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学习中的“高原现象”主要是指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数学学习成绩以及数学能力不仅没有获得提升反而出现停滞的情况,这种“高原现象”不仅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带来影响,还会严重打击到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在此,简单分析了数学学习中“高原现象”的表现以及成因,并简单阐述了解决数学学习中“高原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数学学习 “高原现象” 数学思维 自主学习意识
“高原现象”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容易遇到的一种“学习综合症”,也是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如果学生能够顺利突破这一特殊的心理时期,会为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否则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更大的困扰。这就需要数学老师深入研究数学学习“高原现象”的表现和成因,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划合理的解决方案。
一、数学学习中“高原现象”的表现
数学学习中的“高原现象”一般出现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技能之后,这种心理现象的外在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不仅学习进度开始变慢,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数学学习成绩和学习进度后退的现象;其次,在经过大量数学概念的学习之后,学生产生出疲倦、懈怠等不良情绪,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带来了极大影响,还会令学生出现在练习中对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运用不熟练和疏忽大意等现象。学生的数学学习“高原现象”持续时间以及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如果“高原现象”持续时间较长且数学老师没有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很容易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自信心造成严重影响。
二、数学学习中“高原现象”的成因
(一)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转变带来的影响
学生因数学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的转变而出现的“高原现象”,大多出现在刚刚入学的新生身上,或者是刚刚接触逻辑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数学知识的情况下,此时的学生还在延用原有的思维模式,导致学生对新的数学知识以及思维方式较为陌生和难以理解,并经常出现思维混沌的现象,从而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注意力分散、情绪焦虑等情况。
(二)心理因素带来的影响
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高原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部分学生在初步掌握数学概念以及数学知识的运用之后,往往会产生“我已经学会了”的想法,使得这些学生在数学老师进行反复的知识巩固讲解时,经常会出现不耐烦和枯燥乏味的心理;其次,还有部分学生是因为胆怯等负面心理较为严重,认为自己太笨而且怎么学都学不会,这种消极心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产生影响,从而使学生陷入越学习、越努力就越迷茫、越低迷的窘境。
(三)外来因素的影响
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高原现象”的外来因素,主要来自于数学老师教学模式的影响。首先,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极大影响了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效果,使得部分学生产生出焦虑、迷茫等情绪,并最终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影响;其次,部分数学老师为了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反复的对一些基础数学知识进行强化讲解,很容易使部分数学成绩较好、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产生不耐烦的心理,從而影响到这些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第三,部分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操之过急,教学进度稍快而且拓展内容也较多,使得部分学生很难跟上数学老师的教学节奏,而且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记忆程度也不够深入和牢固,再加上题海式的练习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和厌学的心理,从而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
三、数学学习中“高原现象”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数学知识结构的串联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数学知识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向质变转变时是最容易出现“高原现象”的阶段,而数学知识结构的串联,主要是指数学老师帮助学生将零碎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并巩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效果,也是应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高原现象”的有效方法之一。这需要数学老师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整理,并以留下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方式对已学内容进行浓缩;其次,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合理整合,并通过列表、图表等形式将这些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比如,在进行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直角三角形》教学时,数学老师可以将全等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一同呈现给学生,并通过“三角形→全等三角、等腰三角、直角三角→各类型三角形特点”的图表,将三角形相关数学知识以更加直观、全面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类三角形的对比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对已学数学知识进行温习,并帮助学生将已学数学知识合理的串联起来,避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知识混淆等情况。同时,这种数学课堂教学方法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结构化这一概念,对于学生自主整理数学知识以及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等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还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并加强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重视并加强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提升,不仅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如果数学老师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很容易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首先,数学老师可以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比如,在学习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数学老师可以搜集一些较为经典的不等式数学题让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解答,以“a、b、c为正数,以及a>b为条件,证明(a+c)/(b+c)>a/b”这一题为例,数学老师让学生们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并给出两种或以上的证明方法,同时,数学老师还可以告知学生们证明方法不局限于数学解题方法,并在学生陷入思考窘境时给予相应的指点和引导,这种课堂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广度;其次,数学老师还可以对数学问题进行合理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性和灵活性。
(三)加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加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自我提升意识的培养,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的数学学习“高原现象”。首先,数学老师应重视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的营建,利用与学生平等沟通交流等方法,对学生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和指点,从而通过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与距离,以及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其次,数学老师还可以为学生们讲解数学学习以及例题解析等方面的技巧,慢慢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并通过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动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和学习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缓解懈怠等不良心理问题的出现。
四、总结
综上所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高原现象”,大多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某些困难而引发的,这就需要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能力的了解,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加以关注,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的培养,并实现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翔.克服数学总复习中“高原现象”的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09).
