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区牡丹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a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探讨牡丹籽油的成分差异,选取不同地区10个批次牡丹籽样品,榨油后,采用GB 5009.168—2016酯交换法及气质色谱对牡丹籽油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0个批次样品中共检出脂肪酸14种,主要为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其中饱和脂肪酸总量在7.72%~14.80%,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在85.20%~92.2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油酸含量最高的是毕节赫章(116.25±4.17 mg/g),亚油酸含量最高的是铜仁思南(210.44±2.57 mg/g)。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不同地区牡丹籽油中脂肪酸含量及种类差异显著( P< 0.05)。
  关键词 牡丹籽油;脂肪酸;气质色谱;组分
  中图分类号 TS 255.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9-017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9.04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nalysis of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Peony Seed Oil in Guizhou Regions
  ZHOU Jing-rui1,WANG Hong-lin1,ZHANG Qin2 et al
  (1.Institute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Gui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uiyang,Guizhou 550005;2.Guizhou Hongyang Qiankun Technology Co.,Ltd.,Guiyang,Guizhou 550005)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ompositional differences of peony seed oil,10 peony seed sample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were selected,and after oil extraction,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in peony seed oil was determined by the GB 5009.168-2016 transesterification method and GC-M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4 fatty acids were detected in the 10 samples,mainly oleic acid,linoleic acid,α-linolenic acid ,palmitic acid and stearic acid,of which saturated fatty acids accounted for 7.72%-14.80% of the total,and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ccounted for the total amount was 85.20%-92.28%.The content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was rich,mainly oleic acid and linoleic acid.The highest oleic acid content was Bijie Hezhang (116.25±4.17 mg/g),and the highest linoleic acid content was Tongren Sinan(210.44±2.57 mg/g).The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ifference showed that the fatty acid content and types of peony seed oil in different region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 P< 0.05).
  Key words Peony seed oil;Fatty acid;GC-MS;Composition
  基金项目 2019年度科技计划项目“贵州油用牡丹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黔科合支撑〔2019〕2316号)。
  作者简介 周景瑞(1989—),男,山东菏泽人,研究实习员,硕士,从事中草药有效成分分析。*通信作者,副研究员,硕士,从事园艺作物栽培等方面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5-10;修回日期 2021-06-16
  牡丹(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属芍药科牡丹组(Sect.Moutan DC.)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植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主要具有观赏和药用价值[1-4]。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供需形势严峻,自给率仅为40%左右,全国食用植物油约60%依赖进口[5]。而油用牡丹作为草本油料作物,有利于解决我国目前食用油紧缺的现状。且牡丹籽油脂肪酸含量丰富,尤以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6-7] ,而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氧化、保护肝脏、降低血脂血糖、预防糖尿病等作用[8],且富含人体必需脂肪酸亚麻酸和亚油酸,亚麻酸具有抗氧化、防癌抗癌、保护肝脏、调节脂肪酸代谢等作用[9]。亚油酸还具有抑制人体内胆固醇合成、促进脂肪酸代谢等功效,有研究表明人体每天需摄取6 g亚油酸,以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10]。此外,油用牡丹因具有高含油率(籽含油率22%)、高品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92%)等特点,在2011年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列为新资源食品[11],作為新木本油料资源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12]。但关于贵州牡丹籽油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不同地区牡丹油中脂肪酸种类和含量尚不清楚。因此,对不同地区牡丹籽油中脂肪酸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后期牡丹籽油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仪器。
