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旦闵芝萍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djya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闵大概是我遇到的最聪明的女孩。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编剧高研班上,在此之前已听说过她的大名——河北文学院年纪最小的签约作家。她穿一件红色的竖条纹大衣,刘海在眉毛之上,看上去像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巫,说,你来啦。我说,我来了。她坐在房间里剪视频,眼睛离电脑屏幕很近,手边有个复古小音箱,放一首色调阴冷的日语歌。我心想,嗯,和她的风格很搭,这就是她会喜欢的歌。我们坐在床上聊起来。她是导演系毕业的,没上班,写剧本和小说,偶尔跟着去片场拍片子。我一听就来了兴趣,因为我从小的梦想是当大明星,苦于没有导演挖我。我激动地说,太好了,闵导,下次给我个女二号演演吧。她为难地看着我,说,呃,你好像……不行,但是我可以给你拍好看的照片。我沮丧地同意了。
  活动结束后,她去我家住了一晚。我们关掉灯,在屋子里看恐怖片,屡次被吓得尖叫,好在是顶楼,没邻居找上来。后来我们躺在床上,说起了小时候的事,我才知道,她自幼学戏,大学也是在中国戏曲学院读的,她的爸妈、姥姥都是正统的文艺青年,到她这代,出个才女不足为奇。我说,你给我唱一曲吧。她立刻拒绝了我,我没有强求。我对戏曲的了解并不深,我爸是戏迷,一有时间就在家咿咿呀呀地唱,由于声音太大,招致了我们的敌意和嘲笑。后来我看艺术史,明白戏曲也是一个分支,才对这个艺术门类产生了迟来的敬意,同样地,我对小闵也有了敬意。
  她比我大一岁,去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美食,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我喜欢听她讲故事,飞檐走壁,上天入地,仿若仗剑走天涯的侠女,令我羡慕不已,我没有那样的勇气和魄力。但她英姿飒爽的外表之下又是另一番内心景观,她的頹唐、痛苦、焦虑,也让我心惊胆战。我时常思考,她成长得如此顺利,怎么会有那么多苦楚?后来我明白,这种痛苦是真正有追求的人才会有的。在我看来,她已经超越了大部分同龄人,会摄影、会剧本、会小说、会戏曲,但对于很年轻时就确认了自己要走哪条路的她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她一直在往前奔跑,以惊人的速度。我清楚我变不成这样,因为我的内心总是很动荡,对文学也是走马观花,碰到其他好玩的总要试一试,所以知道自己要什么并坚定执行的人就变得弥足珍贵。
  我们曾一起去海南旅游,住在一个房间里,她给我拍了很多照片,那是我拍过的最好看的一组照片。当然,拍摄过程不堪回首,她像一个认真的老师对我非打即骂,说我的表情不自然,动作又太做作,让我当镜头不存在,务必放松下来。我随口问了一句,你的镜头多少钱?她云淡风轻地说,一万多。我不由得张大嘴巴,心里想,妈的,这么贵,我一定要好好拍。最后顺利地拍完了,严师出高徒嘛,我体会到演员工作的不易,立刻终结了当大明星的梦想。小闵白了我一眼,说,你还是老老实实写小说吧。她恢复了平时的嘻嘻哈哈,点了几盒水果外卖,对着照片调色。我观察她微皱的眉头,观察她的手指灵活地在键盘上滑动,内心突然一阵温暖。成片很不错,我盯着照片,觉得自己有点陌生,不由得挑剔起脸部的缺憾,她说,那都是你的特点,而特点是最宝贵的。那一瞬间,我豁然开朗,第一次真正接受了自己。小闵就是这样,她带给我很多启示。
