即进行归纳总结,并强调重点难点,然后让学生去练习。学生在进行写实性临摹的时候,教师尽可能的多给学生进行示范。示范要注意准确性。笔画、结构、章法应同范本保持一致。如有条件,可使用幻灯机或投影仪进行展示和示范。书法忌讳运笔匀速平移,笔画状如算子,字形呆若木鸡。不同的字体中不同的笔画搭配在一起,其方向、长短、粗细、曲直、以及线条的质感等都有所不同,运笔的轻重提按不停地变换、书写速度都不尽相同,示范时要注意让学生充分看到教师的运笔过程。
三、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授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身心发展,智力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观察、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有些学生习惯于整体感知字形,而不善于分析字形结构,合体字的偏旁、部首、笔画特点也不能把握,明知字形不正,大小不一,也是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根据年龄特点来耐心教育,相机辅导。所以,书法教学应注意直观、具体、因势利导,才能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绝大部分学生对某一事物专注的时间不会超过40分钟,一旦超过了这一时间界限,他们就会显得心不在焉,如果继续强迫他们学习,往往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书法教学中要抓紧教学的“黄金时间”,向这40分钟要教学进度和质量。另外,因为学书者的天赋与兴趣不一,在培养和训练时,教学方法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些学生的空间知觉发展尚未完善,对笔画、位置、形状的感觉较差,因而书法教师在讲解清楚以后,在执笔、用笔、字法、章法等方面还要细致指导。
四、临帖最好先专后博,各个击破
从理论上讲,学习书法从哪条道路进去都可以,“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是可以同归的。但中国传统的学书方法是先选定一个“法门”,“一门直入”,直达峰顶,这样才能看到最高境界,才能与各“法门”融会贯通。自古以来学书成功者走的都是这样一个“不二法门”,既学习书法必须通过临帖,先专后博。第一,选帖要准,要选专家公认的,水平较高的,适合初学的,自己喜欢的,字数较多的帖。有些人选了低水平的帖,结果耽误一生。第二,临帖要专一,要精准,必须先实临,后意临;先形似,后神似;达到相当的高度,然后才可以由专而博,先无我,后有我。有些人临帖不专一,今天写这个,明天写那个,没有“入帖”就想“出帖”,只想见异思迁,不会“娶妻生子”,结果写多少都是一个水平,写多长时间都毫无进展,只有量的叠加,没有质的飞跃。须知在临一个帖的过程中把方法学会了,问题解决了,眼力和造型能力提高了,临其他帖时的相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一个帖临不好,其他帖也照样临不好。临帖不精准,就不能发现古人的思想,就不能达到古人的高度,“察之尚精,拟之贵似”是达到精准的方法。有些人临帖一开始就想先意临,先神似,先有我,开始就想追求个性,就想抒发情感,就想把适合自己口味的东西加在一起,结果阻碍了对古人的观察,阻碍了审美能力的提高,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殊不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形之不存,神从何来。第三,不同的字体(篆隶真行草),各有不同的基础。尽管它们有联系,但又不能互相替代。有人认为,学好楷书就能写好行草,这种观点是不对的,行草有行草的基础,楷书的基础代替不了行草的基础。
五、学习书法要坚持做到:“四定”、“四到”、“四多”
“四定”即定师、定时、定量、定点。定师:帮助学生选择字帖;定时:每天规定一定时间的临习;定量:制定每日临习的数量。定点:为减少干扰,提高学习效率,最好有较为固定的练字场所。
“四到”为眼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平时要多读帖,动笔临帖前,更要先细心读帖,做到胸有成竹,然后下笔。心到:学习时要注意力集中,全神贯注,不应心不在焉,习字要专心致志,沉着静思,手到:是指运笔运腕,用心用力,认真读帖;口到:对于文字和内容俱佳的法帖,比如王羲之《兰亭序》、苏轼《黄州寒食诗》、《前后赤壁赋》、以及名言佳句书法等,要多朗诵甚至背诵。 “四多”是多读、多练、多比较、多思考。应多读所临之帖,读帖的目的在于,吃透范帖,增加临摹准确性;将自己临习作品与原帖进行比较,找出差距,以便改进。学书宜多动脑筋仔细研究范帖的特点,思考蕴含于汉字及书法中的道理;总之,无论学什么,首先要勤奋。勤于思考才能善于思考。勤学加上会学,才能学好书法。
六、注重学生书法创作意识的培养
临摹是一种学习手段而不是目的,创作和创新才是学习书法的目的。目前,许多书法教材和范本都是按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分门别类编写的,字与字之间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联系,碑帖又是古文,很难与现代汉语相吻合,这时就可以用“集字”的办法,凑成古典诗词、格言警句,可谓不胜妙用。这个阶段,教师除了要在用笔上进行指导,还要在用墨、章法、用印等方面进行细致指导,学生练习一段时间就能完成一幅集字作品,并可以参赛参展,体验“创作”的快乐,获得成就感。只要在“用”字上多做文章,强化创作意识,在学习书法的“难途”中,是能够找到“捷径”的。