  气质色谱联用仪(美国PE公司,GCMS-SQ8T);SH-Rt-2560毛细管柱(100 m×0.25 mm×0.20 μm,日本岛津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电子天平(美国奥豪斯电子天平AR1140);HH-s6数显恒温水浴锅(科密仪器仪表有限公司);超声萃取机(天津奥特赛恩斯,As3120);纯水机(四川成都唐氏康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Advanced-IV-24);榨油机(温州宏阔科技有限公司,ZY-22A01)。
  1.1.2 标准品与试剂。37种混合脂肪酸甲酯标准品(美国NU-CHEK);正庚烷、异辛烷(色谱纯,阿拉丁);甲醇(色谱纯,默克股份两合公司);硫酸氢钠(分析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氢氧化钾(分析纯,天津市富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1.1.3 试验样品。采集贵州不同地区10个批次的牡丹籽,详见表1。
  1.2 试验方法
  1.2.1 牡丹油提取。每个批次称取1 000 g牡丹籽,经榨油机压榨后过滤,得到牡丹籽油样品备用。
  1.2.2 标准品溶液制备。
  精密量取混合脂肪酸甲酯标准品100 mg,转移至10 mL容量瓶中,用正庚烷稀释定容,贮存于-18 ℃冰箱备用。
  1.2.3 牡丹油甲酯化。
  称取一定量的牡丹油于具塞试管中,精确至0.1 mg,加入4 mL异辛烷溶解样品,放入40 ℃水浴微热溶解,然后加入200 μL氢氧化钾甲醇溶液,盖上玻璃塞猛烈振摇30 s静置至澄清,加入过量的硫酸氢钠振摇,以中和氢氧化钾,待盐沉淀后,取上层溶液过0.22 μm有机膜后上机。
  1.2.4 气质色谱条件。色谱柱为SH-Rt-2560(100 m×0.25 mm×0.20 μm)聚二氰丙基硅氧烷强极性固定相柱,检测器为FID;进样口温度270 ℃;检测器温度280 ℃;分流比100∶1;载气为高纯氮气;柱流速为1.0 mL/min;升温程序:初温100 ℃,保持13 min,10  ℃/min升温至180 ℃,保持6 min,1  ℃/min升温至230 ℃,保持20 min,4  ℃/min升温至230 ℃,保持11 min。
  1.3 数据分析
  对牡丹油中各脂肪酸采用标准品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应用SIMCA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利用SPSS 23.0对不同地区牡丹籽油中脂肪酸含量进行差异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地区牡丹籽油脂肪酸含量 按“1.2.3”方法处理样品,采用GC-MS对牡丹油中脂肪酸种类及含量进行分析,详见表2。通过GC-MS对不同地区的牡丹籽油中主要脂肪酸成分分析,由色谱图的峰保留时间及标准品比对可知,牡丹籽油中主要的脂肪酸由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等组成,这与崔永宁等[13]的研究一致。
  2.2 不同地区牡丹籽油的差异分析
  利用SPSS分析牡丹籽油中脂肪酸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牡丹籽油样品中脂肪酸组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P <0.05)。由表2可知,不同样品中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α-亚麻酸和亚油酸,这与张姗姗等[14]的研究一致。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总含量在85.20%~92.28%,高于花生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74.61%)[15],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油酸含量最高的是MDY4(116.246 2±4.169 0 mg/g),亚油酸含量最高的是MDY1(210.441 4±2.573 6 mg/g)。油酸和亚油酸在样品中的含量远高于样品中其余脂肪酸含量,其中亚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27.00%~45.53%,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高于8.00%的保健型营养油脂标准,这一优点能弥补其他食用油类PUFA类含量低的缺点[16],且亚油酸有抑制胆固醇合成、调节血压等功能[17],被公认为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在人体内可进一步衍化成具有不同功能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花生四烯酸等。有大量研究表明,EPA和DHA具有很好的抗癌作用,而油酸具有调节血脂和降低胆固醇等功能[18]。饱和脂肪酸总含量较低,在7.72%~14.80%,能满足现代人对油脂低含量饱和脂肪酸的要求。
  2.3 主成分分析
  PCA得分图的聚散程度反映了样本中脂肪酸的相似程度,即样本中脂肪酸的聚类情况,样本中脂肪酸越接近则样本的点在得分图上越接近,利用SIMCA软件对不同地区牡丹籽油的样本数据进行PCA分析,样本PCA中RX2为0.701,表明模型的拟合准确性高,且得分图的所有样本均在95% Hotelling的T2椭圆内,说明分析的样本中没有异常值。由图1可知,不同地区的样本MDY1、MDY2、MDY4、MDY5、MDY8、MDY9在得分图上区分明显,而MDY3、MDY6、MDY7和MDY10在得分图上区分不明显,根据样本来源信息可知,MDY2和MDY3、MDY7和MDY10来自相近地区,其地理环境及气候接近,这可能是导致其区分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3 结论
  采用GC-MS对贵州不同地区牡丹籽油中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和鉴定,共鉴定出14种脂肪酸,主要有亚油酸、油酸、α-亚麻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通过对样本的差异性和主成分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样品在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上具有一定的差異。该试验对牡丹籽油中脂肪酸的种类及含量进行了分析,为牡丹籽油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赵晓娟.油用牡丹栽植技术[J].农技服务,2014,31(4):183.   [2] 陈慧玲,杨彦伶,张新叶,等.油用牡丹研究进展[J].湖北林业科技,2013,42(5):41-44.