  我喜欢和她待在一起,一开始我并不习惯她欲迎还拒的相处方式,后来习惯了,我们便开始了互相讽刺。我写过一个中篇,就是描述这种又苦又甜、冰火两重天的友谊。和她总有说不完的话,我们像抛粉笔头一样一接一个准,衍生出无限的快乐。有天她突然剃了个光头,穿了身男装,气质全变了,我和她一起去参加活动,别人问我俩是不是一对,我们在走廊里狂笑,引来行人侧目。哦对了,说到男装的问题,小闵的衣品也极好,就是一个百变的时装达人,我每次去她家都要从衣柜里挑选漂亮衣服穿,有一种隐秘的幸福感。
  我俩写过一次同题小说,是在一个会议上临时起意,约定各写一个短篇。那是我俩唯一一次完成同题任务;后来也约过,因为时间不够,全被搁置了。说好等有空了重新开始。她的小说我几乎都读过,题材特别,多为发生在戏校和影视圈的故事。每次读她的小说,我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最近几篇有了明显的进步。她的小说和她的人一样,呈现出丰富性和层次感,只有认真揣摩才能窥探到文字之下的暗流,比如《犹在耳》、《白马身》、《月亮照中天》,无一例外都是较短的篇幅,但有限的字数下又有着别开生面的隐喻和思考,就像在每个段落中都有着一个巨大的开合,这点很难做到,依赖于一个写作者最宝贵的先天性的直觉。毫无疑问,她的直觉是准确、有效、不可捉摸的。另外,她的语言也有着生动的韵律感,大概和她的阅读有关,她喜欢《红楼梦》,反复读中国古典小说,这点和我完全相反。她喜欢的我没读过,我喜欢的她没读过,所以我们很少分析某部具体的作品,而是转向自己的写作。有次她给我看了一个科幻小说的大纲,画面感和戏剧性都挺强,我不得不为那些奇思妙想惊叹,鼓励她一定要写出来,不要浪费了这么好的创意,实在不行,写个剧本也成。可她太忙了,直到现在也没写完,我非常期待写完的那天,如果完成得不错,那将是一个很牛的作品。
  同样令我吃惊的还有她的观察力,这也是天生的,她对世界保持着持续的好奇。有次我们聊到一个共同朋友,她不经意说到,他是逃避型人格嘛。我不太相信,因为我和那个朋友认识了很久,并没有察觉到。后来我在那个朋友身上偷偷验证小闵说的话,发现果然如此,他对待问题的第一反应是逃避。再后来我们私底下分析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嘿,奇了怪了,还都被小闵说中了。这下,我不得不佩服她了。
  福克纳曾说过,成为作家最重要的是生活经验、观察力、想象力,其中任意一项可以取代其他两项的不足。看到这句话时我第一时间想到了小闵,这三点她都具备了。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成为好作家呢?我无比看好她的未来。在结尾之际我脑子里突然蹦出某个清凉的夜晚,我们在海边散步,看到岸上的一条船,走进去才发现是个主题酒店。我们站在船头上,小闵抓住船桅,让自己的身体飘起来。我问她,你唱什么角儿?她笑着说,花旦。我又说,那你给我唱一曲吧。这次她没有拒绝我,当下便顿了嗓子唱出来,声音在海风中显得婉转清丽,又有些哀苦。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月光洒在她的头顶,那是一小片耀眼的神迹般的光辉。
  (责任编辑:李璐)
其他文献
侯山河是一位旧式文人,他本应生活在民国,可偏偏生活在当下。他像一条忧伤的河,从乐清湾前塘村流出,向蜀地缓缓进发,差点消失在西北戈壁滩上,折回温柔之乡绵阳,最后在岭南广州东莞找到栖息地,但前塘是他的终老地。  山河是我多年老友,在外经商,他一回家乐清的朋友圈就热闹起来,一起去废墟岭窟、仙溪南閤、龙西显胜门,去清江看李花。他告诉我他们蒲岐侯氏家族一些掌故,这个曾经给他家族带来风光和名誉的姓氏在解放后如
期刊
一 孔处长  综合处处长孔孟学,午休时通常不回家,独自在办公室闭目养神。时间一久,竟然修炼出一套独特的闭目养神功夫:他的双脚从皮鞋里抽出,高高抬起,蹬在办公桌沿上,稍稍用力,屁股下带扶手的真皮凳子的两只前腿便浮空了。寂兮寥兮,妙不可言。此时此刻的办公楼十分静寂,如同一头打瞌睡的巨兽。头顶天花板上一阵急促的鼠步声猝然临之,吓得他的魂魄飞出了躯体。微妙的平衡被打破,“噗通”一声巨响……  孔处长和凳子
期刊
