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就是艺术,人来这个世上走一遭,经历过的事情千千万万。喜与悲、爱与恨、彷徨与萎顿、奋斗与磨难,那些长长短短、强强弱弱、高高低低的音符串联了人生的艺术。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反思与认识自己,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画家孔维克是如何看自己,本刊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匡:孔老师,您好!可以说在今天的中国画坛上您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画家了,用“功成名就”来形容您都不为过。我想问一下,当很多人都在追逐成功的时候,您认为自己是否已经成功?您如何看待成功?
孔:我是这样认为的,所谓的成功不是说获得多少的“追星族”,抑或在当代的同行中、学术界有多大的认可度;也不是说作品在市场上获得多么大的价值,在物质上获得多么大的满足等等。尽管这些东西都是一个画家取得一定成功的标志之一,但并不意味着那就等同于成功了。因为艺术是无止境的,作为一个有思想的画家,他首先会确立一个追求,然后他会围绕这个追求不懈地努力。当他达到这个追求的时候。他又可能产生了下一个追求,他的成功永远在明天,他的追求目标永远是在将要去创作的下一幅作品上。所以我觉得画家的所谓“成功”,实际上应该是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一个过程。
匡:能不能谈谈您的艺术追求?
孔:我在艺术上追求的是一种文化品位,力求在绘画中体现出一种人生和艺术的学养。我把做画、做学问、做人看成是一体的。我还把艺术看成是与这个时代相关联的一件很有趣味的事儿。我认为当代艺术家生活在当代,就应该要关注当代、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当代也是一种文化使命,而不是断裂的或者是抽空的概念。尽管绘画是小技,但我认为小技可以通大道。中国传统的绘画理念和笔墨都是很伟大的,我追求的是能够把中国传统的笔墨像那些精粹的文化一样在当代推广。把时代的特点,比如在当今中国开放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西融合、观念更新,包括将西洋绘画中优秀的部分融入到中国画的“营养盘”当中,使得中国画的原有基因在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推动中国画的发展并与当代人的审美体验产生共鸣。这就如同于丹讲《论语》,易中天讲《三国志》一样,他们采用的都是现代人能接受的叙述方式,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传统文化,用现代人的视角去审视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闪光点。我认为我们的绘画探索也应该是这样的。
匡:孔老师,您刚才提到过画家应该要关注当代、关注现实生活,可当下很多画家都是画古人,包括您自己,您不觉得矛盾吗?
孔:当代人画当代题材应该永远是时代的主流绘画样式,但中国画家确实有一种怀古情结。古人也是这样,唐代画汉代的题材、宋代画唐代的题材等等,其中优秀的画作不胜枚数。现代人与古代人一样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一些耳熟目详、脍炙人口的题材,包括米芾拜师、姜公垂钓、竹林七贤等。大家把这些古典故事变成了画材,这已经成为一个传统了。我们当代人画当代人肯定没有问题,因为我们比较了解当代人。但是我们当代人画古代题材,且是一代代的画家“画烂了”的题材时,就有了一定的难度。从艺术语言上来说,我们应该画出我们当代人的理解,我们应该从当下语境中去诠释古人。我画了大量的古典题材,我都试图画出我对古人生活状态及哲理思辨的理解,同时画出我在笔墨上的不同追求及在艺术观念上的个性化突破。因此我不仅与古人表现有所不同,并且和当代画古典题材的画家也拉开了距离。所以说画古人其实也是在画自己,画自己的修养,画自己的理解。
匡:孔老师,在您的作品中,出现过很多孔子的形象。如《孔子周游列国图》、《六艺图》、《杏坛讲学》、《孔子七十二贤图》等作品。您能不能谈谈您与孔子的渊源?孔子哲学思想与您绘画之间的关系?