  [3] 周琳,王雁.我国油用牡丹开发利用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J].世界林业研究,2014,27(1):68-71.
  [4] 储转南,董玲,李卫文, 等.青海省油用牡丹籽油的质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24):184-187.
  [5] 尹丹丹,李珊珊,吴倩,等.我国6种主要木本油料作物的研究进展[J].植物学报,2018,53(1):110-125.
  [6] 韩继刚,李晓青,刘炤,等.牡丹油用价值及其应用前景[J].粮食与油脂,2014,27(5):21-25.
  [7] 毛善巧,李西俊.牡丹籽油的研究进展及油用牡丹综合利用价值分析[J].中國油脂,2017,42(5):123-126.
  [8] 陈毓,陈巍,李锋涛.牡丹籽油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9,40(10):84-86.
  [9] 连苹,唐红,李莉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紫斑牡丹籽油脂肪酸成分[J].北方园艺,2016(13):125-127.
  [10] 洪晴悦,张玉.超声波辅助提取牡丹籽毛油的工艺优化及脂肪酸组成分析[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8,44(3):159-164.
  [11] 卫生部.关于批准元宝枫籽油和牡丹籽油作为新资源食品的公告(2011年第9号)[A].2011.
  [12] 王中林,王爱丽.油用牡丹发展前景及其丰产栽培技术[J].科学种养,2013(12):23-24.
  [13] 崔永宁,张姗姗,赵凡,等.对西藏不同居群野生牡丹籽油的主要脂肪酸成分分析[J].中国粮油学报,2020,35(12):74-78.
  [14] 张姗姗,赵凡,魏小豹,等.‘凤丹’和紫斑牡丹6个产地种子脂肪酸组分的比较[J].中国粮油学报,2021,36(3):84-90.
  [15] 邓莉,何静仁,何毅,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J].中国调味品,2019,44(6):157-159,167.
  [16] 徐洲,李倩倩,周晴芬,等.15株雅安红花油茶树茶籽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14,35(17):305-307,346.
  [17] 戚军超,周海梅,马锦琦,等.牡丹籽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J].粮食与油脂,2005,18(11):22-23.
