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政治学科成绩取决于高三政治的第一、二、三轮复习。三轮复习效果的好坏,不仅决定着考生能否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还直接关系到审题、解题、答题的效果。考生该如何应对高考政治学科总复习呢?
一、制定计划,科学把握全盘复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通过高三这一年使政治成绩在高考中有一个质的飞跃,那么制定一个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将起着决定性作用。高三政治总复习都是在老师的统一指导下进行的,不仅政治备课组老师要统一制定一份复习计划,而且学生也要参照老师的计划并结合自身的学习实际,制定好个人的复习计划。政治学科高考复习都是按照三轮复习模式进行的,大体如下:第一轮复习(2011年9月—2012年1月):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复习;第二轮复习(2012年2月—2012年4月):采用知识专题的方式将政治学科的知识点再复习一遍,力求让学生准确地理解,熟练地掌握;第三轮复习(2012年5月):集中复习时政热点。
二、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考生丢分,尤其是选择题的丢分,往往是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导致的。因此,在政治复习时,必须夯实基础,过好三关。
一是依纲据本,过好基础关,将教材读“厚”。《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纲”,它既是对高考命题的制约,又是向广大考生正式公布的“透明度”最大、最全面、最可信的命题“信息”,它明确告诉了哪些要考,哪些不考。所以,在第一轮复习时必须对《考试说明》中所列的知识点逐个落实进行过关,不能抱有侥幸或猜押心理考攻或放弃某个知识点,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方面做到全面、准确的掌握,不能留下知识死角,也就是要把将教材读厚。
二是构建体系,过好联系关,将教材读“薄”。孤立、零散地对待知识,往往记得快、忘得也快,而且在考试答题时,经常会出现思维狭隘,挂一漏万,少点漏点的现象,造成大量失分。所以,在第二轮复习时应该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把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內在联系串联起来,弄清各知识点的前因后果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形成“提起一条线,放开一大片”的知识网络,也就是把教材读薄。
三是记死知识,过好应用关,理论联系实际。在第二、三轮复习时,将基础知识与时事材料相结合。近年的政治高考试题往往以现实中的有关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为材料,创设一些新情景、提出一些新问题,要求学生整合书本知识来组织答案。我们应该学会运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时事材料,这样做对解答主观题是很有帮助的。分析是建立在课本知识基础上的,因为无论时事材料多新、形式多活,我们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它的支点,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三、突出特点,把握学科逻辑思维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逻辑思维特点,政治学科也不例外。而政治学科的四大模块又有自己的逻辑思维特点。如:《经济生活》以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为主线,形成“消费与交换、生产、收入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板块,构建基本框架;《政治生活》以参与政治生活的各个主体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公民、政府、人大、政党、民族、国际社会”组成知识框架;《文化生活》遵循从文化的共性到个性的逻辑思维特点,以“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模块构建知识体系;《生活与哲学》以“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为线索组成知识框架。
四、强化训练,提升答题技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能力考查是高考内容改革的核心,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一直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导。同学们在高考复习中必须进行适度的训练,提高自己在新材料、新情境中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是提升对设问的审题能力。高考政治试题设问一般都有其规律,一是设问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如:要审设问的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要审特殊的限制与要求;二是设问的切入口非常明显,如果知识设问范围大,材料的范围一定小,如果材料的范围大,知识设问的范围一定小;三是看分值,看分作答,一般2-3分一个知识点,尽可能多答几点。如:2010年高考题39题第一问: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2011年高考题39题第二问: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断,不断发展。
二是注意答题的规范化。高考政治答题要规范,一定要体现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切勿观点与材料两张皮,相互脱节;材料的信息提取要准确,不要分析的深刻,观点的提取要有效、全面,这样才不失要点分。作答主观题可遵循以下一些原则:(1)答案组织要点化,要点段落化;使用规范的序号,做到层次清楚。(2)用专业术语即规范的语言作答,切莫用家常话来答题。(3)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4)答案组织完整化:各要点要做到原理与方法论、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要注意“参与”,争取加分。(5)注意书写工整、字迹清晰。(6)要有一定的文字量。