孔:我是孔子世家嫡支大宗户的后裔,为孔子第78代嫡系裔孙。关于画孔子,我自己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我小时候对孔子是很反感的。为什么呢?我十岁左右的时候,正值“文革”伊始,砸烂孔家店后来又批林批孔,那是一个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却因为是孔子的后代而得到不公平的待遇,多次失学,难找工作,饱受歧视。我当时想,为什么要姓孔,而不是姓张、姓王呢,觉得姓孔是个耻辱,人家姓毛的才好呢。这也只是囿于当时那个年龄的认识,所以是很片面也是幼稚的。我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传统式的,家家都有“祠堂”,逢年过节都要向孔子像或牌位磕头。孔子在我们家族中不是思想家、教育家,而是老祖宗。长大后随着社会的变革重新尊重传统礼节、尊重孔子,我才认识到孔子的伟大。他的思想作为主流文化影响中国2000多年,这些思想规范和礼节一直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孔子确实非常伟大,他提出的一些哲学观点,如人本、仁爱、和谐、包容、中庸等思想在今天看来还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作为孔子的后代,更要把孔子的文化发扬光大。前代人对孔子的形象把握是前代的艺术语境,我作为一个当代人物画家,我想从当代的艺术认识出发来表现孔子的形象。
匡:孔老师,我看过您的文章,我个人非常欣赏您的文笔。您肯定读过很多的书。您能谈一下,您平时都读哪些书?写作与绘画有冲突吗?
孔:就写东西这一点来说,我认为一个好的画家应该是一个有思想性的画家。多读书,可以提高你的学识。同时不仅要读,还需要写出来。因为写出来的东西表现了你的个人感悟,你的独立思考与学术框架,所以我经常写一些东西。我写过一本书叫《砚耕堂随笔》,这本书当时影响非常大,是随着我的展览首发的。展览的前言叫作《为自己裁一回嫁衣》,也收入了书中。很多人只看了这一篇文章就决定买这本书。所以我觉得语言的魅力或者说是所承载思想的魅力有时候比绘画语言更能打动观众。这本书第二年还获了山东省刘勰文艺奖。我的知识结构来源于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古代典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后来读四书五经、诗词及一些历史书籍等。其次我看得比较多的还是文艺理论类的书,我现在也喜欢一些报刊、杂志和当代人写的的文史类、心理学、哲学类的书,我认为能从这些书或文章中汲取很多营养。此之外,我还喜欢看画家自己写的一些文章,但不喜欢看评论家的文章。评论性的文章现在分两类,一类是学术性很强的批评文章,这当然很好,但大多数是吹捧性质的文章,且隔靴挠痒。其实,很多评论家对绘画艺术的理解有偏差,因为他自身不是搞绘画的,尽管文笔很流畅,但是缺乏思想和真诚,对道和技的理解都不够到位。
匡:说到这,我想冒昧地问一下孔老师,您作为一名画家,也有不少的评论家给您写评论文章,那您怎么看?
孔:这问题提得好。有很多的评论家给我写评论文章,有的人我甚至不认识,他们的文章也有很多是吹捧性质的我本人虽无法改变这种现象,但在征求我意见的时,当我发现过分和不对的地方,我会提出来或帮他们修改。
匡:吴冠中说“作品是画家的心灵写照”。在您的作品中,我除了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之外,我还看到了其他的东西。如《秋风冷露》、《夕照箫声晚》、《潇潇暮雨洒江天》、《春雨萧萧》等。这些描绘的都是萧条、孤寂的景象,画面中常常会出现独人、单马、孤舟等,给人一种消极的“出世”之感。我想问一下,这是您内心的真实写照吗?或者您是想表现其他的什么东西?
