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7月1日,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把我们党对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再次体现了我们党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工业既是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也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工作实践,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文化自信在工业领域的落脚点,也必然是推动其改革发展的支撑和动能,并进一步揭示了工业文化是工业发展的灵魂,在我国工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由大变强过程中不可或缺;同时也必然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制造强国建设的中心任务,弘扬发挥好先进工业文化的支撑作用,塑造提升中国制造的新形象、新内涵。基于这些体会和认识,我想重点与大家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
工业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自然产物,工业文化作为文化的子集,既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又根植于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同时也具有反映工业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属性。从人类发展历程看,工业文化是继原始文化、农业文化之后的文化形态,它的产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在工业时代,工业文化代表着工业的“软实力”,显然应该成为主流文化。
工业文化的概念具有多义性,广义的工业文化是指工业社会的文化,是工业发展的倍增剂、润滑剂和灵魂,具有工业化时代的典型特征。狭义的工业文化是指工业与文化相融合而产生的文化,它的特征是与工业生产和活动紧密联系。它包括两类:一类是工业与文化自然融合,如工艺美术、工业设计等;另一类最先是工业科技与产品,但随着应用的普及,逐渐融入了文化元素,如影视文化、网络文化等。没有现代工业,就不可能产生这些文化形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演进,工业与文化的结合必然会越来越紧密,并可能形成新的工业文化业态。如娱乐机器人、虚拟现实(VR)、可穿戴设备、无人机、智能汽车……
当然,不同的人对工业文化有不同的理解,我们根据自己的认识,给出了定义,即工业文化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中,工业物质文化是基础和前提,工业制度文化是协调和保障,工业精神文化是灵魂和根本。按纵向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分类,工业文化则包括了国家工业文化、工业文化产业、工业领域文化、工业行业文化和企业工业文化。
工业文化有什么用
工业文化是保证工业社会正常运行的“润滑剂”,具有传播、认知、规范、凝聚、调控和创新六大功能,其主要作用有:
工业文化是生产力。一方面,工业文化生产力具有其精神生产的独特性,是精神文明发展的成果,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另一方面,工业文化生产力同时又具有明显的物质性,实践主体通过劳动,将一定的材料加工为物品,工业文化生产的过程也表现为一个物化的过程。
保障工业社会协调发展。工业文化是驱动工业社会协调发展的润滑剂,影响着其所在的工业系统整体发展,发挥着协调工业社会正常运转的作用。
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工业精神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为工业生产活动提供深层次动力和支持的一种社会主导取向和共同价值观,包括创新精神、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协作精神、契约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等。近期,总书记、总理多次强调了工匠精神,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我们认为,工业精神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在培育工匠精神的同时,也应与其他工业精神结合起来,大力弘扬中国工业精神。
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工业软实力。工业文化规范了工业社会的管理制度、组织形式、价值体系、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哲学等。建设制造强国只有软硬实力兼备,才能掌握制定规则的权力,才能赢得优良的发展环境,才能传播自己的价值观,打破西方国家主导的局面。
推动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随着新工业革命的来临,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并将推动技术体系、生产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发生变化,这些行为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产生新的文化并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提升中国工业产品品质及附加值。文化影响产品,加强设计和融入人文气息可以直接提升产品的品质及附加值。
工业文化往哪里去
前面跟大家介绍了工业文化是什么、有什么用,接下来我介绍一下工业文化往哪里去,即工业文化未来发展的重点。基于对工业文化的研究分析,我个人认为工业文化未来发展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以工业文化作为重要支撑的新阶段。
决定制造业强盛的基本因素包括资源、技术和文化“三原色”。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各国工业发展的路径大同小异;到了工业化的后期,各国工业化表现各异,几乎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其根本原因就是文化差异,即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工业化的多元化。一个国家能否成为制造强国,其文化特质往往具有决定性影响。西方工业强国都是经过了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才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业文化。
目前,中国还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工业文明。深受延绵数千年的农耕文化的影响,我国工业领域的从业人员普遍具有封闭保守、自给自足、追求快速盈利、做事不精细等显著特征。近几十年工业化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等浮躁之风,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过去,我们对工业文化和工业软实力的认识不足,忽视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和改造,这些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工业生产力。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首次提出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我们认为“中国制造2025”应该是“刚柔并济”的中国版“工业4.0”。循着国家层面的文化强国战略思路,在全面建设制造强国的背景下,就制造业本身而言,必须是技术发展的刚性推动与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并驾齐驱,不仅要提高产业规模、技术水平、材料装备、制造能力等“硬实力”指标,更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工业文化等“软实力”建设。