  [18] 阿拉坦图雅,张丽,乌志颜,等.9种食用植物油脂肪酸成分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5(12):5-7.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研究氮磷钾比例、氮肥浓度和微量元素浓度对温室盆栽绿萝生长的影响,以期为绿萝的施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青叶绿萝为试验材料,以氮磷钾比例、氮肥浓度和微量元素浓度为试验因子,采用L 9(33)正交设计的方法对温室盆栽绿萝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氮磷钾比例对温室盆栽绿萝总根长、叶面积的影响差异极显著,对茎长的影响差异显著。氮肥浓度对根系表面积、SPAD值的影响差异显著。[结论]氮磷钾
摘要 为探究适合菜心种植的自制水果酵素浓度,以常规施肥为对照,设置5个酵素浓度梯度,以及1个酵素浓度与3个肥料梯度组合处理。结果表明,稀释20倍、50倍的酵素浓度处理,菜心各生长指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且较对照分别增产1.81%和8.32%;3个组合处理的菜心生长指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产量较对照减产6.30%~19.50%。  关键词 水果酵素;菜心;生长指标;增产  中图分类号 S 63 文献标
摘要 为了明确和田地区设施温棚烟粉虱种群的生物型及设施番茄黄化曲叶病的病毒种类,采集47团温棚7种寄主作物上的烟粉虱,利用特异性引物,通过普通PCR方法鉴定其生物型;对温棚采集的番茄病株,利用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番茄褪绿病毒的特异性引物,通過RT-PCR检测确定番茄病毒种类。结果显示,和田地区温棚烟粉虱种群生物型均为Q型,番茄黄化曲叶病的病毒种类均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职工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200例AE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找出可能导致AECOPD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200例AECOPD患者中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成功150例,成功率为75.00%;治疗失败50例,失败率为2
【摘 要】在当前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教师“校本研修活动”,其本质更应该体现出教师的学习生命之存在与发展。南京市力学小学海德北岸分校的教师年轻向上但缺乏教学经验,本着促进教师成长的原则,做新、做实、做好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我校在校本研修形式和内容上做了大胆尝试。  【关键词】教师;专家引领;专题研讨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对肺部纯磨玻璃结节(pGGN)侵袭性肺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检查出肺部pGGN病灶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理结果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为非侵袭性肺腺癌患者(33例),研究组为侵袭性肺腺癌患者(37例),两组患者均行双源双能量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CT征象分布情况、平均平扫CT值、平均标准化碘含量(NIC)差
摘要 以“南粳9108”为材料,在巢湖流域研究不同种类硒肥的施用对水稻产量和硒的吸收、累积及分配的影响,并进行肥料效应与成本分析。结果表明,施用硒肥没有增加水稻产量,甚至可能会使水稻略微减产。水稻精米硒含量分析表明,叶面纳米硒肥和叶面酵素硒肥有一定效果,但不很理想;叶面亚硒酸盐硒肥效果甚至达到国家标准之上;土施亚硒酸盐硒肥效果相对较为理想,为0.12 mg/kg,处于国家规定标准之中,相对较为安全
摘要 [目的]研究紅茶水提物对小鼠肥胖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方法]根据体重相近原则,将实验小鼠分为对照组(CK)、高脂模型组(HFD)、高脂+2.5%红茶水提物(R2.5)、高脂+5%红茶水提物(R5)、高脂+10%红茶水提物(R10)5组,每组6只,喂养56 d。测定小鼠基础指标和血清指标,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小鼠肠道微生物菌属相对丰度变化。[结果]不同剂量红茶水提物处理小鼠的体重、体脂率、
摘要 为了指导再造梗丝产品设计开发和生产控制,研究回填率对再造梗丝品质的影响,对比分析不同回填率对再造梗丝物理指标、常规化学成分、烟气指标和感官品质等质量指标的影响,总结回填率对再造梗丝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回填率的增加,常规化学指标呈上升趋势,填充值呈下降趋势,主流烟气中总粒相物、焦油和烟碱呈上升趋势,且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感官质量随着回填率的增加,整体感官质量变好,回填率控制在40%~
[目的]弄清丹寨县各乡镇稻田土壤硒、锌含量及分布,以期为当地土壤硒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丹寨县6个乡镇主要稻田土壤样品,测定其硒、锌含量,分析其分布。[结果]该县稻田土壤耕作层硒含量在0.09~0.45 mg/kg,平均含量为0.25 mg/kg,其中足硒土壤占85.31%,少硒土壤占10.49%,缺硒土壤占4.20%,无高硒和过硒土壤;有效态锌含量在3.12~91.33 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