孔:它的确是我真实的心灵写照,你问的问题非常有意味。我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心灵是非常丰富的。否则的话,他就会受到很多东西的限制。因为你所画的题材都是画家心灵状态的映射。我对充满禅意的东西和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也很感兴趣,这与我读宋词时的感受往往能产生共鸣,它对孔子思想的入世精神也是一种补充。艺术家的思想是变化多样的,他不会固定在一个层面上。这些思想反映在笔下的时候,同样会有着千姿百态的表现。为什么说评论家很难评论一个画家呢?因为画家的思想是那么的丰富多彩,画家的笔下也是那么的千变万化。画家丰厚的文化内涵,画家独特的艺术理念,这些东西对一个没有艺术实践体验的评论家来说是很难揣度的。
匡:有句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您出生在山东,也生活在山东,山东是齐鲁文化的源头。可有人说,在您的作品中,不仅有江南的灵秀之气,也有北方的粗犷之风。您如何看?
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非常的经典。我是受两种文化的影响,我叫孔维克,很多人觉得我的名字非常的现代,“布尔什维克”的维克。我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当时中国走的是苏联老大哥的路子。所以这个名字是很时尚的,但它同时又是很传统的,“孔”是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姓氏,“维”是孔子78代的族辈,“克”是“克己复礼”。“孔维克”这个名字是两种文化天衣无缝的结合。我在全国户籍网上查,全国有31个孔维克,可能还有不少叫张维克和王维克的。原来我以为就我一个人叫这个名,不过我觉得我叫孔维克似乎是天然的,也是冥冥之中的,它预示着我的艺术追求。我的父亲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山东人,非常传统的人,挂在嘴上的是“四书”“五经”;我的母亲则是一个出生在江南的大家闺秀,一个很现代的人,他俩阴错阳差的结合生下了我,给我起了一个这样的名字。我的母亲和我的父亲几乎是一辈子在吵架,现在还在吵。我的母亲崇尚科学发展向往民主进步,一心要送我上学,学先进的科学技术。我的父亲则天天孔孟之道,唐诗宋词,要求我读古书钻传统,他们两个人的矛盾在我身上得到了统一。所以我在艺术的追求上能将传统的文化基因与现代艺术的理念相碰撞、相融合,这也并不奇怪。
匡:有人说,艺术家重要的是心灵,即画什么的问题,也有人说,艺术家重要的是技法,即怎么画的问题。您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是什么?
孔: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心灵,但是怎么画也非常重要,它俩放在一块的话,心灵第一,技法第二。用哲学的话来说,一个是形而上的,一个是形而下的。上第一,下第二,它们在一块的时候,必须要统一。只有上没有下,没有肉体;只有下没有上,没有灵魂。
匡:现在有很多年轻的艺术家提倡前卫艺术,国画界出现了实验水墨,现代国画。它们的出现引起了艺术界的很大关注,也得到了部分艺术家认可。对此您怎么看?
孔:我认为“存在即合理”。有的人说实验水墨是“怪胎”,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尽然。它不是传统文化的产物,但是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它是在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夹缝中生长出来的,长得很委屈,但也很有生命力。这些艺术恰恰反映了我们生存时代的多元化并存、融合的这么一个特点。我一直认为,艺术没有落后与先进之分,只有好与不好之别。你看汉代的画像石、非洲木刻、古希腊艺术,甚至是“文革”时期的艺术,那些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我认为只要能反映时代的并且能震撼人心灵的艺术作品,那就是好的艺术作品。
匡:孔老师,您从事艺术这么多年。对于艺术、对于政治、对于经济、对于人生,您有什么特别的感慨吗?
孔:一直以来,我觉得“政治太冷酷,经济太现实,科技太严密,只有艺术才能让人感受到心灵的轻松”。因为政治、经济、科技、艺术是一个社会发展所不能缺少的东西,作为我个人来讲,唯有艺术才能让我在轻松当中化解面对的现实与冷酷,所以我很庆幸自己能用一种艺术的方式来生活。
匡:孔老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采访的最后请您给我们《收藏界》的读者朋友们留一句话吧。
孔:有句话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盛世的时代,我想我们收藏的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精神。人活在世界上若能活出一种精神来,这样的人会是很幸福的。我衷心地祝愿《收藏界》的读者朋友们在收藏的精神世界里活得充实、活得愉快。
也感谢《收藏界》的编辑朋友们为画家和收藏家搭建了这么好的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责编:石晓)
匡:孔老师,您好!可以说在今天的中国画坛上您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画家了,用“功成名就”来形容您都不为过。我想问一下,当很多人都在追逐成功的时候,您认为自己是否已经成功?您如何看待成功?