一、制定计划,科学把握全盘复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通过高三这一年使政治成绩在高考中有一个质的飞跃,那么制定一个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将起着决定性作用。高三政治总复习都是在老师的统一指导下进行的,不仅政治备课组老师要统一制定一份复习计划,而且学生也要参照老师的计划并结合自身的学习实际,制定好个人的复习计划。政治学科高考复习都是按照三轮复习模式进行的,大体如下:第一轮复习(2011年9月—2012年1月):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复习;第二轮复习(2012年2月—2012年4月):采用知识专题的方式将政治学科的知识点再复习一遍,力求让学生准确地理解,熟练地掌握;第三轮复习(2012年5月):集中复习时政热点。
二、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考生丢分,尤其是选择题的丢分,往往是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导致的。因此,在政治复习时,必须夯实基础,过好三关。
一是依纲据本,过好基础关,将教材读“厚”。《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纲”,它既是对高考命题的制约,又是向广大考生正式公布的“透明度”最大、最全面、最可信的命题“信息”,它明确告诉了哪些要考,哪些不考。所以,在第一轮复习时必须对《考试说明》中所列的知识点逐个落实进行过关,不能抱有侥幸或猜押心理考攻或放弃某个知识点,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方面做到全面、准确的掌握,不能留下知识死角,也就是要把将教材读厚。
二是构建体系,过好联系关,将教材读“薄”。孤立、零散地对待知识,往往记得快、忘得也快,而且在考试答题时,经常会出现思维狭隘,挂一漏万,少点漏点的现象,造成大量失分。所以,在第二轮复习时应该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把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內在联系串联起来,弄清各知识点的前因后果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形成“提起一条线,放开一大片”的知识网络,也就是把教材读薄。
三是记死知识,过好应用关,理论联系实际。在第二、三轮复习时,将基础知识与时事材料相结合。近年的政治高考试题往往以现实中的有关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为材料,创设一些新情景、提出一些新问题,要求学生整合书本知识来组织答案。我们应该学会运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时事材料,这样做对解答主观题是很有帮助的。分析是建立在课本知识基础上的,因为无论时事材料多新、形式多活,我们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它的支点,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三、突出特点,把握学科逻辑思维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逻辑思维特点,政治学科也不例外。而政治学科的四大模块又有自己的逻辑思维特点。如:《经济生活》以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为主线,形成“消费与交换、生产、收入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板块,构建基本框架;《政治生活》以参与政治生活的各个主体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公民、政府、人大、政党、民族、国际社会”组成知识框架;《文化生活》遵循从文化的共性到个性的逻辑思维特点,以“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模块构建知识体系;《生活与哲学》以“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为线索组成知识框架。
四、强化训练,提升答题技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能力考查是高考内容改革的核心,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一直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导。同学们在高考复习中必须进行适度的训练,提高自己在新材料、新情境中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是提升对设问的审题能力。高考政治试题设问一般都有其规律,一是设问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如:要审设问的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要审特殊的限制与要求;二是设问的切入口非常明显,如果知识设问范围大,材料的范围一定小,如果材料的范围大,知识设问的范围一定小;三是看分值,看分作答,一般2-3分一个知识点,尽可能多答几点。如:2010年高考题39题第一问: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2011年高考题39题第二问: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断,不断发展。
二是注意答题的规范化。高考政治答题要规范,一定要体现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切勿观点与材料两张皮,相互脱节;材料的信息提取要准确,不要分析的深刻,观点的提取要有效、全面,这样才不失要点分。作答主观题可遵循以下一些原则:(1)答案组织要点化,要点段落化;使用规范的序号,做到层次清楚。(2)用专业术语即规范的语言作答,切莫用家常话来答题。(3)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4)答案组织完整化:各要点要做到原理与方法论、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要注意“参与”,争取加分。(5)注意书写工整、字迹清晰。(6)要有一定的文字量。