一、这家伙  这家伙本来是我所不喜欢的,也是我不愿意去写的。  我告诉过他,也警告过自己,我与他是两条道上的人。少年时我背的是唐诗宋词,而他读的是叶芝瓦雷里。他案头摊着的,以为爬满着蝌蚪与蚯蚓,却原来是原版的英文书籍;东塔公园前面三楼的书房里有一台Rancilio牌子意式咖啡机。他家有羊粪一样的,说是肯尼亚的咖啡豆,按一下键钮,辗粉,出液,浮动一层香,一丁点儿到一只小骨瓷杯,要一仰脖子,一口干掉它
期刊
显而易见,在朱诺这三篇小说中,主人公都是女性。她(们)生活在各自的世界上,毫无瓜葛又相互关联在一起……说来令人遗憾,她们都是悲剧中的人物。  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深深的伤害,在每个故事里缓缓生长。没有出口且无处可逃。在《梦》中,沿着无限伸展的废墟展开来的,是残破不全的记忆废墟。女人,就生活在这里。包括梦见的怪物也栖息在此。她走过——那座“被记忆中的另一座桥覆盖了”的——桥。但这条路不仅意味着可预见
期刊
1、春潮迷雾出刀鱼  农谚说:“春潮迷雾出刀鱼。”现在又到了桃花惊艳的季节,又到了春江水暖的时分,一年中最为肥美鲜爽的刀鱼就要张网开捕了。  刀鱼在生物学里的名字叫刀鲚,因它的形体侧扁而狭长,形状酷似一把把短刀,而得了刀鱼这个俗名。古籍《山海经》称它为鮆鱼。每年立春之后,江南大地春潮涌动,刀鱼开始由生长地东海溯流而上,向生殖地江河洄游,准备产卵孵籽,繁育下一代。这时,那些直通东海的大小江河沿岸渔民
期刊
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天黑了,像一个迷路的孩子,想找家,却找不到。想让日子慢下来,想过得轻松一点。坐个慢车,让日子慢下来。  就像此刻,闲坐餐车,看窗外晨阳,和苍茫大地。不愿再辗转机场,倏起倏落,感觉灵魂都丢在了身后。慢,也是一種人生。  犹记2017年沈阳开会,然后专程去哈尔滨,拜谒萧红故居。故居萧然,呼兰河却依然浩荡,返回沈阳途中,红日渐隐没于天际,平原辽阔,心绪寂寥。  美丽的呼兰河,永远在
期刊
《梦》、《恐怖故事》、《大朵大朵的寂静》差不多是去年底在一个月内完成的,因为不习惯对着电脑,先写在纸上,录入时再有不同程度的修改,修改程度视当时写作时的阻滞情况。一般来说在叙事上很少作大的调整,而我的叙事一般来说也相对简单,多为单线平铺、单人视角,很少多人叙述或多角度的复调式。对我来说,挑战最大、最难写的是景,这也是我最喜欢写的一部分,在阅读中,我也喜欢读写景的部分。J.A.贝克的《游隼》通篇写景
期刊
你不知道我忍耐了多久。从那天开始,蜜蜂的声音,没错,它们就在我的耳边循环往复。那不是轰隆隆的雷声,更不是机器工作、青蛙鸣叫前的咕噜,那只是——蜜蜂,它们撷住了我的头发,好像住进去似的,贴着我的头皮,嗡嗡嗡嗡,我不敢告诉任何人,我快要疯了。  我曾经尝试着往耳朵里灌水。洗澡的时候,用一边的耳朵对着花洒,它很快地合上了;然后我再试另一边,这个时候我捂住耳朵,里面出现了混沌的水声,像是来自很远很远的地方
期刊
这座公园是随着地铁线路的延伸出现的,当时从地图上看是在终点站。“离這里也不远嘛。”妈妈的手指在地图上移动。那是春节后的一个早晨,阴冷阴冷的,不知道怎样打发接下来的无聊下午,人民公园去过很多次了,人也太多,相比之下,还是这个陌生的地方值得探索一番。  往西去的地铁空空荡荡。妈妈和困困坐在一起,爸爸在困困的另一边,隔开了半个位置。不抽烟的时候,爸爸的手十指交叉放在肚子上,像个老年人了。  他们默不作声
期刊
杨庆祥:任晓雯的这本书大家都已经看过了。今天这个会的第一项议程,请任老师先做一个简单的发言,讲讲她对小说的看法。接下来我们进入讨论环节。  任晓雯:我觉得让作者自己讲自己的作品,其实是蛮难的。比如有些人会说,你为什么写这么一个人物?但其实有时候作者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写这个人物,只能瞎糊弄一点理由,深层分析可能还是评论家们的事情。我喜欢跟人说,《生活,如此而已》这本书,就是一个小制作,篇幅和切口都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