孔:我是这样认为的,所谓的成功不是说获得多少的“追星族”,抑或在当代的同行中、学术界有多大的认可度;也不是说作品在市场上获得多么大的价值,在物质上获得多么大的满足等等。尽管这些东西都是一个画家取得一定成功的标志之一,但并不意味着那就等同于成功了。因为艺术是无止境的,作为一个有思想的画家,他首先会确立一个追求,然后他会围绕这个追求不懈地努力。当他达到这个追求的时候。他又可能产生了下一个追求,他的成功永远在明天,他的追求目标永远是在将要去创作的下一幅作品上。所以我觉得画家的所谓“成功”,实际上应该是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一个过程。
匡:能不能谈谈您的艺术追求?
孔:我在艺术上追求的是一种文化品位,力求在绘画中体现出一种人生和艺术的学养。我把做画、做学问、做人看成是一体的。我还把艺术看成是与这个时代相关联的一件很有趣味的事儿。我认为当代艺术家生活在当代,就应该要关注当代、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当代也是一种文化使命,而不是断裂的或者是抽空的概念。尽管绘画是小技,但我认为小技可以通大道。中国传统的绘画理念和笔墨都是很伟大的,我追求的是能够把中国传统的笔墨像那些精粹的文化一样在当代推广。把时代的特点,比如在当今中国开放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西融合、观念更新,包括将西洋绘画中优秀的部分融入到中国画的“营养盘”当中,使得中国画的原有基因在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推动中国画的发展并与当代人的审美体验产生共鸣。这就如同于丹讲《论语》,易中天讲《三国志》一样,他们采用的都是现代人能接受的叙述方式,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传统文化,用现代人的视角去审视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闪光点。我认为我们的绘画探索也应该是这样的。
匡:孔老师,您刚才提到过画家应该要关注当代、关注现实生活,可当下很多画家都是画古人,包括您自己,您不觉得矛盾吗?
孔:当代人画当代题材应该永远是时代的主流绘画样式,但中国画家确实有一种怀古情结。古人也是这样,唐代画汉代的题材、宋代画唐代的题材等等,其中优秀的画作不胜枚数。现代人与古代人一样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一些耳熟目详、脍炙人口的题材,包括米芾拜师、姜公垂钓、竹林七贤等。大家把这些古典故事变成了画材,这已经成为一个传统了。我们当代人画当代人肯定没有问题,因为我们比较了解当代人。但是我们当代人画古代题材,且是一代代的画家“画烂了”的题材时,就有了一定的难度。从艺术语言上来说,我们应该画出我们当代人的理解,我们应该从当下语境中去诠释古人。我画了大量的古典题材,我都试图画出我对古人生活状态及哲理思辨的理解,同时画出我在笔墨上的不同追求及在艺术观念上的个性化突破。因此我不仅与古人表现有所不同,并且和当代画古典题材的画家也拉开了距离。所以说画古人其实也是在画自己,画自己的修养,画自己的理解。
匡:孔老师,在您的作品中,出现过很多孔子的形象。如《孔子周游列国图》、《六艺图》、《杏坛讲学》、《孔子七十二贤图》等作品。您能不能谈谈您与孔子的渊源?孔子哲学思想与您绘画之间的关系?
