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似乎总在写,却越写越无聊。写作水平的提升,也不明显。究竟是为什么?
语言学与脑科学的研究者对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极为关注,研究成果也趋于一致——语言与思维是联动发展的,思维水平决定了语言的外在呈现。写作水平提升的核心动力究竟是哪一种思维呢?美国学者奥拉西奥·桑切斯在《教育变革:利用脑科学改善教学与校园文化》一书中,从脑科学研究的层面,为我们提供一个重要的概念——高水平思维。
高水平思维是大脑将接受的新信息与先验知识结合起来。简单地说,就是学习者联系新旧知识,进行多维拓展,多点关联,形成全新的思维结果。这样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学生产生与众不同、更具创意的成果,同时,能让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学习者。从写作角度说,学生具备高水平思维,更有利于写出优质作品。
高水平思维是如何培养的,又是如何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的呢?
高水平思维源于“刻意练习”
在最初的阶段,学生必须高频率地接触,获取尽可能多的感性认识。以阅读故事为例,学生需要多次、集中一段时间阅读,这样效果更佳。学生反复接触一种“类型”,才能获取故事中“结构化”的核心知识。如“故事的开头大致要如何”“故事的结尾都要交代些什么”“故事中大多时候有一个英雄和一个恶棍”“最终善良会战胜邪恶”……这些核心知识可以让学生成为“懂故事”的人。这是高水平思维的前提。
学生不会写作文,是因为看得不够,写得更不够,刻意练习的阶段被跳过,想要通过阅读一两篇范文便解决问题,自然不太现实。《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的桥段,黛玉教授时,也讲究刻意练习:“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高水平思维喜欢“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让我们明白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理体验能激活心理状态。
实际上,人类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发现这一秘密的——对语言的理解,是大脑的一种模拟。当我们理解语言的时候,大脑经历了一个尝试体验语言所描绘事物的过程。2009年,尼登塔尔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两项研究,才将具身认知从理论转为了实践。我们在阅读或者创作中,有时会流泪,有时很开心,这都是具身认知中“移情”的表现。这些反应表明,在阅读和写作活动中,人不是以单一感官参与的,而是多感官协同参与的。也正因此,学习的效果特别好——学生能提取故事的模板、形式等结构化的知识系统,建立“故事的概念”。
当前的小学写作,基本上是命题作文。虽然也分为全命题、半命题、自由命题,但本质上还是命题作文。这样的单一模式决定了我们单一的思维,学生往往在家中想,在桌前编。写作与生活和世界绝缘,学生不需要调动各种感官参与,用不到高水平思维。这种前提下的写作,极其仰仗阅读积累。我们会越来越欣赏那种矫揉造作的“美文”。写作的思维模型就是模仿——写出像“文人”一样的文字。
如果可以邀约各种感官参与,经由各种活动后再写作,那么学生的文字是有灵性的,写作过程也能促进其高水平思维的形成。我曾设计了一次学习型写作活动——编撰《班级奇妙问题》。这个创意源于一部有趣的书《孩子提问题 大师来回答》。编者从10所英国小学数千名4~12岁的孩子提交的问题中,精选115个奇妙有趣的问题,邀请世界各领域的顶级人物来解答。我让学生自由提问,之后选择问题,邀请名人解答,最后汇编成册。邀请的方式多样:电话联系、邮件沟通、面对面访问等。学生为了请到合适的回答者,想出各种方法,做了很多尝试。编撰过程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高水平思维给予“创意的自由”
人在什么时候才会有创意?据说不少科学幻想是在“喝咖啡”时产生的。可见,放松、自由时,创意就容易产生。
问题的关键集中在安全感如何产生上,安全感来源之一是旧经验的积累,多次反复的刻意练习;安全感来自练习过程中的自由鏈接,教师没有过多地约束,写作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安全感还来自评估系统,高水平的评价者能设身处地地去评价,这样的评估能促进思维水平的不断提升。例如,在《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一书中,“SOLO分类理论”就主张通过评价,让学习成果不再停留在单点结构,而是不断抵达“多点结构”“关联结构”,直至“抽象扩展结构”。如果对作文的评价是“写得美不美”“文笔好不好”,则很容易带来写作时的趋利避害心态,让学生写成“老师喜欢的样子”。
写作水平的提升,需要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高水平思维就是高品质写作的核心动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语言学与脑科学的研究者对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极为关注,研究成果也趋于一致——语言与思维是联动发展的,思维水平决定了语言的外在呈现。写作水平提升的核心动力究竟是哪一种思维呢?美国学者奥拉西奥·桑切斯在《教育变革:利用脑科学改善教学与校园文化》一书中,从脑科学研究的层面,为我们提供一个重要的概念——高水平思维。
高水平思维是大脑将接受的新信息与先验知识结合起来。简单地说,就是学习者联系新旧知识,进行多维拓展,多点关联,形成全新的思维结果。这样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学生产生与众不同、更具创意的成果,同时,能让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学习者。从写作角度说,学生具备高水平思维,更有利于写出优质作品。
高水平思维是如何培养的,又是如何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的呢?