七、不断更新和完善书法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书法是中国所特有的具有极浓厚的民族色彩的艺术。在书法学习和教学的实践中,应该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因循守旧,照搬传统不敢创新;二是完全丢弃优秀的民族传统,简单摹拟西方的模式。书法教学既不可照搬西方教学模式,也要敢于突破旧有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模式,结合中国书法艺术自身诸多特点给予重新审视并进行大胆改革。中国当今书法艺术教育就应该一方面向传统学习,一方面向世界学习,以实现纵向及横向的对话和接轨。不断学习,才能持续发展;敢于创新,才能实现超越。学习效果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记忆的好坏。记不住,当时临得再好也没用。在教学中发现,有不少学生模仿力强,当时临得挺像,可很快就忘的所剩无几。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学习和记忆的方法有问题。人常说:“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学书法也要“各个击破”,及时巩固。想要临得好,记得牢,就要分课时、分单元、分章节的临摹。自觉应用“艾宾浩斯曲线”所揭示的“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通过及时复习,注重理解,把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反复临摹,强化记忆,巩固阶段性学习的成果,“温故而知新”。
总之,在书法教育教学中,应始终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坚持欣赏领先原则,本着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规律,大力推行“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合理搭配和巧妙运用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踏实灵活地去开展教育教学,才能使学生的书法素质和书写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只要施教者加强学习,边学边教,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完善书法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书法教育教学质量,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过:“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这是学书过程的描绘,每一步都不易,都得付出艰辛的劳动,都得通过反反复复的学习。至于每一步达到什么程度,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也离不开个人的多方努力。
在选帖方面,可以挑选学生喜爱的、字数较多、难度适中、相对平正的碑帖进行学习。要由少到多,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既要给学生一定的学习要求,适当施加压力,还要给他们轻松学习的余地,张弛有度。若要求过高,任务过重,只能使他们望而生畏,削弱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家长、家人也要积极配合,在学习时间、空间、材料、氛围方面予以保障,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自觉学习、及时复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若不予重视、不肯配合、放任自流,则学什么都不成。
二、注重讲解和示范相结合
书法教学不能光靠讲解,示范非常重要。书法教学示范中一般以正面引导为主,让学生第一印象看到一个漂亮的字或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是怎么写出来的,并让学生自己分析笔法、字法(字的结构)、章法等书写要领,教师随即进行归纳总结,并强调重点难点,然后让学生去练习。学生在进行写实性临摹的时候,教师尽可能的多给学生进行示范。示范要注意准确性。笔画、结构、章法应同范本保持一致。如有条件,可使用幻灯机或投影仪进行展示和示范。书法忌讳运笔匀速平移,笔画状如算子,字形呆若木鸡。不同的字体中不同的笔画搭配在一起,其方向、长短、粗细、曲直、以及线条的质感等都有所不同,运笔的轻重提按不停地变换、书写速度都不尽相同,示范时要注意让学生充分看到教师的运笔过程。
三、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授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身心发展,智力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观察、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有些学生习惯于整体感知字形,而不善于分析字形结构,合体字的偏旁、部首、笔画特点也不能把握,明知字形不正,大小不一,也是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根据年龄特点来耐心教育,相机辅导。所以,书法教学应注意直观、具体、因势利导,才能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绝大部分学生对某一事物专注的时间不会超过40分钟,一旦超过了这一时间界限,他们就会显得心不在焉,如果继续强迫他们学习,往往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书法教学中要抓紧教学的“黄金时间”,向这40分钟要教学进度和质量。另外,因为学书者的天赋与兴趣不一,在培养和训练时,教学方法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些学生的空间知觉发展尚未完善,对笔画、位置、形状的感觉较差,因而书法教师在讲解清楚以后,在执笔、用笔、字法、章法等方面还要细致指导。
四、临帖最好先专后博,各个击破
