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洲猪瘟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作为一种动物传染病,本身特征主要表现为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生猪一旦患病则极易在短时间内死亡,由此会给广大养殖户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基于此,必须高度重视该病的防控工作,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非洲猪瘟;防控措施;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的产生与非洲猪瘟病毒(ASFV)有关,任何种类、年龄阶段的家猪与野猪都会感染,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皮肤充血和脏器(淋巴结、脾脏、肾脏等)出血。该病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致死率,临床上尚未研制出有效的治疗方法,染病猪群的病死率为100%,由此会直接影响整个生猪养殖业的发展[1]。
1 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染源在于钝缘软蜱、野猪、感染家族,其中前二者是储存、天然宿主,后者则是一直偶然宿主,这类病毒感染不具备季节性,具有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感染途径,主要会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感染。饲养工作、运输车辆、圈舍、饲料等极易被病毒感染,感染家猪的主要传染方式在于软蜱叮咬,生猪一旦感染则很难获得有效治愈,即便康复以后也会携带病毒,极易诱发二次感染。由于感染途径、宿主、毒株不同,因此潜伏期也存在很大差异,在5-30天之间。
2 病原学
ASFV的基因组为双链分子,成熟病毒中所含有的蛋白大约超过50种,这是非洲猪瘟的唯一成员。经开展细胞吸附实验可知,这种基因组能够干扰与调控宿主的免疫系统、蛋白表达,进而有助于实现自身的扩散与增值。因ASFV所具有的分子结构十分复杂,可以强有力的抵抗pH、温度,在pH范围与温度较宽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保持自身稳定性,在粪便或腐烂的血液中至少可以存活15天,在冻肉或干火腿中的存活时间更长(长达数十年)。为此,某地一旦遭受病毒的侵袭,疫病源会存在数年,极易会再次发生感染事件[2]。
3 临床症状与剖检病变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第一种,特急性型:体温高达41-42℃、食欲不振、喜卧,症状与器官并不存在明显症状。第二种,急性型发生在潜伏期以后(4-7天),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嗜睡、虚弱、体温高达40-42℃、呼吸频率加快、身体呈蜷缩状;在剖检病变中最为明显的变化在于淋巴结会出现增大、水肿、出血的情况,尤其是对于胃肠与肾而言,脾脏增大、脆化明显,圆形边缘颜色为深红色、黑色,瘀点会发生在肾脏包膜上。第三种,亚急性型极易导致生猪在7-20天之内死亡,致死率最低30%、最高可达70%,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血、水肿,发烧程度不一,伴有食欲不振、消沉、关节肿胀的情况;浆液性心包炎是最为明显的病变,即心脏周围存在液体充盈的情况,发展为纤维素性心包炎的可能性较大。第四种,慢性型在感染14-21天以后会伴有轻度发烧的情况,呼吸困难轻度、关节肿胀中毒,还伴有其他皮肤情况如红斑、凸起与坏死等;经剖检可知肺炎呈干酪样坏死、心包炎呈纤维素性以及淋巴结存在肿大、局部出血的情况。
4 检测方法
非洲猪瘟所造成的病变,类似于猪丹毒、致病性猪蓝耳病、古典猪瘟,为此需要做好病理剖检与临床诊断工作。当下,血清学、病原学是检测非洲猪瘟的两种常见方法,其中病原学有荧光法、直接免疫荧光法等,血清学有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荧光抗体等。而荧光法在我国比较常用,其特性性、灵敏度都比较高,检测结果更具可靠性、准确性,然而在实际操作时,检测人员在规范操作行为时需要严格根据既定的程度,防止交叉感染,如此才能获得相对准确的检测结果[3]。
5 防控措施
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与国家食品、公共卫生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密切相关,尽管ASFV不是人畜共患疾病,不会感染人,但是当前尚未研制出切实有效的疫苗与治疗方法,为此做好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5.1采取必要的防堵措施