塑造国家工业新形象
国家工业形象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工业本身、国家工业行为、国家工业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具有客观性、主观性、稳定性和可塑性四大形象特性。塑造我国国家工业新形象,可以通过增强工业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强化品牌建设,改变“代工厂”的形象;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广告传播、事件营销、口碑营销、公共外交、公共关系等主要策略进行立体传播。
大力发展工业文化产业
工业文化产业是工业技术、产品与文化深度融合后所形成的产业,主要包括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工业遗产和工业旅游、数字游戏、数字媒体、数字内容以及其他工业创意产业等。工业文化产业大多采用柔性生产模式,既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又能维持较低的成本,紧跟中国向消费社会转型的速度。可以说,发展工业文化产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消费结构升级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仅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树立工业价值观,提高工业文化素养
一是建立完善中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围绕制造强国建设战略需求,探索开展高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工业文化普及、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的结合试点,广泛开展工业文化教育等,培养出高质量的工程类人才,培养出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创新型人才。
二是注重工业文化环境建设。提高全社会对工业立国、工业强国重要性的认识;推动企业强化企业文化工作,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理念根植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之中,并成为其固有的文化基因;提升新时期技能工人的社会地位,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年轻人传承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心专注钻研技能,努力使我国成为技能人才强国。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不仅要有经济硬实力,还要有文化软实力。在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进程中,同样需要有强有力的工业文化做后盾。企业是工业经济的细胞,工业文化事业建设离不开广大企业的支持和宣贯,在此希望与大家共同努力,为弘扬工业文化,建设制造强国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罗志荣)
工业既是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也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工作实践,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文化自信在工业领域的落脚点,也必然是推动其改革发展的支撑和动能,并进一步揭示了工业文化是工业发展的灵魂,在我国工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由大变强过程中不可或缺;同时也必然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制造强国建设的中心任务,弘扬发挥好先进工业文化的支撑作用,塑造提升中国制造的新形象、新内涵。基于这些体会和认识,我想重点与大家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
工业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自然产物,工业文化作为文化的子集,既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又根植于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同时也具有反映工业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属性。从人类发展历程看,工业文化是继原始文化、农业文化之后的文化形态,它的产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在工业时代,工业文化代表着工业的“软实力”,显然应该成为主流文化。
工业文化的概念具有多义性,广义的工业文化是指工业社会的文化,是工业发展的倍增剂、润滑剂和灵魂,具有工业化时代的典型特征。狭义的工业文化是指工业与文化相融合而产生的文化,它的特征是与工业生产和活动紧密联系。它包括两类:一类是工业与文化自然融合,如工艺美术、工业设计等;另一类最先是工业科技与产品,但随着应用的普及,逐渐融入了文化元素,如影视文化、网络文化等。没有现代工业,就不可能产生这些文化形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演进,工业与文化的结合必然会越来越紧密,并可能形成新的工业文化业态。如娱乐机器人、虚拟现实(VR)、可穿戴设备、无人机、智能汽车……
当然,不同的人对工业文化有不同的理解,我们根据自己的认识,给出了定义,即工业文化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中,工业物质文化是基础和前提,工业制度文化是协调和保障,工业精神文化是灵魂和根本。按纵向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分类,工业文化则包括了国家工业文化、工业文化产业、工业领域文化、工业行业文化和企业工业文化。
工业文化有什么用
工业文化是保证工业社会正常运行的“润滑剂”,具有传播、认知、规范、凝聚、调控和创新六大功能,其主要作用有:
工业文化是生产力。一方面,工业文化生产力具有其精神生产的独特性,是精神文明发展的成果,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另一方面,工业文化生产力同时又具有明显的物质性,实践主体通过劳动,将一定的材料加工为物品,工业文化生产的过程也表现为一个物化的过程。
保障工业社会协调发展。工业文化是驱动工业社会协调发展的润滑剂,影响着其所在的工业系统整体发展,发挥着协调工业社会正常运转的作用。