高水平思维源于“刻意练习”
在最初的阶段,学生必须高频率地接触,获取尽可能多的感性认识。以阅读故事为例,学生需要多次、集中一段时间阅读,这样效果更佳。学生反复接触一种“类型”,才能获取故事中“结构化”的核心知识。如“故事的开头大致要如何”“故事的结尾都要交代些什么”“故事中大多时候有一个英雄和一个恶棍”“最终善良会战胜邪恶”……这些核心知识可以让学生成为“懂故事”的人。这是高水平思维的前提。
学生不会写作文,是因为看得不够,写得更不够,刻意练习的阶段被跳过,想要通过阅读一两篇范文便解决问题,自然不太现实。《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的桥段,黛玉教授时,也讲究刻意练习:“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高水平思维喜欢“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让我们明白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理体验能激活心理状态。
实际上,人类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发现这一秘密的——对语言的理解,是大脑的一种模拟。当我们理解语言的时候,大脑经历了一个尝试体验语言所描绘事物的过程。2009年,尼登塔尔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两项研究,才将具身认知从理论转为了实践。我们在阅读或者创作中,有时会流泪,有时很开心,这都是具身认知中“移情”的表现。这些反应表明,在阅读和写作活动中,人不是以单一感官参与的,而是多感官协同参与的。也正因此,学习的效果特别好——学生能提取故事的模板、形式等结构化的知识系统,建立“故事的概念”。
当前的小学写作,基本上是命题作文。虽然也分为全命题、半命题、自由命题,但本质上还是命题作文。这样的单一模式决定了我们单一的思维,学生往往在家中想,在桌前编。写作与生活和世界绝缘,学生不需要调动各种感官参与,用不到高水平思维。这种前提下的写作,极其仰仗阅读积累。我们会越来越欣赏那种矫揉造作的“美文”。写作的思维模型就是模仿——写出像“文人”一样的文字。
如果可以邀约各种感官参与,经由各种活动后再写作,那么学生的文字是有灵性的,写作过程也能促进其高水平思维的形成。我曾设计了一次学习型写作活动——编撰《班级奇妙问题》。这个创意源于一部有趣的书《孩子提问题 大师来回答》。编者从10所英国小学数千名4~12岁的孩子提交的问题中,精选115个奇妙有趣的问题,邀请世界各领域的顶级人物来解答。我让学生自由提问,之后选择问题,邀请名人解答,最后汇编成册。邀请的方式多样:电话联系、邮件沟通、面对面访问等。学生为了请到合适的回答者,想出各种方法,做了很多尝试。编撰过程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高水平思维给予“创意的自由”
人在什么时候才会有创意?据说不少科学幻想是在“喝咖啡”时产生的。可见,放松、自由时,创意就容易产生。
问题的关键集中在安全感如何产生上,安全感来源之一是旧经验的积累,多次反复的刻意练习;安全感来自练习过程中的自由鏈接,教师没有过多地约束,写作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安全感还来自评估系统,高水平的评价者能设身处地地去评价,这样的评估能促进思维水平的不断提升。例如,在《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一书中,“SOLO分类理论”就主张通过评价,让学习成果不再停留在单点结构,而是不断抵达“多点结构”“关联结构”,直至“抽象扩展结构”。如果对作文的评价是“写得美不美”“文笔好不好”,则很容易带来写作时的趋利避害心态,让学生写成“老师喜欢的样子”。
写作水平的提升,需要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高水平思维就是高品质写作的核心动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