由于非洲猪瘟本身所具有的传染性较高,传播媒介在于污染物品,为此需要相关部门密切关注国际疫情,严格检疫与查验游客所携带的物品、国际邮寄品、国际运输工具,对货品走私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联合周边国家强化做好管控工作,防止疫情进入我国。与此同时,相关部门需要重视相关计划的制定,如流动控制、疫病补助、病猪扑杀、疫区划定等,确保在疫病发生后能够及时控制,不断缩小疫病的传播、蔓延范围。
5.2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最先发现疫病的当属养殖户,为此在基层农村地区需要相关部门积极的开展宣教工作,指导养殖户形成正确的防疫意识。一方面,在知识宣传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媒介的利用,如广播、报纸、刊物、新媒体等,帮助养殖户能够正确的认识非洲猪瘟和基本临床症状;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切断疫病的传播与蔓延,就需要养殖户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来充分保证养殖场的安全;除此之外,针对那些地区比较偏远的养殖场,养殖户更需要具有强烈的疫病防控意识,禁止接触野猪、家猪[4]。
5.3做好运输管理工作
非洲猪瘟得以蔓延、传播的另一途径就在于运输车辆,为此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生猪、猪肉产品的运输管理工作,严格消毒所有运输车辆,对生猪健康、车辆备案、产地检疫证明等进行严格查明,运输车辆一旦发现违规情况,必须进行严肃处理。
5.4加快疫苗研发进度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依然需要加快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进度,强化对诊断技术的研发。为彻底净化非洲猪瘟,需要成功研发出相应的疫苗与更快速、更敏感的诊断方法,唯有此才能实现我国生猪产业的振兴[5]。
6 结束语
非洲猪瘟本身具有很强的传染病,并在全球多个国际与地区传播,已经严重威胁到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基于此,必须强化研究非洲猪瘟,积极的做好防控工作,最大限度的避免非洲猪瘟在我国出现,为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岑英周.非洲豬瘟防控措施研究进展[J].农家科技(上旬刊),2020,(1):116.
[2]曲耀进.非洲猪瘟的研究进展及防控措施[J].兽医导刊,2020,(2):73.
[3]李春芬.非洲猪瘟研究进展及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业,2019,(23):70.
[4]黄明,范国伟.浅谈非洲猪瘟研究进展与防控措施[J].畜禽业,2019,30(10):86-87.
[5]吴慧珍.非洲猪瘟研究进展及防控措施[J].福建畜牧兽医,2019,41(4):30-32.
关键词:非洲猪瘟;防控措施;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的产生与非洲猪瘟病毒(ASFV)有关,任何种类、年龄阶段的家猪与野猪都会感染,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皮肤充血和脏器(淋巴结、脾脏、肾脏等)出血。该病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致死率,临床上尚未研制出有效的治疗方法,染病猪群的病死率为100%,由此会直接影响整个生猪养殖业的发展[1]。
1 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染源在于钝缘软蜱、野猪、感染家族,其中前二者是储存、天然宿主,后者则是一直偶然宿主,这类病毒感染不具备季节性,具有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感染途径,主要会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感染。饲养工作、运输车辆、圈舍、饲料等极易被病毒感染,感染家猪的主要传染方式在于软蜱叮咬,生猪一旦感染则很难获得有效治愈,即便康复以后也会携带病毒,极易诱发二次感染。由于感染途径、宿主、毒株不同,因此潜伏期也存在很大差异,在5-30天之间。
2 病原学
ASFV的基因组为双链分子,成熟病毒中所含有的蛋白大约超过50种,这是非洲猪瘟的唯一成员。经开展细胞吸附实验可知,这种基因组能够干扰与调控宿主的免疫系统、蛋白表达,进而有助于实现自身的扩散与增值。因ASFV所具有的分子结构十分复杂,可以强有力的抵抗pH、温度,在pH范围与温度较宽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保持自身稳定性,在粪便或腐烂的血液中至少可以存活15天,在冻肉或干火腿中的存活时间更长(长达数十年)。为此,某地一旦遭受病毒的侵袭,疫病源会存在数年,极易会再次发生感染事件[2]。