孔:我是孔子世家嫡支大宗户的后裔,为孔子第78代嫡系裔孙。关于画孔子,我自己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我小时候对孔子是很反感的。为什么呢?我十岁左右的时候,正值“文革”伊始,砸烂孔家店后来又批林批孔,那是一个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却因为是孔子的后代而得到不公平的待遇,多次失学,难找工作,饱受歧视。我当时想,为什么要姓孔,而不是姓张、姓王呢,觉得姓孔是个耻辱,人家姓毛的才好呢。这也只是囿于当时那个年龄的认识,所以是很片面也是幼稚的。我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传统式的,家家都有“祠堂”,逢年过节都要向孔子像或牌位磕头。孔子在我们家族中不是思想家、教育家,而是老祖宗。长大后随着社会的变革重新尊重传统礼节、尊重孔子,我才认识到孔子的伟大。他的思想作为主流文化影响中国2000多年,这些思想规范和礼节一直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孔子确实非常伟大,他提出的一些哲学观点,如人本、仁爱、和谐、包容、中庸等思想在今天看来还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作为孔子的后代,更要把孔子的文化发扬光大。前代人对孔子的形象把握是前代的艺术语境,我作为一个当代人物画家,我想从当代的艺术认识出发来表现孔子的形象。
匡:孔老师,我看过您的文章,我个人非常欣赏您的文笔。您肯定读过很多的书。您能谈一下,您平时都读哪些书?写作与绘画有冲突吗?
孔:就写东西这一点来说,我认为一个好的画家应该是一个有思想性的画家。多读书,可以提高你的学识。同时不仅要读,还需要写出来。因为写出来的东西表现了你的个人感悟,你的独立思考与学术框架,所以我经常写一些东西。我写过一本书叫《砚耕堂随笔》,这本书当时影响非常大,是随着我的展览首发的。展览的前言叫作《为自己裁一回嫁衣》,也收入了书中。很多人只看了这一篇文章就决定买这本书。所以我觉得语言的魅力或者说是所承载思想的魅力有时候比绘画语言更能打动观众。这本书第二年还获了山东省刘勰文艺奖。我的知识结构来源于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古代典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后来读四书五经、诗词及一些历史书籍等。其次我看得比较多的还是文艺理论类的书,我现在也喜欢一些报刊、杂志和当代人写的的文史类、心理学、哲学类的书,我认为能从这些书或文章中汲取很多营养。此之外,我还喜欢看画家自己写的一些文章,但不喜欢看评论家的文章。评论性的文章现在分两类,一类是学术性很强的批评文章,这当然很好,但大多数是吹捧性质的文章,且隔靴挠痒。其实,很多评论家对绘画艺术的理解有偏差,因为他自身不是搞绘画的,尽管文笔很流畅,但是缺乏思想和真诚,对道和技的理解都不够到位。
匡:说到这,我想冒昧地问一下孔老师,您作为一名画家,也有不少的评论家给您写评论文章,那您怎么看?
孔:这问题提得好。有很多的评论家给我写评论文章,有的人我甚至不认识,他们的文章也有很多是吹捧性质的我本人虽无法改变这种现象,但在征求我意见的时,当我发现过分和不对的地方,我会提出来或帮他们修改。
匡:吴冠中说“作品是画家的心灵写照”。在您的作品中,我除了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之外,我还看到了其他的东西。如《秋风冷露》、《夕照箫声晚》、《潇潇暮雨洒江天》、《春雨萧萧》等。这些描绘的都是萧条、孤寂的景象,画面中常常会出现独人、单马、孤舟等,给人一种消极的“出世”之感。我想问一下,这是您内心的真实写照吗?或者您是想表现其他的什么东西?
孔:它的确是我真实的心灵写照,你问的问题非常有意味。我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心灵是非常丰富的。否则的话,他就会受到很多东西的限制。因为你所画的题材都是画家心灵状态的映射。我对充满禅意的东西和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也很感兴趣,这与我读宋词时的感受往往能产生共鸣,它对孔子思想的入世精神也是一种补充。艺术家的思想是变化多样的,他不会固定在一个层面上。这些思想反映在笔下的时候,同样会有着千姿百态的表现。为什么说评论家很难评论一个画家呢?因为画家的思想是那么的丰富多彩,画家的笔下也是那么的千变万化。画家丰厚的文化内涵,画家独特的艺术理念,这些东西对一个没有艺术实践体验的评论家来说是很难揣度的。
匡:有句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您出生在山东,也生活在山东,山东是齐鲁文化的源头。可有人说,在您的作品中,不仅有江南的灵秀之气,也有北方的粗犷之风。您如何看?
