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意味着教育教学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只是注重学业成绩,而是关注人的情感培育和价值取向,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在价值多元的社会转型期,这样的改革是令人欣慰的。基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性,语文教学无疑要承担起情感教育的重任。那么教师如何在40分钟的课堂上进行情感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教学会碰到什么样的困惑呢?本文将就这两点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感教学;困惑
一、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涉及的内容宽广而又有深意,作品中流露出的喜怒悲乐愁,蕴含着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处处散发着真善美的人性光辉,是非常好的情感教育素材。语文学科这些突出优势,让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可因势利导,进行情感感染与熏陶,让学生从中学会尊重、宽容、友爱等人类美好的情感,并延伸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积极体验,达在自我教化的作用,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二、语文课堂上的情感熏陶
1.要学生入情,教师先入情
教师在教授教材时,应先是读者的身份,再是教者的角色。首先,教师以读者的身份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自己受教育、受感染的过程。语文教师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领悟能力较强,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可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先于学生与文本对话,真正走进语言文字之中,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先于学生有所感悟和触动,形成自己的阅读理解,才能向学生传情达意。然后再以教者的身份深入钻研教材。在具体的备课过程中,要依据语文的“人文性”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充分发掘文章的情感因素,深入到课文中去,找出文章的动情点。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之前自己对文章的所感所悟用富有感染性的肢体语言展示出来,开启学生的情感大门,努力为学生与作者构建一座心灵相通的桥梁,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
2.创设情境,以境引情,以情击情
要想语文教学做到一往“情”深,学生对文本学习“痴”情不已,情境创设不失为一妙计。情境创设形式多样,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情况而定。在实际教学中,本人曾尝试过以下几种情境,课堂效果都不错。一是用视频创设形象情境。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鲁提辖疾恶如仇的人物形象,我适时播放了一段“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视频。有的学生还即兴表演起来,把里面的对话读得生动而富有个性,激发了学生的正义感。二是音乐创设情境。在教周国平的《家》时,我放了一段《回家》的轻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在音乐的氛围中,许多学生开始轻声朗读,有些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此时也在音乐的感染下读了起来。在学习《南京大屠杀》时,惨烈的画面配上悲伤的音乐,将学生引入了那段悲惨的历史,课堂上有许多学生不停地捂着嘴小声哭泣,还有许多学生愤恨不已。无须多言,一段音乐就能激起学生对双亲的感恩,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三是用煽情语言创设情境。这里煽情的语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文字本身的煽情魅力,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对语言的感悟上,引导学生体会书中感情。另一种是教师语言煽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与教态去煽动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
3.走出课堂,回归生活,生成情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做学问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才可。语文课堂的情感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毕竟是间接的,学生通过教师的情感激发会沉浸在作者构思的幻想中,感情受到熏陶,但那是一种有距离感的情感体悟。要真正让学生体悟到感情,最好的平台还是要回寻到现实生活,把课本中的情感移情到课外,客观真实地认识、辨别、创造真善美,才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最高境界。正所谓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因而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他们提供情感培养的机会,使其生成真正的情感。
三、课堂情感教学的困惑
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满满的都是正能量,通过课堂教学传导到学生身心。但许多时候我能在课堂上看到学生被激起层层情感的浪花,课堂下却风平浪静。
在教授《你是你的船长》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感慨地说:“课本教育我们要有同情心、正义感,可是社会上却出现了‘以德报怨’的事情(如扶老人被讹等),让我们的同情心与正义感处于尴尬的地位。在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是好?”的确,在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人们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却渐渐被冷冰冰的责任防范意识所淹没,并逐渐伤害着“我本善良”的心灵。另外,各类形式的政治活动与集体活动中的形式主义,让人觉得情感虚假;社会的不正之风,让学生觉得反差太大。这些原因也导致了情感教育的尴尬。现实的感受与课堂的感悟落差太大,以致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知如何是好”的困惑,教师有时也陷入了“不知如何引导”的困惑。这些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王亚平.情感教育的缺失一谁之过[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1).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感教学;困惑
一、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涉及的内容宽广而又有深意,作品中流露出的喜怒悲乐愁,蕴含着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处处散发着真善美的人性光辉,是非常好的情感教育素材。语文学科这些突出优势,让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可因势利导,进行情感感染与熏陶,让学生从中学会尊重、宽容、友爱等人类美好的情感,并延伸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积极体验,达在自我教化的作用,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二、语文课堂上的情感熏陶
1.要学生入情,教师先入情
教师在教授教材时,应先是读者的身份,再是教者的角色。首先,教师以读者的身份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自己受教育、受感染的过程。语文教师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领悟能力较强,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可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先于学生与文本对话,真正走进语言文字之中,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先于学生有所感悟和触动,形成自己的阅读理解,才能向学生传情达意。然后再以教者的身份深入钻研教材。在具体的备课过程中,要依据语文的“人文性”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充分发掘文章的情感因素,深入到课文中去,找出文章的动情点。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之前自己对文章的所感所悟用富有感染性的肢体语言展示出来,开启学生的情感大门,努力为学生与作者构建一座心灵相通的桥梁,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
2.创设情境,以境引情,以情击情
要想语文教学做到一往“情”深,学生对文本学习“痴”情不已,情境创设不失为一妙计。情境创设形式多样,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情况而定。在实际教学中,本人曾尝试过以下几种情境,课堂效果都不错。一是用视频创设形象情境。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鲁提辖疾恶如仇的人物形象,我适时播放了一段“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视频。有的学生还即兴表演起来,把里面的对话读得生动而富有个性,激发了学生的正义感。二是音乐创设情境。在教周国平的《家》时,我放了一段《回家》的轻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在音乐的氛围中,许多学生开始轻声朗读,有些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此时也在音乐的感染下读了起来。在学习《南京大屠杀》时,惨烈的画面配上悲伤的音乐,将学生引入了那段悲惨的历史,课堂上有许多学生不停地捂着嘴小声哭泣,还有许多学生愤恨不已。无须多言,一段音乐就能激起学生对双亲的感恩,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三是用煽情语言创设情境。这里煽情的语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文字本身的煽情魅力,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对语言的感悟上,引导学生体会书中感情。另一种是教师语言煽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与教态去煽动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
3.走出课堂,回归生活,生成情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做学问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才可。语文课堂的情感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毕竟是间接的,学生通过教师的情感激发会沉浸在作者构思的幻想中,感情受到熏陶,但那是一种有距离感的情感体悟。要真正让学生体悟到感情,最好的平台还是要回寻到现实生活,把课本中的情感移情到课外,客观真实地认识、辨别、创造真善美,才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最高境界。正所谓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因而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他们提供情感培养的机会,使其生成真正的情感。
三、课堂情感教学的困惑
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满满的都是正能量,通过课堂教学传导到学生身心。但许多时候我能在课堂上看到学生被激起层层情感的浪花,课堂下却风平浪静。
在教授《你是你的船长》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感慨地说:“课本教育我们要有同情心、正义感,可是社会上却出现了‘以德报怨’的事情(如扶老人被讹等),让我们的同情心与正义感处于尴尬的地位。在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是好?”的确,在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人们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却渐渐被冷冰冰的责任防范意识所淹没,并逐渐伤害着“我本善良”的心灵。另外,各类形式的政治活动与集体活动中的形式主义,让人觉得情感虚假;社会的不正之风,让学生觉得反差太大。这些原因也导致了情感教育的尴尬。现实的感受与课堂的感悟落差太大,以致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知如何是好”的困惑,教师有时也陷入了“不知如何引导”的困惑。这些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王亚平.情感教育的缺失一谁之过[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