从理论上讲,学习书法从哪条道路进去都可以,“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是可以同归的。但中国传统的学书方法是先选定一个“法门”,“一门直入”,直达峰顶,这样才能看到最高境界,才能与各“法门”融会贯通。自古以来学书成功者走的都是这样一个“不二法门”,既学习书法必须通过临帖,先专后博。第一,选帖要准,要选专家公认的,水平较高的,适合初学的,自己喜欢的,字数较多的帖。有些人选了低水平的帖,结果耽误一生。第二,临帖要专一,要精准,必须先实临,后意临;先形似,后神似;达到相当的高度,然后才可以由专而博,先无我,后有我。有些人临帖不专一,今天写这个,明天写那个,没有“入帖”就想“出帖”,只想见异思迁,不会“娶妻生子”,结果写多少都是一个水平,写多长时间都毫无进展,只有量的叠加,没有质的飞跃。须知在临一个帖的过程中把方法学会了,问题解决了,眼力和造型能力提高了,临其他帖时的相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一个帖临不好,其他帖也照样临不好。临帖不精准,就不能发现古人的思想,就不能达到古人的高度,“察之尚精,拟之贵似”是达到精准的方法。有些人临帖一开始就想先意临,先神似,先有我,开始就想追求个性,就想抒发情感,就想把适合自己口味的东西加在一起,结果阻碍了对古人的观察,阻碍了审美能力的提高,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殊不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形之不存,神从何来。第三,不同的字体(篆隶真行草),各有不同的基础。尽管它们有联系,但又不能互相替代。有人认为,学好楷书就能写好行草,这种观点是不对的,行草有行草的基础,楷书的基础代替不了行草的基础。
五、学习书法要坚持做到:“四定”、“四到”、“四多”
“四定”即定师、定时、定量、定点。定师:帮助学生选择字帖;定时:每天规定一定时间的临习;定量:制定每日临习的数量。定点:为减少干扰,提高学习效率,最好有较为固定的练字场所。
“四到”为眼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平时要多读帖,动笔临帖前,更要先细心读帖,做到胸有成竹,然后下笔。心到:学习时要注意力集中,全神贯注,不应心不在焉,习字要专心致志,沉着静思,手到:是指运笔运腕,用心用力,认真读帖;口到:对于文字和内容俱佳的法帖,比如王羲之《兰亭序》、苏轼《黄州寒食诗》、《前后赤壁赋》、以及名言佳句书法等,要多朗诵甚至背诵。 “四多”是多读、多练、多比较、多思考。应多读所临之帖,读帖的目的在于,吃透范帖,增加临摹准确性;将自己临习作品与原帖进行比较,找出差距,以便改进。学书宜多动脑筋仔细研究范帖的特点,思考蕴含于汉字及书法中的道理;总之,无论学什么,首先要勤奋。勤于思考才能善于思考。勤学加上会学,才能学好书法。
六、注重学生书法创作意识的培养
临摹是一种学习手段而不是目的,创作和创新才是学习书法的目的。目前,许多书法教材和范本都是按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分门别类编写的,字与字之间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联系,碑帖又是古文,很难与现代汉语相吻合,这时就可以用“集字”的办法,凑成古典诗词、格言警句,可谓不胜妙用。这个阶段,教师除了要在用笔上进行指导,还要在用墨、章法、用印等方面进行细致指导,学生练习一段时间就能完成一幅集字作品,并可以参赛参展,体验“创作”的快乐,获得成就感。只要在“用”字上多做文章,强化创作意识,在学习书法的“难途”中,是能够找到“捷径”的。
七、不断更新和完善书法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书法是中国所特有的具有极浓厚的民族色彩的艺术。在书法学习和教学的实践中,应该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因循守旧,照搬传统不敢创新;二是完全丢弃优秀的民族传统,简单摹拟西方的模式。书法教学既不可照搬西方教学模式,也要敢于突破旧有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模式,结合中国书法艺术自身诸多特点给予重新审视并进行大胆改革。中国当今书法艺术教育就应该一方面向传统学习,一方面向世界学习,以实现纵向及横向的对话和接轨。不断学习,才能持续发展;敢于创新,才能实现超越。学习效果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记忆的好坏。记不住,当时临得再好也没用。在教学中发现,有不少学生模仿力强,当时临得挺像,可很快就忘的所剩无几。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学习和记忆的方法有问题。人常说:“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学书法也要“各个击破”,及时巩固。想要临得好,记得牢,就要分课时、分单元、分章节的临摹。自觉应用“艾宾浩斯曲线”所揭示的“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通过及时复习,注重理解,把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反复临摹,强化记忆,巩固阶段性学习的成果,“温故而知新”。
总之,在书法教育教学中,应始终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坚持欣赏领先原则,本着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规律,大力推行“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合理搭配和巧妙运用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踏实灵活地去开展教育教学,才能使学生的书法素质和书写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只要施教者加强学习,边学边教,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完善书法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书法教育教学质量,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