[2]谢石龙.素质教育“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江西教育,2009,(Z3).
【关键词】数学学习 “高原现象” 数学思维 自主学习意识
“高原现象”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容易遇到的一种“学习综合症”,也是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如果学生能够顺利突破这一特殊的心理时期,会为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否则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更大的困扰。这就需要数学老师深入研究数学学习“高原现象”的表现和成因,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划合理的解决方案。
一、数学学习中“高原现象”的表现
数学学习中的“高原现象”一般出现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技能之后,这种心理现象的外在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不仅学习进度开始变慢,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数学学习成绩和学习进度后退的现象;其次,在经过大量数学概念的学习之后,学生产生出疲倦、懈怠等不良情绪,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带来了极大影响,还会令学生出现在练习中对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运用不熟练和疏忽大意等现象。学生的数学学习“高原现象”持续时间以及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如果“高原现象”持续时间较长且数学老师没有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很容易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自信心造成严重影响。
二、数学学习中“高原现象”的成因
(一)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转变带来的影响
学生因数学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的转变而出现的“高原现象”,大多出现在刚刚入学的新生身上,或者是刚刚接触逻辑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数学知识的情况下,此时的学生还在延用原有的思维模式,导致学生对新的数学知识以及思维方式较为陌生和难以理解,并经常出现思维混沌的现象,从而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注意力分散、情绪焦虑等情况。
(二)心理因素带来的影响
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高原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部分学生在初步掌握数学概念以及数学知识的运用之后,往往会产生“我已经学会了”的想法,使得这些学生在数学老师进行反复的知识巩固讲解时,经常会出现不耐烦和枯燥乏味的心理;其次,还有部分学生是因为胆怯等负面心理较为严重,认为自己太笨而且怎么学都学不会,这种消极心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产生影响,从而使学生陷入越学习、越努力就越迷茫、越低迷的窘境。
(三)外来因素的影响
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高原现象”的外来因素,主要来自于数学老师教学模式的影响。首先,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极大影响了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效果,使得部分学生产生出焦虑、迷茫等情绪,并最终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影响;其次,部分数学老师为了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反复的对一些基础数学知识进行强化讲解,很容易使部分数学成绩较好、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产生不耐烦的心理,從而影响到这些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第三,部分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操之过急,教学进度稍快而且拓展内容也较多,使得部分学生很难跟上数学老师的教学节奏,而且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记忆程度也不够深入和牢固,再加上题海式的练习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和厌学的心理,从而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
三、数学学习中“高原现象”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数学知识结构的串联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数学知识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向质变转变时是最容易出现“高原现象”的阶段,而数学知识结构的串联,主要是指数学老师帮助学生将零碎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并巩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效果,也是应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高原现象”的有效方法之一。这需要数学老师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整理,并以留下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方式对已学内容进行浓缩;其次,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合理整合,并通过列表、图表等形式将这些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比如,在进行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直角三角形》教学时,数学老师可以将全等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一同呈现给学生,并通过“三角形→全等三角、等腰三角、直角三角→各类型三角形特点”的图表,将三角形相关数学知识以更加直观、全面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类三角形的对比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对已学数学知识进行温习,并帮助学生将已学数学知识合理的串联起来,避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知识混淆等情况。同时,这种数学课堂教学方法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结构化这一概念,对于学生自主整理数学知识以及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等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还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并加强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重视并加强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提升,不仅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如果数学老师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很容易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首先,数学老师可以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比如,在学习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数学老师可以搜集一些较为经典的不等式数学题让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解答,以“a、b、c为正数,以及a>b为条件,证明(a+c)/(b+c)>a/b”这一题为例,数学老师让学生们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并给出两种或以上的证明方法,同时,数学老师还可以告知学生们证明方法不局限于数学解题方法,并在学生陷入思考窘境时给予相应的指点和引导,这种课堂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广度;其次,数学老师还可以对数学问题进行合理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性和灵活性。
(三)加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加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自我提升意识的培养,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的数学学习“高原现象”。首先,数学老师应重视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的营建,利用与学生平等沟通交流等方法,对学生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和指点,从而通过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与距离,以及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其次,数学老师还可以为学生们讲解数学学习以及例题解析等方面的技巧,慢慢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并通过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动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和学习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缓解懈怠等不良心理问题的出现。
四、总结
综上所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高原现象”,大多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某些困难而引发的,这就需要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能力的了解,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加以关注,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的培养,并实现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翔.克服数学总复习中“高原现象”的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09).
[2]谢石龙.素质教育“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江西教育,2009,(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