3 临床症状与剖检病变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第一种,特急性型:体温高达41-42℃、食欲不振、喜卧,症状与器官并不存在明显症状。第二种,急性型发生在潜伏期以后(4-7天),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嗜睡、虚弱、体温高达40-42℃、呼吸频率加快、身体呈蜷缩状;在剖检病变中最为明显的变化在于淋巴结会出现增大、水肿、出血的情况,尤其是对于胃肠与肾而言,脾脏增大、脆化明显,圆形边缘颜色为深红色、黑色,瘀点会发生在肾脏包膜上。第三种,亚急性型极易导致生猪在7-20天之内死亡,致死率最低30%、最高可达70%,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血、水肿,发烧程度不一,伴有食欲不振、消沉、关节肿胀的情况;浆液性心包炎是最为明显的病变,即心脏周围存在液体充盈的情况,发展为纤维素性心包炎的可能性较大。第四种,慢性型在感染14-21天以后会伴有轻度发烧的情况,呼吸困难轻度、关节肿胀中毒,还伴有其他皮肤情况如红斑、凸起与坏死等;经剖检可知肺炎呈干酪样坏死、心包炎呈纤维素性以及淋巴结存在肿大、局部出血的情况。
4 检测方法
非洲猪瘟所造成的病变,类似于猪丹毒、致病性猪蓝耳病、古典猪瘟,为此需要做好病理剖检与临床诊断工作。当下,血清学、病原学是检测非洲猪瘟的两种常见方法,其中病原学有荧光法、直接免疫荧光法等,血清学有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荧光抗体等。而荧光法在我国比较常用,其特性性、灵敏度都比较高,检测结果更具可靠性、准确性,然而在实际操作时,检测人员在规范操作行为时需要严格根据既定的程度,防止交叉感染,如此才能获得相对准确的检测结果[3]。
5 防控措施
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与国家食品、公共卫生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密切相关,尽管ASFV不是人畜共患疾病,不会感染人,但是当前尚未研制出切实有效的疫苗与治疗方法,为此做好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5.1采取必要的防堵措施
由于非洲猪瘟本身所具有的传染性较高,传播媒介在于污染物品,为此需要相关部门密切关注国际疫情,严格检疫与查验游客所携带的物品、国际邮寄品、国际运输工具,对货品走私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联合周边国家强化做好管控工作,防止疫情进入我国。与此同时,相关部门需要重视相关计划的制定,如流动控制、疫病补助、病猪扑杀、疫区划定等,确保在疫病发生后能够及时控制,不断缩小疫病的传播、蔓延范围。
5.2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最先发现疫病的当属养殖户,为此在基层农村地区需要相关部门积极的开展宣教工作,指导养殖户形成正确的防疫意识。一方面,在知识宣传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媒介的利用,如广播、报纸、刊物、新媒体等,帮助养殖户能够正确的认识非洲猪瘟和基本临床症状;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切断疫病的传播与蔓延,就需要养殖户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来充分保证养殖场的安全;除此之外,针对那些地区比较偏远的养殖场,养殖户更需要具有强烈的疫病防控意识,禁止接触野猪、家猪[4]。
5.3做好运输管理工作
非洲猪瘟得以蔓延、传播的另一途径就在于运输车辆,为此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生猪、猪肉产品的运输管理工作,严格消毒所有运输车辆,对生猪健康、车辆备案、产地检疫证明等进行严格查明,运输车辆一旦发现违规情况,必须进行严肃处理。
5.4加快疫苗研发进度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依然需要加快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进度,强化对诊断技术的研发。为彻底净化非洲猪瘟,需要成功研发出相应的疫苗与更快速、更敏感的诊断方法,唯有此才能实现我国生猪产业的振兴[5]。
6 结束语
非洲猪瘟本身具有很强的传染病,并在全球多个国际与地区传播,已经严重威胁到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基于此,必须强化研究非洲猪瘟,积极的做好防控工作,最大限度的避免非洲猪瘟在我国出现,为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岑英周.非洲豬瘟防控措施研究进展[J].农家科技(上旬刊),2020,(1):116.
[2]曲耀进.非洲猪瘟的研究进展及防控措施[J].兽医导刊,2020,(2):73.
[3]李春芬.非洲猪瘟研究进展及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业,2019,(23):70.
[4]黄明,范国伟.浅谈非洲猪瘟研究进展与防控措施[J].畜禽业,2019,30(10):86-87.
[5]吴慧珍.非洲猪瘟研究进展及防控措施[J].福建畜牧兽医,2019,41(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