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飞速发展,网络大量普及,人们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潮随之而来,这就对人们也包括小学生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冲击。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每个教师要面对的新课题、新挑战。当今的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将直接关系到新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近几年来对小学生德育情况的了解和分析表明,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落后于经济发展和素质教育要求。小学生由于自身的心理特点,很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自私自利、集体观念差、缺少同情心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在一些学生身上存在,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应该说在小学德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然而德育似乎总是偏离于课程文化之外,总是那么苍白、那么无力,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收效甚微。小学教育正好是基础教育,只有从基础教育做起,才能培养出学生正常、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因此,抓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笔者结合自己在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从以下几点谈谈小学德育教育工作。
1 继承优秀传统教育
网络时代,信息日新月异,思想观念也有不同,但主流教育目的是不变的,就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只有以此为根基,才能保证学校德育的正确方向。
2 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
德育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种根基不能变,但一种合理的德育活动应该时刻保持与学生生活间的血肉联系,必须回归生活,获得德育活动的生动形象;德育必须在走进生活的同时将自己“隐藏”起来,着力构建一种“无痕”“无言”的德育形态。关注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去经历,努力构筑一种社会与个体发展所期待的道德教育,这也是当代中国德育研究的现实和状况。
3 开展主题鲜明的德育周活动
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要求学校开展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的德育活动。开学初可以开展“礼仪周”,通过军训,重温《中小学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各班讨论制订《班规》,“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宣誓仪式等活动,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国庆节期间的“爱国周”,通过唱一首革命歌曲、讲一个革命故事、制作一面国旗、看一部爱国主义影片、办一份“祖国伴我成长”手抄报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十月底的“环保周”,通过举行“与文明相约、与环保同行”签字仪式,开展一项环保调查,撰写一份环保倡议书,开展一次环保义务劳动,办一份环保小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节俭环保意识。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思想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4 班主任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作用
人们常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在小学里,各班的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多数活动都是他们组织开展。小学生离开家庭步入校门,主要的教育者就是老师,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教师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带头做到,这样才能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一言一行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班主任可以结合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在自己班级通过班会、班级宣传栏和板报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德育知识,让他们通过多读书、多读好书等活动提高思想道德意识。还可以推出极具个性特色的班训,如“好习惯成就大未来”“每天进步一点点”“同学:今天你提问了吗”,响亮的班级口号,如“着眼明天,把握今天”“美好明天从这里起步”“我努力、我进步,我健康、我快乐”等。这样班级的每一面墙壁、每一缕空气中都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
5 品德教师的教育引导
品德(品社)课一般是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担任,他们阅历丰富,睿智多才,可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粗浅的必要的爱国主义常识性教育,到热爱家乡的教育;从近处着眼、从热爱身边熟知的英雄模范人物开始,到向他们学习,立志为家乡作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后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为祖国作贡献、维护祖国尊严,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主人翁责任感的教育。教育的要求和程度既加深了,又提高了,小学生也能逐渐接受并付诸实际,最终通过小学教育使让他们在德育的学习和实践中充分享受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6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增强德育合力
学校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齐抓共管,为学生创造一个文明、健康、平安的生活环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活环境,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一个人思想行为形成的最初土壤。学校可采用家长学校、家长会、教师家访、家长来访、书信、手机短信、网络对话等形式和途径,及时反馈信息,与其沟通,发现家教工作做得好的家长,及时推广他们的好做法,在家长中树立典型。学校还应积极争取与社会各界联起手来,建立各种教育基地,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诸如选取街道、车站等为学雷锋、做好事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博物馆等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敬老院、幼儿园为尊老爱幼教育基地,逐步建立系统的教育网络,使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净化外围环境,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
最后,小学生自己要有计划、有组织地适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意识,锻炼技能。学会生存,自理、自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学会容人,团结同伴;学会抗挫折,锻炼毅力等,提高全面素质,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作者单位:1 山東省荣成市宁津中心完小;2 山东省荣成市实验中学)
应该说在小学德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然而德育似乎总是偏离于课程文化之外,总是那么苍白、那么无力,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收效甚微。小学教育正好是基础教育,只有从基础教育做起,才能培养出学生正常、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因此,抓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笔者结合自己在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从以下几点谈谈小学德育教育工作。
1 继承优秀传统教育
网络时代,信息日新月异,思想观念也有不同,但主流教育目的是不变的,就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只有以此为根基,才能保证学校德育的正确方向。
2 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
德育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种根基不能变,但一种合理的德育活动应该时刻保持与学生生活间的血肉联系,必须回归生活,获得德育活动的生动形象;德育必须在走进生活的同时将自己“隐藏”起来,着力构建一种“无痕”“无言”的德育形态。关注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去经历,努力构筑一种社会与个体发展所期待的道德教育,这也是当代中国德育研究的现实和状况。
3 开展主题鲜明的德育周活动
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要求学校开展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的德育活动。开学初可以开展“礼仪周”,通过军训,重温《中小学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各班讨论制订《班规》,“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宣誓仪式等活动,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国庆节期间的“爱国周”,通过唱一首革命歌曲、讲一个革命故事、制作一面国旗、看一部爱国主义影片、办一份“祖国伴我成长”手抄报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十月底的“环保周”,通过举行“与文明相约、与环保同行”签字仪式,开展一项环保调查,撰写一份环保倡议书,开展一次环保义务劳动,办一份环保小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节俭环保意识。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思想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4 班主任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作用
人们常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在小学里,各班的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多数活动都是他们组织开展。小学生离开家庭步入校门,主要的教育者就是老师,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教师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带头做到,这样才能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一言一行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班主任可以结合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在自己班级通过班会、班级宣传栏和板报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德育知识,让他们通过多读书、多读好书等活动提高思想道德意识。还可以推出极具个性特色的班训,如“好习惯成就大未来”“每天进步一点点”“同学:今天你提问了吗”,响亮的班级口号,如“着眼明天,把握今天”“美好明天从这里起步”“我努力、我进步,我健康、我快乐”等。这样班级的每一面墙壁、每一缕空气中都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
5 品德教师的教育引导
品德(品社)课一般是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担任,他们阅历丰富,睿智多才,可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粗浅的必要的爱国主义常识性教育,到热爱家乡的教育;从近处着眼、从热爱身边熟知的英雄模范人物开始,到向他们学习,立志为家乡作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后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为祖国作贡献、维护祖国尊严,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主人翁责任感的教育。教育的要求和程度既加深了,又提高了,小学生也能逐渐接受并付诸实际,最终通过小学教育使让他们在德育的学习和实践中充分享受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6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增强德育合力
学校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齐抓共管,为学生创造一个文明、健康、平安的生活环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活环境,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一个人思想行为形成的最初土壤。学校可采用家长学校、家长会、教师家访、家长来访、书信、手机短信、网络对话等形式和途径,及时反馈信息,与其沟通,发现家教工作做得好的家长,及时推广他们的好做法,在家长中树立典型。学校还应积极争取与社会各界联起手来,建立各种教育基地,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诸如选取街道、车站等为学雷锋、做好事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博物馆等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敬老院、幼儿园为尊老爱幼教育基地,逐步建立系统的教育网络,使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净化外围环境,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
最后,小学生自己要有计划、有组织地适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意识,锻炼技能。学会生存,自理、自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学会容人,团结同伴;学会抗挫折,锻炼毅力等,提高全面素质,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作者单位:1 山東省荣成市宁津中心完小;2 山东省荣成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