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非常的经典。我是受两种文化的影响,我叫孔维克,很多人觉得我的名字非常的现代,“布尔什维克”的维克。我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当时中国走的是苏联老大哥的路子。所以这个名字是很时尚的,但它同时又是很传统的,“孔”是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姓氏,“维”是孔子78代的族辈,“克”是“克己复礼”。“孔维克”这个名字是两种文化天衣无缝的结合。我在全国户籍网上查,全国有31个孔维克,可能还有不少叫张维克和王维克的。原来我以为就我一个人叫这个名,不过我觉得我叫孔维克似乎是天然的,也是冥冥之中的,它预示着我的艺术追求。我的父亲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山东人,非常传统的人,挂在嘴上的是“四书”“五经”;我的母亲则是一个出生在江南的大家闺秀,一个很现代的人,他俩阴错阳差的结合生下了我,给我起了一个这样的名字。我的母亲和我的父亲几乎是一辈子在吵架,现在还在吵。我的母亲崇尚科学发展向往民主进步,一心要送我上学,学先进的科学技术。我的父亲则天天孔孟之道,唐诗宋词,要求我读古书钻传统,他们两个人的矛盾在我身上得到了统一。所以我在艺术的追求上能将传统的文化基因与现代艺术的理念相碰撞、相融合,这也并不奇怪。
匡:有人说,艺术家重要的是心灵,即画什么的问题,也有人说,艺术家重要的是技法,即怎么画的问题。您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是什么?
孔: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心灵,但是怎么画也非常重要,它俩放在一块的话,心灵第一,技法第二。用哲学的话来说,一个是形而上的,一个是形而下的。上第一,下第二,它们在一块的时候,必须要统一。只有上没有下,没有肉体;只有下没有上,没有灵魂。
匡:现在有很多年轻的艺术家提倡前卫艺术,国画界出现了实验水墨,现代国画。它们的出现引起了艺术界的很大关注,也得到了部分艺术家认可。对此您怎么看?
孔:我认为“存在即合理”。有的人说实验水墨是“怪胎”,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尽然。它不是传统文化的产物,但是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它是在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夹缝中生长出来的,长得很委屈,但也很有生命力。这些艺术恰恰反映了我们生存时代的多元化并存、融合的这么一个特点。我一直认为,艺术没有落后与先进之分,只有好与不好之别。你看汉代的画像石、非洲木刻、古希腊艺术,甚至是“文革”时期的艺术,那些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我认为只要能反映时代的并且能震撼人心灵的艺术作品,那就是好的艺术作品。
匡:孔老师,您从事艺术这么多年。对于艺术、对于政治、对于经济、对于人生,您有什么特别的感慨吗?
孔:一直以来,我觉得“政治太冷酷,经济太现实,科技太严密,只有艺术才能让人感受到心灵的轻松”。因为政治、经济、科技、艺术是一个社会发展所不能缺少的东西,作为我个人来讲,唯有艺术才能让我在轻松当中化解面对的现实与冷酷,所以我很庆幸自己能用一种艺术的方式来生活。
匡:孔老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采访的最后请您给我们《收藏界》的读者朋友们留一句话吧。
孔:有句话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盛世的时代,我想我们收藏的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精神。人活在世界上若能活出一种精神来,这样的人会是很幸福的。我衷心地祝愿《收藏界》的读者朋友们在收藏的精神世界里活得充实、活得愉快。
也感谢《收藏界》的编辑朋友们为画家和收藏家搭建了这么好的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责编: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