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工业精神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为工业生产活动提供深层次动力和支持的一种社会主导取向和共同价值观,包括创新精神、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协作精神、契约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等。近期,总书记、总理多次强调了工匠精神,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我们认为,工业精神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在培育工匠精神的同时,也应与其他工业精神结合起来,大力弘扬中国工业精神。
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工业软实力。工业文化规范了工业社会的管理制度、组织形式、价值体系、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哲学等。建设制造强国只有软硬实力兼备,才能掌握制定规则的权力,才能赢得优良的发展环境,才能传播自己的价值观,打破西方国家主导的局面。
推动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随着新工业革命的来临,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并将推动技术体系、生产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发生变化,这些行为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产生新的文化并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提升中国工业产品品质及附加值。文化影响产品,加强设计和融入人文气息可以直接提升产品的品质及附加值。
工业文化往哪里去
前面跟大家介绍了工业文化是什么、有什么用,接下来我介绍一下工业文化往哪里去,即工业文化未来发展的重点。基于对工业文化的研究分析,我个人认为工业文化未来发展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以工业文化作为重要支撑的新阶段。
决定制造业强盛的基本因素包括资源、技术和文化“三原色”。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各国工业发展的路径大同小异;到了工业化的后期,各国工业化表现各异,几乎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其根本原因就是文化差异,即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工业化的多元化。一个国家能否成为制造强国,其文化特质往往具有决定性影响。西方工业强国都是经过了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才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业文化。
目前,中国还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工业文明。深受延绵数千年的农耕文化的影响,我国工业领域的从业人员普遍具有封闭保守、自给自足、追求快速盈利、做事不精细等显著特征。近几十年工业化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等浮躁之风,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过去,我们对工业文化和工业软实力的认识不足,忽视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和改造,这些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工业生产力。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首次提出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我们认为“中国制造2025”应该是“刚柔并济”的中国版“工业4.0”。循着国家层面的文化强国战略思路,在全面建设制造强国的背景下,就制造业本身而言,必须是技术发展的刚性推动与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并驾齐驱,不仅要提高产业规模、技术水平、材料装备、制造能力等“硬实力”指标,更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工业文化等“软实力”建设。
塑造国家工业新形象
国家工业形象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工业本身、国家工业行为、国家工业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具有客观性、主观性、稳定性和可塑性四大形象特性。塑造我国国家工业新形象,可以通过增强工业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强化品牌建设,改变“代工厂”的形象;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广告传播、事件营销、口碑营销、公共外交、公共关系等主要策略进行立体传播。
大力发展工业文化产业
工业文化产业是工业技术、产品与文化深度融合后所形成的产业,主要包括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工业遗产和工业旅游、数字游戏、数字媒体、数字内容以及其他工业创意产业等。工业文化产业大多采用柔性生产模式,既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又能维持较低的成本,紧跟中国向消费社会转型的速度。可以说,发展工业文化产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消费结构升级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仅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树立工业价值观,提高工业文化素养
一是建立完善中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围绕制造强国建设战略需求,探索开展高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工业文化普及、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的结合试点,广泛开展工业文化教育等,培养出高质量的工程类人才,培养出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创新型人才。
二是注重工业文化环境建设。提高全社会对工业立国、工业强国重要性的认识;推动企业强化企业文化工作,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理念根植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之中,并成为其固有的文化基因;提升新时期技能工人的社会地位,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年轻人传承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心专注钻研技能,努力使我国成为技能人才强国。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不仅要有经济硬实力,还要有文化软实力。在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进程中,同样需要有强有力的工业文化做后盾。企业是工业经济的细胞,工业文化事业建设离不开广大企业的支持和宣贯,在此希望与大家共同努力,为弘扬工业文化,建设制造强国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罗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